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道家学说中“魂”与“魄”的区别与关系!

云修行 2023-09-17 22:36:14

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

关于魂和魄的区别和关系,自古以来,百家争鸣,讨论不断。该理论主要被中医和道家吸收,并加以修改,不断充实,建立了新的系统,成为中国古代特有的生死观和民族文化,并作为传统代代相传。尽管整体上有各种不同立场的学说,但其本质并没有改变,那就是神魂形魄、阳魂阴魄。

简单地将“魂魄”理解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或把魂魄作为类似于天主中的灵魂概念来理解都是不准确的。在道家,魂魄与阴阳、天地和“道”这一宇宙的本源和万物运行的轨道紧紧相扣,同理,把个人、社会和大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加以阴阳平衡、互体和相互转换的性质,成为一套逻辑自洽的生命学说。

它最初主张“道”主宰下的自然和万物的生生不息,而不是作为个人存在的无限延续,后来诞生的道家则认为可以通过一系列魂魄的修炼术维系后者。道家的魂魄观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和附着性,所以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承认物质的重要性,并强调阴阳的对立统一、相互转换、互依互根的特点,是一种辩证的哲学观和无神论。

一、魂与魄的含义

“魂魄”是产生于中国的一种对于人类生命机制及死后归宿的解释,它将人生命的物质与精神两部分进行了进一步的拆解,即将人的精神部分拆解为主宰主观意识的 “魂”,和主宰人身体的内在成长运动轨迹的“魄”,类似于“潜意识”。

“魂”指人的主观精神与意志,它的活动可以脱离身体的限制,“魄”是特有的理论,它代表精神层面中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然生成的生存逻辑。这种天然的指引,被认为是来自宇宙和世界运行的最深处的内在逻辑及原始性征,在道家则被称为“道”。因此,“魄”也可以被理解为“道”散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的种子,道法自然的理论是魂魄观成立的基础。

同时,道家的魂魄理论体现了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内在关系中的同一性和附着性。对这种性质的表述,西方的研究也有类似的可供参考的说法,如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所说的“原始关系”。

他认为,人类最初与自然处于同一状态,人类的觉醒,在于其发现自己是与大自然和其他人完全不同的分离的个体。这种意识最初是潜在的,漫长的历史中,人类的活动依然与大自然保持着同一和协调,顺应自然地生活,仿佛自然作为母体,与每一个个人之见存在着“脐带”。

婴儿即便从母胎中脱离,仍然会在功能上与母亲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进一步而言,如包括人类在内的不同物种日夜作息的协调都反映人类与生俱来的、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潜在行为准则。

这种脐带般的关系就是“原始关系”,而它的存在使人在生活中得以拥有安全感、舒适感,因此很多人在个人觉醒之后选择了回归原始关系,而不是从自然的母体中完全脱离,也就是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原始关系”的脐带长期以来深藏于人类的身体中,暗中指导着人身体的成长。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与道家看待自然与人的理念不谋而合。弗洛姆的研究更容易被现代人理解,对它的了解有助于认识道家对“道”和“魄”的概念定义。

二、魂与魄的区别

魂魄之别,历来有很多观点,如阴阳之别、五行之别、器官之别、动静之别、升降之别等,在道家,这些差别的源头都在于“道”的性质。要理解“道”,需先理解“气”。“气”不是现代科学中的“空气”,而是泛指一切具有运动性特质的存在,是构成万物的基础要素,类似于物理学中的“field(场)”。“气”说的出现比“道”更早,被中国各古代哲学流派所继承。

在道家,《无能子》云:“天地未分,浑浊一炁(气)”,《悟真篇》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道与气类似,从中再分出阴阳,故又称“阴阳二气”。因此,如果“气”或“道”是一个密码或公式,那么由它产生的一切存在也都是从这个公式中演算出来的,无论最终如何体现,本质上是同样的运行模式。

