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原创在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成就了潜江八个“第一"的革命老区一一拖船埠

白浪情 2023-09-17 18:38:21

离开拖船埠的几天里,有一种情愫,搅得我心绪不宁,甚至夜不能寐,敬仰、震撼、遗憾、欣慰……沉浸其中,久久不能释怀,常常催生出要吟诵、要歌唱、要大声吼出来的冲动!

拖船埠,潜江市渔洋镇的一个行政村,这个近水知鱼性,听起来充满水波雾霭的普通小地方,受到人们的膜拜,不是因为它唐朝贞观年间香客的云集,也不是因为它清末民(国)初耀世的繁华,而是氤氲在它上空九十多年从未褪色的鲜红。

1924年2月,中共党员娄敏修、邓赤中等奉命到潜监沔交界处的拖船埠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发动群众,发展了潜江农村第一批共产党员,他们是胡幼松、廖林基、王厚福、周忠建和方先德。

至今,当年掩护5只拳头举过头顶宣誓的东岳庙早已消逝在历史的烟雨中,但那字字铿锵的誓言像祥云一样还缭绕在拖船埠上空,“努力工作,服从命令,遵守纪律,保守秘密,牺牲个人,永不叛党……”铮铮誓言似巨石落湖面,溅起信念的滔天巨浪,又似重锤砸大地,碰撞出中国共产党初心的永恒光芒!

5名党员——潜东南大地上5颗红色的种子,聚时一团火,散时满天星。不到一年,中共拖船埠小组成立。之后,又有十多名贫苦农民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冬,拖船埠农民协会成立,不长时间,以拖船埠为中心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

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农民协会带领广大农民,猛烈地冲击反动派和农村封建势力,他们惩办劣绅、烧田契、禁鸦片、破除封建迷信、发动妇女剪长发、放裹脚、打击反动会道门组织,革命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由于拖船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更是由于早期中国共产党员的到来,星星之火成就了潜江革命历史上多个第一。潜江第一批中共党员;潜江第一个党小组; 潜江第一个农民协会;潜江境内整编的第一支正规军——工农革命军第5军;鄂中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潜江第一届县委;潜江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潜江第一所列宁小学;潜江第一个共青团组织……还有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举行的比湖南秋收起义晚一天的潜沔监起义也发生在这里。

这些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第一”,至今仍耀红天际。在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势力眼中,是多么的大逆不道,他们无时不刻地挥起反革命屠刀,欲将除之而后快。一时,白色恐怖笼罩,拖船埠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时时处在腥风血雨之中。

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一次革命战争中,以拖船埠为中心的村庄,牺牲的先烈就283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中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只有15岁。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封建势力叫嚣,对拖船埠的革命力量“草要过火,石头要过刀”,革命队伍中,有亲兄弟同一天被杀,亲姐妹同一天就义,父子同一天遇害。据《湖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记载,拖船埠地区被国家授予革命烈士的就有39人之多。

这里,留下了潜江最初四任县委书记战斗的足迹,他们用年轻的生命在潜江历史丰碑上镌刻下了世代不能忘怀的可歌可泣。胡幼松、张光福、钱瑛、杨国均为了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四任书记,除钱瑛幸存,后来成为共和国第一任监察部长,其他三位,在1930年前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

这里的革命土壤,群众基础和自然条件,理所当然地吸引了年轻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的目光。1928年至1930年,贺龙、周逸群、王炳南、段德昌领导的红军往返于洪湖和拖船埠,在这里驻扎9个多月,征集兵员700多人。

这些拖船埠子弟后来都成为了红军第二方面军的骨干,九死一生的幸存者成长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如1931的参加红军的廖诗权,曾任红3军连指导员,第二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队副队长,八路军120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嫩江军区后勤部部长。解放后任锦州铁路局局长、国家铁道部副部长。

至今,在拖船埠村,无数红色遗址尚存。这些遗址,似一座座灯塔,牵引人们敬仰的目光,又将历史和现实的道路照耀得通亮。

工农革命军第五军军部旧址、湘鄂西潜江县委员会旧址,红军造船厂旧址,红军油厂旧址,列宁小学旧址,沔西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贺龙、钱瑛曾经办公的祖师殿等,这些称不上建筑物的村舍,常年向人们无声地讲述拖船埠革命历史的生动和鲜活。

