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时期的谋臣,诸葛亮绝对是其中的代表,也许就智力来说,诸葛亮没有比其他人强出多少,但是诸葛亮的忠义却是别人所不能比的。在白帝城刘备身亡之际,这个曾经的帝王就已经看清楚了,虽然自己的儿子刘禅是正统的接班人。
但是刘禅的威望是远远比不上诸葛亮的,而刘禅对于当时蜀汉集团的大将也没有像刘备那样的恩情,因此如果诸葛亮想要取刘禅而代之的话,简直是易如反掌。刘备在认清了这个形势之后,为了保住自己儿子的帝王之位,于是就有了白帝城托孤一事。
诸葛亮是绝顶聪明的人,他当然知道,在刘备做出白帝城托孤一举之后,自己是万万不能背叛蜀汉的,如果背叛蜀汉的话,那么自己就不要妄想被后人尊敬了。不过,诸葛亮对于刘备也确实是真心辅助,在刘备去世之后,蜀汉的大局可谓就是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中。
其后为了谋取蜀汉的新局面,诸葛亮励精图治谋划北伐,但是也许是刘备死了之后蜀汉的气数就已经要完了,也许是曹魏集团的势力确实变强了,诸葛亮谋划的几次北伐战争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而在一次北伐行军至五丈原时,诸葛亮终于坚持不住了,而他也算出了自己命尽之时,而此时诸葛亮还在为刘禅的江山担心,为了保住刘氏的江山,诸葛亮在将死之时,就告诫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
但是刘禅做到了吗?根据蜀汉最终灭亡的结局就可以看出,刘禅必然没有听从诸葛亮留下的这六个字。而根据历史的记载我们也可以看出,刘禅的做法和诸葛亮给他留下的六个字可谓是完全相反。
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听从小人的话,例如其听从权臣黄皓的摆布,却不信任诸葛亮的亲传弟子姜维,从这里可以看出,刘禅完全将诸葛亮的嘱托记反了。
咱们在语文书中学过《出师表》的都知道,诸葛亮是尽心尽力的辅佐刘禅的,对刘禅的父亲刘备一直以来也是分忠诚的,不然在刘备去世后以刘禅的个样子,诸葛亮怎么可能一直辅佐他呢,在《出师表》我们也了解到了诸葛亮对刘禅的忠言以及建议。但偏偏刘禅并不听他的。刘禅与诸葛亮在志向上并不同谋,所以很多时候刘禅并不听诸葛亮的建议。
在刘备去世后,刘禅上位,诸葛亮辅佐刘禅期间,蜀汉也是非常动荡的。首先由失地问题,第二朝廷内部也是风雨飘摇的。由于诸葛亮和刘禅在国家志向这一方面并不相同,很多时候这两人做出的决定都是相反的。诸葛亮想要带领军队北上收复失地,不然他的内心难以面对刘备,而刘禅只想这样安分守己的过,不想着收复失地,老老实实的在南方残活着就可以了。在诸葛亮带兵北上打算收复失地之前,他是给刘禅安排好了后路的,将来要如何做,那些人可以重用,这些我们在《出师表》中都能找到蛛丝马迹的。
诸葛亮带兵北上收复失地,但是失败了。而刘禅在后来并没有听信诸葛亮给的建议,也并没有重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可以重用的官员。刘禅依然亲近小人,远离贤臣,刘禅非常宠爱宦官,而宦官会乱政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
蜀汉外面呢,又是司马昭在大力扩疆,可是刘禅根本不管这个。并且非常自信认为司马昭不会打蜀汉。在司马昭要进攻时,姜维和刘禅说了,可是刘禅不相信,再说,刘禅也没用重用霍弋,就这样,蜀汉毁在了刘禅的手里。其实人才的缺失也是个重要原因,其次是刘禅不懂得重用人才。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17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