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走进清雍正帝御赐“天下师表”余正健故里访福建古田芝山祠

环球网 2023-09-17 16:22:04

本文转自【环球网-文旅频道】;

【环球网文旅特约作者 张桂守】余正健,字乾行,号惕斋,赐号孝白。生清顺治末卒康熙五十六年。鹤塘乡路上村人。

正健幼年家贫而好学求上进,入塾就读,聪敏过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考取县学第一名,康熙二十五年乡试解元,翌年连捷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康熙四十四年任历代诗余馆纂修,康熙四十七年秋钦差河南副主考,康熙四十九年连升左春坊中允、翰林院侍读、国子监祭酒。康熙五十三年五月迁江南提督学政,康熙五十五年二月擢顺天府尹,同年十月又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兼顺天府尹。康熙五十六年余正健受命云南学政时,因病告假回籍,途经临清(今山东省)病卒。

余正健为官清廉,任河南副主考与江南提督政时,注重整顿科场纪律,杜绝弊端,堵塞贿途,对携馈品求谒者不予接见,且不辞辛劳,躬亲评卷,鉴别诸生文章功底,精心选拔人才。于顺天府尹任内,致力剔0弊,督囹圄,减狱讼,察城池,处事恭慎正直,人称其“于卑职无所狎,于权贵无所贬”。从宦十余年,颇得朝廷器重,康熙皇帝曾多次御旨赐以《古文渊鉴》、“松花石砚”等物,雍正元年(1723年)御赐余正健为“天下师表”;士臣赞其“和而不流,清而不刻”。

芝山祠,又称余氏宗祠。位于鹤塘镇芝山村。始建于明弘治十年(1499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1986年两度重修。祠堂坐北朝南,为单檐硬山顶结构,落落升阶,中轴线依次是门楼、天井、华表亭、仕宦厅,天井、主祠厅等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祠堂大门横匾额“余氏宗祠”两边一副榴联曰:

司马宗风远

芝山世泽长。

司马,官名。

这一余氏为余焕次子余宥官封浙江平阳县令,为芝山祠开基始祖。余焕的第六代子孙余存,为朝廷左丞相,后赠封太师。余焕二十九代孙余正健为清康熙进士,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兼顺天府尹。余焕第三十三代孙余朝品,为清嘉庆泉州武举。还有清末民初广东海南乐会县知县余村等,余氏共有科举仕宦多达97人,千年历史余氏文化的芝山达官贵族源远流长。

进入“华表亭”为木质结构,用四根木柱支撑,翘檐斗角,层层出翘,结构精致。横匾额曰“大司马”抱住一副楹联曰

芝山古迹名扬华梓,

下邳源流福阴千秋。

下邳,指余家与夏分姓,本出泗州下邳郡。

经过天井,步入仕宦厅,再经过天井过道亭,便步入拜亭,升阶上正殿神龛供奉祀四世祖峡西斯马坟公及婆游氏塑像。正殿右边为像贤堂,供奉祀开基祖和建祠功臣余珏的塑像。右边为褒功堂,供奉祀国子监祭酒兼顺天府尹余正健及杨氏的塑像。

上方悬匾额分别是清雍正皇帝特谕旨赐余正健“天下师表”。“礼义廉耻”是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领导人蒋介石题写。

抱住四副楹联曰:

看世上几百年旧业无非积德;

论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此副楹联是清代翁同龢撰写。

这一副楹联大意:是好的家庭教育,才是最贵重的家产,父母总希望可以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这其中最宝贵的,并不是多少财产,而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汉朝的时候,汉高祖刘邦分封了一百多位功臣,其中萧何为刘邦稳定后方,对新朝的建立居功至伟,所以刘邦分给他很多肥沃的良田。

但是在萧何坚决不接受,反而要了很多贫瘠的次田。

刘邦问他为什么,他说,贫瘠的土地可以督促子孙勤劳耕种,懂得节俭。而肥沃的封地,孩子就容易变得好吃懒做,这样家族慢慢就会没落。

果不其然,在一百年之后,这一百多位功臣的家族大多没落了,但是萧何家却依然兴旺。

曾国藩曾说过,如果孩子不经苦难,是不能成材的。孩子一定要给他坎坷,给他磨砺,而不是给他各种卓越的条件。

在曾国藩的家训中,“穷”是“善身”之道。

在写给大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曾国藩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

意思就是,越是富家子弟,越是官宦子弟,越能勤俭自律,越能在物质生活上主动跟贫寒之士一样,这样的孩子将来才有可能成大器。

给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让他亲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正如曾国藩所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今天的父母,总想着把最好的条件给孩子,这其实是在害孩子。

成长过程中,物质越充裕,孩子就越不能懂得感恩,越不懂得勤勉,好吃懒做,害人害己。

反之,给孩子正确的教育,是让孩子懂得困难与艰辛。

引导孩子学会勤奋和努力,这才是对孩子最深邃的馈赠。

古往今来,在学问和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大家,几乎没有一个人不喜欢读书的。

苏轼被贬到海南岛,没有随身携带书籍,在简陋的草棚里,和儿子一起默书抄书,乐此不疲。

王阳明被贬龙场,本是毒瘴之地挣扎求生,他却依然不忘研习《易经》。

曾国藩半生戎马,行军途中哪怕再忙,他也会抽时间看书。

词臣主客诗图进;

御笔亲题万寿灯。

联句,出自:吴梅村《咏史》诗:“七宝琉璃影百层,沦漪月色漾寒冰。词臣主客诗图进,御笔亲题万寿灯。”

