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们的爱情,古往今来就有不少人写过优美的诗句,但是有一个人,却写了一个深闺怨妇的诗,这位诗人就是王昌龄。
王昌龄是唐朝的一位着名诗人,他自小出生贫寒,靠着每日农耕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之后靠自己的努力考取功名,一生也是坎坷不已,最后还被闾丘晓所杀。王昌龄最着名的要数他的边塞诗了,但是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则是他的一首《闺怨》诗。全诗如下: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闺怨”也是一种传统题材。梁代何逊有《闺怨》诗二首,抒发闺人“枕前双泪滴”和“独对后园花”的孤独感伤,唐代贞观(627—649)初,以赋着称的谢偃,《全唐诗》收其诗四首,其中一首题作《乐府新歌应教》:
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
细细轻裙全漏影,离离薄扇讵障尘。
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
紫燕欲飞先绕栋。黄莺始咔即娇人。
撩乱垂丝昏柳陌,参差浓叶暗桑津。
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园明月轮。
不难看出,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受到了谢诗的影响。王昌龄此诗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 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诗也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眺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想。
“闺中少妇不知愁”,闺中的少妇从不知忧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春季的一天梳妆打扮后就登上了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突然看到田间小路的杨柳青青, “悔教夫婿觅封侯”,后悔让夫君为了封侯去作战。
闺中少妇为何不知愁?第一是性格使然,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在家衣食无忧,从第二句可以看出,她住的是高楼大院,想必是个大户人家,平日里吃饱喝足没有其他事,在某一个春天的日子里,简单化妆后登上了高楼,想看看院子外面的景色,在唐代,女子是不可以随便一个人出外的,所以她上了高楼欣赏春天的美景。
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春天来临时杨柳特别是柳树,看那光秃秃的树枝柳条,过个三四天就已经是绿叶挂满显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诗文中少妇“忽见陌头杨柳色”就是这样的情景。
早几天上楼看见枝条秃垂,今天突然是绿意盎然,少妇惊讶那杨柳孕育生命的美丽,想到自己婚后还是孤身独处,不由得想起丈夫,如果他在家,或许我们已经是儿女成群,共享天伦之乐,现在我抱着一个儿子,丈夫牵着一个女儿,一起在户外踏春赏景,那是多么美好的景色啊!
所以,现在后悔自己为了让丈夫封侯,鼓动他去了边塞从军。闺怨由此而生,不是怨夫,而是怨己。人都是自私的,当初让夫从军为封侯,现在想让夫婿不要封侯回身边,这样细微的心理变化和“不知愁”到“闺怨”同时发生。一个活泼可爱、感情丰富细腻的少妇跃然纸上。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13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