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原创上古五帝之一颛顼,就是因为他共工怒撞不周山,直接毁天灭地

山川社 2023-09-17 21:55:04

颛顼是我国上古时代的“五帝”之一,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亦是古代神话体系里的“北方天帝”,更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史记》上说他统领疆域“北至幽陵(今河北、辽宁一带),南至交趾,西至流沙,东至蹯木,”极其广大。

根据《国语》记载,颛顼是少昊的接班人。少昊就是黄帝长子,母亲为嫘祖(一说女节)。在许多神话中,颛顼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不过,在颛顼与共工争位的故事里,颛顼却成了一个反面角色。

说起颛顼与共工之间争端的起源,就得追溯到涿鹿之战时期了。

当时,炎、黄二族同盟,击败了南方蛮族蚩尤部。在这场决战之后,炎、黄二帝于分配地盘时发生纠纷。黄帝认为自己在涿鹿之战中立下首功,应该由他来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炎帝则认为神农部在整个战役中出力最多,该由他来统领中原。

利益发生矛盾,难免会引发战争,这场战争以炎帝落败告终,所以,接下来的几代部落首领都是黄帝一系。并且,身为炎帝后裔的共工处处受到辖制,原本凭借他的功劳可以继承少昊之位成为新的联盟领袖,然而,德高望重的他却长久得不到提拔。

颛顼为黄帝之孙,在成为北方天帝之后,开始用强权压制炎帝一系的天神,再加上,颛顼毫无怜悯之心,以至于,群情激愤怨声鼎沸。共工认为颛顼的统治必不长久,于是,便笼络了炎帝一脉的天神,召集旧日部属,准备推翻颛顼的政权,夺取天帝之位。

叛军唯共工马首是瞻,大家集结人马浩浩荡荡地向着北方天庭杀去。颛顼听说有人造反之后,自视甚高的他根本不惊慌。颛顼命人点燃了京都的烽火台,瞬间全国七十二座烽火台全部燃起,四方诸侯向中央靠拢。颛顼调兵遣将,亲自挂帅讨伐共工。

一场血肉横飞的恶战就此爆发,中央军和起义军在人间打过之后,双方人马又辗转到天界。来来回回杀了几个回合之后,越来越多的诸侯援军加入到了中央军,人首虎尾的大将泰逢脚踩祥云从万里之外飘然而至,龙首人身的计蒙一边行云布雨一边抵达战场,头顶蜂窝的骄虫率千万毒虫驰援颛顼。

反观共工一方,绝大多数强将都已战死或受伤。柜比的脑袋被砍下,与脖腔之间仅有一层皮相连,一条胳膊被斩断,连断臂都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王子夜的四肢、头颅均被斩下,残肢散落四处惨不忍睹。眼看无法取胜,共工只能且战且退,带着剩下的部将一路退到了不周山。

然而,由于颛顼的实力太过强大,以至于共工在撤退到不周山时,身边的人马已所剩无几,仅剩十三个追随他的骑兵。共工抬头看向面前的不周山,只见这山顶天立地,将他的退路死死挡住。见多识广的共工知道,他已逃到了天边,这是支撑天地的四根巨柱之一。此时此刻,共工已退无可退,似乎等待他的命运只剩被颛顼斩杀。

片刻之后,颛顼的追兵出现在身后,在共工周围布下天罗地网。共工自知大势已去,发出了绝望的嘶吼。随后,共工毅然决然地用脑袋猛撞不周山。在共工的神力之下,不周山轰然倒塌!支撑天地的巨柱,竟在众目睽睽之下土崩瓦解。连接天地的巨柱倒下,寰宇自然发生了巨大的变故。

因为,西北方的天地已失去了支撑,此处的天空向下垮塌倾斜,连太阳月亮也不得不朝西方滑落。据说,在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前,日月星辰都是固定不动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就是因为共工改变了日月的运行线路。