行走在拖船埠村道上,能轻易地感受到红色氤氲中的长风浩荡,在这浩荡的长风里,有厚重的历史,有沧桑的曾经,还有先烈们欣慰的眼神和后来者继往开来的力量。

数里长的村道两旁,两层三层的气派小楼向人们展示农村新面貌,炫耀改革开放的新气象。“东方迎紫气江山壮观,大地发春华万物更新”“春风化雨九州花满地,爆竹飘香万户喜盈门”。从褪色的春联里,我们似乎看到了拖船埠乡亲们的幸福笑脸。

当我们看到贴在新楼外墙上诸如“贺龙率部第九师段德昌住室旧址”、“ 贺龙率部第八师周逸群住室旧址”、“贺龙率部第七师王炳南住室旧址”的小蓝牌牌时,心中不免生出感慨。

为红色旧址的不可再生而遗憾,为拖船埠村“两委”对已消失的红色旧址挂牌立铭,用心保存而感动。

使人欣慰的是,还有数处各类革命旧址尚存,在这些旧址面前,使人轻易地联想到衣衫褴褛、佝腰驼背的耄耋老人,一副风烛残年的样子,令人唏嘘不已。

红军造船厂厂房摇摇欲坠;沔西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房顶瓦片残缺不全;椽子裸露在外;列宁小学后院,当年被日寇焚烧后仅剩的一堵残墙随时都了坍塌的危险……当我们用手机对一处旧址拍照时,身后传来一声“都是被你们拍塌了的!”幽默的批评里饱含善意的提醒。

是的,我们不能忘记为共和国的诞生而流血牺牲的先烈们,他们当年生活战斗的地方和留下的遗址,是不可再生的红色资源,是进行革命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我们有责任修缮和保护。而“实用”的态度,是对先烈们的最大不敬,是对红色的忘本。

百年前,这里是潜江境内两大集镇之一(另一为兴隆镇)。水网纵横,交通发达,物埠民丰。“四处野鸭和莲藕,秋收满畈稻谷香”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在大革命时期,这里,成长起了许多“砍头只当风吹帽”的共产党员;这里的革命者从来不缺“我死后,将我的坟墓向东方,常看家乡的红太阳”悲壮和豪迈;这里,诞生了无数的韩英、刘闯……潜江革命史上的多个第一,足以让这个地方名满天下,永垂史册。

我常想,拖船埠应该是潜江的一张靓丽的红色名片,可如今却仍然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小村庄。个中原因,难道只是没有一部《洪湖赤卫队》吗?!

上世纪50年代初,时任国家监察部长的钱瑛欲回拖船埠,走访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望给予了革命极大奉献的乡亲们,拜访当年同她当年出生入死的姐妹们。可省、地接待官员只提供了天门和公安的拖船埠。彼拖船埠非此拖船埠。

这位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湘鄂西中央分局负责人、潜江第三任县委书记的女革命家,只好抱憾而归。原来,当年的革命老区拖船埠已更名为中桥村,红色拖船埠被隐姓更名。

这些年来,拖船埠和老一辈革命家多少次的擦肩而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拖船埠声誉的扩展。

这些年,拖船埠像一位功勋卓着的老革命,不摆资格,不事张扬,独自默默行走在历史的时光里。拖船埠人民与世无争,他们的日子就像流经门前的运粮河,自顾流淌,波澜不惊。

天地悠悠日月迢迢。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红色拖船埠,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洗礼,如今更加光彩夺目。

这里,革命遗址俯拾皆是,红色故事辈辈相传,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拖船埠人民功不可没。

同拖船埠厚重的历史相比,耸立在村委会院内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略显单薄,但在它身影里的“革命老区拖船埠简介”、“拖船埠村烈士英名录”、“潜江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四任县委书记”、“拖船埠革命大事记”、“胡幼松”(注1)、“廖林基”、”王正谦(注2)”、“萧仁鹄”(注3)等文字背后的不朽,像钢筋水泥浇铸的基石,稳稳地托举起纪念碑,雄姿巍巍直上九霄。

那些本该镌刻在大理石上却暂时委屈在简陋宣传栏中的烈士英名,不仅诠释了拖船埠年轻一代对红色传承的力所能及,更是印证了先烈们革命初心的本真颜色。

从地头赶回来陪同我们的村支书朱从庆,这位烈士的后代,跟我们谈起拖船埠的光荣历史如数家珍,谈到他祖辈的革命经历一脸的自豪,当说到对老区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的保护时,不禁面露愧色和难以掩饰的难色。

