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原创明朝最特殊的世袭武官:靠着女人的性命获得,直到明朝灭亡

纵横五千年 2023-09-17 22:58:57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实行军民分籍,对于那些立有战功的武将,还会授予世袭军官的职务。比如说名将戚继光,他的祖上在明朝初年获得登州卫指挥佥事的世袭职务;另一位名将李成梁,他的祖上是世袭的铁岭卫指挥佥事。不过,明朝有些人却很特殊,他们获得世袭武官的方式很特别,甚至有些残忍,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除了军功之外,亲贵们也可以获得世职,主要是那些外戚,他们靠着女儿、姐妹入宫,成为皇帝的亲戚,从而飞黄腾达。在明朝初年,还有一批人也是靠着女人,获得世职的,不过他们的职务很低,因为他们不是外戚。这些人往往被后世忽略,因为他们的存在与明朝历史上一项残忍的制度有关!

这些人就是“朝天女户”。这个名字听着似乎很高大上,实际上却非常血腥!所谓“朝天女户”其实就是指那些为明朝帝王殉葬的宫女们的家属。朱元璋在位期间,恢复了历史上臭名昭着的殉葬制度,规定皇帝、皇后,乃至于那些亲王死后,都要有人陪葬。陪葬人员除了妃嫔外,还有一些宫女。

这些宫女的年纪都比较年轻,生前负责侍奉皇帝、后妃,一旦被选为朝天女,那么她们的生命也将终结,死后在地下也要为奴为仆。谁也不愿意去死,但她们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根据一些考古资料发现,这些被殉葬的宫女一般二十多岁,有的甚至只有十七八岁,她们被葬在地宫左右两面的耳室。

对于这些宫女的家属,也就是“朝天女户”,朝廷会给与一定的“奖励”。比如说朱元璋被安葬于明孝陵之后,建文帝就下诏,晋升“朝天女户”的官职,“以张凤、李衡、赵福、张弼、汪宾、孙瑞、王斌、杨忠、林良、李成、张敏、刘政等,由锦衣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为本所千百户”,“其官皆世袭”。

从这段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在朱元璋死后,至少有12位宫女殉葬,这些升官的人都是殉葬宫女的父兄。几年后,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他废除建文的年号,同时将建文帝任命的军官全部免职。不过,朱棣却对朝天女户们网开一面,他下诏说道:“他这几家都是好职事,不动。通调孝陵卫带俸世袭。”

之后的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以及景泰帝朱祁钰,在他们死后,均有妃嫔、宫女殉葬,也就是说“朝天女户”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除了皇帝外,地方上的藩王死后,也要有宫女殉葬,这些宫女的家属也会得到封赏。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明英宗时期。1464年,明英宗在临死前,宣布废除殉葬制度。

“朝天女户”们用女人的性命,换来了世袭的官职,但这却无法掩盖殉葬制度的残忍。后人有诗云,“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宾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说的就是这些可怜的朝天女户们。

参考资料:1.《明史》;2.《弇山堂别集》

明朝覆灭之前,清朝1个高级武官坚决投降明朝,他为何会这么干?

这个武官就是刘兴祚,因为他本来就是汉族人,家乡在辽东,小时候清兵进犯他的家乡,屠杀他的亲人,并俘虏了他。他一直都心怀对清朝的仇恨,希望有一天能够为明朝效力,所以,在明清战争时,虽然有很多明朝官员都投降了国力正旺的清朝,刘兴祚还是毅然决然的离开家人,只身投靠了明朝。

但是,投靠了明朝后,他却一直被对待得不冷不热,没有被重用,也没有带兵打仗对抗清兵的机会。一方面,是本来他的身份就是清朝重官,深受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信任,另一方面,明朝官员都已经腐朽之际,大多想的都是如何从战争中捞取利益,所以都没人重用刘兴祚。直到在辽东战争中,他才有机会带兵抵抗清军,在对抗清军的过程中,身中数箭,不幸身亡。

明朝末期,国家腐败不堪,社会已经到了矛盾极深的地步。虽然在兵力上,掌控土地面积上,资金资源上,明朝都是远远多于清朝的,但是明朝实际上已经是如同将倾的大厦一般,油枯灯尽了。而当时的清朝可以说是如日中天,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统领下,势力越来越大,最终明清打在了一起。而明朝官员却无心征战保卫国家,他们自知明朝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于是都想着怎么从战争中升官发财,这就造成了有许多明朝将领都投降到了清朝,这让皇太极很高兴,他对于这些降将都给予厚官,对他们的待遇都很好。

