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单个文明能够持续数千年不断、而且被书面文字记录下来的,有且仅有中国。而我们能够创造这一壮举,历代的史书编纂者功不可没。 从整体而言,古代史官的职业操守、敬业精神值得后人尊敬。但人不是机器,受信息搜集、政治压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史书虽然系统、完整,但其中仍不乏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透的谜题。
比如,这三位着名帝王的离世就像谜一般:秦始皇嬴政、隋文帝杨坚、宋太祖赵匡胤。
秦始皇嬴政:
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为啥不作规划就突然暴毙? 秦始皇统一六国、终结了一个时代,其后他建立并推行的大一统制度框架,成了后世两千年几乎所有朝代的治理模板,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政治保障。单从这个贡献来看,如果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千古一帝”的名额,那最配得上它的一定是秦始皇。
从史书的记载看,秦始皇是一个勤奋且自信的人。统一六国后,除了设郡县、统一文字及度量衡外,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为今后的国家治理绘下蓝图,比如为了强化对疆域的控制,从咸阳出发,往东北的齐燕、东南的吴楚修建了两条“驰道”;为了应对北方的威胁,除了修葺长城外,又建了一条从云阳直达九原的“直道”;往南,则派出大军和移民,将百越纳入麾下。
为了管理庞大的帝国,秦始皇在皇位的12年里,有五年时间在外面巡游;他勤奋处理政务,“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即用秤来称量文书,给自己每天安排一定的数额的工作,不达标坚决不休息。
可见,秦始皇是在尽自己的努力,为自己“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的理想打基础,为自己的接班人铺路。 问题来了,既然是为后代铺路,如此雄才大略、智商超群的帝王,为啥不提前确定接班人?非要在临死前才紧急留书一封?难道他不知道,在自己弥留之际,守在身边的王子享有夺位的天然便利条件?为啥胡亥请求随行他就欣然同意?
而且在最后一次巡游之前,从未见过秦始皇生病的记载,为何突然病一次就能直接夺取他的性命?至于胡亥、赵高伪造诏书的密谋,虽然《史记》中绘声绘色,但商量这种事情时不可能让第三个人知道,史书是如何记载的那么有鼻子有眼? 本着谁获利、谁最具嫌疑的原则,是不是有这种可能:嬴政,是被赵高、胡亥毒死的?也许,当胡亥请求陪同出巡,就是这一阴谋的第一步。
隋文帝杨坚:到底是被儿子谋害,还是自然死亡?
结束近300年南北分裂、创造开皇之治的隋文帝杨坚,被西方学者视为中国的“千古一帝”。这位帝王的死,同样充满谜团,不同的史书,对此有截然不同的记载。 《隋书》中,对杨坚弥留之际的场景描绘的极为详细: 乙丑,诏赏罚支度,事无巨细,并付皇太子……甲辰,上以疾甚,卧于仁寿宫,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丁未,崩于大宝殿,时年六十四。
杨坚卧病了三个月后,知道自己已经时日不多了,就召见百官,躺在床上跟他们一个个握手告别,君臣相对流泪、伤心不已。仅仅3天后,杨坚病死,终年64岁,太子杨广即位。
病重的老人,对自己的情况往往最清楚,如此正式地让朝廷高官给自己“送终”,理当是已经感觉到自己命在旦夕;大张旗鼓告别后、却又在床上坚持十天半个月、甚至奇迹恢复的情况,几乎是天方夜谭。
而在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中》,出现了前后矛盾的两个记录。 首先,沿用《隋书》的记载,称杨坚与群臣告别后驾崩。 但接下来却声称,杨广调戏陈夫人,让病床上杨坚发怒,试图召见前太子杨勇,也就是要更换储君。但杨广得到情报后,派亲信入内“服侍”父亲;不一会儿,杨坚驾崩。这几乎是明说杨广是害死杨坚的凶手。
但按照逻辑,干出弑父这种违背人伦、伤天害理的行为,必须要有足够的动机与急迫性。否则,没人会愿意冒着这种巨大的风险。 而当时的杨广,已经是正儿八经的太子,而且父亲明明已经危在旦夕,自己为啥要干这种高度危险、不合情理的举动?
有人说,杨广荒淫无道、贪恋美色,所以要调戏自己父亲的妃子。但这只是影视作品中的戏剧塑造,纵观任何官修史书,从未见过杨广有这方面的毛病。魏征在《隋书》中对隋炀帝杨广最大的指责,主要集中于好大喜功、不顾现实、劳民伤财,自恃聪明、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等。
因此,说杨广弑父,更像是后世学者“从结果推论原因”,以强化对他造成天下大乱、生灵涂炭举动的愤怒。(其他的因素笔者就不妄自揣测)
宋太祖赵匡胤:“烛影斧声”也许子虚乌有?
开国皇帝将帝位传给弟弟,这种情况比较稀有。因此北宋初年赵光义接班赵匡胤的案例,自然引起了后人无数猜测,“烛影斧声”的传说,更是几乎家喻户晓。 但笔者认为,赵匡胤确实有传位给弟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甚至在身前已经做了相应的安排。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的“五代”政权之所以更迭如此频繁,一个普遍原因就是:继位的皇帝镇不住一众能臣猛将或外敌。比如后梁的末代皇帝朱友贞,完全不是宿敌李存勖的对手;后唐末帝李从珂扛不住拉拢了契丹帮忙的悍将石敬瑭;后晋第二任皇帝石重贵舍弃石敬瑭的战略,被契丹所灭;后汉第二任皇帝刘承祐为了应对藩镇叛乱重用郭威,后来又因猜忌造成郭威反叛;
而北宋赵氏兄弟能够轻而易举攫取后周的天下,也正是趁着是后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幼帝继位的机会。对于这种教训,赵匡胤兄弟应当是“感同身受”。
因此,为了保证自家不步五代的后尘,赵匡胤有足够理由,将帝位传给对政事熟练、根基深厚的弟弟赵光义。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直到赵匡胤驾崩前,他的长子已经26岁,但一直没被立为太子,甚至所有的儿子们都没被立为藩王。只有弟弟赵广义被立为晋王,而且长期在开封掌握军政大权。
在历史上,“晋王”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看看这个位置出现过什么人:司马昭、司马炎,隋朝杨广,唐朝李治,晚唐李克用(李存勖的父亲)等等。 结合上述逻辑与现实表现,我们可以猜测:赵光义的帝位并非来路不正。
当然,以上只是无责任推测,当做吃瓜群众的谈资即可。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07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原创李白与宣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