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原创唐朝开国功臣刘文静的真正死因 或许是有人想杀人灭口,这个人是谁

孤寡老人讲历史 2023-09-17 20:27:44

唐朝武德二年,刚刚称帝没多久的唐高祖李渊就开始杀功臣了,杀的还是唐朝开国功臣中,功劳排在前三,有着“恕二死”特权的刘文静。

刘文静被杀时,唐朝建国才两年,李唐仅占有关中、河东、陇西诸郡,天下未平,这个时候就杀功臣,还是李渊钦定的“太原元谋功臣”之一,这其实很不寻常。

刘文静之死,目前比较公认的有两个原因,明面上的缘由是刘文静和裴寂的权力之争,刘文静不服裴寂官做得比自己大,发牢骚被认定谋反。暗中的缘由是因为刘文静和李世民走得太近,李渊不放心了。

先说第一个原因,刘文静和裴寂有权力争斗,对于皇帝来说,其实是好事,即使李渊和裴寂的私交更好,也不足以帮助裴寂杀掉相当于宰相的刘文静,李渊是皇帝,孰轻孰重应该分得清。

至于第二个原因,武德二年时,李世民还不是后来的天策上将,也没有单独开府的权力,和武德四年剿灭王世充和窦建德之后的权势差远了,刘文静和这个时候的李世民结交,似乎并不足以让李渊忌惮。

武德二年时的李世民别说对李渊了,就连对李建成,似乎都构不成威胁,所以,因为李世民而杀刘文静?这个理由不太能站住脚。

就算是他支持李世民,也未必一定要杀,贬斥夺权就是,后来李世民公开争夺太子时,支持他的人多了去,哪能一个个都杀掉?

因此,为裴寂和为李世民杀开国功臣刘文静,都不是根本原因,实在是李渊想杀刘文静,以刘文静当时的咖位,也只有李渊真心想杀他,才能杀得掉。

根据《旧唐书》中的记载,刘文静在家中酒后扬言“必当斩裴寂耳!”,并起厌胜之法捉妖,然后被家中失宠小妾的哥哥告发,李渊和群臣得到刘文静的供词后,态度是不同的:

文静曰:“起义之初,忝为司马,计与长史位望略同;今寂为仆射,据甲第,臣官赏不异众人,东西征讨,家口无托,实有觖望之心。因醉或有怨言,不能自保。”高祖谓群臣曰:“文静此言,反明白矣。”李纲、萧瑀皆明其非反。太宗以文静义旗初起,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平京城,任遇悬隔,止以文静为觖望,非敢谋反,极佑助之。 从刘文静的供词看,他也说得很明白,就是对裴寂不满,而且是酒后怨言,顶多也就是抱怨赏罚不公而已,李纲、萧瑀和李世民也都认为凭这几句话不能定谋反之罪,可李渊一语就定下了谋反。

在李渊表态后,刘文静的死敌裴寂才建议“今若赦之,必贻后患”,于是,刘文静被杀,从经过看,很明显是李渊想杀刘文静。那么,李渊为何迫不及待地借虚无的谋反之罪杀刘文静?

说刘文静要谋反,估计天下人都不会相信的,隋唐时期是个比较特殊的时期,有资格对帝王造成真正威胁的,只有可能是顶级门阀和世家。

刘文静并不是顶级门阀和世家出身,否则,不会在隋朝为官时,四十多岁了还只是个县令,没根没底的,他能谋反?满朝权贵有几个会跟着他干?这一点,估计连李渊都心里门清。

所以,谋反罪只是李渊的借口,这个借口别人认不认可没关系,反正,他就是要杀刘文静,至于原因,或许跟李渊太原起兵前后,刘文静担负的职责有关。

李渊当初在太原准备反隋时,因为担心腹背受敌,曾经向突厥称臣,虽然李渊也说了“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但这个事始终是他心里的一根刺,史书上不好交代啊。

而根据史书中的记载,当时建议和办理跟突厥接洽事宜的,就是刘文静,史载:“文静劝改旗帜以彰义举,又请连突厥以益兵威,高祖并从之。因遣文静使于始毕可汗”,他是除去李渊的几个儿子外,最清楚李渊和突厥有什么勾当的亲历之人。

其余的臣子知道起兵之初和突厥联手的事,但并不知道详细的因果和李渊到底付出了哪些屈辱,给突厥可汗的文书上有哪些不堪之言,这些,全在刘文静的肚子里装着。

而且,史书上描述的是刘文静建议和突厥联手,也未必就完全准确,也有可能是李渊提出来的,但史官为他遮掩,改成是刘文静建议,这种事终究不好让开国皇帝去背锅,唐朝史官也有改史书的习惯。

但不管是李渊建议的也好,还是刘文静建议的也好,刘文静知道详细的李渊对突厥卑躬屈膝的过程和内容是肯定的,满朝文武中唯他一人。

从李渊的角度来想,当然希望刘文静小心谨慎,把和突厥交易的事瞒到死,但从刘文静被告发一事上,李渊看出来了,刘文静是个大嘴巴,且保密意识欠缺。

重要的是,刘文静已经“出言怨望”,这个埋怨不仅仅是对裴寂,也有对李渊,心怀不满,还是个大嘴巴,李渊太不放心了,贬官?他要是在地方上胡说八道怎么办?说别的不要紧,要是乱说突厥的事,李渊就头疼了。

于是,李渊干脆就借刘文静犯事的机会把他杀掉,虽然是开国之初,天下未平,这个时候杀功臣影响不好,可李渊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和突厥勾结一事,朝廷中或许还有不满的,杀掉刘文静后,也可以完全让刘文静去背锅,且刘文静非顶级门阀和世家的出身,也让李渊能放心杀掉他,而不用担心政治上的后患。

综上,身为“太原元谋功臣”前三的刘文静在唐朝武德二年时就获罪身死,不是因为他真能谋反,也并非和李世民关系亲密,或许是没有遵循“臣不密则失其身”而带来的后果,即使不是小编琢磨出来的原因,仅仅是史书上记载的缘由,也同样印证这句名言。

盘点唐朝“八大开国功臣”,结局分别如何?

