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陈风羽·库克:《论语》318思维心得

霄颜 2023-09-17 14:29:53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偈颂:

恪守本位 守礼事君

礼崩乐坏 上梁不正

下梁歪斜 圣人身教

小人不知 以为谄媚

孔老夫子在孩童时代玩游戏时,都是演礼仪礼节,17岁之前就饱读圣贤书,夫子外公已经教不了他了,就足以说明博学、勤学是基础。夫子一生想要一个尊位能行圣王明君的仁政,周游列国十几年,也没有遇到一个君王愿意用夫子。旷世奇才无法展开为政之道,退而删诗书定礼乐着春秋写十翼,才有了我们这些后人受益圣贤教育,学习如何在人伦关系中尽自已的本份。

君臣之礼是最大的伦。记得子路遇丈人问有没有见到夫子那一篇,子路告夫子关于路遇老丈的事,夫子说隐者,又让子路去找他,但是没有见到,然后子路把夫子的话传给老丈儿子,有能力的人不出来做官,不能为民服务那是不义,年纪小的人见到年纪大的人都要行礼,这是最小的礼节,二个儿子能给子路行礼说明是知礼的。君臣之义,怎么能不管不顾呢?为了自已的清高而不顾君臣之义,这是乱了大伦。君子出来做官,为国出力是行忠义。君臣关系摆在五伦之道是有原因的。

学习了《论语》这么久,我深深地明白,上位的人一定要有善良的心,就是仁爱的心,有了这颗心后,在处理工作中的任何事情时,就能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分析,不带任何偏见或二元对立情绪,这个时候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实管理中,一定是内动力管理,如果内动力不足,内修养不足,无论多么完善的制度都形同虚设,这也就是师父跟我们讲的“内圣外王”的功夫。

对于下位的人一定要有敬、忠之心,没有这两颗心,再大能力的人无论在哪个单位也没有成长的土壤。一个人无法成功,一定是一个组织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成功。所以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本位上尽忠职守,君子思不出其位,这样的人也必定发展越来越好。

《论语别裁》一·感悟心得

国学第三篇,终于轮到这本心心念的儒家经典了,可以说孔孟思想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思想的精神文化,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处世上无不运用。

《论语》是华夏民族精神与思想的追本溯源之书,中国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而儒家又以孔圣人为代表、而孔圣人的言行又以这本《论语》作为核心。《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成书,因此称“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论语》共20篇,本文摘取了前4篇中感触较深的语句并加以解读,后续的篇章总结还在陆续整理中。

上来第一句想必都耳熟能详了,哈哈。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和见习的“习”。按照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其实这是不对的。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或者说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与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随时随地要有思想、要有见习、要有体验,要有反省,这便是学问。

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开心,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我们平日也有这个经验,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们劝他:“不能这么做呀!一定会出毛病的。”他不听,你心里当然很难过,最后证明下来,果然你说得对,你固然替他惋惜,对于自己认识的道理,也会更进一层得到会心的微笑—“说”,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随时注重“时”与“习”,要随时随地学习,不是我们今天来读四书就叫做学问,不念四书就不叫做学问,这不是它的本意。

这“道”是领导的导,换句话就是孔子教我们的领导之德和该有的修养。领导一个大国家,领导一个单位或者一个团队,就要“敬事而信”,对一件事认真做为“敬事”,一项职务宁可不接受既接受了就要认真去做,现在就有许多人不敬其事的。和尚敲钟,过一天算一天。对一件事认真负责则是对自己认真负责,要做到“传不言之教”以身作则。至于“而信”是使下面的人绝对信服。、如何得到“信”,就要敬其事,说了的话一定要兑现。如好的将领身先士卒就是敬事,那么谁也会受感动而信赖他。所以要“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节用指经济政策的措施,对经济要能够节省,是经济原则。节用是为什么呢?不是为我,而是为“爱人”。

“使民以时”,用人时应该把握时间。这个“时”很重要。在军事思想方面来讲,包括很大,所以孙子兵法讲时讲势,也有用势之道。对人在道德上要知道“时”,比如部下生重病,你不去慰问,反责备他不来上班,这就是不“爱人”,“使民不以时”了。所以“使民以时”是用人要在时间上恰到好处。这样部属都听你指挥,乃至全国老百姓自然跟你走。这是道德的修养,也是学问。