在这个版本的“共工怒触不周山”中,颛顼是个彻头彻尾的反派。不过,在另一个版本的传说中,颛顼又成了治水的大英雄。

在这个神话里,反抗颛顼的变成了黄水怪。这个怪兽时常以法术为祸人间,冲塌了不知多少房屋。颛顼听说这件事后,决定要将其降服。颛顼的人马与黄水怪的小妖杀了九九八十一天,双方竟不分胜负。

幸亏颛顼得到了女娲娘娘的帮助,获得了一口天王宝剑,这才将黄水怪斩杀。不过,黄水怪虽死,但它却在生前释放了一道洪流,这股洪流瞬间演变成洪水,使得九州八荒陷入水患。颛顼带领人们将水患治理,还天下苍生以安宁。

当然,不论是前文中的“颛顼治水”、“共工战祝融”、还是“共工战颛顼”,这些神话都是古人对大自然的想象罢了。至于颛顼究竟是济世救人的英雄,还是残暴生灵的统治者,生于几千年后的我们自然无从查证了。

至于颛顼墓位于何处,历来说法不一。根据《一统志》的记载:“帝颛顼高阳氏陵有二:一在开州,一在东郡城西北二十里……在东郡者有庙,民间称‘聊古庙’是也。”这里的颛顼墓是真是假尚不敢断言,但据文物考古调查,此处系一古化遗址则确凿无疑。

参考资料: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国语·楚语》、《山海经》、《一统志》】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

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译文是: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为帝,失败了,于是(共工)发怒(用头)去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太阳、月亮、星星都朝西北方移动;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湖流水都朝东南方向流去。

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文是: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选自《淮南子 天文训》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词语解释是:

(1)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2)触:碰、撞。

(3)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4)昔者:从前。

(5)而:表顺承。

(6)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7)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绳子。绝,断。

(8)倾:倾斜。

(9)西北: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北。

(10)焉:兼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文中译为“这,这里”。

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真相竟是什么?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一个神话,最早见于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意思是说,共工和颛顼争夺天帝之位,兵败,一怒之下,一头撞上了不周山。这不周山原来是撑天的四个柱子之一,被共工撞断之后,天就歪了,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跑,而河水都向东南方向流。

而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往往是和女娲补天的传说连在一起的。说共工把撑天的柱子撞断了,结果洪水泛滥,人间一片哀鸿。这时大神女娲出马,炼石补天,烧芦灰堵住了洪水,又杀死了一只大鼋,砍下它的四条腿撑起了天。

其实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并没有提到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后发生了什么灾难,结果只是说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没人间什么事。至于女娲补天的神话,则是出现在《淮南子·览冥篇》中。这本来是两个不相干的故事,结果到了东汉的《论衡谈天篇》中,被糅合到了一起,再后来被唐代的《补史记三皇本纪》所坐实,共工不明不白地背起了近千年的黑锅,成了破坏宇宙和谐的第一大罪人。

其实想想,明明共工只是撞断了西北角的不周山,结果女娲为什么要砍下大鼋的四条腿来撑天呢?而且,西晋的《列子汤问》就说,“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可见,女娲补天在前,共工触山在后,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共工部落和颛顼部落争夺天下失败的历史的神话,共工是炎帝后人,而颛顼则是黄帝后人,这个神话,其实是炎黄争霸的延续,最终演化出了共工触山的神话来。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阅读理解
(1)“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4)尾声: 借助神话解释了人类的远古时代对大自然的困惑,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赋予浪漫主义色彩。
小结
(1)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2)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谁能讲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

