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刀与笔,本名陈思,文史爱好者,法学硕士。希望能够一直坚持自己兴趣爱好,用点滴文字记录自己的思考,和广大同好交流、分享自己观点。
“南抚夷越”战略的蜀汉实践
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平定了雍闿、高定、朱褒三路叛军后,率领大军进入永昌郡,准备深入南蛮之境与孟获交战。正在此时,马谡奉旨前来犒军,与诸葛亮议论南征之事,还为诸葛亮定下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平蛮方略 [1]。诸葛亮采纳并贯彻了“攻心”之策,对孟获七擒七纵,终于促使其拜服。“攻心”之策是三国故事中经典的谋略之一,《三国志马良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2]和《资治通鉴》 [3]中也都有记载。历史上,马谡能够提出“攻心”之策是有一定实践基础的而非空谈空论,马谡曾在刘备入蜀后担任过地处南中的越巂郡的太守,对南中的情形应当大致有所了解。而在这段故事中,历史记载与小说描绘不同的只是几处细节,一者小说言马谡在此处出场时“素袍白衣”,因其兄马良新亡,故而挂孝。但历史上马良于夷陵之战时遇害,距诸葛亮南征已有数年时间,故非新亡。二者,小说中诸葛亮最后留马谡随征,而历史上马谡是否随征未有记载。且历史上马谡是在诸葛亮征讨雍闿等前、相送诸葛亮出征时提出的“攻心”之策,而小说中马谡提出“攻心”之策则是诸葛亮已平定雍闿等三路叛乱后、奉旨前来犒军时,“攻心”之策提出的时间有细微差别。
小说中,“七擒孟获”的故事可谓深入人心,而“七擒孟获”所服务的亦是“攻心”之策。历史上,虽然也有“七擒七纵”的类似记载,但委实没有小说中所描述泸水之毒、四眼毒泉、驱兽之术、藤甲军等一系列紧张精彩的情节。而说到“攻心”之策,也自然会想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南抚夷越”的战略规划,小说直至诸葛亮南征才通过“攻心”之策再度强调了这一战略规划,但历史上,自刘备入蜀时就已经开始着手对“南抚夷越”战略进行实践了,这就不得不提到蜀汉方面庲降都督区的设置。
严耕望先生曾对蜀汉的都督区划分有过简要论述:蜀汉于缘边诸郡并置都督:有汉中都督,以备魏;有江州都督及永安都督(一名巴东都督),以备吴;有庲降都督,统南中七郡,先治南昌县,徙治平夷县,又徙味县,以备南蛮。而刘备取蜀后,第一个设置的都督区为庲降都督。 [4]但庲降都督与蜀汉其他都督区在命名上有所不同,其他都督区皆以地名命名。而庲降并非地名,虽然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曾解释:“臣松之讯之蜀人,云庲降地名,去蜀二千余里,时未有宁州,号为南中,立此职以总摄之。晋泰始中,始分为宁州。”但任乃强先生则以为庲降非地名:“庲降为招徕降附者之义,非地名。时南中夷落未附者犹多,夷强汉弱,设此职,主招徕抚绥与征伐之任,由其所治屡徙,故不得为地名也。”结合诸葛亮“南抚夷越”的战略规划以及历任庲降都督的表现来看,任乃强先生的说法是颇有道理的。
蜀汉集团先后任庲降都督的有邓方、李恢、张翼、马忠、张表、阎宇、霍弋七人。
邓方,南郡人,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任庲降都督[5],《季汉辅臣赞》称“安远强志,允休允烈,轻财果壮,当难不惑,以少御多 ,殊方保业。”时刘备初定蜀地,北面仍有曹操方面的军事压力,故对南中之地只能采取守势,所谓“当难不惑,以少御多”也正如任乃强先生所言的“夷强汉弱”。所以刘备此时设立庲降都督对南中亦是以安抚为主,以达到“殊方保业”之目的。《季汉辅臣赞》载邓方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卒(《三国志 李恢传》则载“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庲降都督邓方卒”)。
李恢,建宁俞元人,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或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向刘备自告奋勇接任庲降都督,建兴九年(公元231年)卒。 [6]期间,李恢曾率部配合诸葛亮南征大军平定雍闿部叛乱,其部所获军功最高。
张翼,犍为武阳人,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接替李恢为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但张翼这个人史载“性持法严,不得殊俗之欢心”,未能深刻领会蜀汉对南中抚绥的政策,以至于激发了南中刘胄的叛乱,最后于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被征调回朝。
