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以戒为师”,修道者应从戒律中学什么!

三官庙 2023-09-17 22:52:27

1释教中有一句话叫“以戒为师,渐趋菩提”,是讲僧团在修行中要严格遵守戒律,只有持戒,才能够生出定慧。其实,任何一个宗教教团都是强调戒律的,道教自然也包含在其中。王常月祖师制初真戒律,言有五戒、八戒、十戒和女真九戒等。因此,“以戒为师”这句话对道教修行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但与此同时,道教又以“道法自然”为基本的修道理念,强调万法皆因每个修行者不同的境况而随缘应物。针对于此,很多人会产生不解,认为对戒律的修持和对自然的追求二者是相悖的,不可以混为一谈。要解决这一疑惑,就要先明白道教修行的根本是什么。

人生百世,总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尘俗烦扰,并因此而生起七情六欲,甚至终生都会困顿在欲孽之中,无法看清一切缘聚缘散背后的阴阳使然。沉滞于欲河,便会觉得人生是一片苦海。修道人最终要明悟的,是人生无常背后的真常,即“道”也。太上道祖用五千言讲述了“道德”二字的含义,归根于底还是在劝诫人们以道为本、以德为用。在这里,“道”是天地万物的本真之态,“德”是彼此之间发生联系的具体而又不同的方式方法。回归到人间社会中来谈,人们的生老病死、你来我往都是具有社会属性的道之本、德之用。那么,修道最基本的一层含义就是要参透人世间的这层五光十色的表象,不会因为万缘而牵引了真常之心。所言之“修”,终将归于“清静”二字。

2玄门经典《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提到:“常应常静,常清静矣。”是说人们在面对世间所必需经历的纷纷扰扰时,若是始终能够保持一颗事来则应、事去则了的常心,便是得了真清静。唯有心念清静,才能够不被外缘左右。怎奈人身虽然秉道而生,却是一种形而下的存在,人们总是过多地关注身体与物质上的需求,于是就会产生永远都无法满足的欲望沟壑,于是便背道而驰了。修道最实际的意义,在于以“修”的方式去磨除掉后天的某些品性,使众生从对形而下的关注回转到对形而上的参悟。在此概念下,“戒”便是“修”的一种常见表达形式。

修道人持戒,一则是求身心清静,以通明之体上格高真,这是出于信仰的基本需求。再进一步讲,戒律中的诸多要求本是一种修行的目标,持戒精严者可以参照戒条及时修正修行中的方向偏差,使道人正身、正心并不断精进。

如女真九戒中分别提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贞洁持身,离诸秽行;惜诸物命,慈愍不杀;礼诵勤慎,断绝荤酒;衣具质素,不事华饰;调适性情,不生烦恼;不得数赴斋会;不得虐使奴仆;不得窃取人物。此九戒句句不离女性修真者的修行日常,其既可以作为一种限制性的规矩去遵守,但更重要意义在于使持戒者收住意马心猿,既一心清静又慈心于物,既不着尘缘又立德立行。修行能至此境界,便可谓之尘中离尘者也。

又如在参加道教法会时,通常会要求所有人提前一天斋戒沐浴,并且诚心礼拜、心香供养。这其中既包含因戒律而保持的生理洁净,又包含修行之人心中的一尘不染。

老子想尔注》中提到“想尔九戒”,并分上中下三品。

上品戒文是: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

中品戒文是: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

下品戒文是:行无欲。

纵然后世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诸多戒持内容,但总体仍不离“清静”二字。

这也是修道人持戒的根本。修道尤为强调一个“一”字,即内外合一,身清静、心清静,才可实现“不染红尘桃李花”的无待逍遥。

3

在许多在家人看来,修道者的生活是清苦的,深山中的生活是寂寞的,因此他们惯常以悲悯、可怜的心态去看待出家人所持的戒律,认为此等事情是对情志和生理欲求的束缚。这只是看到了戒律所展现出来的表面。修行人持戒,虽然难免要历经生理上的一些磨练,但持戒并不是为了吃苦,而是能够让自己从欲海沉浮中脱离,从而去追求最终的彻悟。因此,对一名真正的道教修行者来说,持戒之后所获得的,是在面对一切变化时仍可保持的安然与快乐。

