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战国圆首双箍菱格铜剑:近战执锐百兵之君

沧州日报 2023-09-17 23:55:31

剑,印象中它多伴随仙人逸士,展现出刚柔并济、轻灵飘逸的形象。沧博历史厅陈列有一把于1979年在肃宁挖河时出土的战国圆首双箍菱格铜剑,念着这复杂的名字,与它初次邂逅却忽地产生了落差:剑身短小,一身绿锈,满是历史的斑驳。这样不起眼的一把剑,为何有如此复杂的名字呢?

这与它复杂的身体特征密切相关。圆首是剑茎(剑把)的末端。圆形实心的剑茎上凸起双箍,像是细细的胳膊上戴着两个手镯,但它并非装饰,背后隐藏的是人文关怀,方便士兵在剑茎上缠绕丝、麻等物,防止握剑手滑,一失“手”而成千古恨。菱格,是剑身和剑茎之间的窄菱形护手。窄格剑朴素无华,更注重实用,而厚格剑则能雕刻精美复杂的纹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彰显主人尊贵的身份地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国时期,群雄争霸角逐,战车衰落,步兵兴起,剑作为短兵器在作战中的劈刺功能日益重要。沧州时处燕、赵、齐交汇之地,是三国相互征伐的主战场。剑是军队作战的主流短兵器之一。圆首双箍菱格铜剑就是当时战场上的一把,在将士们的手中冲锋陷阵、奋勇杀敌。

剑,剑身笔直,不偏不倚,可攻可守,符合君子的形象。当时,剑还是古人雅爱的配饰武器。贵族不仅以佩剑来显示仪表与风度,更以宝剑来显示威仪。随着好剑尚武之风的盛行,上至贵族下至庶民都十分重视带剑。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春秋战国是天下动乱、风云迭起的时代,同时也是剑与侠相结合的时代,催生出众多快意恩仇、潇洒肆意的侠客。漆身吞炭的豫让,孤胆英雄专诸,一诺千金的季札,怒发冲冠的荆轲,他们视死如归,士为知己者死,使自己的侠义之名万古流芳。一名伟大的侠客,善于忍耐,以小博大,刚正不阿,不欺老幼,这既是君子的信仰,也是剑的品格。

沧州博物馆 刘媛媛

剑的起源

剑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里的括含范围不同。因西方古代只有双刃和直型的剑,对西方人来说刀也被定义为剑的一种。虽然如英文在细分时会用Saber一字来指(单刃的)军刀,Falchion来指(单刃的)弯刀,但它们也被包括於西方文化的剑中。

而在中国文化里,剑与刀是两种不同的武器,剑特别用来用来指“双锋直型刃”,而刀则是指“单锋弯型刃”。

参见中国名剑和中国古剑史。

在中国有分刀与剑,在日本则没有分刀与剑,因此在日本刀与剑是相通的。
在东方和西方文明中,剑都是一种地位比较高的武器。在中国古代,剑被称作“百兵之君”,常常被当作一种高贵的装饰品。从皇帝到文人都喜欢佩剑以显示身份。此外,剑也被当作一种仪式道具,比如在中国道教仪式中,剑常常被作为一种降伏妖魔的法器;在欧洲,剑被用于册封爵士与骑士,这个习惯一直流传到今天。

部分心理学理论提到,剑象徵著人类的阳具;对剑的推崇与喜爱中,往往隐含著某种程度的阳具崇拜情节。

历史

铜器时代

人类自从铜器时代起开始使用带刃的武器。早在公元前2世纪,人类就可以制造类似于匕首的武器。在铜器时代,由于无法突破铜的抗张强度,超过90公分的剑是几乎无法见到的。人们需要找到一种比铜更硬的金属才能造出更长的剑。剑柄最开始只是一个简单的把手,防止使用者被剑刃割伤。

欧洲地区的地中海、黑海以及西亚地区的剑是典型的柳叶刃,北欧地区的剑则是螺旋型的。

中国在商代开始有制剑的史料记载,在考古上也发现了青铜剑遗物,当时通常是作为长兵器之下的辅助武器,但在吴、越等河川较多的地区则因水战较多而是将剑作为主要武器,春秋时代的名剑也因此大多出於这些地区。