上古华夏逐共工(1)
伏羲时期,在华夏有一个长于耍阴谋诡计的部族叫做共工氏。共工氏在天上对应这一个坏水神,叫共工,它人面蛇身,有红色的头发,性情十分凶恶,嗜杀成性。共工手下有两个恶名昭彰的恶神:一个是长着九个脑袋的相柳,它也是人面蛇身,全身青色,性情残酷贪婪,专以杀戮为乐;另一个是长的凶神恶煞一般的浮游,也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家伙。 共工氏的人说话好听的很,天花乱坠,但做起事来邪僻,表面上恭敬,实际上无法无天。共工氏的头子叫康回,生的髦身朱发,铁臂虬筋,身高一丈有余,力大无穷。康回为人表面恭敬但内心狡诈,阴谋百出,只是碍于伏羲的大威大德而暂时隐忍为上。伏羲离去后,华夏之民尊奉女娲,康回因此嫉恨,倚仗自己封地的地势高险,决滔天洪水危害中原,致使华夏天地间一片汪洋。女娲忍无可忍,决定引领华夏之民铲除共工。
上古华夏逐共工(2)
华夏尧帝时期,天下洪水泛滥,在鲧治水不成功的情况下,尧派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 大禹领着百姓治水,一直将黄河治理到邙山东头,再向东的河道就不好治了,因为有共工在作怪捣乱。
上古华夏逐共工(3)
颛顼帝为华夏上古时期五帝(黄帝、帝喾、唐尧 、虞舜、颛顼)之一,被称为北方水德之帝。颛顼帝为人仁德、智慧,当时世,四方慕德而服,鸟兽尽皆感化。 颛顼帝自幼受叔父少昊的熏陶,特别爱好音乐。当他听到八方来风掠过大地发出熙熙凄凄锵锵的声音时,感觉十分悦耳,便让八条飞龙仿效风声而长吟,命名为《承云曲》,专门用来纪念黄帝。他又突发异想,令扬子鳄做音乐的倡导者。扬子鳄鸣声如鼓,背上披有坚厚的鳞甲,成天躺在池沼底部的洞穴内睡觉,对音乐向来生疏。但它接令后不敢怠慢,立刻翻转笨重的身躯仰卧,挥动粗大的尾巴敲打鼓凸的灰肚皮,发出的声音果然嘹亮。人间受到颛顼帝的影响,用扬子鳄的皮来蒙鼓。这种鼓十分贵重,叫鼍鼓。 颛顼帝时期,人们的道德已经发生了变化。颛顼帝直属的北方三十六州道德高尚,而其它地方道德已经不行了。“君臣富贵皆由德而生”,因此,原本不停运转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开始被牢牢拴在天穹的北边,固定在北方三十六州上空。 上古时期,华夏之民敬神拜天,因此就有很多现在人想象不到的福分。那时天、地虽也分开,但距离较近,而且还有天梯相通,这天梯即是各地的高山与大树。天梯原为神、仙、巫而设,但人间的智者、勇士,却能凭着智谋和勇敢攀登天梯,直达天庭。那时候,凡人有了冤苦之事,可以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诉,神亦可以随便至凡界游山玩水,人与神的界限不是很明确的。后来由于地上蚩尤叛乱,对神不敬,扰乱天庭。为此颛顼帝命令孙儿重和黎去把天地的通路截断,以维持宇宙秩序。
水神共工
共工是个坏水神,性情凶狠,处事蛮横,专与华夏之民作对。它经常在心血来潮时,施展神力,呼风唤雨,用洪水伤害天下的百姓,把一个好端端的华夏弄的一片汪洋。百姓们哭天叫地,苦熬日月。 大禹找到共工,劝说其不要再呼风唤雨,发洪水坑害百姓,给华夏之民留条生路,积些德行。共工根本不听大禹的好言相劝,说:“我发我的水,和你有啥关系?” 大禹不愿再理这号灵魂低劣之坏神,只好水里来,水里去,顶风冒雨,察看地形,寻找黄河向东的出路。 共工一看大禹一心要治住洪水,疏导黄河,让华夏之民过上正常的生活,顿时火冒三丈,几乎将自己的全部神力都使了出来,中原一带的洪水于是四处漫溢,到处横流,洪水更大了。 大禹东奔西跑,费尽了力气,地上的水却越聚越多,黄河水也是四处八方乱窜。有共工捣乱,黄河没法疏导,大禹忍无可忍,决心带领华夏之民驱逐共工。 大禹把随他治水的应龙、黄龙、白龙、苍龙都叫来,并鼓励华夏之民一起出战。共工由于四处作恶,早就声名狼藉,百姓听说大禹要赶走共工,纷纷前来参战。大禹带着大家在水中拦住共工,双方厮杀起来。 整整大战了一个月,大禹带华夏之民轮流上阵。共工渐渐疲惫不堪,败下阵后,仓惶而逃,大禹穷追不舍。共工看着自己在劫难逃,便向大禹下跪,发誓永远不再侵犯华夏,再不发水行恶了。大禹心一软,放走了共工。 大禹率华夏之民赶走共工后,一鼓作气,把洪水排完,又马不停蹄的把黄河疏导到东海,并用太行山的石头,在黄河两边筑起又高又厚,十分坚固的堤岸。
共工与祝融
