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苏联人的帮助下创建的一所近代军校。首任校长是蒋介石,而他也是凭借着黄埔军校的军事力量,后来打造成独裁专政的蒋家王朝。为何会这样呢?主要还要从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说起。可能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孙中山先生创建的黄埔军校,为近代史上培养了许多军事人才,像大名鼎鼎的林总,徐帅,陈赓大将,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等人都是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
当然了,还不止这些,严重的说,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决定了近代史上的走向。足以可见黄埔生对近代史上的影响力有多大。
由于蒋介石是该军校校长,自然,黄埔军校的学生大多后来,都成为蒋介石军事集团的顶梁柱。虽然,黄埔军校办了十几期,但是,能够称得上是蒋介石军事集团的顶梁柱,只有黄埔军校前六期的黄埔生,为何这样讲?看看前六期的学生,都在蒋介石军事集团中担任什么职位,你就明白了。
胡宗南
黄埔军校第一期生是蒋介石军事集团中最倚重的将领,如胡宗南替蒋介石管理西北,手握30万大军,成为名震一时的西北王。尤其是在蒋介石溃败西南后,胡宗南军事集团成为他后期最倚重的军事集团。还有杜聿明也是蒋介石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军大本营最倚重的军事将领。拥有救火队长之称,先后奔赴东北战场,徐州战场,参与指挥了解放战争时期,两场最重要的战役。
以及黄埔一期毕业生宋希濂,陈明仁,郑洞国等将领都是蒋介石军事集团的顶梁柱,也是蒋介石比较看重的黄埔系学生。而他们担任的职位也不低,都是兵团司令员职位,或者替蒋介石镇守一方的大将。而黄埔二期的邱清泉在解放战争时期,也是一位悍将。是蒋介石在解放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一位猛将。据说,当时邱清泉因遭到蒋介石的批评,就撂挑子回了老家。而蒋介石为了请他出山,特意在第五军基础下扩编了第二兵团,让他担任兵团司令员。
陈明仁
而黄埔三期的王耀武,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名将,在八年抗战期间,王耀武是蒋介石手中一位王牌悍将。蒋介石对他十分器重了,在抗战快结束后,王耀武就升任了山东最高军政长官。当时毕业于黄埔一期的李仙洲都是归属于王耀武管辖。黄埔四期名将则是更多,如张灵甫,胡琏,刘玉章,李弥等将领都是蒋介石军事集团中的顶梁柱,也是蒋介石发动内战的罪魁祸首。
廖耀湘
而黄埔军校第五期的学生,后来大多都成为我党的开国将领。不过黄埔六期中廖耀湘这是一位蒋介石在解放战争时期,比较严重的战将。要知道,在解放战争初期的东北战场上,廖耀湘领导的新六军给东北民主联军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他指挥新六军在东北战场上横冲直撞,当时没有哪支部队能够抵挡得住廖耀湘的进攻。
以上这些国军高级将领,都是黄埔军校前六期的学生,他们从军校毕业后,都是蒋介石军事集团最倚重的战将,也是对蒋介石最忠心的国军将领。不过在六期以后,黄埔军校就没有再出很厉害的将领了。这也是为何讲,因为黄埔军校前六期的学生,才算是真正蒋介石军集团的顶梁柱。
梁一桐。33~36岁,男,浙江江山县人。原新九师参谋长,后调任南京地下党敌工部长。打入敌营后,任首都警备司令部上校处长,后升任少将副司令。习惯在手里倒转手枪。
人物介绍
梁一桐为黄埔军校六期生,在黄埔军校当卫士的时候曾救过蒋介石的命。因学业出众,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具有儒将风度,深得校长蒋介石和恩师杨百川的赏识。
后赴苏联学习,在东北抗联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连长、营长。练就了快马上弹无虚发,黑夜识路等绝活,是出了名的战将,抗战期间,梁一桐调到新四军带着部队,打了不少胜仗,曾一人单挑过八个鬼子,因作战负伤被妇救会长高粱花所救。
日军夜袭荷花乡,高粱花为掩护梁一桐,险遭日本兵的强暴,梁一桐冒死相救,高粱花以身相许。抗战胜利后,高粱花找到梁一桐准备结婚。
梁一桐紧急受命,率先遣队奔袭南京与地下党接头,岂料周佛海背叛,投向蒋介石的怀抱,南京第八届地下党组织被一网打尽,梁一桐幸被恩师杨百川父女解救,杨百川劝其转为国民党效力,被梁一桐拒绝。
壮烈牺牲
南京解放前夕,梁一桐去送保密局核心情报,万没想到接头的竟然是高粱花,俩人冰释前嫌,却被夏子江瞧见,导致其做出刺杀梁一桐,出卖高粱花的恶行。
渡江在即,梁一桐受命策反“长庆号”起义,率领“御林军”上舰抓捕蒋家父子。他与保密局情报处长秦时关斗智斗勇,在军舰其他地下党员的帮助下,争取了舰长邓葆祥参与起义。
他又赶到溪口对警卫队长陶水清苦口婆心,晓以是非,陶水清幡然醒悟后率部起义。不料风声走漏,错失了良机。
不久,梁一桐为了寻找《江防图》不顾身份暴露与杨紫月摊牌,他面对杨紫月的枪口镇定如常,善意规劝杨紫月从善弃恶。杨紫月被他的真诚打动,决定跟父亲走同一条路。
杨紫月从秦时关口中打听到并告诉梁一桐高粱花关押地点。不料却中了秦时关的圈套,梁一桐进入特务的包围圈,被秦时关堵截在江滩。
高粱花眼见丈夫陷入重围,枪口又对准了梁一桐和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欲说《江防图》的下落,危急时刻,梁一桐为了保护《江防图》,无计可施,只得用自己受伤的身体掩护高粱花。秦时关一梭子弹打来,梁一桐身中数弹,慷慨陈词,含笑地倒在妻子身边。