铁器时代

铁剑在公元前13世纪的铁器时代开始普及。赫梯人、希腊迈锡尼文明以及原始凯尔特语系的初铁器时代文明(公元前8世纪)是最早使用铁剑的。铁剑,由于对原料的充分利用而被进行大规模生产。早期的铁剑要比后来的钢刃剑差很多,由于很脆,铁剑甚至还不如一些好的铜剑,不过铁剑的优势在于制作简单,材料利用率高,这使得整只军队都能用上这种金属武器(不过埃及军队早在铜器时代就已全军装备铜剑)。

后来,铁匠们发现只要在铁熔炼时加一些木炭等碳素,就能制出一种更强的合金。全世界制剑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使用最广泛的便是铸模法。

在希腊、罗马的古风时代和波斯的安息和萨珊王朝时期,铁剑已经普及。

希腊剑Xiphos和罗马短剑Gladius是这一时期典型的剑型,长度通常在60到70厘米。到了罗马帝国后期出现了称为Spatha的剑(这期间在君士坦丁堡出现了使用Spatha的贵族阶层Spatharius),至此,长剑时代来临了。

中国的铁剑自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已经随著冶铁技术的发达而出现,这时楚国与韩国(中国战国时代其中一国的国名)名剑满天下,长度从80公分至140公分的皆有。而汉代是中国把剑作为战争兵器的最盛行时代,西汉中期出现了著名的环首刀,至东汉时完全取代了西汉时流行的长剑。汉代以后剑渐渐从中国战场上的主流武器中退场,取而代之的是刀。

中古世纪时期

Spatha剑在民族大迁徙时期甚至完全进入中世纪时都很普及。Vendel时期Spatha剑被用日耳曼式的花纹装饰(并非日耳曼仿罗马花纹)。维京时期产生了更多标准化生产的剑,但是剑型依然是以Spatha为模板的。

直到11世纪的诺曼剑才创造了锷叉(Quillon)和十字型护手(Crossguard)。12到13世纪的十字军使用的武器就是这种形如十字架的剑,改动主要是使剑柄圆头更尖。这些剑的攻击方式被设定为砍杀,不过装甲上的被砍杀点也同时进行了加固。

西汉时出现的环首刀流行於之后的三国、晋、南北朝与隋代,直至唐代才被由环首刀改进及发展出来的唐刀(也称作横刀。)所取代。由中国刀发展而来的韩国的环头大刀在韩国的三国时代很出名,从西元9世纪开始有记录的日本刀也源自中国唐代的横刀。

中古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时期

14到16世纪,随着装甲的改变,新式剑的出现越来越频繁。最主要的改变是剑柄和剑刃的加长导致双手剑的出现。在15世纪,这种双手剑被称为langes Schwert(德语)或是spadone(意大利语),意为长剑。长剑由于其攻击范围以及刺和砍的能力增强,越来越受欢迎。15到16世纪,有大量的战斗手册介绍如何使用双手剑。另一种改变是出现了专门对付盔甲的刺剑。铠甲的薄弱处是连接金属板的地方,这些地方是用绳或皮革连接,刺剑可轻易刺穿而不被弹飞。因此刺剑也是风靡一时。

16世纪,日耳曼长剑Doppelh?nder (现改称Zweih?nder,意为使用双手)终止了剑的增长化倾向(主要是由于铠甲的衰退以及轻火器的兴起),中世纪早期盛行的单手剑再度流行。

该时期是剑最普及,地位最高,近战格斗中效果最好的时期,同时,剑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也随着科技进步而衰退。不过,剑依然是普通人防身的最佳选择。

中国明代则因为了抵抗日本海盗,出现了将日本刀仿制了一系列的倭刀与苗刀。而这时中国人几乎把双刃的剑当作防身武器,而用於战场上的几乎皆是刀了。

近代

有人认为轻剑是由16世纪西班牙的espada ropera剑演化而来的。轻剑与以往的剑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再是军事武器而是平民化的防卫工具。轻剑和意大利的schiavona剑将十字型护手转化为杯形护手。在17到18世纪,较短的佩剑开始风靡整个欧洲,成为富人和军官的首选配饰。轻剑和佩剑在18世纪相当风行。