明朝已经到了无可救药之地,但在这时,还有人肯为国家拼死相战,也是国家的幸运。

大明王朝重文轻武的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明朝中期,封疆大吏戚继光、李成梁见到张居正都要下跪磕头,言必称门下、小的、沐恩、叩头、跪禀,可见此时文官地位已经大大高于武臣。然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时制定的政策却是重武轻文。

明朝初年,大明国境周边尚未平静:

北有元朝余孽虎视眈眈;

东北朝鲜李成桂派兵假扮倭寇骚扰山东沿海;

东部的日本和明朝已经绝交;

西部明玉珍势力刚被收服,西域鞭长莫及;

南部的安南在元末趁机脱离中国版图……

在如此危机四伏的国际环境下,朝阳般的明朝铁血而尚武。 朱元璋直到洪武末年还派遣蓝玉为主将发动北伐和西征,蓝玉因卓越战功被封为凉国公。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也奉行了向外扩张的政策,所以 直到永乐年间,武重文轻的情况一直得以保持,而明代的疆域也在这两位皇帝在位期间基本得以确立。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初封的6位公爵中,仅有李善长1名文官,其余5人皆为武臣。 明朝初期分封爵位,获得公、侯、伯的开国功臣一共有36人,其中文臣仅有3人。 后来更是形成了 无军功不得封爵的制度。 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之所以能被封为伯爵,不是因为他在心学上的成就,而是因为他平定了宁王叛乱,立下了军功。

在待遇方面,武臣明显高于文官,比如卫所制度中就有大量的世袭武官职位,而文官都是要自幼苦读,通过层层科考选拔来获得官位,且官位还不能传于子孙。

朱棣之后的仁宗和宣宗时期,文官地位虽有所上升,但依然被武臣压制。直到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整整六十六位随军大臣死于乱军之中。主要负责军事的高层勋贵体系受到毁灭性打击,京城的公、侯、伯府几乎家家披麻戴孝。 土木堡之变后继位的明代宗和刚升任兵部尚书的于谦趁机对军事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武官的权柄被削弱。

这次调整是否和于谦的文官立场有关,笔者不敢妄加评议。但是 客观上,明朝在于谦这位文官的带领下,击败了也先,明代宗又是于谦和朝中其他文官所立,文官集团迎来了一个高峰,明朝重文轻武的局面由此奠定。

到了明朝中后期,在整个文官集团的不断努力下,大明重文轻武愈发严重。

嘉靖十年(1531年),朝中文臣们向嘉靖皇帝提议将 刘伯温补入太庙 ,理由是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建立大明功照千秋,嘉靖欣然答应了这一请求。曾因在元朝当过官而被讲究忠义的朱元璋冷落,晚景凄凉的刘伯温就这样咸鱼翻身,死后享受到了太庙香火。虽然曾被朱元璋夸奖为“神机妙算”、“能使三军避凶趋吉”,但民间的关于刘伯温的传说在其跻身于太庙的的推波助澜下广为流传,且越传越离谱,甚至上升到了 帝王师 的高度,而文官们也乐见其成。

明代推崇朱子理学,而姜太公是朱熹的精神偶像,且姜太公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帝王师”色彩。嘉靖十五年(1536年) , 文官们又推动朝廷将朱元璋下令停止的官祭太公庙(“太公”指姜太公)典礼重新恢复。

就这样, 姜太公和刘伯温这两位“帝王师”走上了前台,成为了文官在精神层面进一步扭转原先重武轻文观念的政治工具。

现实世界中, 文官的权利也越来越大。 明成祖朱棣之后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宅。原本只有五品,地位低于六部尚书的内阁学士越来越受深居宫中皇帝的倚重。 到了明英宗复辟的天顺年间,内阁取得了代替皇帝在朝臣奏折上起草批文的“票拟权”,内阁学士越来越位高权重 。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总督、巡抚制度渐渐得以确立,虽然前后有所反复,但大明将以文御武的行为加以制度化,武臣的权利进一步被文官侵占,地位也越发下降。

有一则事例充分证明了此后的文官多么轻视武臣:

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以正二品的文职矫诏杀了文武职都是正一品的毛文龙(且袁、毛都有上方宝剑,互不统属)。毛文龙死后没过几个月,对大后方已无后顾之忧的皇太极率十万大军入关劫掠,打到了北京城下。曾经夸口五年平辽的袁崇焕因为抵抗不力,被关进大狱,一年后被以汉奸罪名凌迟处死,然而 大明王朝的丧钟已经敲响。

明朝自建国以来重武轻文,明成祖驾崩后文官势力开始抬头,但仍不能同武臣抗衡。自明英宗继位,朝廷逐步确立总督和巡抚制度,制度化推行以文御武的政策,而内阁学士得到了“票拟权”,权利大涨,文官势力进一步压制武臣势力。土木堡之变后,明朝重文轻武的局面正式确立。嘉靖时期,文官通过将刘伯温送入明太庙享受香火和恢复太公庙官方祭祀典礼这两件事,从精神层面继续强调重文轻武。此后的岁月中,重文轻武的现象越来越重,直至明朝灭亡。

而 明英宗 这位曾被瓦剌人俘虏而后复辟的皇帝和 于谦 这位挽救大明于危亡的大臣,两人都在大明由重武轻文转向重文轻武的过程中,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明朝的武官制度?

