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又一大一统中原王朝,自唐高祖李渊创世开国以来,历经二十一代帝王(享国289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在唐朝鼎盛时期不仅物质富庶繁华,而且文化也是极其繁荣,举世闻名的诗歌更是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后据全唐诗不完全统计,在整个唐朝时期总共产生了两千多位有名望的诗人,近五万多首诗歌佳作更是让其冠绝古今,一直被世人传颂。
现如今人们张口可颂李白,闭口能背杜甫,这也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但是在灿若群星的唐朝诗人中,除了产诗较高的李杜之外,有的诗人仅仅靠一首诗歌也能青史名留,为后世所知。而在这其中,唐朝诗人张继就是这样一位诗人,张继的诗歌虽然流传下来的有四十多首,但是,真正为后人所熟知的,却只有一首《枫桥夜泊》。可以说张继仅靠这一首佳作,就让他跻身于唐朝优秀诗人之列,而且中国历代的唐诗选本都选入此诗!
作为唐朝着名诗人,张继和诗圣杜甫生活在同一时期,与才华横溢皇甫冉交情很好,情逾昆弟,与自称“五言长城”刘长卿更是挚友。可就是这位与大唐诗坛名人有过多交集张继,在新、旧《唐书》中并没能留下传记,而对于他的了解,我们也只能从正史的只言片语和时人的文札中去认知。根据《唐才子传》记载,说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是一位重视气节,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不仅有诗名,品格也极受人敬重。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28岁的张继进京赶考荣登进士。按照现在我们理解,能考中进士就算人中翘楚了,出仕做官肯定没有问题。可偏偏在唐中期考中进士只是做官的前提,中了进士,并不意味着就有官做。由于当时官场腐败不堪,高中进士也要通过结交权贵才能被授予官职,可张继却是“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最终在铨选考核时落第,只好归乡隐居。
可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两年之后(即755年),科场失意的张继又遇到了促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这场战争让唐廷猝不及防,叛军很快攻占了洛阳,又直逼长安,两京不保,就连唐玄宗李隆基都协同杨贵妃仓皇逃离了京城,远赴蜀地避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张继为了躲避战乱,也只好举家搬迁前往当时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而正是这次偶然的江南流寓之旅,让他才有了与苏州城外枫桥一次美丽的邂逅。
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诗人张继也一直过着漂泊流离的生活,期间他曾游历了吴越名山大川。而不知道在哪一年,他来到苏州城游玩,在某个悲凉的秋夜,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但当他听着不远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孤寂而辽远,顿时让张继想起了自己失意的青春,以及国家凋敝的景象,随后愁绪郁结他吟出了那首闻名千古的佳作《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可以说《枫桥夜泊》一经问世,就成为唐朝广为传诵的佳作,随后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教科书也收录此诗。比如此诗在日本就是家喻户晓,还被选入日本小学课本,清代文学家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记》中写道:“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适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1929年,日本人更是在本国青梅山筹建了一座寺庙,名曰寒山寺,寺庙的布局和风格都按照苏州寒山寺一般,寺旁立下石碑一座,上刻《枫桥夜泊》全诗!
或许是因为这首诗写得太好了,在模仿借鉴成风的唐代诗坛,竟无人敢学了,所谓“不敢题诗在上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随后文人墨客不敢写诗,就改成了画画,于是历史上就有了许多版本的《枫桥夜泊图》。一直持续到当下,《枫桥夜泊》由文学、绘画扩展到音乐,着名歌手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则是《枫桥夜泊》的当代演绎,自从问世就风靡海内外,成为中国内地流行歌曲中的经典作品。
在大唐璨若繁星的诗人中,张继并不算突出的,但只此《枫桥夜泊》一首,就足够了。从此, 诗人张继就和寒山寺,和枫桥,和苏州,再也分不开了。可就是连大诗人们都不敢再写的枫桥,到了宋朝却有一位不入流的才子随手写了一首,虽比不上原作,却也是流传千年的经典。而这首佳作就是宋朝人孙觌所写的《过枫桥寺》:
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
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孙觌 是北宋时期的文人, 年少时倒是被大文豪苏轼所赏识,可长大后却名气不大,充其量只能算是当时三流诗人,而这首《过枫桥寺》就是其代表作。此诗是作于羁管象州三年归来之初,诗人一生多次来过枫桥,这次是年迈时再来,主要表达了物是人老的感触。
纵观全诗,诗人下笔就不凡,“白首重来一梦中”如霹空而来,故地重游,诗人此时仍犹在梦中。青山依旧不改,枫桥还立在河上,寒山寺的钟声也一如往昔,变的只是从少年到老年的诗人而已。随后三、四两句用的则是唐代诗人张继原诗中的景致意象。当时诗人眼前未必就是乌啼月落之景,但因为有前辈的诗在,桥边和寒山寺早就被赋予了固化的景象。与张继站在船上的愁苦一样,半夜独枕的诗人也是愁绪万千。
而全诗最妙的是“倚枕犹闻半夜钟”,一个“犹”字说明此诗他事实上是听不到钟声的,可那沉闷的钟声早就因张继的《枫桥夜泊》传唱刻在了诗人心中。与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实景描写相比,这明明听不见却不断在心中响起的钟声,可谓十分有新意了。张继是由景而愁,孙觌则是眼前无景一样愁,愁意更浓。
最后我们要说,张继的《枫桥夜泊》是诗传景,景显诗,诗与景互为映衬,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因此它也成为中国诗歌史和中国风景史上为人乐道的最负盛名的佳话。而这首被宋朝三流才子模仿的《过枫桥寺》,全诗无一生僻字,明如白话,却胜在意境,如今读来仍耳目一新。虽然比起原作来逊色不少,但却一样惊艳世人,流传了千年。