扩展资料:
梁一桐多次被不明真相的地下党员锄奸,险象环生,床铺被枪击,汽车装了炸弹。杨百川担心他的安全,有意把女儿许配给他,搬到杨公馆居住。
梁一桐情属高粱花几番不肯,周文锦以组织的名义要求他服从。杨紫月名为大学生,其实是以进步学生面孔出现的秘密特工,她和恋人、保密局情报处长秦时关怀疑梁一桐是共军的卧底,采取多种手段试探。
高粱花的未婚夫夏子江对梁一桐怀有夺妻之恨,多次出手伤害他。秦时关担心杨紫月假戏真做,对梁一桐始终抱有敌视心理,总是找碴,使梁一桐始终处于险境。在内线的帮助下,他最终化险为夷,以政治上靠得住,军事素质一流的评价,在敌营扎下了根。
梁一桐主要负责情报和策反工作,他在B—24飞机驾机起义、“长庆号”巡洋舰起义、御林军起义等一系列重大策反工作中,以及为渡江战役提供核心情报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他忍辱负重,尤其是对妻子高粱花所背负的强烈歉疚的心理重压;身为叛徒成了不明真相的地下党员的锄奸对象,在国民党内部同样遭受的排挤和侮辱。
特别是老母被游击队当作人质,死于非命,担任岳父杨百川的行刑,身心所承受的巨大压力,让他感到精神几近崩溃,但最终还是把革命利益高于一切,继续在敌营里冒死战斗。
黄埔军校是在1924年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成立的一所军校,当时的校名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我们都知道黄埔军校是一所陆军军官学校,那么为什么要成立这所军校呢?它成立的背景意义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到广州文化看看!
1924年6月16日,陆军军官学校于广州市的长洲岛正式成立,通称黄埔军校。
1927年,黄埔军校迁校至武汉,宁汉合流后,又迁校至南京。
1928年3月,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1937年8月,因抗战黄埔军校迁出南京。
1938年11月,黄埔军校迁抵成都。
1946年1月,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学校国有化。
1949年12月,黄埔23期大部分学员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台。
1950年10月,黄埔军校以“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名义在高雄县凤山市复校,并续办24期为黄埔延续。
1979年5月16日,陆军军官学校第44期毕业的林毅夫从金门泅海约2公里,回归中国大陆厦门。
1988年1月,黄埔军校广州旧址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埔长洲岛位于广州市区东南20多公里处,是一座山峦起伏、树木丛生、四面环水、方圆6平方公里的美丽小岛,岛上筑有炮台多处,隔江与鱼珠、沙路炮台并峙,构成自古以来长洲军事要塞,是由海上和虎门进入广州的第二道门户。
清朝末年,还在这里创办了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这两所学校的原址上,创办了“黄埔军校”,它的全称是“陆军军官学校”,后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名虽多次变更,但校址不变,通称黄埔军校。
1924年(民国13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
孙中山想建立一所培养革命军事干部学校的愿望已有很久了。他通过总结辛亥革命以来的失败教训,深深感到依靠军阀的武力是不可能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同时,列宁领导革命军队取得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也使他得到很大启发。
1921年(民国10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孙中山欣然接受这个建议。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革命后,孙中山下定了建立军校和革命军队的决心。他回到上海就多次与李大钊、林伯渠、陈独秀等党领导人商谈,与苏联代表越飞会谈,要求党和列宁派人帮助。
1923年8月,他委派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和党代表张太雷等4人组成“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政治、军事。他还亲自勘定黄埔长洲岛做校址,把建校工作抓得很紧。党派李大钊、林伯渠等人也与孙中山进行多次会谈,讨论了两党合作共同革命问题和如何建立革命军队问题。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在广州钟楼召开,宣告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会议期间,正式决定建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并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同年1月24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筹备委员,王柏龄、李济深、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宋荣昌、邓演达、张家瑞为筹备委员。同时派张崧年(申府)参加筹备工作。
