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原创古代的铜镜经历了哪些发展 铜镜的鉴赏和收藏知识,一文告诉你

大白读史 2023-09-17 19:55:29

对于现在爱美的人来说,镜子一定是不可或缺的美容必备产品,缺啥都不可以缺镜子。每天不照个五六七八遍就感觉自己对不起这张天生丽质的脸,那么古代的人也这么爱美吗?古代的镜子也和现在的镜子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代的镜子。

古代的镜子并不像现在一样是玻璃制品,古代的镜子是用青铜制作的,所以叫做铜镜,也称为青铜镜。在古代也和现在一样,铜镜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物件,而且铜镜制作精美,图案华丽,铭文丰富,而且也称得上是我国的瑰宝了。

铜镜是在商代开始出现的,上古的镜子不叫镜子,叫做监,就是大盆的意思。只不过那个时候没有出现青铜,所以那个时候的监是用瓦制作的,所以没有金字旁。到了商代,青铜器流行,开始出现了铜鉴,其实还是在盆里到上水,然后再用里面的水当做镜子去看自己。

秦朝开始流行铸造铜镜,而后铜镜也就越来越普遍了,而且各种材质的,各种类型的都有,除此之外,铜镜上的花纹什么的也越来越精美。铜镜一直流传到明朝,这时候出现了玻璃制成的镜子,清乾隆以后玻璃制作的镜子就已经流传开来了,玻璃镜也就越来越流行了,但是还是有少部分地区依然使用铜镜。

因为每个朝代的发展不同,所以每个朝代的铜镜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商周时期的铜镜,大多都没有什么纹饰,称为素镜。西周中期出现有纹饰镜子,晚期的时候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动物纹。春秋战国时期是铜镜的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它的铸造工艺和铸造数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等到了汉朝,汉朝是我国铜镜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时期,现在我们出土的铜镜也大多数都是汉镜,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的新兴的镜子,也对后世的镜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隋唐的时候,也是铜镜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铜镜的材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好多锡的成分,这样铜镜的质地也就显得更加的银亮,更加的美观和实用。而且铜镜的纹饰也体现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宋代的铜镜也是仿照前期的铜镜的比较多,但是也有很多的发展,主要是纹饰的方面。

我们现在的镜子都是用来看自己的美貌的,但是古代的铜镜有很多的用途,不仅仅只有这一种肤浅的用途。

我们都知道,有的科幻片里都会有照妖镜之类的东西,其实在古代,我们的铜镜也有被用过当做照妖镜的用途。而且陶渊明还说过类似的故事,传说,曾经有一个男子在田里种地,然后看到迎面走过来两个男子,然后用铜镜一看才看出来是两只鹿,然后男子用刀砍死了他们。咱也不知道为啥两只鹿都要砍死,但是无论怎么说男子变成了鹿就是很让人很惊讶的。

除此之外,铜镜还能像现在的x射线一样能够照到人的骨头。这就出现在了唐朝的志怪小说里面,说几个人在湖里钓鱼,然后没有钓到鱼反而钓到了一面铜镜,然后拿起来一看就看到了人的骨头。后来人们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认为铜镜抹上一些荧光粉就类似于现在的x射线一样的原理,这样也就说的通了。

而且铜镜还有一个很浪漫的用途,就是被当做一种信物。我们现在也有成语,破镜重圆。这说的就是乐昌公主和她的驸马因为战乱不得已而分开,两人把铜镜摔成两半,两人各拿一半,作为日后联系的工具。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就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治兴衰。就是说,用铜镜可以看自己是否穿戴整齐,参考先前的案例我们可以知道历史的兴衰。看电视剧什么的我们也能知道,古人通常把铜镜当做纠正自己的一样东西,也就是铜镜能够照人心,这也在《红楼梦》中得到印证。

如果对《红楼梦》了解的朋友一定记得“风月宝鉴”这件事情吧。贾瑞觊觎王熙凤,病倒在床依然恋恋不忘。命悬一线之际,来了个跛足道人,给了贾瑞一面“两面皆可照人”的铜镜,吩咐他只可照背面,不可照正面。贾瑞照了背面,竟是个骷髅立在里面,唬了一跳,又忍不住照正面, 却见凤姐在里面向他招手,不由恍惚进入镜中,如此再三,病上加病,终于丢了性命。贾家人怨恨这面“风月宝鉴”害了贾瑞,却不知害他的却是他自己的心魔。所以说,铜镜可以照人心,尤其是那些心怀不轨的人的人心。

就这样,古代的铜镜被人们赋予了很多不同的功能,绝对不仅仅是让你看到你的美貌的器物,同时,铜镜也是一种我们古人智慧的体现。我们现代的镜子虽然科学技术很多,但是可以说,绝对没有古代铜镜那么的美轮美奂,那么的精美。

这也是我们现代技术比不上的手工的能力,我们也应该多多继承我们祖先的手工技能,我们专业人员对于铜镜的了解也绝对不是这几千字能够体现出来的,所以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多的了解,铜镜的奥秘。

现在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的收藏爱好者,那么对我们铜镜感兴趣的收藏爱好者又该如何下手呢?

