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头是人类古代史上最常见的刑罚之一,对刽子手而言,中国封建社会的“午门问斩”是个技术活:怎么砍让囚犯挂得更痛快,怎么砍让死囚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一刀下去分毫不差。相比之下,古代欧洲的砍头更富“仪式感”,同时也相对简单。他们在执行刑罚时要用断头台(Guillotine),鲜为人知的是,这串英文字母本来是个人名——约瑟夫·伊戈内斯·吉勒汀(Joseph Guillotin)。事实上,此君蒙受了不少“不白之冤”,这段历史也颇具讽刺意味。
我们不妨从头讲起:欧洲的死刑曾经历过一个十分漫长而残酷的“进化”过程,在宗教势力的支配下,刑罚执行的目的变成了单纯的折磨人,尤其是碰到残酷的统治者,各种重口味的死刑方式更是层出不穷,这一点,咱们从西方过去那些五花八门的刑具上便可见一斑。除此之外,死刑的判罚也变得相当儿戏化,例如在1729年,北美的沃尔瑟姆镇通过一条奇葩法律:任何在公路上的人,只要脸被熏黑便可被判死刑。
这种情况乍看很无厘头,实际上其中也算是有“历史缘由”:在蒙昧的黑暗时代,物质资料极其匮乏,权贵们把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死刑当成一种娱乐方式;甚至为了增强“节目效果”,他们绞尽脑汁让犯人死得更痛苦。到了中世纪,这种情况非但有增无减,“观看死刑取乐”反而自上而下成了欧洲百姓的“大众娱乐”——老百姓在家闲着没事干,突然听说哪儿要公开处决犯人,立马拖家带口跑去现场观摩。
为迎合大众猎奇心理,不让大老远跑来的父老乡亲们失望,那段时期的量刑原则便是“从重发落”。举个例子:如今来看,造假证被逮住,通常也就蹲几年大牢;但在当时的欧洲,造假者要被“下油锅”。这里的油锅跟中国古代的“烹刑”还不太一样,后者是整个把人扔进去,虽然残酷但也就一锤子买卖;重视欧洲的下油锅之刑极具仪式感:行刑者弄个架子把犯人吊在半空中,还不至于浸到锅里;行刑时,行刑者会一点点把犯人往下放,待一个部位被炸到皮肉酥烂甚至自行分离时再继续炸下一个部分。通常,犯人大多会从腿脚开始,要是碰到法官心情好,或许能把顺序倒过来,算是给个痛快。
把死刑的执行过程变成“娱乐节目”,在处决女性囚犯上,这一点得到了更大的凸显。中世纪的欧洲,一旦有女性被指为“女巫”,她便基本上没了活路。在执行死刑之前,“女巫”们还需经过特殊的程序:审讯者会在公共场合摆一张桌子,然后把“女巫”全身衣服剥掉,用绳索固定在桌子上。接着,审讯者借口要从“女巫”身上寻找“恶魔附身的证据”,把犯人翻来覆去仔仔细细摸个遍,身上的每一处伤疤或是痣都会被当成“证据”。从文献来看,这或许是当时欧洲老少爷们最喜欢的刑罚了:还没等审讯开始,围观者就会把现场围个水泄不通,大伙儿脸上写满了兴奋与期待;更夸张的是,经常有小贩在刑场兜售饮料瓜子矿泉水,搞得像赶集。
1617年,英国旅行家约翰·泰勒在文章中描述了他在德国汉堡目睹的一场死刑行刑过程,其中提到犯人被判轮刑(即用轮子折断四肢,打断身上若干处骨骼,然后拧断脖子,把囚犯遗体绑在轮子上喂鸟)。这种刑罚在当时很常见,不同的是,行刑者在刑场上堆了个高得夸张的土堆,以确保周边数百米内的人都可以观看执行过程。犯人一出场,现场便爆发出一阵巨大的欢呼声,仿佛人们在欢迎一位英雄般。由此足见,在人猎奇心理的驱使下,那会儿西方的死刑已变得扭曲,不再是单纯的惩戒,而是向取乐的方向发展;人的这种心理又进一步促使死刑向更残酷的方向发展,只要人的欲望不消除,那么这个恶性循环便会继续下去。
好在有一部分人良心未泯,他们一直在为反对酷刑做努力,其中就包括约瑟夫·伊戈内斯·吉勒汀。此君是位医生,他不但支持废除酷刑,更认为应当连死刑都一块停掉。事情要一步步来,他的首要目标就是想办法终结死刑。为此,吉勒汀医生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将传统的断头台做了一番改进,力争令犯人死得舒服些,升级版的断头台也因此被称为“无痛断头台”,也就是法王路易十六代言的那款。
最初,享受惯了观看酷刑的官老爷们对吉勒汀的无痛断头台还并不怎么很感兴趣,但渐渐地便转变了看法。其中有个相当现实的问题:就拿咱们刚刚提到的“下油锅”来说,处死一名犯人需先搭设刑场并烧一锅油,然后再把犯人一点点炸透,这样下来少说也得小半天功夫,效率实在太低下了。新版断头台只需“咔嚓”一下,犯人就会头身分家当场飙血;重要的是,断头台的行刑过程虽然短,但视觉冲击力丝毫不打折扣。没过多久,吉勒汀的无头断头台就成了大家的新宠。
1791年,法国政府率先通过决议,把无痛断头台斩首指定为死刑的官方手段,这段时期,在砍刀一次次起落间,民众的猎奇心理得到了极大满足,同时,断头台的普及使得酷刑越来越少,虽然后来酷刑也曾几度出现复苏的迹象,但总体上呈现出被消灭的趋势——对沦为消遣品的死囚而言,这无疑是极大的仁慈了。两边讨好,吉勒汀自然成了大伙心目中的英雄,有人干脆把他的姓“Guillotin”刻在无痛断头台上以表示对他的尊重。至少在三四年的时间里,“吉勒汀”这仨字几乎等同于“救世主”和“人性”,不幸的是,这种情况并没能持续多久。
断头台万般好,却有一个致命缺陷——处决犯人太麻利了。它的出现迅速淘汰掉了那些慢慢悠悠的酷刑,却使得刽子手们可以在同样的时间里处决更多的人。结果在短短几年内,被处决的犯人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围观民众更是对此习以为常,甚至对这种“节目”产生了更狂热、更变态的追捧。文献中甚至描述过这样的奇葩状况:有人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一天到晚专门四处转悠找行刑场,东南西北跑个遍,一天能赶上好几场并乐此不疲。掌权者们对死刑的宣判则更加随意——反正砍个人也不过是一刀的事情,费不了多少工夫。人们甚至把无痛断头台做了进一步升级,路易十六就是其中最积极的推动者之一。
吉勒汀的最初目的是消除酷刑,再想办法废除死刑,他完成了第一步,却怎么也没想到事情失控了,自己的努力反而助长了死刑。更悲剧的是,人们已经把“吉勒汀”仨字跟断头台紧紧地绑在了一起。没过多久,提起吉勒汀,许多人已经忘了这个名字属于一位仁慈的医生,第一反应是断头台。任凭吉勒汀医生跟他的家人如何挣扎,前二者间的关系反而更加密切了。
1814年,吉勒汀因染疽逝世,结果不知是谁传出的谣言,称他是死于自己发明的“杀戮机器”。结果两个世纪过去了,谣言非但没能停息,反倒成了最着名的坊间传闻之一。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12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