1月28日,孙中山指定以黄埔长洲岛的原清代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为军校校址。2月6日,在广州南堤设立黄埔军校筹备处。孙中山并先后聘请鲍罗廷为政治顾问,加伦为军事顾问。
2月21日蒋介石突然辞职回上海,后返浙江奉化,并发放遣散费,几致军校流产。2月23日,孙中山在蒋介石致国民党中央执委会辞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的函件上批示“不准辞职”。在同一天,孙中山派廖仲恺代理该委员会会长,负责筹建军校。
不久,孙中山派许崇智到奉化劝告蒋介石回校,蒋介石于4月间才重返广州。5月上旬,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委派廖仲恺为驻校国民党代表;第一期学员500人也全部入校。5月5日,黄埔军校最终正式成立并开学了,定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两年前的6月16日,是陈炯明叛变革命的日子,两年后,孙中山选择这个特殊的日子作为军校的开学典礼日,是要人们记住这个沉痛的教训,为建立一支革命的军队而无私奉献、努力奋斗。
6月16日国共两党人士500多人,隆重举行了开学典礼。孙中山以国民党领导的身份亲临致词,发表重要演说,指明军校宗旨: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他在这个着名的开学演说中号召全体师生:“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要“学先烈的行为,像他们一样,舍身成仁”,不“贪生畏死”。他还亲自批准将这样一幅对联贴在军校大门上: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孙中山还亲自制订了“亲爱精诚”的校训,批准了军校校歌。
军校直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校本部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部和总教官室。政治部仍照旧制,其他各部均改为处。
后又增设军法处、军械处和入伍生队总队长。教学贯彻执行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针。军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以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等省为多;还有来自越南、朝鲜、马来亚和泰国的革命青年。
黄埔军校建立后,孙中山从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方针政策上给予巨大的关心和指导,同时孙中山也非常关心军校的建设和发展。1924年8月31日军校开学两个多月后,孙中山就到军校视察。以后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军校“海关楼”小住,检查工作,听取汇报。
要求师生严格掌握“政治与军事并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方针,并根据“亲爱精诚”的校训,倡导“团结”、“牺牲”、“奋斗”三大精神。1924年11月13日,孙中山先生为商讨国是北上之前,特来军校检阅学生的演习,赞许学生“忍苦耐劳,努力奋斗”,还叮嘱师生:“不论是国民党员或是党员,为了革命事业,都应该把鲜血流在一起”。
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病重,当他获悉以黄埔军校教导团为骨干的东征军胜利的消息时,马上电告广州黄埔学校党代表廖仲恺、校长蒋介石等人,要爱惜黄埔学生,并对随军东征的学生表示亲切的慰问。当军校领导向学生们宣读孙中山先生发来的电报,宣布军校学生克日开拔返校时,全体学生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军校的学生在孙中山办校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学习和训练,具备了良好的政治、军事素质。1924年10月,军校师生参加了平定广东商团之乱,首树军威。1925年参加两次东征和南征,先后击溃了陈炯明、申葆藩、邓本殷等反动军阀,从而统一了广东,巩固了革命根据地。1926年又参加北伐战争,连战皆捷,战果辉煌。
校本部是军校的最高领导,它直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由孙中山、蒋介石、廖仲恺组成。校本部下设政治、教授、训练、管理、军需、军医6部。政治部先后由戴季陶、汪精卫、邵力子、熊雄等人为主任,聂荣臻为秘书,恽代英为教授部主任教官,胡汉民、肖楚女、张秋人、安体诚等人为政治教官;
王柏龄为教授部主任,叶同志为副主任;李济深为训练部主任,邓演达为副主任。聘请鲍罗廷为总顾问,还聘请加仑将军等几十名苏联红军干部担任顾问或教员。学科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政治等。学制为6个月。1924年10月,黄埔军校创设教导团。团、营、连均设党代表。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19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