别信,这是谣言。
按照谣言的说法,元朝统治者不但不让朱元璋家人起名字,而且不让所有的汉人起名字。
这样的谣言,也真敢造!
您去查《元史》,有名有姓的汉人您数得过来吗?所以说,这样的谣言,既低劣,又低级。
想不到,居然有人信!
我觉得,有人提出“元朝老百姓不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这种怪论,是受晚清学者俞樾的影响。
说起俞樾,很多人比较陌生,但他有一个曾孙,因为研究《红楼梦》,也因为和胡适、鲁迅打过笔墨官司,比较出名,可能大家会听说过他的名字,叫俞平伯。
还有,近代大师章太炎、吴昌硕等人都出自俞樾门下,所以,俞樾算是个有料的人。
对我而言,我最早知道俞樾这个人的,是他修改了《三侠五义》,并改书名为《七侠五义》,大加剧了该书的流行度。
俞樾有一部闲作《春在堂随笔》—为什么说是“闲作”呢?其实您看书名,“春在堂随笔”中“随笔”二字,就应该想象得到了,这是一部漫不经心的着作,并不追求科学性、学术性,就是随便写写,身边事、眼前景、心中意,信手拈来,想写就想,有生活气息、有生活趣味就行。
所以,书中说的许多东西,稍加玩味,付之一笑就好,不必太认真。在该书卷五,俞樾记录了自己与另一个学者徐诚庵的某次闲谈。徐诚庵说,他曾经在自己的蔡氏同乡那儿阅读到一份《蔡氏家谱》,家谱上写有一行小字,大意是说:元朝有制度,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只能以兄弟间的排行和自己出生时父母的岁数相加为名。
俞樾就觉得很奇怪,认为“此制于《元史》无证”,不过,根据明太祖朱元璋及其兄长等人的名字来看,还是比较符合《蔡氏家谱》这种说法的。而且,绍兴乡间也有这种以夫妻岁数相加为孩子命名的习俗,即《蔡氏家谱》的说法颇有道理......
就这么着,有人一口断定“元朝老百姓不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但是,人家俞樾说的话还没有完,还有下文。俞樾专门就明朝开国勋臣进行了一番考证。
他发现,开平王常遇春的曾祖为“四三”,祖父名“重五”,父亲名“六”;东瓯王汤和的曾祖名“五一”,祖父名“六一”,父亲名“七一”,都是以数字为名。
但是,南宋人洪迈所着《夷坚志》中记载的宋时杂事,有提到兴国农民熊二、鄱阳市民刘十二、云南田夫周三、鄱阳小民隗六、云符离人从四、云楚州山阳县渔者尹二、解州安邑池西乡民梁小二、临川人董小七、徽州婺源民张四、黄州市民十六、鄱阳乡民郑小五、金华县(今浙江省金东区)孝顺镇农民陈二......这些,都是以数字为名的平头百姓。
所以,俞樾认为:“按言姓第,不言姓名,疑宋时里巷细民,固无名也。”
看到了吧?俞樾并不认为“元朝老百姓不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而怀疑这是宋朝时就有的民间习俗,并非元朝的制度。
想也对,管天管地,您还管人家取名字吗?不许天下平民取名字,这不是赤裸地拉仇恨、结民怨吗?作死啊?嫌自己死得不够快吗?自古以来,会有这样变态的统治者吗?根本不可能的事嘛。之所以造成常遇春的曾祖为“四三”,祖父名“重五”,父亲名“六六”;汤和的曾祖名“五一”,祖父名“六一”,父亲名“七一”这种怪现象,归根到底,就是自己文化低,不识字,只能用数字代替。
也就是说,起名字,那是您的自由;您自己不起或用数字代替,那是您自己的事,不要赖别人。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排行二十二,人称白二十二,他作有《同李十一醉忆元九》《问刘十九》《雨夜赠元十八》等诗,人名都是数字组成的,您不该也认为“唐朝上学和当官了都没有名字”吧?
搞笑。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熬通宵也要读完的大元史》,京东套装满100减50,当当套装4.38折抢购!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20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度量(写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