持戒,戒的本是自己的身心清静。当心中明静之时,回看持戒的过程,会发现对欲求的弱化并不是苦。当身心的需求渐趋于无,却反而更容易获得修行中的大欢喜。

道祖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五色、五音之流虽然是指物质的诱惑,但归指仍然在于人心。面对外欲时,心中寂然不动,才是守住了本真。古人曾曰“顺则成人逆成仙”,如果顺应身体欲求,这是成人道的方式;相反,如果以“逆”的方法去戒持自身,这便是成仙道的法则。所谓“戒”,乃是祖师因自身修道有成而流传下来的规诫之语,其中承托的是前人对我等后学者的殷殷期待。以戒为师,借而行之,即是吾辈的福报,也是对前人恩德的回馈。

但仍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纵然曰“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但是否修持戒律并不是界定修行境界的唯一标准。戒律只是某个修行阶段的辅助,借此可以明本性、悟真常。假若一味以此为修行的根本,把修道误解成为修戒,这恐怕要谬之千里了。修行需要借假修真,假借的是世间万象变幻,真定的是心中一念恒常。真真假假、非非是是,三丰祖师说“只在其中颠倒颠”。

世间一切的缘法都可以成为修行的借力,当你看得到万物齐一时,对修行的理解或许会更上一层境界。

本文作者:清虚道人 腾讯道学

“鬼言大贼,扫其足迹。”是什么意思?我看到说是虚云大师开示的

以戒为师
学佛到底应该怎样学,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问题。很多的朋友学佛看着三藏经典,无从着手。面对着禅、净、唯识等等宗派,无所适从。佛法广博,如同浩瀚的海洋,我们怎样能够在这里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快捷的道路,以便今生能够获得佛法的无穷利益呢?其实释迦牟尼佛早已为我们指出了其中的规则。三藏佛法并非无迹可循。该如何学习佛法的原则是很简单的。
学佛的朋友经常会问的问题就是我该学什么法门?我该念佛?还是该持咒?是该参禅?还是该修止观?很多人就徘徊在这样的犹豫中。更有许多争论。有人说要一门深入,有人说要多方参学。有人说要系统学习,有人说这太费事,念佛足以。在这些纷杂的言论中,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学,不知道该怎么修,有人甚至经过了长年累月的时间,依然是没有感应,没有受用,感觉不到学佛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按照世尊教导去学习。被上面所说的繁杂遮住了我们的眼睛,迷失了我们的道路。这些内容其实不过是细枝末节,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些问题上困扰。因为这些都是修行的方法,不是修行的原则。就如同我们要达到一个目标,手中的地图是指引我们方向,这是原则、宗旨。那么我们是坐船,乘车,这是方法。如果我们太关注于方法的区别,却忽略了所要行进的方向,那么当然不会到达目的地。
原则其实是十分简单的 。《楞严经》 中说: 戒定慧就是原则,就是我们学佛的方向。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就是我们学佛的宗旨。掌握自己的心不犯恶业,奉行善业,这是戒律,由戒律的成就会出生禅定,由禅定而产生智慧。
只要我们按照这个原则来修行,都会有成就,都会得到益处。你想求现生的福报,想往生净土,想获得禅定,想辩才无碍,没有问题,都可以获得。但是如果我们不按照这个原则修行,那么结果就十分有限,甚至会有副作用。
《佛遗教经》 中讲:后世我们就把这句话概括为“以戒为师”。世尊说:在我离开以后,应该尊重戒律,如同黑夜遇到光明,如同贫穷的人得到宝藏。应该知道戒律是你们伟大的老师,就如同我住世教导一样。
世尊为什么这样教导我们?因为这是我们要犯的毛病!我们学佛都有各自的目的,福也好,慧也好,具体起来还有各种各样的愿望。但是这些目的怎样实现?靠什么实现?要靠戒。要 摄心为戒 。学佛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习这个。你用什么样的方式,那是个人的因缘,也绝对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念佛?持咒?念那本经典?这都是方法,而且也不能概括 摄心为戒 的含义,因为我们普通人,甚至出家人,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少有机会24小时去念佛、持咒。更不会每天都闭关打坐。这都是帮助的方法。摄心为戒是要我们把自己修正到一个正常的状态,把自己维护好,远离恶业痛苦。我们学佛的基础、基石就是这一条。没有这一条,用什么样的方法也不可能有所成就。哪怕是一点点人天的福报也难以获得。
学佛的朋友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学佛第一步不是去琢磨着怎样得定,怎样得神通感应。因为福报也好,智慧也罢无不是由戒产生的。经常见到有的同修一学佛就把目标定在“一心不乱”上、定在往生上、定在实现什么愿望上。但是什么是戒,不知道,什么是善恶业?不知道。什么话都敢说,什么样的事都敢做。这个样子学再长的时间也没有用。为什么?福报是从善业来的,不 修善哪里有福报,哪里能实现我们的愿望?一心不乱是定,定是怎么来的?是由戒生定。如果身口意的恶业不断,想得到一心,简直是缘木求鱼。
相反只要我们把 摄心为戒 这一步做好了,那么一切都好说。不需要特别的方法,自然得定。能够没有贪欲、嗔恚、嫉妒、邪见的人自然在定中,我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能轻松得益,顺利成就。
就拿往生净土来说。大家都十分希望的 。《观无量寿经》 中讲的清楚。想自主往生,那么最低要中品才行。那么中品最低的条件是什么?戒律成就。没有这个条件,你念再多的佛也没有用,不会有十足的把握。一切都是未知数。其中的道理在哪里,我们在后面的十善业中会详细说明。
学佛是一件十分简单,十分幸福的事情。我们要把握住‘ 以戒为师’ 的原则,只要落实了,那么学佛就上路了。不是我念了多少佛,磕了多少个头,就说明我们有修行,说明是佛弟子了,不是的。
……