一、刘文静

刘文静是跟随李渊征讨隋朝的开国功臣,在唐朝建国之后被封为了宰相,然而由于政治意见的不合使得他与朝中的大臣有了恩怨,最终在一次酒后失言被人上告李渊,李渊大怒之下处死了刘文静。

?

二、阚棱

阚棱也被李渊处死了,阚棱原本是隋朝的一员大将,在李渊征讨的过程中投奔了李渊,为李渊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由于阚棱原本是隋朝的人员,所以李渊不是很彻底的信任他,在一次捕获的俘虏污蔑之下,阚棱被当做卧底斩杀了。

?

三、杜伏威

杜伏威是与阚棱一起被李渊斩杀的,阚棱在投奔李渊之前是杜伏威的手下,当时捕获的俘虏为了加深自己的供词的信任度,将杜伏威也连带在了一起,所以李渊将杜伏威与阚棱一起斩杀了。

?

四、罗艺

罗艺造反失败被李世民斩杀,罗艺也是跟随李渊开国的,但是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争端之中,罗艺站在了李建成的一方,所以在李建成被李世民斩杀之后,他担心会被李世民针对而起兵造反,最终造反失败,被杀。

?

五、侯君集

侯君集唆使太子造反失败,被李世民斩杀。侯君集原本是随着李世民一起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功臣,所以十分的被李世民信任,然而在一起征战的过程中他私藏了大量的战利品,被李世民当众职责,因此而内心产生怨恨,最后唆使太子造反失败被杀。

?

六、张亮

张亮造反失败,被李世民斩杀。张亮此时能力极强,原本是瓦岗山叛军的一员,随着瓦岗山的崩溃,张亮投奔了唐朝,随后才能被挖掘深受李世民的信任,然而随着实力的庞大,张亮心中有了异心,在尚未起兵造反的时候就被人举报,因此而被李世民斩杀。

?

七、李君羡

李君羡也被李世民斩杀,李君羡是和张亮一起投奔唐朝的,后来由于功劳巨大,被李世民任命守卫宣武门,随后由于民间传言被李世民找了个借口斩杀了。

?

八、薛万彻

薛万仁被唐高宗斩杀,薛万仁原本是隋朝的大将,随后投奔了李渊,立下了赫赫功劳。然而在玄武门之变中站在了李建成的一方,在李建成被杀之后薛万仁逃亡。随后唐高宗继位请回了薛万仁,之后又与朝中大臣交恶,被污蔑谋反,从而被杀。

唐朝开国功臣刘文静能免死两次,那他最终是何结局?

刘文静最后因他人的陷害而被唐高祖认定为有谋反之嫌,从而因此被处以斩杀之刑。隋朝末年刘文静在他父亲去世之后继承其职位,成为隋朝的仪同三司。后来刘文静又被任命为晋阳县令,在此期间结识了同在晋阳当差的裴寂。之后李渊也被派至晋阳,而刘文静在见过他与李世民之后觉得他们二人胸怀大志,故而主动与之交好。

而李世民同样觉得刘文静是可共谋大事之人,所以他在刘文静因与李密的姻亲关系而被牵连获罪时还曾前往牢房进行探望。在探望期间李世民就当下局势询问了刘文静的看法,而刘文静则给天下大乱,太原城内十余万百姓外加李渊数万兵力聚集起来可号令天下。李世民听过这番话之后便开始着手起义一事,但是却因担心李渊反对而未将此事告知李渊。后来李渊因晋阳副留守未能抵挡住突厥的入侵而被获罪入狱,于是李世民便趁此机会游说李渊起兵。

待李世民、刘文静以及裴寂三人成功说服李渊之后不久,李渊便正式在晋阳宣布起兵。在起兵期间刘文静多次立下战功,为此李渊对他十分器重。待唐朝建立之后刘文静被授予宰相之职。不仅如此,李渊还赐予他?恕二死?之特权。但是就在唐朝建立的同一年刘文静却因为判断错误导致唐军败于薛举,因为此次战败刘文静被削职。不久后李世民顺利征服西秦,随军出征的刘文静也得以复职。

次年,刘文静因不满战功不如他的裴寂朝中地位却比他高,所以总是与裴寂作对,本来关系交好的两人也因此关系恶化。有一次刘文静在酒醉之后还说要将裴寂斩杀,与此同时他还因为家中怪异事件频发而招来巫师驱邪。结果这些事情被他一失宠小妾经她兄长告发至李渊处,李渊当下命令裴寂调查此事。与刘文静交恶的裴寂便趁机诬陷刘文静,陷害他意图谋反。信以为真的李渊随即下令将刘文静及其家人全部处斩。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15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