其实对于铜镜的鉴赏有四个标准:

第一个标准就是保存状况完好,当然无论是哪一种文物,如果他的保存情况是乐观的,那么他肯定就有不一样的价值。而铜镜也不例外,由于铜镜在地下埋藏了好久,所以肯定会有锈蚀,那么这个锈蚀度越小当然也就越好,最好的就是那种水银镜或者是那种黑漆古。

第二个标准就是品种稀少的,物以稀为贵嘛,最好还能见证一段历史的,就比如唐代的打马镜,他就证明了足球是起源于中国的,所以他的价值一定也就比其他的普通的铜镜的价值要高啦。

另一个标准就是艺术性比较高的那种,艺术性并不仅仅是它的纹饰精美,而且它的造型也要别致,就像反映古代高科技的如战国镂空镜、汉唐镏金、嵌螺钿、银壳、金壳、透腿等特种工艺镜这样的。最后一个标准就是,它的纹饰清晰度了,纹饰越清晰那么它的收藏价值也就会越高。这就是铜镜鉴赏的四个标准。

我们现在也出土过很多的精美的铜镜,这是我们很珍贵的文物,文创产品者也根据很多现代的文化因素制作出很多适合现在使用的文创产品。

中国历史上的铜镜有着什么样的发展历史?

中国早期的铜镜,只注重它的实用性,而忽略了它的装饰性。后期的铜镜,在选用的题材上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有一定的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有人物、动物、植物、器物、天象、地理、建筑、几何纹等,其中有关人物、植物的题材尤为广泛和精美。

古代的铜镜装饰雕塑有着怎样的历史演变?

西汉时代墓葬出土的工艺装饰雕塑也相当丰富,其代表性的制作是铜镜。铜镜是古代人在没有玻璃以前用以整容的用具,正因它是为了美容而作的,有才智的工匠们费尽了意匠巧思,在一个直径不到20厘米的圆面上(镜的背面),设计并雕饰出精致美观的花纹图案,其内容和构成形式,因时代而有所不同。在战国和秦代,多见的是以云雷纹作地的蟠螭纹,形式多样,大多是回旋飞舞,相互追逐,到西汉初期,这种纹饰仍然流行,并出现了有吉祥文字的镜铭,如“长相思,毋相忘,常富贵,乐未央。”等文句。到西汉中期,蟠螭纹逐渐规矩化,镜铭有所谓“日光镜”和“昭明镜”,前者的全文多是“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或“如日之光,毋相忘”;后者是“内清质以昭明,光辉映夫日月……”。西汉后期,蟠纹之外,“四神”镜多见,这是谶纬、星卜等迷信思想盛行的反映,铭文也出现了“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或“左龙右虎辟不祥,朱雀玄武顺阴阳”以及“子丑寅卯……”十二辰等。有的纹饰也由螭纹演变为云雷纹,或称为“乳钉纹”镜,实际在乳钉分布中,还有不少的祥瑞鸟兽以至羽人、飞仙等细小纹饰,铭文也是多式多样。如在西安出土的一个七乳镜,除雕有四神、羽人辟邪等精美花纹之外,周缘还铸有篆书铭文七十四字的吉语古诗:“维镜之旧生(性)兮质坚刚,处于名山兮俟工人,炼取精华兮光耀遵(焞)。升高宜兮进近亲,昭兆焕兮见躬身。福熹近兮日以前,食玉英兮饮醴泉。倡乐陈兮见神仙,葆长命兮寿万年,周复始兮传子孙。”像这类铜镜在用于美容的同时,也都是一件件值得珍爱的优美艺术品。

我国古代铜镜是怎样做的

铜镜铸造制作工艺

所谓铜镜铸造制作工艺,是指将纯红铜和锡,或铅或锌,通过严格配比,进行冶炼溶化,再灌入模范,冷却后取出毛坯,最后进行机械加工,表面涂锡汞,成为可照容的日用品的工艺过程。

