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的《晋书》中,记载有一则关于贪泉的历史故事。
东晋年间,广州一带倚山靠海多产“珍异”,可由于“多瘴疫”,人们对这里还是有些恐惧。一些到此任官者,都不愿停留,只想赶紧离开,便上下其手,大举捞取钱财。“贪泉”就在距广州不远的一处名为石门的地方。时人相传说喝了贪泉之水,便“怀无厌之欲”,即会产生无尽的贪婪欲望,即使是廉士亦贪。事实当然不是如此,这不过是贪官给贪腐行为找的借口而已。
东晋一位到此担任刺史的官员吴隐之,途经贪泉,“酌而饮之”,并赋留一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夷齐”即伯夷、叔齐,是商代两位有操守之士。诗的大意是:古人说喝了此水就会贪图钱财,但若真是伯夷、叔齐这样的人物,是不会改变自己操守的。此诗是作者的表白与自励自勉。在广州为官期间,吴隐之“清操逾厉”,外人虽议论纷纷,“然亦终始不易”。这样一来,“贪泉”之名,自然被击破了。后来,吴隐之离开广州回到京城,也只住在小宅院茅草屋里,朝廷的俸禄仅留下自己的口粮,其余都分别赈济亲戚、族人,生活非常清苦,吴隐之将廉洁俭朴之风一直保持终老。
与贪泉相对应,史书上也记载有几处廉泉。其中以陕西汉中的廉泉较为着名,又称廉水、廉津。
《南史》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讲当时在梁州(今陕西汉中)任职的参将范柏年,受刺史指派,到京师建康觐见皇帝。宋明帝刘彧问:广州有一处贪泉,卿州复有此水不?范柏年回答:梁州惟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
范柏年在这里提到的,是汉中当地的两条水名:廉泉、让水;两个地名:文川、武乡。这四个名称,廉泉即汉中的廉泉,“让水”,当在今天汉中南郑区域,“文川”和“武乡”则分别在今天汉中市城固县和汉台区(此诸葛亮封地,人们又称诸葛亮为“武乡侯”)。汉中是着名的汉江源头,大小河流交错甚多,可称颂的地名也不少,但是在范柏年的回答中,他选择了“文、武”“廉、让”这些包含美德字眼的地名、水名,突出了此地文化丰厚、山川秀美的形象。
听到范柏年的回答,宋明帝也起了兴趣。他随即追问一句:卿宅在何处?范柏年答道:臣所居廉、让之间。表层看去,范柏年是说自己的住所在廉泉、让水之间,其实是隐含着自己具有廉洁忍让的品格之意。这番回答让宋明帝甚为满意,范柏年因此受到赏识,遂被任以朝廷内外要职。
由此“廉泉让水”也流传为一句成语,收入辞典,其意原喻为官廉洁,后也比喻风土习俗淳美。
从后来的情况看,范柏年绝非仅仅“善答”,他的作为,也显现了其“文、武”“廉、让”的能力及品行。在范柏年任梁州、南秦州二州刺史时,晋寿郡(约今四川广元南部)的李乌奴起义,联系白水郡(约今四川广元西北)的氐人合兵攻打梁州。范柏年一面积极应战,一面极力劝说叛军归降,最终李乌奴归降,成了梁州的一员州将,既避免了一场血战,又守护了家园,给了一方百姓安宁。魏晋时期,政权交替多变,范柏年始终以廉洁自处、不阿权贵,后因招致齐武帝宠信的权臣胡谐之嫉恨,被逼自杀。范柏年的大名至今仍在汉中一带传诵,人们称颂他,不仅因为他夸赞了当地山川风物,提升了本地的文化品质,更是对其清廉品格的高度赞许。
贪泉和廉泉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基于人们对廉洁风骨的赞赏。饮贪泉之水而不贪,说明人自身的操守内持对于为官清廉甚为重要;居廉泉让水之间,则体现了清廉为官需坚守的方正君子之风。廉泉示人以榜样,贪泉给人以警示,值得今天的人们仔细思量。
来源:学习时报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19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