在殖民主义时代欧洲人开始仿制了敌对的中东或中亚民族的单刃刀,称为sabre(军刀或马刀)仍然被定义为剑的分支。

在剑退出时尚的行列之后,手杖代替了它的位置。例如,在手杖中隐藏的刀剑。法国武术la canne就是将藏有刀剑的手杖作为武器的。

剑在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之时,扮演的角色从战士身上退到平民的腰间,过去在战争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已被火器替代。即使是作为个人的防身武器,剑在19世纪初就已尽失优势,而被轻便的手枪替代。

一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剑都是部队的必备装备。但到了二战时期,除了肉搏战中会使用剑之类的冷兵器,其他战斗都是只由枪炮完成的。

而在现在,剑仍在使用中,但只是出现在军队指挥官的行军服和正装上,或是许多国家保留的重装骑兵的装备中。西方的某些仪式典礼上也会用到剑。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冷兵器

0)轩辕剑 黄帝所铸。首山之铜,天文古字。<广黄帝东行纪>云:帝崩葬乔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剑在焉。一旦,亦失去画影。
(1)腾空 颛顼所有。<拾遗记>曰:颛顼高阳氏有此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在匣中常如龙吟虎啸。
(2)禹剑 夏禹所铸。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记山川,藏之会稽山。
(3)启剑 夏王启铸。铜,三尺九寸。後藏之秦望山。
(4)太康剑 夏王太康铸。铜,三尺二寸。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铸。
(5)夹剑 夏王孔甲铸。牛首山之铁,铭曰:夹,四尺一寸。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铸一剑,铭曰:夹。
(6)定光 殷太甲铸。文曰:定光。古文篆书,二尺。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铸一剑,曰:定光。
(7)照胆 殷武丁铸。铭曰:照胆。古文篆书,三尺。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铸一剑,曰:照胆。
(8)含光、承景、脊练 殷代。<列子>曰:卫周孔其得殷之宝剑,童子服之,却三军之众。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脊练。
(9)镇岳尚方 周昭王铸。铭曰:镇岳尚方。古文篆书,五尺。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壬年铸五剑,各投五岳,铭曰:镇岳尚方。
(10)昆吾剑 周穆王时西戎献。链钢,长欠有咫。用之切玉如泥。
(11)骏 周简王铸。铭曰:骏。大篆书,三尺。简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癸酉铸。
(12)干将、莫邪 吴人干将、莫邪所造。铁。<吴越春秋>载:吴王阖庐(阖闾)使干将作二剑,其妻莫邪断发翦爪,投炉中,剑成。雄号干将,雌号莫邪。
(13)越五剑 越欧冶子造。铜锡。<越绝书>载:欧冶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铸成五剑。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14)越八剑 越王使工人所铸。采金。<拾遗记>载:越王以白牛白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剑。名曰:掩日、断水、转魄、悬翦、惊鲵、灭魂、却邪、真刚。
(15)龙渊 楚命欧冶、干将所造。铁英。<越绝书>载:楚王闻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子。命风胡子往见之,使作铁剑。因成“龙渊”。
(16)太阿工布铁剑三枚 <太阿工布诫>秦昭王铸。铭曰:诫。大篆书,三尺。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铸。
(17)定秦 秦始皇铸。采北祗铜,铭曰:定秦。小篆书李斯刻,三尺六寸。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铸。
(18)神剑 汉太公所得。<命诀>载:太公微时,有冶为天子铸剑,指太公腰间佩刀,曰:若得杂冶,即成神剑,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剑成授太公。