最后他欣喜地告诉我们,今年政府拨款45万元,用于革命旧址产权的收购保护。我想这是一个积极信号,“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共产党用初心发起的对革命旧址和文物带有抢救意义的工作,深得民心,也一定会取得实质性进展。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青春、壮观的红色拖船埠将会重新映入人们期待的眼帘。

(2020.9.17于北京。参考资料:中国文化出版社《红色摇篮拖船埠》)

注1:胡幼松(1898-1930),湖北沔阳人,1924年7月在拖船埠加入中国共产党。潜沔农民运动主要负责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副军长,中共潜江县委第一任书记。被国民党杀害。

注2:王正谦(1900-1975),潜江人,1925年参加农民协会,1928年入党,1932年参加红军,经历了长征。1939年在对日作战中负伤回乡。1953年任拖市乡乡长。1956年出席全国军属荣复退转业军人代表大会,受到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注3:萧仁鹄(1898-1932)湖北黄冈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32 入党1924 年黄埔军校毕业。同年8月,受湖北省委委派,领导鄂中地区潜沔监起义,后任工农革命军第五军军长,长期战斗在拖船埠。后被国民党杀害。

作者:鲍邦协

责编:严京平《白浪情》

关于河北省革命老区的问题 急等

河北省革命老区

河北省简称冀,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全省总面积18.7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
面积的2%,南北长750公里,东西宽650公里,大陆海岸线长487公里。1949年8月1日,
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40多年来,境内行政建制几经变迁,现今辖10个省辖市、1个地
区;共辖20年县级市、39个市辖区、113个县、6个民族自治县,3238个乡镇,50252
个行政村。全省现有人口6388万人。
河北省革命老区分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察冀、晋冀鲁豫、晋冀热辽三个革命根
据地。全省共有132年老区县(市),张家口、邯郸、廊坊等三个省辖市的市内各区也
为老区。老区县(市)的乡镇总数为2907个,其中老区乡镇1385,占总数的47.6%。全
省老区土地总面积为15.39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数的81.7%。
在全省132个老区县(市)中,按其所辖老区乡镇的数量,大体分为四类:
第一类,所辖乡(镇)90%以上为老区的有武安、涉县、丘县、永年、井陉、鹿泉
市、行唐、平山、灵寿、满城、易县、唐县、顺平、涞源、望都、定州、曲阳、阜平、
遵化、迁西、迁安、安平、饶阳、赞皇,共计24个县(市)。
第二类,所辖乡(镇)50-89%为老区的有大名、馆陶、曲周、磁县、成安、广平、
宁晋、南宫市、邢台、隆尧、巨鹿、沙河市、平乡、广宗、新河、威县、临城、清河、
深泽、束鹿(今辛集市)、藁城、安新、高阳、涞水、蠡县、安国、博野、涿鹿、赤城
、蔚县、崇礼、阳原、怀来、张北、沽源、怀安、宣化、承德、兴隆、滦平、丰润、卢
龙、河间市、献县、文安、武强、鸡泽、肃宁、枣强等50个县(市)。
第三类,所辖乡(镇)49-10%为老区的有正定、栾城、高邑、无极、元氏、赵县、
晋州市、新乐市、香河、深州市、景县、冀州市、阜城、武邑、丰南市、滦县、滦南、
玉田、青龙、昌黎、抚宁、邯郸、肥乡、内丘、柏乡、临西、平泉、宽城、沧县、青县
、东光、盐山、南皮、吴桥、泊头、任丘市、黄骅市、三河市、固安、永清、大厂、霸
州市、清苑、涿州市、雄县、容城、衡水市、故城等49个县(市)。
第四类,所辖乡(镇)9%以下为老区的,有乐亭、魏县、临漳、任县、南和、高
碑店市、徐水、定兴、孟村、海兴等10个县(市)。
晋察冀边区

建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在西安事变之后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的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在同年9月从其根据地陕北东渡黄河,开入山西、河北交界的五台山地区。9月25日,八路军主力一一五师取得平型关、阳明堡大捷。之后10月,八路军总司令部离开五台山,一一五师副师长兼政治委员的聂荣臻奉命留下建立根据地,展开游击战。其麾下有杨成武的一个独立团、一个骑兵营(连长蔡顺礼、刘云彪),另有两个连及一批军政干部,约二千人。他们迅速占领了晋西北、察南、冀东北多个县城。