魂魄的首要区别,是阴阳之别,魂属阳,魄属阴。《左传》中记载着第一个关于魂魄的故事,其中子产云:“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当人初具形体时,就有了魄,来引导形体的发育成长,有了运动,就产生出了阳气,所以有了魂。该观点在道家得到了认可,《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是宇宙本源,一即气,二即阴阳,阴阳既矛盾又融合,从而形成新的和谐,这是世间万物、一切生灵共同的诞生和运行法则。

同样的规则缩小到每一个生命个体,可以推导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包含阴阳、人的精神与肉体又各分为阴阳两方面。根据魂魄的定义,二者虽然与物质存在紧紧相关,却并非实物,仍属于精神层面的阳和阴。

根据神魂形魄的共识,魂自然可以理解为“意识”,而魄却不能理解为单纯的“身体”,而是暗中指挥身体按照自然的规则发育,给人的成长和行动提供默认的规则和动力,确保身体各部分正确运行其技能的主使。

换句话说,就是在精神层面上控制身体(包括大脑)成长和行动的“潜意识”,西方学界认为潜意识是人的本能,由人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与宇宙法则,在人主观操控不到的层面指挥人的活动,这一点与道家的“魄”不谋而合。故此,这是魂与魄实质上的区别。

接下来,根据阴与阳的属性,魂与魄的其他区分就迎刃而解了。阳是天,高明、运动、温暖、向上、张扬的;阴是地,浊重、凝固、冷冽、下沉、藏受的,这些属性,同样作用于魂魄。

《关尹子》曾系统地将魂魄与阴阳、五行联系起来,概括这些分别,如:“一运之象,周乎太空,自中而升为天,自中而降为地。无有升而不降,无有降而不升。升者为火,降者为水。欲升而不能升者为木,欲降而不能降者为金。木之为物,钻之得火,绞之得水。金之为物,击之得火,镕之得水。金木者,水火之交也。水为精为天,火为神为地,木为魂为人,金为魄为物。”

魂魄分别从属天和地,故一个上升、一个下沉,二者又都以人的身体为根,在人活时,都不能彻底离开人体,因此代表着五行中的木和金。《内观经》又云:“动而营身谓之魂,静而镇形谓之魄。”类似的种种区别,在中医和其他学派也有繁杂的体现,而在道家,一切都与阴阳二气紧密相连,是同一棵树上的分支。

三、魂与魄的关系

前文已论证,魂魄分别是人精神层面的阳与阴,支配人的意识与身体的活动。但正如经典太极阴阳图所显示的,阴阳无法一刀切开,而是相互附着、相互依存的。

《道德经》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是道家对于魂魄关系最核心的观点,后来道家又以此为典,设计了“守一”这一修炼方术。营即魂,道家认为,魂魄只有各司其职、相依相合,人才能存活。

人从出生开始受魄指挥着身体的发育和活动,使身体与外界接触,将获得的信息收纳进来,然后,负责心理部分的魂再通过这些信息进行思考和判断,以助于接下来更好地发起主观行动。如果没有魂,人无法进行思考,只剩下生理的本能;如果没有魄,魂就成了断了线的风筝,生命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只有二者守一,人才为人。

魂和魄最初都是空的,随着人的成长而充实。根据“道”所写入的“公式”,奔跑、觅食、社交、繁衍、攻击和防御,这些自然生成的欲望、举动,是由魄主导的;有了经验、信息,大脑就开始运作,人记忆、思考、判断、计划,填充魂,最终形成观念,再进一步给魄提供资料,继续与世界进行于自身有益的身体活动, 这是由魂主导的。

人从来都不能凭空思考,也不能脱离大脑继续存活,所以,人的整个认知和生存的过程,都是由魂和魄共同运作、抱一的过程,没有抱一,魂的动性导致其有可能游行得太远,难以回归,使人魂不守舍,意志消迷;魄的静性导致其有可能在过度挥霍身体的情况下日渐衰弱,百毒入侵。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验不同,自然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每个个体的魂都是不一样的。阴属性的魄永远在人体内收纳信息,而阳属性的魂永远都在运动中收集反馈信息。