——
用功的入门方法
虚云大师开示
用功办道的方法很多,现在且约略说说:
(一) 办道的先决条件 - 深信因果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途也少不了他。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
(二) 严持戒律
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生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行三昧,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
持戒的人,龙天拥,摹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从前,在罽宾国近着僧伽蓝的地,有条毒龙时常出来危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罗汉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驱逐他,总没法把他赶跑。后来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仅对那条毒龙说了一句话:「贤善远此处去。」那毒龙便远跑了。众罗汉问那僧人。什么神通把毒龙赶跑?他说:「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谨慎于戒,守护轻戒,犹如重禁。」我们想想,五百位罗汉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严守禁戒的僧人。
或云,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我请问,你的心已平直没有?有个月里嫦娥赤身露体抱着你,你能不动心吗?有人无理辱骂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吗?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统统做得到,才好开大口,否则不要说空话。
(三) 坚固信心
想用功办道,先要一个坚固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无论做什么事,没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们要了生脱死,尤其要一个坚固信心。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又说了种种法门,来对治众生的心病。我们就当信佛语不虚,信众生皆可成佛。但我们为什么不成佛呢?皆因未有如法下死功夫呀!
譬如我们信知黄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他,黄豆不会自己变成豆腐。即使造了,石膏放不如法,豆腐也会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渣,放适量的石膏,决定可成豆腐。办道亦复如是,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决定可以成佛。故我们应当深信自己本来是佛,更应深信如法修行决定成佛。永嘉禅师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他老人家慈悲,要坚固后人的信心,故发如此弘誓。
(四)决定行门
信心既具,便要择定一个法门来修持,切不可朝秦暮楚。不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总要认定一门,蓦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样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样干。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
沩山老人所谓:「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有等人打不定主意,今天听那位善知识说念佛好,又念两天佛。明天,听某位善知识说修禅好,又参两天禅。东弄弄,西弄弄,一生弄到死,总弄不出半点名堂,岂不是冤哉枉也。

以戒为师

何为 以戒为师 ?

戒, 指什么? ?

在师父弘法的时候,有人答不上来,要查百度。

你能上百度去修吗? 去百度能 了脱生死吗? 妄念纷飞。

去百度寻答案,? 属于典型得外道。

心外求法,才是迷失你得根本因啊。

以戒为师:以者, 识自本心。

戒喻自性。

昔日, 佛陀有云 以戒为师 自性为师。

故, 戒得本意直表自性, 清净无染。

师喻自性 自性为师, 自性天人师, 本性本师。

以戒为师, 本指心转菩提 万法归一。

此为,? 以戒为师 。

直表 明心见性。

龙华会表什么?

龙喻本性 华者莲华 会者智慧。

龙华会者:无上本性现 无边智慧 无上圆满。

连起来, 本指无上本性现, 无边智慧 法法明心见性。

此为, 龙华会 以戒为师。

华者, 无边妙, 富丽堂皇 庄严无限 此为 本意。

在师父讲法的群里,有人不让念佛号

佛号道号表什么?

佛号道号不是指相

佛号道号, 是表法的。

八万四千法, 法法明心见性。所以佛号道号, 不是表相。

一法不立,? 无法不融?

何况, 佛号道号 ?

何况 其他 ?

何况 一切 ?

佛号:佛即自性 号者无限

佛号者, 本性现无边智慧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佛道:佛即自性 道即本 先天之本 原始之性 即名 佛道。

故, 佛道本一如。

佛者:上善若水

道者, 厚德载物

连起来, 本指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人之初,性本善

先天之本 原始之性 佛道现 !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18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