马忠,巴西阆中人,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接替张翼任庲降都督,到任后迅速平定了刘胄叛乱以及南中地区其他的大小叛乱,并将庲降都督治所迁前移至味县,处在汉族和少数民族汇集之地,同时还与越巂太守张嶷一同修复、开拓长期以来遭受战乱的越巂郡 [7],“由此就加安南将军,进封彭乡亭侯”。马忠任庲降都督的时间最长,且最具功绩,史载其“威恩并立,是以蛮夷畏而爱之”。此前,马忠也曾配合诸葛亮南征大军平定牂牁郡的朱褒的叛乱。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卒。
马忠逝世后,张表、阎宇先后继任庲降都督。张表,成都人,一说张松子,又有说为张松之兄张肃子。 [8]史称其“时名士,清望逾(马)忠”。阎宇,南郡人,史称其“宿有功干,于事精勤”,但此二人虽“继踵在(马)忠后,其威风称绩,皆不及(马)忠”。至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阎宇“将兵五千,增白帝守”,不再任庲降都督。
霍弋,南郡枝江人,霍峻之子,曾任庲降屯副贰都督,后“迁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还统南郡事。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进号安南将军”,《华阳国志》称其“代(阎)宇为监军、安南将军”,霍弋为蜀汉最后一任庲降都督,任期至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至景耀六年(公元263年)。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时曾指出但求“纲纪粗定,夷、汉粗安”。与小说中通过“七擒孟获”一劳永逸地解决南中问题不同,历史上,南中地区时服时叛,呈现的问题要复杂得多。蜀汉相比曹魏和东吴力量最为弱小,要想在北伐过程中保障后方的相对稳定,对南中则须以抚绥为主。所以蜀汉历任庲降都督之职责,主要在于抚绥南中,这相当于要长期落实“攻心”之策。能够领会这一战略的人物,其在任期内对南中的经营大抵不差,而如果不能体会这一战略,蜀汉的领导人甚至不惜阵前换将。同时,蜀汉授之以庲降都督安远、绥南、安南等将军称号,亦足见其抚绥南中的基本战略。
[1]《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于是孔明提兵大进,深入南蛮之境。正行军之次,忽报天子差使命至。孔明请入中军,但见一人素袍白衣而进,乃马谡也——为兄马良新亡,因此挂孝。——谡曰:‘奉主上敕命,赐众军酒帛。’孔明接诏已毕,依命一一给散,遂留马谡在帐叙话。孔明问曰:‘奉天子诏,削平蛮方;久闻幼常高见,望乞赐教。’曰:‘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孔明叹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于是孔明遂令马谡为参军,即统大兵前进。”
[2]《三国志 马良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3]《资治通鉴》:“汉诸葛亮率众讨雍闿等,参军马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言。谡,良之弟也。”
[4]洪武雄:《蜀汉政治制度史考论》,文津出版社2008年版,第96页。
[5]《华阳国志》:“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先主定蜀,遣安远将军南郡邓方,以朱提太守、庲降都督,治南昌县。”又据洪武雄《蜀汉政治制度史考论》:“犍为属国易名为朱提郡在建安二十年(215),邓方为庲降都督应始自建安二十年(215)。”
[6]《三国志 李恢传》:“章武元年,庲降都督邓方卒,先主问恢:‘谁可代者?‘恢对曰:‘人之才能,各有长短,故孔子曰‘其使人也器之’。且夫明主在上,则臣下尽情,是以先零之役,赵充国曰‘莫若老臣’。臣窃不自揆,惟陛下察之。’先主笑曰:‘孤之本意,亦已在卿矣。’遂以恢为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剌史,住平夷县。”
[7]《三国志 马忠传》:“(建兴)十一年,南夷豪帅刘胄反,扰乱诸郡。徵庲降都督张翼还,以忠代翼。忠遂斩胄,平南土。加忠监军奋威将军,封博阳亭侯。初,建宁郡杀太守正昂,缚太守张裔于吴,故都督常驻平夷县。至忠,乃移治味县,处民夷之间。又越巂郡亦久失土地,忠率将太守张嶷开复旧郡,由此就加安南将军,进封彭乡亭侯。”
[8]《华阳国志》载:“表,张松子,未详。”而《益部耆旧传》则载:“张表,肃子也。”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09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翅膀就是战力,这个起源从哪里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