《白虎通》云:“魂犹伝伝也,行不休也。”人只要活着,思想永远不会停止,但最终还是要反馈给身体,以供魄的强化,魄主持形体,为魂提供所依的资源,故此一直有以魂守魄,以魄安魂的说法,就像树根和树叶,树根扎根大地,为树提供生命力,长出树叶,树叶又进行光合作用,提供能源给树根使其更加茁壮;又像水和船,船要依托水的力量才能漂浮起来,遨游万里,但如果脱离了水,就毫无用处了——二者相离又必须相吸,既不同又相融,这与阴阳互根的属性是相同的。

既然魂魄分属天地,人死后,就会回归天地。“魂欲上天魄入渊,还魂返魄道自然。”阴阳循环,使得生命的繁衍无休无止,《庄子》云:“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魂魄彼此分离后,思维和行为都会停止,一个人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被宣判死亡,肉体会腐烂直至消失,精神层面也因魂魄的分离而消散,魂承载的记忆、意志不会像“灵魂”那样得以保留,而是不复存在,完全化为气而回归自然,这是彻底的死亡。

与灵肉分离、死后有灵魂继续存在的西方观念相比,道家则认为灵肉以相合为基础,在存活的过程中不断分分合合以充实发展,无法彻底分割,并更强调身体的重要性。最终一切又回归天地,如此循环往复,达成阴阳平衡,道法自然的局面。

什么叫魂?什么叫魄?

古人认为人身上有三魂七魄,也有说三魂六魄的,三魂又叫三精。这种说法来源于道家,如道书《云笈七签》云:“夫人有三魂,一名胎光,一名爽灵,一名幽精。”七魄是: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皆“身中之浊鬼也”。 人死的时候,灵魂由躯壳飘逝,剩下一具枯萎的肉体,不多不少,共轻了二十一克,二十一克大概只是一只蜂鸟的重量. 灵魂轻若羽毛,惟独我们拥抱的时候才感觉到对方的重量,那是二十一克的好多好多倍,那是活着的凭证,是发自灵魂的爱. 魂, 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存在,也是世界上最丑陋的腐朽。。。魂魄指人的精神灵气。古代认为魂是阳气,构成人的思维才智。魄是粗粝重浊的阴气,构成人的感觉形体。魂魄(阴阳)协调则人体健康。人死魂(阳气)归于天,精神与魄(形体)脱离,形体骨肉(阴气)则归于地下。魂是阳神,魄是阴神。道教有“三魂七魄”之说。《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又《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即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孔颖达疏:“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所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参阅晋葛洪《抱朴子.地真篇》及《云笈七签》卷五四《说魂魄》。 我觉的《魂》就是人死后的一种精神寄托!`~精神力弥赛亚,天啊,你好强啊说的是精神上的东西~你会害怕的东西!~!~!~

道家认为人的精神是由三魂七魄组成的,三魂七魄究竟是什么呢?

在《离骚》已可见到 "魂" 与 "魄" 二字连用, "三魂七魄"有时被人认为三与七并不是有特定意义, 有时又被认为在医学与黄老尚有其意涵,在此摘录了不同人的看法,瞧瞧哪种说法可靠。 我们在春秋战国时代里关于、的地位,以及「人」在多重时空中的存在属性问题已被把握到了,却尚未成为多重知识整合。

所谓的多重之知识整合即是其与、的结合等发展。很明显,即是与这一知识系统结合后而产生的内涵。而不代表"个数"的或。在汉代由于黄老道家及医家对此观念的发展,使得与的观念已明确地成为,事实上此四字乃说明着二者属性的关系,亦即对偶性的关系。 而魂魄这组字词也应限定在医学和黄老之学的叙述系统中才有其正确的意义。当被误用为三个魂、七个魄时,一切认识的混乱由此而起。另一个宗教上的发展,当魏晋南北朝以后,道教对此理论把与结合时,表称人死后的世界乃是以三个魂各立于各一。于是的认识乃被阶段性地确认。我们要问的是何以因中的属生与方位介定,以从属为一种医家的观念后被转化为一个数量上的时空属性呢?一个很明显的疑问则是:若在其他宗教中无此之设立,则是否仍为 呢?