据说写的就是顺治宫中灯谜事。上行下效,有清一代,文虎横行。上至文人雅士,下至走夫贩卒,谁不会破几个谜呢?经史子集、传奇小说及谚语什物,无不入谜。有集会,有谜社,专门着作都出了好几种。场面隆重的,观者如堵,想挤都挤不进去。每有射中,鼓声大作,奖品丰厚。能猜谜的,固然是高才;能制谜的,也必须是高手。好的谜语传播人口,载入书籍。所以,甚至有人戏称谜语为“清一代之文献”,声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清之谜,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当时小说,如《镜花缘》、《红楼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等,皆以灯谜点缀,也正是这种社会流行的反映。

鱼吹细浪摇歌扇,

燕蹴飞花落舞筵。

颈联,出自:唐代杜甫的《城西陂泛舟》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颈联出句“鱼吹细浪摇歌扇”的鱼吹,仇兆鳌注认为典故出于《列子》,但查《列子·汤问》,有“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只见“鱼跃”,而未见“鱼吹”。尽管出处未知,“鱼吹浪”后来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用法,被清朝杨林兰选入用于教初学者的《声律发蒙》:“落叶缤纷鸟出林,浮萍聚散鱼吹浪”。联系到下句来看,很有可能是当时天气闷热,气压低,所以这时候一些水里的鱼儿连连透出水面吐泡泡(即所谓“鱼吹”),有的还纷纷跃出水面。对句中的“燕蹴飞花”进一步证实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因为气压低,当时燕子也就飞得极低,这样才有可能杜甫近距离观察到“燕蹴飞花”。这种气候情况易发生在麦收前后(阳历6月份左右),特别是第一场大雨来临之前。“燕蹴飞花落舞筵”与“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绝句》)的景象很相似,看来当时的燕子准头很好,既能踩到飞花,又能击到飞虫。同时也可以看出杜甫喜燕子,对生活观察很细致,而且又专门写燕子,一首七律诗。

此副楹联是清咸丰年间秀才郑文堂书写。

仁义礼智皆同胞念同胞当无分尔我;

士农工商各一艺守一艺即不负祖宗

这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并备全猪、全羊、水果、香火等贡品供奉,拜谒先祖,他们以仁、义

礼、智祭祀仪式,在此隆重举行祭祖的各种活动。

作者:张桂守,书法楹联评论家,现任《书法报》社 福建宁德工作站站长。《书法导报》社 福建工作站记者、站长

福建省古田县名人

福建省古田县名人有:陈靖姑、刘疆、张以宁、甘国宝、林用中等等。

1.陈靖姑

陈靖姑(公元767-791),生于祖籍福州仓山下度(今福州市仓山区临江街道),小名陈十四。福建省民间称之娘奶、奶娘、夫人奶、临水夫人、陈奶夫人、顺天圣母等。据《闽都别记》、《福州府志》等史料记,父亲陈昌为朝廷户部郎中,陈靖姑受家庭影响,十叁岁去闾山(闾山为道教秘境,在福州闽江底。非江西庐山音误。参见《闽都别记》。)学法,十五岁学成归来。

顺天圣母、临水夫人陈靖姑被誉为“救产、护胎、佑民”的“妇女儿童保护神”,是福建最有影响力的陆上女神。2008年,陈靖姑信俗文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统计,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临水宫分宫分庙有4000余座,信众已逾亿人。

2.刘疆

刘强(史书作“刘疆”,“疆”同“强”,公元25年—58年),光武帝刘秀长子,母为光武帝废后郭圣通,东汉第一任太子,后因生母废后,主动辞让太子之位,改封东海王。历史上少有主动退居藩王而得善终的太子。汉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病薨,享年34岁,谥”恭“,史称”东海恭王“。

3.张以宁

张以宁(1301~1370)元末明初文学家。字志道,因家居翠屏峰下,自号翠屏山人,古田(今属福建宁德)人。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明灭元,复授侍讲学士。奉使安南,还,卒于道。以宁工诗,著有《翠屏集》、《春王正月考》等。张以宁论诗主张复古,为明高棅复古理论开了先河。

4.甘国宝

甘国宝(闽东语罗马拼音: gang gu'ok bow)字继赵,一字和庵,清朝乾隆时期福建省福州府屏南县(bing nang gei'ng),雍正元年(一七二三)武进士。画虎,多以指头为之。《福建画人传》甘国宝 字继赵,号和庵,祖居屏南小梨洋村,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生于屏南县小梨洋村)。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迁居古田县长岭村。雍正四年(1726年),复迁福州文儒坊。曾官至福建陆路提督,兼闽阅操大臣,为清代名将。

5.林用中

林用中,字择之,一字敬仲,号东屏,又号草堂,学者称草堂先生。福州古田(今属福建)人。曾从林光朝学,立志求“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之学。闻朱熹授徒建安,遂弃举业往学。

朱熹重其“志操”,目为畏友,与蔡元定齐名。乾道三年(1167)随朱熹西游潭州,沿途讲学。会张栻于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参与会讲《中庸》义理。同游南岳,有《南岳酬唱集》传世。淳熙六年(1179)朱熹出守南康,随行,讲学于白鹿洞书院。尤溪知县石塾尝延其掌学政,庆元二年(1196)特奏名,终不求仕进。著有《草堂集》。

参考资料-刘疆

-张以宁

-甘国宝

-林用中

-陈靖姑

-古田县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guoxue/1210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