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4年(武德七年)六月, 这年的酷夏特别炎热,李渊到长安以北的宜君县仁智宫避暑,临走时交待让太子李建成留守京师,李世民、李元吉则跟随他来到仁智宫。
一日,忽然有人密报,说太子李建成暗通庆州都督(甘肃庆阳)杨文干,正筹集军械谋反。
谋反?这还了得!李渊当时惊出一身冷汗来。
为何李渊这么紧张?因为自古就有“帅不离位”一说。
虽然自己是皇帝,但是已经离宫避暑,古来许多宫廷政变都是趁皇帝朝堂时候发生的,李渊闻听岂能不紧张?
李渊立刻传旨,召李建成往仁智宫见驾。
李渊此时心里怎么想的,别人不得而知。但至少有这么一层考虑——不管事情真假,先把李建成控制起来再说。
圣旨传达后,李建成可慌乱了神儿。
此时他有两个选择——据城起兵,或者是孤身请罪。
李建成选择了后者。
等李建成来后,在皇帝的严厉责问下,李建成进行了澄清。
等他说完事情的原委后,李渊还盛怒难平,于是把李建成拘押起来,只供给粗食。
杨文干那边还得管呀。李渊于是派司农卿宇文颖前去宣旨,谁知道宇文颖去后,不但没有带回来杨文干,还传出杨文干造反的消息,而且宇文颖本人也裹到了里头。
这一下李渊的肺都气炸了,决定出兵征剿。
派谁去呢?身边能征善战的,除了李世民,谁还能胜任这份差事?为了能给李世民鼓劲,李渊忘了“君无戏言”这个古训,他许诺说,如果李世民得胜还朝,他就废了太子,改立李世民。
父皇这是第二次提这个建议了。当初在晋阳起兵时,李渊曾向李世民许诺过:
“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资治通鉴》) 可是天下打下来,唐朝建立之后,父皇再也不提此事了。
那时候父皇只是个唐国公,说话不算数;现在可是皇帝了,金口玉言,应该靠谱了。
所以,李世民得到这么一个鼓励,一点都没有犹豫,满怀信心的率兵就出征了。
大军浩浩荡荡向庆州出发,可是李世民的大军还没到,杨文干那里已经乱成一团了——杨文干的部下杀死了他,将他的首级献给李世民——这下倒不用李世民再费周折了。
叛乱就这样被平息了。
可是令李世民大感意外的,是父皇不但没有履行当初的承诺,还把出现“杨文干事件”的罪过,算到了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头上,认为是他们兄弟不睦,才引发这一事件的。
于是各打五十大板,将太子府的王珪、韦挺,还有秦王府的曹参军杜淹等人,一同给流放了。
李世民没想到事情会是这个结果,但是也没有办法,只有逆来顺受了。
以上是 “杨文干事件”事情的大致经过。
由于史书对此次事件交待的不够详细,疑点很多,所以关于这件事情,就成了一个历史之谜。
第一个疑问就是李建成到底有没有谋反之心?
这种迹象看来,并没有这个想法。为何说么说?
因为他本身就是皇太子,用不着去冒那个险。此时他最好的选择就是等待、等待、再等待。
等到父皇归天的那一天,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登基上位了。
对父皇是这样,对弟弟李世民就不一样了。
李世民由于战功卓着,风头狠劲。所以自己现在要做的,主要是限制李世民的势力,对他进行压制。
这次趁父皇出皇宫避暑,自己代理国政期间,让自己部下给杨文干送一副精致的盔甲以示恩宠,然后让他在庆州挑选一些素质较高、骁勇的猛士做自己的侍卫,以加强东宫力量,来和秦王抗衡。
所以父皇召他询问,他可以实话实说,虽然会遭到责罚,但肯定没有性命之忧。
杨文干谋反是否早有预谋?这个也遭到了否定。
杨文干造反之后,仅仅过了几天就被属下给干掉了,这足以说明他的叛乱是仓促间发动的,如果是蓄谋已久的话,绝不可能出现这种结果!
作为太子的心腹,偶尔被太子赏赐一套铠甲,似乎是很正常的人情来往,并不构成大罪。
有人认为这是李世民故意设计的,是为了陷害李建成。宇文颖本来就是李世民的人,他去了以后逼反了杨文干。
但是这种解释也有问题,因为宇文颖随着杨文干叛乱之后,被李世民抓住以后给杀了,有人猜测这是杀人灭口。
其实仔细一分析,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
如果宇文颖和李世民一党,当时的李世民不可能做出灭口之事,不是他不敢,而是没法做。为何?
当时的形势李建成是东宫太子,正宗的未来接班人。所以无论在那方面来说,都要压李世民一头。
李世民这边有什么?除了战功之外,就是跟随他南征北战的文臣武将了。
现在李世民正是用人之际,他如果做出这种腌臜之事,那跟他的那些人是会寒心的,他们以后也不会那样义无反顾的死保李世民了。
现在要说此事件的关键人物宇文颖了。他没去时杨文干还没想到造反,他一去三言两语就使得杨文干造反了。
那么他到底给杨文干说了什么?这个史书上交待不详细,只是说“以情告之”(《资治通鉴》)。也就是说把自己了解的实际情况告诉了杨文干。
宇文颖和李元吉关系密切,本来就是李元吉的人,李元吉虽然此时已经和李建成走到了一起,但是时间不久。他们这个联盟还不够紧密。
所以最大的可能是宇文颖听说了有人告太子谋反,但对内情并不十分了解。
李渊的初心就是有人密告之事让杨文干来了和李建成对质。
但由于李渊没有明说,被宇文颖理解成皇上要捉拿杨文干,所以把危险情况告诉了杨文干,杨文干听后心中害怕,这才匆忙走上造反之路。
所以说,是不了解内情的宇文颖逼反了杨文干。
李渊其实也是江湖老油条了,也不是吃干饭的。当初发火是一时激愤,冷静下来一考虑,马上就想通了——原来就是自己的儿子在那里争权夺利,并不是针对他这个父皇。
所以,最后下了这么一道旨意:
“惟责以兄弟不睦,归罪于太子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天策兵曹参军杜淹”。(《资治通鉴》) 也就是说,只处理了他们的几个手下,给予警示,其余就不深究了——也就是明确告诉李建成李世民哥俩,以后谁也别再破坏兄弟团结了,否则,哼哼……
从此以后,太子还做太子,秦王还做秦王。
结语:
“杨文干”事件再往深里探讨它的起因已经没有意义了,大家记住结果就是了,此事件以后,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之间,从此公开破裂了。
李建成在李元吉的怂恿下几次暗害李世民不成,最后一次想要彻底解决李世民时,让李世民先动了手,最后爆发了“玄武门事变”,李世民铲除了李建成、李元吉,以及他们的同党,将皇权紧紧的攥在手中。
以后的历史就是由李世民来书写了。
参考资料:《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08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