当我们从这样地循问,很明显地发现问题所在,并且可以推断出应回复春秋战国的认识结构中,的使用是系统中的指涉,而非一个数量的指称,魏晋以后还为命名以确立为是一种观念上的错误。当然,关于为七个与为七者命名的方式,亦是相关的错误。 人因为有三魂七魄而形成一位有智慧会活动的肉体。 三魂分为 一。灵魂--又可称:天魂跟主魂 二。觉魂--又可称:地魂跟视魂 三。生魂--又可称:人魂跟象魂 七魄分为 喜。 怒。 哀。 惧。 爱。 恶。 欲 三魂在于精神中。 七魄在于物质。所以人身去世。三魂归三线路。 七魄归肉身消失。 肉身消失三魂七魄之归处 。

主魂--为天魂。他往空间天路报到。因主魂只是"良知"亦是不生不 灭的无极。虽然有肉体的因果牵连因之不能归宗源地。只好被牵带 走上空间天路之寄托处暂为其主神收押(主公)"天牢"。觉魂--为地魂。往地狱报到。

(因觉魂本来是主魂的"电脑"。可知主魂 一切之因果报应。 也可指使"生魂"肉身之善恶。所以肉身死亡再进 因果是非地--地狱)。 生魂--为人魂。往墓地报到。(因人魂本来是"祖德"历代姓氏流传接 代之肉身。以七魄在身其性行之魄力。死亡后再墓地对神主。

来来 往往之走上人路之寄托处)。 七魄在肉身死亡时已随之消失。就无须再说 三魂 -- 是中国式的对人体能量的一种称呼,尤其以带有主要意识的能量体的称呼,而此三魂主要存在于人体的上丹田(玄关)、中丹田(太阳神经丛)、及下丹田(脐下三指幅)处。

七魄 -- 中国式的对人体七个能量体的称呼,此七个能量体分别来自人体的海底轮、脐轮、太阳神经丛、心轮、喉轮、眉心轮、及顶轮。 李凉>中, 将军阴魂与道士柳志宏间的对话: 启禀法尊!阳世之人有三魂七魄,乃胎光,爽灵、幽精三魂尸狗、伏矢、雀阴 蚕贼,非毒、除秽、臭肺七魄,各主精神、气及心、胃、肾、肠,胆、肝、肺,三魂七魄去半便性命危,阴世魂魄也有魂精糖及魄精两者若幻灭,便将魂飞魄散永世轮回超生了。

三魂七魄分别是什么意思?

三魂:是指“天魂、地魂、人魂”,古称“胎光、爽灵、幽精”,也有人称之为“主魂、觉魂、生魂”或“元神、阳神、阴神”或“天魂、识魂、人魂”等。

七魄:是指喜、怒、哀、惧、爱、恶、欲,生存于物质中,所以人身去世,七魄也消失。之后再随新的肉身产生“肉体及魄”则属于“阳世的物质世界”。

三魂七魄

[成语解释]魂: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道家语,称人身有“三魂七魄”。

[典故出处]清·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七回:但凡精血成胎者,有三魂七魄,被桂芳叫一声,魂魄不居一体,散在各方,自然落马。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的魂魄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扩展资料:

相近成语:安魂定魄

[成语解释]魂、魄:人的灵气、精神。指使人心安定。

[典故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3卷:“夫妻两人急来救得迎儿苏醒,讨些安魂定魄汤与他吃了。”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策略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道教是如何看待三魂七魄的?