“慎终追远”是什么意义?“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远因,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个人要想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来的,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佛学里的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佛家的菩萨,大致相当于圣人,圣人们非常重视一件事情的动机。比如有一个朋友来约你作生意,这个动机或者叫初因,也许是善因也许是恶因,如果是恶因,即使叫你作董事长,将来坐牢的也是你,所以菩萨是怕这个因。而“凡夫”普通人畏果,像死刑犯到执行时才后悔,这个后果来了他才怕。真要注意学问的人,对每一件事,在有动机的时候就做好。

所以“慎终追远”的意思,是说与其要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西方文化中有一句俗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也是这个道理。大家认识了这个道理,则“民德归厚矣”。社会道德的风气,自然都归于厚道严谨。这是“学问”的道理。

这是孔子观察人谈原则,视其所以,即看他办事的动机,也就是他的出发点是什么。同样一件事,由于根本上的出发点不同,可以看出做事人不同的为人。访贫问苦的不一定有爱心,可能仅仅是为了作秀,骗一骗镜头前的观众;声色俱厉的也不一定是坏人,可能是真心为大家好,不想看着你们犯错误。区别在哪里?就是动机。动机不纯,居心不良,就是做的事情看上去再好,也肯定不是个好人。

第二句话:观其所由,即看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初动机和目的,采取的是什么手段。大家都想发财,有的靠黄赌毒,有人靠物美价廉的产品,手段大相径庭,人品高下立判。

第三句话:察其所安,即看他的业余爱好是什么,或者说在他很放松的情况下,他都喜欢做些什么。爱因斯坦曾说过,人和人不同之处在于业余时间。的确如此。上班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按部就班做工作,看不出有多大的差别。但一到业余时间,这是自己完全自主的时间了。他是用过学习充电上?还是用到喝酒交际上?还是用到打牌麻将上?处理业余时间的不同方式,折射出不同的抱负,决定着不同的人生。可以说,在其所安之事上,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为人。

关于为人的一些要点。宜多听、多看、多经验,有怀疑不懂的地方则保留。阙就是保留,等着请教人家,讲话要谨慎,不要讲过分的话。本来不懂的事,不要吹上一大堆,好像自己全通,最后根本不通,这就丢人了。如不讲过分的话,不吹牛,就很少过错;

多去看,多去经验,对有疑难问题多采取保留的态度。换句话说,对于模棱两可的事,随时随地都用得到古人的两句话:“事到万难须放胆,宜于两可莫粗心。”第二句就是多见阙殆的意思,这个时候要特别小心处理,不要有过分的行动,这样处世就少后悔。一个人做到讲话很少过错,处世很少后悔,当然行为上就不会有差错的地方。这样去谋生,随便干哪一行都可以,禄位的道理就在其中了。

来简单解读下孔子所提倡的“仁”,从字面意思来看,人旁边加个二,“二”是两个人,有两个人就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就是仁。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这是文字上的解释。

孔子在《论语》中这样描述仁:“克己复礼”和“爱人”。“克己复礼”是强迫自己遵行各种礼法,这是仁的内在修炼方法。“爱人”是跟所有人都能和睦相处,相敬相爱,这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因为遵行各种礼法,所以表现得彬彬有礼、敦厚可亲,能够跟所有人和睦相处、相敬相爱。达到自觉遵行各种礼法的境界。如果所有人都能对自己要求做到这种“仁”。那么孔子理想中的世界大同就实现了。

人的学问修养,到了仁的境界,才能像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可以不改其乐,不失其节。换句话说,不能安处困境,也不能长处于乐境。没有真正修养的人,不但失意忘形,得意也会忘形。到了功名富贵快乐的时候忘形了,这就是没有仁,没有中心思想。假如到了贫穷困苦的环境就忘了形,也是没有真正达到仁的境界。安贫乐道与富贵不淫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说:“知者利仁”。如真有智慧、修养到达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就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这里的道姑且理解为与老子的道一致,都是形而上的道。