(19)赤霄 汉高帝所得。铁,铭曰:赤霄。大篆书,三尺。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贵常服之,斩蛇即此剑。
(20)神龟 汉文帝铸。三尺六寸。同时铸三剑刻龟形。故名。帝崩,命入剑玄武宫。
(21)八服 汉武帝铸。铭曰:八服。小篆书,三尺六寸。以元光五年铸,凡八剑,五岳皆埋之。
(22)茂陵剑 汉昭帝所得。上铭:直千金寿万岁。昭帝时,茂陵人献一宝剑,故名。
(23)毛 汉宣帝铸。二剑铭皆小篆书,三尺。以本始四年铸。一曰:毛,二曰:贵,以足下有毛故为之贵。
(24)衍 汉平帝所得。上有帝名。大篆书。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25)乘胜万里伏 王莽铸。铭曰:乘胜万里伏。小篆书, 三尺六寸。 莽造威斗及神剑,皆链五色石为之。
(26)更国 更始刘圣公铸。铭曰:更国。小篆书。
(27)秀霸 汉光武所得。铭曰:秀霸。小篆书。未贵时,在南阳鄂山得之。
(28)玉具剑 光武以赐冯异。七尺。<冯异传>:赤眉暴乱三辅,以冯异为征西将军讨之。车驾送至河南,
赐以乘舆、七尺玉具剑。
(29)龙彩 汉明帝铸。永平元年铸,上作龙形。沉之洛水中,水清时常有见之者。
(30)金剑 汉章帝铸。金质。建初八年铸,投入伊水中。
(31)安汉 汉顺帝铸。铭曰:安汉。小篆书,三尺四寸,永建元年铸。
(32)中兴 汉灵帝铸。文曰:中兴。小篆书,建宁三年铸。同时铸四剑,铭文皆同。後一剑无故自失。
(33)孟德 曹操所得。上有金字,铭曰:孟德。三尺六寸,献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
(34)思召 袁绍所得。上铭曰:思召。<古今注>:袁绍在黎阳,梦神人授一宝剑。及觉,果在卧所。铭曰:思召。
解“思召”为“绍”字。
(35)蜀八剑 蜀昭烈帝铸。采金牛山铁,三尺六寸。一备自服,余赐:太子禅,梁王理,鲁王永。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各一。
(36)镇山剑 蜀後帝禅造。一丈二尺。廷熙二年造此巨剑,以镇剑口山,故名。
(37)倚天 其利断铁如泥,一自佩,一赐夏侯恩,青虹。魏武帝铸魏。
(38)三剑 魏太子丕造。一曰:飞星,一曰:流采,一曰:华铤。
(39)文士剑 杨修献魏文帝。<文士传>:杨修以宝剑与魏文帝。帝佩之,语人曰:此杨修剑也。
(40)吴六剑 吴大帝所有。<古今注>载:吴大皇帝有宝剑六。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41)大吴 吴大帝孙权铸。采武昌铜铁。文曰:大吴。小篆书,各三尺九寸。黄武五年,共作剑千口。
(42)流光 吴王孙高铸。文曰:流光。小篆书,建兴二年铸。
(43)皇帝吴王 吴主孙皓铸。文曰:皇帝吴王。小篆书, 建衡元年铸。)
(44)步光 晋怀帝铸。铭曰:步光。小篆书,五尺,永嘉元年铸。
(45)五方单符 晋穆帝铸。铭曰:五方单符。
(46)隶书 以永和五年,於房山,造剑五口。 神剑,晋孝帝铸。铭曰:神剑。隶书,以太元元年,埋此於华山顶。
(47)定国 宋武帝铸。铭曰:定国。小篆书,永初元年铸此剑,後入于梁。
(48)永昌 宋废帝昱造。铭曰:永昌。篆书,元徽二年,造於蒋山之巅。
(49)梁神剑 陶弘景造。金银铜锡铁五色,合为之。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小篆书,长短各依剑术法,梁武帝依普通中庚子,命弘景造神剑十三口。(镇山 北魏道武帝造。隶书,登国元年,帝於嵩阿,铸此二剑。)
(50)沉水龙雀 夏赫连氐造。铭曰:大夏龙雀。<魏志>:赫连百链为剑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
(51)太常 北魏明元帝造。铭背,曰:太常。
(52)四尺千金剑 唐晋公王铎所有。<剑侠传>:唐晋公有千金剑,以获李龟寿。
(53)火精剑 唐德宗所有。<杜阳杂绵>载:夜见数尺光明,斫铁即碎。
(54)酉蕃宝剑 宋。<宋监>载:右相都督张浚,请御前降西蕃宝剑。给赐有功将士,以为激劝。
(55)古铜剑 宋苏轼所得。<东坡集>载:郭祥正遗古铜剑,东坡谢以诗云:一双铜剑秋水色,两首新诗争剑。
(56)楚铜剑 宋郑文所得。<方舆志>载:宋奉官郑文尝官楚武昌,江岸裂,出古铜剑,文得之。冶铸精巧,非人工所能成者。
(57)安定剑 明初安定王所贡。<咸宾集>载: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贯异剑。赐以织金文绮,命其酋长立为四部,岁入贯为常。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20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