三魂七魄,是中国道教对于人的灵魂说法。人的精神分而可以称之为魂魄,其魂有三,一为天魂,二为地魂,三为命魂。其魄有七,一魄天冲,二魄灵慧,三魄为气,四魄为力,五魄中枢,六魄为精,七魄为英。

三魂生存于精神中,所以人身去世,三魂归三线路:

天魂归天路,到达空间天路。因天魂只是良知亦是不生不灭的“无极”,因有肉体的因果牵连,所以不能归宗源地,只好被带走上空间天路的寄托处,暂为其主神收押,这是所谓的“天牢”。

地魂徘徊于墓地之间,因地魂本来是“祖德”历代姓氏流传接代之肉身。以七魄在身,其性行之魄力,死亡后在墓地对神主,来来往往之走上人路者之寄托处。

命魂则归地府,到达地狱,因命魂可知主魂的一切之因果报应,也可指使在世肉身之善恶,所以肉身死亡后,命魂再进因果是非之地。

直到再度轮回,三魂才会重聚。而“三魂”的根本是“真如”(生命实相),“三魂”是由于“真如动念”所产生的一种能量形态并吸附了灵质而具形体,属于“灵界”。

七魄是指喜、怒、哀、惧、爱、恶、欲,生存于物质中,所以人身去世,七魄也消失。之后再随新的肉身产生“肉体及魄”则属于“阳世的物质世界”。

道教认为,人要死时七魄先散,然后三魂再离。

生病时就是和魄散了,所以要用药物去阻止它散发。如果气魄和力魄散了就容易鬼上身。

人的精神分而可以称之为魂魄,其魂有三,一为天魂,二为地魂,三为命魂。其魄有七,一魄天冲,二魄灵慧,三魄为气,四魄为力,五魄中枢,六魄为精,七魄为英。

人的命魂,透过七魄中的天冲灵慧魄主思想,主智慧。透过气力二魄和中枢魄,主行动。通过精英二魄主身体主强健。唯中枢一魄,乃为七魄的中心。人的命魂就依附于七个脉轮之上。

人身中命魂与中枢魄的联系最为密切,所以中枢魄也称为命魄,在人体内部,天冲灵慧二天魄之阴,与精英二地魄之阳交,而产生人魄有形之气力。在人身外部,则是因天魂之阳,与地魂之阴交合,成命魂。并同时三魂相合,主人无形的命运。

运是由人的天地二魂联合,主人命的好坏和强弱。命则是人的命魂,支持自身的天地二魂,运发的旺盛与兴衰。运由命所主,命由运所发。运无形而命有形,运与命复合,则构成人类完整的生命体。

运主虚空,命主实相。凡人命运的好坏,在于人的命与运是否生合或者相制约。若是运强过了命,不去生扶自己的命,并反而压制命,则人身七魄的天魄地魄人魄也必不相生。

此人必表现为命薄和体弱。若的命强过运。而能使得运不得不去生扶自己的命。则人身七魄之天魄地魄人魄必得相生合。人就会表现得身强命旺,人的根基必深而厚,此等行者,修行才易于成功。

命魂乃七魄之根本,七魄乃命魂的枝叶。魄无命不生,命无魄不旺。命魂是人身的主魂。天地二魂的聚合产生命魂而生人,命魂终结时又分出阴阳并回归天地。

天魂主光,地魂则是天魂的光照射在人命魂之上所形成的影子。所以得魂又称为影魂。无光不成影,无影不成相。

修行人若能修的命运融合,天光与地相才能与人的色魂相合。如此人体眉心的灵慧之魄,才能得以显现出天魂地魂的形象。

如此人的天地二魂常在外而所见的一切相,才能得以在人的大脑和天眼里显示出来。因为天魂和地魂既能依附与肉身而显化万象,也能脱离肉身而自由存在,所以人的天魂和地魂也称为身外化身。

其实每一个人的眉心轮天眼都是打开着的,眉心轮又称为月轮。月本身就是一个开着的目。目又为眼睛。所以月轮眉心原来就是一个开着的眼睛。

月无日不明,月若得日目自明。此乃命魂得天魂的光合,若月能同时兼得地魂的影。月明之中自能成相。此即是千光之眼千眼明。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18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