大致的意思是,为道而死,不会留下什么遗憾。进一步展开来说的话,就是每个人的人生应该去追求什么,明白了。人生最终的归宿也是要死的,也明白了,推论得知,要为自己追求且坚持的东西就应该义无反顾,不畏死亡。这本身就成为了人生的意义所在,抽离了这个追求,人就是行尸走肉了。那么这样,为追求这个人生的“道”,就需要大智大勇,做好一切的准备义无反顾的向死而生。

个人的修养也好,处理大事也好,小事也好,最好注意“以约失之者,鲜矣!”约就是约束、小心、谨慎,意思是要常常约束自己。谨慎的人,过失比较少;放荡的人,容易犯错;讲话随便的人就容易失信。个人行为和道德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失败的事情就少了。所谓“吾道,一以贯之”,做人做事,按照一个道理,从一而终不会改变。一个良好的习惯,哪怕它很小,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大有助益。

未完待续···

《论语别裁》分为上下册,一共800多页,要读完并整理出来真的很不容易。贵在坚持,希望可以从一而终的读完,按照这个节奏,应该还会再写3篇,再接再厉!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于丹老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下面是由我带来的“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捧读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我感到自己以前对于《论语》的理解只能算作冰山一角。这部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有哪些实际意义?她眼中的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而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个人道德、品性和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追寻快乐人生的智慧。

一、真正的快乐来自心灵深处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中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足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更富裕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但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于丹教授认为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学会坚持自己的信念。

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我们永远不可能在物质生活上十分富足,其实当咱们选择这个职业时,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就选择了无私奉献和精神追求。那为何老师们现在的怨言越来越多了呢?我想这就和于丹老师所说的人的视力问题有关。如果教师总是用眼睛去看周围那些拥有香车豪宅和巨额存款的人,那么你永远也不会快乐。可如果我们能够学会用眼睛去看自己的内心,就能够每天从学生成长的点滴进步,从孩子的一声老师好,从家长的一句老师谢谢你,从若干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学生还记得你的生日并送来祝福等许多细小的事件中,深切地感受到那种无与伦比的职业幸福感。

因此,真正的快乐并不属于有钱人,而属于心灵富足的人。

二、快乐的本性是平和

人们喜爱品茶,在茶的面前,就会感到一切都变得平和美好。于丹教授理解《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并以此来影响着他的弟子。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我理解为:快乐的本性犹如茶平和。茶的确是个和气的性子,与谁都合得来。柴门也进得,侯门也进得,不卑不亢,不温不火。所以,茶能和柴米油盐酱醋过日子,也能与琴棋书画诗酒共发雅性,且在那个浪漫天地里,还担任着缺一不可的角色。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性情平和下来,会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悦,愉快之意。茶道讲求的是要让人身心愉悦,这与《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不谋而合了。

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以平和的性情待人处事,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却经常声色俱厉,指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这样的老师师德修养并不一定有问题,他是没有达到性情平和之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那样,学会修身养性,学会控制自己。一个教师只有性情变得平和,才能像茶一样,与各种性格的学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其实,教师面对问题学生老想发脾气,这样做不仅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害无益,对于教师个人身心健康的伤害也是无法弥补。教师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学生出现问题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学会以柔克刚,用平和的心态创造教育的快乐。

三、快乐的核心价值是恕与仁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提到了恕和仁,并对其进行了解释。 恕指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给别人干。这句话说说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比如我们教师,如果自己要做机械重复的工作,就会感到很烦,但给学生布置作业却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一厢情愿地搞题海战术。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但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教师又有多少回在暗示学生如何如何回答领导的提问,实际在变着法诱导学生说谎。我们的所言所行距离恕字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人的一生如果真能做到这样的一个恕字,那么他一定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书中对仁的解释是关爱别人,就是仁。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留有一点空隙。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的,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也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教师也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理想的实现则必须依托于学生。只有帮助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我们在事业上才能有所建树;只有帮助学生实现理想,拥有幸福人生,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找到心灵的快乐。教师的一生都与学生紧密相连、荣辱与共。关爱学生、帮助学生、造就学生是我们收获快乐的唯一途径。

爱人爱己,悦人悦己,成人成己。人生路如果能够努力践行恕与仁,我们就会实现快乐人生的核心价值。

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告诉我们:要以淡泊的襟怀、超逸的性情和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教学生涯,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学生自然的生命个体,这样我们才能追寻到自己的快乐人生。

我精心推荐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07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