生产铜镜要进行许多道程序,而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标准。

如某一道工序发生缺陷,都会影响铜镜的质量,甚至出次品,带来损失。

在铜镜产生的四千多年历史过程中,战国、两汉、隋唐铜镜制作最精美,是当时社会经济繁荣的产物,为收藏者孜孜追求。

而宋以后精品少缺,其历史原因应与一些铸造制作的关键工艺的失传有关。

虽然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有介绍,但不详细,难于掌握,并且是宋以后之事了。

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升温,对古铜镜研究的深入,逐步对古人铜镜铸造制作工艺有了全面科学分析与了解。

作为一名收藏铜镜爱好者必须全面了解铜镜的铸造制作工艺,掌握铜镜生产全过程的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

在恒心的支撑下,才能慢慢的进入收藏的佳境,从而实现对铜镜实物,无论是理论上与实践上,对鉴定、断代、修复、鉴别伪品,都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一)采矿和冶炼:

青铜是红铜和锡、铅等金属的合金。

地面可采集的自然铜很少,铜镜大量的铸造必须依靠铜矿的大规模开采和冶炼。

中国铜矿资源的开发是商周铸造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中国青铜器遗存数量很多,说明古代铜矿的开采和冶炼具有相当的规模。

由于采矿遗迹深埋地下,不容易被发现,到目前为止,考古工作者发现大型的和比较大的矿冶遗址只有几处:如湖北省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辽宁省林西县大井古铜矿遗址;湖北省麻阳古矿井遗址;安徽铜陵铜矿井遗址等。

(二)各个时期的铜镜合金成分:

《考工记》是先秦古籍中的重要科学技术著作,它是春秋末齐国人记录手工业技术的官书。

是我国,也是全世界关于铜镜及其他器物合金配比的最早记载。

青铜是金属中最早的合金。

人类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距今约5000年左右。

先民们已开始掌握了制造合金的技术方法。

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经过高温使它熔合在一起,制造成为另一种金属,从而具备了新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这就是合金。

合金在铸造方面是属于金属再创造,青铜是合金的首创。

青铜作为一种合金,与纯铜相比,它的优点是硬度高、光泽好、能发出青光,可照容,以及抗腐蚀性能好。

中国古代的锡青铜中常含有少量的铅,使得铜液在灌铸时流畅性能好,不易阻塞,但铅分子唯溶解于铜内,只能在铜液中均匀地分布作滴状浮悬。

红铜的溶点是1084.5℃,若加上15%的铅,熔点降到960℃,若加上25%的锡,熔点则为810℃。

然而,加铅或加锡,其意义不仅在于降低熔点,更重要的是使合金的物化性能得到极大的改善。

在距今3000年的西周时代,我国先民已熟练地掌握了复杂的合金制造技术,并创造出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精美绝伦的青铜艺术品。

如雄浑重器铜方鼎、玲珑剔透的云纹镜、锋利无比的吴王夫差矛等。

对此,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上有大量的记载。

周朝设有冬官司空掌管百工事宜,负责“营城郭,建都邑,造车服器械”。

具体就冶金铸造而言,百工中又产生了十分细密的产业分工,即“攻金之工,筑氏执下齐,冶氏执上齐,凫氏为声,

氏为量,段氏为镈器,桃氏为刃。

”明确由专业匠人分别专造乐器、量器、农具和刀器。

对此现象,汉代郑司农解释道:“其曰某氏者,官有世功,若族有世业,以氏名官者也。

”由此可知,在周代,冶金铸造业已成为重要的社会经济产业,并历史性地形成了专造某一类器物的家族,并因世袭而成为官名,这是其一。

其二,由于实践经验的日积月累,先民们能从不同的矿石中分别提炼出金(即红铜)、铅、锡、锌等金属,通晓不同的金属各自的理化性能,并在此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不同器物的特殊用途要求,创造出分门别类的合金。

“六齐之论”即是合金制造的理论总结。

《周礼·考工记》记载:“金有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

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当时的工匠不仅清楚青铜中含锡量越高,质地越硬的原理,还把握住了硬度和韧度、光亮度在工具不同部位各自的特殊要求,按需制作。