【标题】
枫桥夜泊
【作者】
唐 张继
【格律】
七绝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②。
姑苏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钟声到客船④。
【注释】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一作《夜泊枫桥》。
②.江枫:水边的枫树。渔火:渔船上的灯火。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后人因此诗而将当地一山名为"愁眠"。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④.孟薰: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鉴赏】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相衬托,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意思】
月亮已落下,乌鸦不停啼叫,秋霜满天, 江边枫树映衬着船上渔火点点,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响的钟声悠扬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赏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延伸】
鲜为人知的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再泊>> 唐代诗人张继留下的诗并不多,但一首《枫桥夜泊》伴随苏州城,伴随寒山寺流传千年。张继重游寒山寺时,又写了一首《枫桥再泊》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诗文是:“白发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尝听半夜钟。”
诗人张继
[唐](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懿孙,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肃宗至德初前后在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尝佐镇戎军幕府,又为盐铁判官。大历末,入内为检校祠部员外郎。又分掌财赋于洪州。后来夫妇俱殁于其地。继诗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高仲武评张继的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但他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诗韵传千古,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引得无数游人来苏州寻幽揽胜。世纪末的一个秋天,我只身孤旅,带着满身风尘和疲惫,来到了苏州。我不是来看风景的,尽管我现在就站在风景之中。我也并不是一个随众的人,我之所以来这儿,是因为我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强烈的游子气息,读出了孤独和漂泊。我亦是游子,我想聆听一个唐朝诗人沧桑的心跳。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的枫桥古镇,因邻近枫桥,所以又叫枫桥寺。古色古香的建筑,耸入空中的佛塔,袅袅而来的钟声,使这座古刹散发出流泻千年的古文化风韵。寒山寺的门前就是直通古运河的枫江,说是江,实际上也只有一条河宽而已。枫桥就横跨在枫江之上,距寒山寺不过百步之遥。沿河两岸是无数粉墙黛瓦的江南人家,一直延伸到远方。
枫桥的北堍与铁岭关相连,铁岭关又称枫桥敌楼,为明代抗倭建筑,是苏州仅存的唯一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抗倭关楼遗迹。古藤沿着斑驳的城墙攀援而上,古关愈显雄伟、轩昂。枫桥也只是一座极其普通的半圆形单孔石桥,造型古朴雅致,除多了一份古老和斑驳之外,它与众多的江南拱桥并没有什么两样。站在铁岭关上,西风残照,古寺、古关、古桥,散发着浓郁古典气息的江南民居,这一切让人有一种不胜幽古之感。
张继作这首《枫桥夜泊》的具体时间也颇有争议。一说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暴发,张继避难南下,漂泊于江淮,行踪到过吴中一带。还有一说,张继作此诗是在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他驾一叶小舟到姑苏外漂泊途中所写。不管哪一种说法,张继作此诗时心情不佳是肯定的。江南秋夜,孤舟一叶,羁旅的孤单在寒冷的秋夜达到了极至。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江边枫叶,渔家灯火,穿过时空而来的悠悠钟声,这美丽而寂寞的江南秋夜令游子断肠。在寒山寺旁的枫桥苑内,有一尊张继的雕像,雕像取半卧姿,他仍像卧在船头,举首,闭目,神情黯然,雕像较好地把握了张继的神韵。
回答者: 你是谁啊哈哈后 - 举人 四级 6-6 21:11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①对愁眠。
姑苏②城外寒山寺③。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①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②姑苏:今江苏苏州。
③寒山寺:旧说在姑苏城西十里枫桥东。
【简析】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诗人张继
字懿孙,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人,天宝十二年进士。大历末,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高仲武谓其累代词伯,秀发当时。诗体清迥,有道者风。今编诗一卷。
有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最为著名。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09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华成语故事——洛阳纸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