同时,原东北军的国民革命军五十三军六九一团,在团长吕正操率领下趁国军南撤脱离五十三军,建立冀中根据地。

在此地区大部分国民政府官员撤走或投降,晋东北区政治主任公署主任兼五台县县长的宋劭文、盂县县长胡仁奎留下进行游击战。

1938年1月在阜平县“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即边区政府)成立。宋劭文为主任委员,胡仁奎为副主任委员。聂荣臻、彭真、吕正操等掌握共产党军队的军权。

发展

晋察冀边区地处同蒲线以东,正太线、石德线以北,张家口、多伦、宁城、锦州一线以南,东临渤海。行政上划分(1942年时)为北岳、冀中、冀察、冀热辽四个区。区内除冀中大平原外,大多是山岳地带。总面积二十万平方公里,人口二千五百万。政府常驻阜平县及其周边地区,抗战胜利后转到张家口。

边区成立后,1938年2月为了配合国军正面作战,对平汉路等交通干线实施破袭战。同年秋粉碎了日军五万人的25路大“扫荡”。1939年11月在反“扫荡”战斗中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这是抗战中第一个击毙的日军中将。1940年,聂荣臻指挥晋察冀边区46个团参加百团大战。

白求恩在中国的主要时间1938年到1939年就是在晋察冀边区工作,也牺牲在那里。

1941年到1942年,日伪军队对晋察冀边区发动“铁壁合围大扫荡”、“五一大扫荡”和大规模“肃正作战”,修筑大量道路、封锁沟、据点。晋察冀边区则派出“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后作战。晋察冀边区的生产条件落后,又有日伪威胁,发展生产不易。边区政府通过开展减租减息、建立互助组织、民主选举等手段得以在艰苦战争环境下发展生产。1943年最后一次“扫荡”之后,日军无力再进行大规模扫荡。

1945年大反攻作战中晋察冀军队包围北平、天津,占领张家口、承德、山海关等七十多座城市,正规军发展到32万余人,民兵发展到90余万人。8月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结束。

结束

国共内战爆发后,1946年国军占领张家口,晋察冀边区政府转移到阜平。1948年春,晋察冀边区政权与晋冀鲁豫边区政权合并,组成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晋察冀边区建制撤销。

战果

在八年抗战中,边区军民和日伪作战32000余次,毙伤日伪军30万余人,对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此边区军民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等一系列游击战法,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晋冀鲁豫边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1937年10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开始在山西太行和太岳山区建立。1938年4月,扩建为晋冀豫根据地。1941年1月和冀鲁豫及鲁西根据地合并为晋冀鲁豫边区,控制地区包括山西东南、河南北部、山东西部、河北南部和西南部及江苏部分地区,人口2500余万。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组织军民大生产运动,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多次粉碎日军进攻,自1937年冬至1944年春共作战3万余次,歼日伪军19万余人。

冀中根据地

建立过程和历史发展

冀中,就是指河北中部。1937年10月14日,第五十三军第六九一团团长吕正操在晋县誓师抗日,改称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等抗日武装积极开展游击战争,至1938年4月,相继建立了38个县的抗日政权。1938年5月3日,冀中军区成立。

至此,东起津浦路、西至平汉路、北起平津、南至沧(县)石(家庄)路之间的冀中根据地初步建立起来,并成为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4月1日,成立了冀中行政公署,吕正操任主任。21日,冀中共产党在安平县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确定冀中省委改为冀中区党委,由黄敬任书记;

5月4日,成立冀中军区。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由吕正操任纵队和军区司令员。它属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我国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8年11月和12月,日军对冀中区进行两次围攻。根据中央军委命令,贺龙、关向应率领八路军一二0师主力,于12月下旬开赴冀中,并于次年4月在河间县齐会村战斗中歼灭日军700余人,取得平原地区歼灭战的重大胜利。1940年,晋察冀军区各部参加了百团大战,重创日伪军,巩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底,晋察冀根据地发展壮大为晋察冀、冀中、冀热察三个战略区,成为拥有1500余万人口的华北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贡献

正是有了在冀中等平原地区发展游击战争的初步尝试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使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华北日军主力南下进攻徐州、华北兵力空虚的形势下,有可能果断地作出向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大量发展游击战争的重大决策。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13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