如采用复合技术制造剑时,用含锡较低的青铜做剑脊,用含锡高的青铜做剑刃,如此造出的剑,剑锋锐利,剑身坚韧,杀伤力大且经久耐用。

具体就铜镜而言,光亮度是其重要特征,铜锡各半,能使光洁度恰到好处。

故先贤总结“金锡半”为制造鉴燧最合适的配比剂量。

但各个时代铸造的铜镜,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它的金属配比有所不同,加工方式亦不同,所以铜镜断代,主要应借助于先进的现代化科学仪器进行测试。

对于无法确切断代的铜镜,如果我们掌握各时期金属配比的知识,再结合铜镜其它方面的特点,也是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的。

齐家文化铜镜的铜锡比例是1:0.096。

商周镜含锡量稍高,但质地远不如同时期的青铜礼器,对镜面缺乏必要的防锈处理。

战国铜镜中铜、锡、铅的比例已较稳定,铜大多在68%上下浮动,多的达74.8%,少的也在56.6%以上,但锡的比例一般在20%左右。

另外,铅的比例在0.45%—3%。

战国镜中有一种表面黑里透亮似涂有一层厚厚的黑漆,被称之为“黑漆古”的,这类镜保存完好,尤其是它的防锈技术令现代人叹为观止,这与当时制镜的金属配比是直接相关的。

汉镜的合金配比较为稳定,铜占60—70%左右,锡占20—24%,铅占4—6%左右的配比最为普遍。

汉镜保存稍好的镜面仍可反光,有的精品还能反射出青褐色的光。

魏晋南北朝铜镜的合金配比不稳定,较易锈蚀,色以黑褐居多。

唐镜,尤其是盛唐时期的镜子,呈银白色,其金属成分中,大体铜平均69%,锡25%,铅5%,配比较为稳定。

在唐代,已采用了向镜中加入微量或一定量的银的新工艺,使得典型的盛唐时期铜镜泛银白色光,很少有铜绿锈色,似乎不是青铜铸成,给人以厚重、富态之感,加之纹饰绚丽多彩、内容丰富,实为难得之艺术珍品。

明《天工开物》记述:“唐开元宫中镜尽以白银与铜等分铸成,每口值银数两者以此故。

朱砂斑点乃金银精华发现……,唐镜、宣炉皆朝廷盛世物云。

”唐镜珍贵,因银而贵。

宋、西夏、辽、金、元铜镜,合金成分发生了变化,含锡量仅有10%左右,含铅量却增至8%以上,最多达23.7%,大大高于汉唐镜平均5%的数量,锌含量也增多,最高达8%,所以,这时期的铜镜呈黄铜色,一般都布满铜锈。

虽形制较薄,但因含铅多,反比汉镜为重。

明代是我国古代铜业比较发展的一个阶段,采铜业兴盛,当时冶铜及其合金技术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火法炼铜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二是直接使用金属锌配制了黄铜;三是制造了宣德炉,它在合金配制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铜锌合金一般都是黄色的,故名黄铜。

铜锌合金颜色与含锌量关系是:含锌10%左右时赤带黄,15%左右时黄带赤,25%左右呈黄色,30%左右为深黄色。

明、清铜镜大多呈黄色,其合金配比是铜70—75%,锌25—30%。

因黄铜流动性较好,有利于改善合金的铸造性能。

(三)造型陶范、石范和泥范的制作:

学术界已知有镜范出土,大约是清末以后的事,从报道和著录情况看,这些镜范始见于春秋晚期,多属战国至西汉时期,计约30多片。

1、镜范的制作:制作陶范的基本成分是粘土和细砂。

但陶模和陶范在铸造青铜镜时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前者决定器物的造型,而后者却需要承受上千度高温的铜液的冲击,并在其中冷却。

因此陶范除了耐高温以外,还要有良好的机械强度,经得起液灌浇冲刷而不致损坏,同时还要有一定的透气性。

因为铜液灌入后,会在范中产生程度不同的气体,这些气体大部分通过浇口和冒气口排出范体外,少量的需要通过范的毛细孔渗透出去,以保证所铸器物在外观上看不出气孔之类的铸造缺陷。