明朝武官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军事机构依次是:五军都督府(中央)、都指挥使司(省级)、卫(府级)、千户所(州)、白户所(县)。都督府的官员高级官员是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都指挥使司长官是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卫的长官是指挥(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千户(正五品)、百户(正六品)。相比之下,和他们共事的文官:兵部尚书正二品;省布政使从二品,按察使正三品;知府正四品;知州从五品;知县正七品。相比之下,武官级别偏高。
明朝大臣爵位有公、侯、伯。得到封爵很难,但是武官相对容易,文官可就难了。开国功臣六国公只有李善长一人文官,二十八列侯无一文官,一百多个伯爵只有刘基、汪广洋是文官。整个明朝历史上得过爵位的武官不好统计,得到爵位的文官却十个都不到。可见武官级别普遍比文官高。明朝前期武官待遇太好了,以至于宣德年间有一位叫张信的文官本来已经做到侍郎了,还要通过堂弟英国公张辅走后门,调任一个卫的指挥。
公侯伯多数可以世袭,指挥以下武官都可以世袭。只有都指挥使、都督需要军功升任。都督、都司退休或死后,儿子继任指挥使。这样一来,开国功臣死后,几乎所有武官都是世袭出身。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巡抚
明清地方军政大员之一。亦名抚台。以“巡行天下,抚军接民”而名。明朝设置巡抚,起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敕遣懿文太子陕西之行。至永乐十九年(1421),吏部尚书蹇义等二十六人分巡各省,安抚军民,询察利病,于是产生了巡抚制度。但在宣德以前,巡抚非专设之官,有事则遣,事毕即还,巡行也无固定的范围。宣德五年(1430),御史于谦、越府长史周忱等六人被擢升侍郎,分抚南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江西、湖广等处,从此各省常设巡抚官渐成制度。天顺、正德年间,曾两次下诏裁革,但旋即复设。巡抚初设,仅为督理税粮,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后遂偏重军事。明代巡抚多进士出身,少有举人致其位者,其初,内地巡抚由吏部会同户部推举,边地巡抚由吏部会同兵部推举;嘉靖十四年(1535),始不分内地、边地,由九卿廷推。巡抚的加官一般为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兼理军务者,另加提督军务(有总兵官的地方加赞理军务,或参赞军务)的头衔。亦有总督兼巡抚者,合称为“督抚”。在明朝,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这就可以防止因三司鼎立而酿成的不相统属、运转不灵的弊端。同时,巡抚每年要赴京师议事,也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明后期巡抚的易置往往受朝廷门户左右,而最后点定之权又重归权阉,故朝中各种政治力量的更迭,往往影响巡抚的易置。
清因明制,在各省设置巡抚,计有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陕西、新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其以总督兼者,有直隶、甘肃、福建、四川各一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东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改行省,亦各设巡抚一人。
清代巡抚之官级一般为从二品,俱兼兵部侍郎及副都御史衔。是一省最高军政长官。具有处理全省民政、司法、监察及指挥军事之大权。省内自布政使、按察使以下,均为其属官。
泉司即“按察使”
臬台
明、清时按察使的俗称。官名。始于唐初,职在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至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分置十道按察使,成为常设官职。后曾改称采访使、观察处置使,实为各州刺史之上司,权力仅次于节度使,凡有节度使处则以节度使兼。宋代不设节度使,初以转运使兼领提刑,后别设提点刑狱,遂为后世按察使前身,其职务则与唐观察使有别。金章宗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改提刑使为按察使,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与官员考核。元代称肃政廉访使。明初复称按察使,为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的司法。明中叶以后,各地多设巡抚,按察使成为巡抚的属官。清代沿置,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别称臬台、臬司、廉访。《旧唐书.安禄山传》:“[天宝]三载,代裴宽为范阳节度,河北采访、平卢军等使如故。”《明史.职官志四》:“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高按察叔嗣》:“[嘉靖]三年,仍起前官,出为山西参政,升湖广按察使。”《清史稿.职官三》:“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省各一人。正三品掌振扬风纪,澄清吏治。所至录囚徒,勘辞状,大者会省司议,以听于部院。兼领阖省驿传。三年充监试官,大计充考察官,秋审充主稿官。”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19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