大力神重和黎接旨,运足了力气,一个两手托天,一个双掌按地,吆喝一声,一齐发力,托天的尽力往上举,按地的拼命向下压,天渐渐往上升,地渐渐向下沉,本来相隔不远的天地就变成现在这样,遥遥而不可及了,高山、大树,再也起不到天梯的作用了。从此,托天的重为南正,专管天地鬼神之事;按地的黎为火正,专管人间之事。 颛顼帝还制定出各种礼仪制度来维护社会道德,规定妇女在路上遇见男人必须先回避,不然要拉到十字大街上示众,还规定兄妹不准通婚,并让百姓按时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颛顼帝的为人道德、智慧,使四方慕德而服,鸟兽尽皆感化。 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颛顼帝的辖区非常大。“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木砥属。” 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颛顼帝的大德智慧,使善者从之,却使邪恶及无法无天的共工恨之,共工妒忌的简直发了狂,便纠集一些同样鼓吹无法无天而对颛顼帝不满的坏神组建成一支军队,轻骑短刃,突袭天国京都。 颛顼帝闻变,泰然自若,一面点燃七十二座烽火台,召四方诸侯疾速支援;一面点齐护卫京畿的兵马,亲自挂帅,前去迎战。 大战开始后,颛顼帝率军将共工部众从天上追逐到凡界,再从凡界厮杀到天上,几个回合过去后,颛顼帝的部众越杀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驾万道祥光由和山赶至,龙头人身的计蒙挟疾风骤雨由光山赶至,长着两个蜂窝脑袋的骄虫领毒蜂由平逢山赶至;共工的部众被杀的人仰马翻,几乎全军覆没。共工辗转杀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边仅剩一十三骑。不周山的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这伙贼寇的去路。这不周山是一根撑天的巨柱,是颛顼帝维持宇宙秩序的主要凭藉之一。这时,颛顼帝率军从四面八方冲来,喊杀声、劝降声惊天动地,天罗地网已经布成。共工到死还想坏一把,不顾一切后果发泄怨恨,他向不周山撞去。在轰隆隆、泼喇喇的巨响声中,那撑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它拦腰撞断,横塌下来。 天柱折断后,整个宇宙便随之发生了大变动,西北的天穹失去撑持而向下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顶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原来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脚,身不由己的挣脱束缚,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日月星辰的运行路线。另一方面,悬吊大地东南角的巨绳被剧烈的震动崩断了,东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以及江河东流,淡水与海水混合的情景。
共工怒触不周山图
不周山被撞断后,天就塌下半边来,还露出很多大窟窿;地面也裂开了,出现一条条的深坑裂缝。在天崩地裂的情况下,山林燃烧起熊熊大火,地底喷出了滔滔洪水,周围也窜出了各种凶猛野兽,大地就象一个人间地狱。 天神女娲,看到自己创造出来的人受到这样的苦难,痛心极了。为了让人们重新过上自然的生活,女娲决定去修补残破的苍天。 这是一件极其困难繁杂的工作,女娲先在江河拣了许多五色石子,又用大火把石子烧了九天九夜,炼成红、黄、青、白、黑五色混和的石浆,然后一勺一勺的把石浆灌进天上的窟窿,把崩裂的地方修补好。 随之的工作,便是要把天撑起来。女娲用一只大乌龟的四只脚,用来代替天柱,竖立在大地的四方,把天空象架帐篷似的撑起来。柱子很结实,天空再也不会塌下来了。 女娲又赶走了到处为患的凶禽恶兽,又用芦草烧成的灰去填塞洪水。天补好了,地也填平了,华夏之民又重新过上了自然幸福的生活。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17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