因此制作陶范的泥土必须是很细腻的,在既能够清晰反映出铜镜上的铭文和花纹的同时,又要有很好的吸收性。

陶范要达到耐热性能优良,机械强度也相当好,用来制范的泥土必须精心淘洗。

淘洗的目的一方面是把泥料按粒度分级,另一方面将泥料中所含碳酸钙、硫酸盐等有机物溶于水中,以减少这种盐类的危害,否则会造成降低耐火度、烧结温度和增加发气性。

制范时先用粗“真土”制成范的雏形,然后再依次加上较细的“中真土”、“造型真土”,及至到了范面,再加上极细的“肌真土”。

制作一枚直径约25厘米的镜子,范厚约需12厘米,其中“粗真土”层厚约8厘米,“肌真土”是最薄的,大约只有0.1厘米。

这种分层用料法的优点是既可保证生产对铸型的各项性能要求,亦可节省较细的优质“真土”。

《天工开物》指出:“凡铸镜,模用灰沙,铜用锡和,不用倭铅。

”倭铅,即锌,对铜镜质量有影响,故不能用。

灰沙是用稻谷壳灰之类透气性和保温性较好的材料,和颗粒很细的细砂伴和而成。

这样的材料才适合做镜模。

石范今见于著录和报道的有通化汉代博局四神石质镜范。

范体呈瓢形,范径

约20.5厘米,有浇口一个,下宽5.3厘

米,范面图纹清晰。

另一片镜径约17厘

米,范面内容为柿蒂座。

座外方格内有

十二地支铭,主题纹饰为四神及规矩符

号。

主纹区外有一周铭带:“尚方作镜 (见图1—18)

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

食枣,浮游天下敖四海,寿如金石为国保。

”计35字。

上海市博物馆还藏滑石质“镜范”1片(见图1—18)。

在石范中,有的大约是可以用来浇铸的,如“通化石范”等。

有的则可能是用来制范的阴模,如“上海石范”,它的优点是能耐高温及能多次反复使用,线条式纹饰尤其特出,尽显风采,但出土实物少,需要深入研究。

石范铸镜工艺当与泥范有些相似,但有一些区别,主要差别是其范为石料直接雕成,属半永久型。

泥范铸镜的优点是:造型较易,并可制作出许多细如发丝、纤毫无失、形态各异的镜背图纹来,特别是制作大镜、定做器尤为方便,缺点是通常一范只能用一次,不能批量生产。

以上是镜范出土和著录的大概情况,有重大价值的陶范和石范,多属战国至西汉时期,主要出于今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吉林等北方省区,南方迄今未见,大约与其地潮湿,陶范又是易碎之物有关。

(四)陶范的翻制:

大凡一般青铜器造型,皆须先制模,后制范。

此“模”可用木块、陶泥雕成,也可用范土制成。

若器物形制较为简单,所需产品较少,此“模”便可直接用来制范,若器物形制较为复杂,花纹较为繁缛,需对其多次修整;或产品需要量较大,祖模需长期保存备用,则须由“祖模”(一次阳模)制出“一次阴模”,再用“一次阴模” 制出“二次阴模”,再用“二次阴模”来制范。

对花纹图案的修整,通常宜在阳模上进行,对于高浮雕花纹,则可通过堆砌、按压、雕刻等方式,在泥质阳模上制出。

官方作坊所铸之镜,都是依朝廷提供的某种标准镜模来制作的。

铜镜的成熟技术在我国沿用了二千余年,历代铜镜的花纹、形制不同,对产品的需要量亦不一样,故其对陶范的翻制也就千差万别。

有关研究认为,我国古代铜镜陶范的翻制常用的是整范整模复制,这应是我国古代镜范制作使用最普遍的传统方法。

镜背范的制作:做法是先用木料、陶片或金属等制成了整个镜背图纹的模子,后再在一个造型框内用夯填法复制,只需一次操作便可得到一块完整的镜背范。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整范整模复制。

“夯填法”在古代金属铸造型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铜铁铸范都是使用此法制成的,否则,便很难获得清晰的棱角和花纹,就是现代,某些场所还在应用。

另外,还有整范分模复制,分范分模复制等方法。

面范的制作:制作面范与背范的造型材料应大体一致,造型方法大同小异。

但面范有它的要求,即铜液接触的表层和支撑表层的厚厚的基体层的要求不同。

表层的陶土致密,渗有匀净的细砂,有的厚度约在0.5厘米左右。

基体层除了同样掺和细砂以外,还包含有丰富的孔洞,主要是在土中拌和切碎的植物茎叶和麦秸等草料,使阴干时不致开裂变形,浇铸时易出气体。

(五)铜镜浇铸的基本(工艺)操作:

1、顶式浇铸法:

我国古代金属铸造的传统工艺一般主要是泥型,石型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范片经焙烧,凉透后,便可合范浇铸。

浇铸前,铸范需要预热,以防止产生废品。

浇铸温度不宜过高,这不但可减少金属吸气等弊端,而且可避免范面烧结,保证顺利脱范和镜面质量。

一般而言,内浇口是设计好的,是不会浇不到的。

在此有几点值得注意的是:

(1)因锡青铜的树枝状晶甚为发达,此枝晶间的小液池最后冷凝时并无金属液填补,铸件在固态收缩时常被拉裂,故浇铸过程中要切忌金属内部再产生自张力,否则容易炸裂。

(2)因锡青铜的冷凝收缩主要表现为分散性收缩,疏松倾向很大,故铜镜设计时,应尽量考虑这一因素,避免疏松大量出现于镜面。

(3)范和芯皆应烧透,避免重新吸气,尤其是钮芯,否则会极大地影响背纹的清晰度。

组织疏松和芯子发气在古铜镜实物收藏中,常可看到。

从现有镜范的外形看,我国古铜镜浇铸主要是采用顶式浇铸法的(图1—19)。

一套范(即一片面范,一片背范)组成一个浇铸系统,每套范可单独浇铸,也可叠在一起。

顶式浇铸的优点是:浇铸过程较为简单,从而减少了制作工作量和金属损失,缺点是易引起金属飞溅。

2、透雕镜特殊浇铸法:

特殊浇铸法主要用于铸造双层透雕镜。

其镜面和镜背系由两种成份不同的合金复合嵌铸而成,通常是镜背部分嵌到了镜面部分中,即“镜面”包“镜背”。

双层透雕镜始见于春秋晚期、战国中后期和西汉初期仍有使用,直至到唐、宋、元代。

其正背两部分金属一般嵌合较好,很少看到分离开了的,一般说来,这类镜子应当是先浇镜背,之后才浇镜面,金属冷凝后,与镜面部分连在一起的镜缘同样会产生一个紧箍力,从而加强了两部分金属嵌合。

3、夹镜特殊浇铸法:

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夹镜有详尽的记载。

夹镜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镜面与镜背分为两层,而且中空。

2、“正面部分”较薄,与普通镜子同样,“背面”亦可有图纹凸起。

3、没有焊迹。

4、其声冷然纤远。

关于夹镜的材料,同样是高锡青铜,因为只有清晰高锡青铜花纹,才能达到此种效果。

夹镜成型工艺比较复杂,不是铸的,也不是焊的,是使用一种与前述双层透雕纹镜相近,而又不完全相同的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

其工艺要点是:1、先分别铸成了“镜面部分”和“镜背部分”,并且“镜面部分”要向后凸出一个圆环状的背缘来,使之最后能够夹住“镜背”;2、将铸好的“镜背”、“镜面”两部分金属分别进行一次淬火处理;3、把“镜面部分”加热到β相区,即稍高于586℃的范围,保温后趁热以强力使之与“镜背部分”套合、候冷,两部分金属便紧密粘合在一起了;4、用锡汞齐把接合部位抹平并打光,把接缝遮盖住。

“镜面”与“镜背”两部分的尺寸必须十分准确,不能失之纤毫,接合面须光洁干净,不得殊留任何氧化物、易挥发物。

“夹层空腔”的大小要选择得当,套合火候要适宜,否则便难以达到长久不分离的效果。

夹镜难得,看来主要是难制之故。

4、铜镜热处理技术:

高锡青铜是既硬且脆的,为改善铜镜的加工和使用性能,战国、汉唐时人们经常对它进行一些淬火和回火处理,这操作大约是铸造成形后,并稍经简单清理后,始才着手进行。

从现代技术原理上看,铸态高锡青铜淬火前,其性硬且脆。

淬火后其塑性好,使材料强度、塑性都有了明显提高,硬度却下降了,回火温较低时,硬度又复回升,回火温度提高后,硬度又复下降。

这主要是指强度而言的。

我国古代铜镜淬火术,约发明于春秋战国时期,从战国到汉唐间使用得较普遍。

从文献记载和现代技术原理看,古镜淬火、回火的技术效果大约有3个方面:1、强度和塑性提高了,从而改善了它的切削加工性能,回火温度稍高时亦同此理;2、因强度、塑性的提高,便减少了铜镜损坏的机会,延长了使用年限;3、回火后,颜色皆近于青灰,而“青近白”故宜于镜。

今见一般战国、汉唐镜断口皆洁白如银,当与此有关。

可见铜镜淬火后既保存了锡态,锡青铜原有的一些优点,又改善了加工性能,延长了使用年限,是一项相当合理、科学的工艺。

青铜淬火是我国古代金属技术的一项杰出成就,它使用得如此之早,如此之广,在古代世界其它地方是很少看到的。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15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