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
1
很多东西变成了潮流,也就失去了他本来的面目了。现如今学道修行似乎在一夜之间也成为了一种潮流,肆意的横行在这片土地之上。
我想学道修行变得很潮流应该是一种好事,道教中有:“本道立教,以教化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此等话语都是圣德大贤们希望,世间之人尽皆受吾度化,也好早日离苦得乐。
然今日学道修行已成潮流,为何世间之人不见离苦得乐,反而日益恣意纵情,沉沦于苦海之中?
其实大家应该明白,如同我在上文中所说,变得潮流也就失去了本质,大多之人不明白何为修行?只是盲目地跟随。不知信仰与修行为何物,只知空念几句经文,行几件善事,便以为能得福报,更有那等痴迷之人,终日静坐家中以为日日叩拜烧香便可得了正果!岂不知善事不行,岂有功德?若无功德,岂可成道矣?
三丰真人天口篇有云:“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所谓修行第一步便要明自身之根骨,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也才算步入了正道,道有三千,法有万法,总可以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去修行,若只知盲目跟风,恐一生不可得正道!
2
修行人需具备几种基本的素质,首先就是要明白区分正邪之法,所谓教无三教,只分正邪!若是正邪不分,最终也只能落一个下乘,而后就是择道,无论是道还是佛,入了门便是好的。入门之后第一点非是什么诵经打坐,而是要怀有一颗坚定之心,好叫世人知晓,经文易读,修行可修,倘若无一颗坚定之心,这一切恐怕也便如水中花,镜中月一般了!
至此之后定要日日精进修行,多多研习经文要义,我个人还是建议,从宗教历史源头,教义,人物,盛衰历程等等。这样对宗教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所谓世事通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习这些东西的意义是在于,能够把自己的眼界放开,站的越高就会看得越远,修行要怀有一颗广博之心,若把眼界局限于一点,则是很难得道了!
然后呢?就是一个“敢”,什么叫“敢”?我们每个人自身必然有很多缺点,日常生活中必然也会做错很多的事情,这些都是必然的,但我们是否敢于面对和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缺点,这是十分重要的,《道德经》有言:“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一点我比较欣赏儒家中的许多东西,例如:吾日三省吾身等等!
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没有什么绝对完美的东西存在,人身都是有罪障和劣根性,重要的是我们能否清楚地认识到,敢于破除这些东西。还有就是关于性命双修,现在不少人打出修心的口号,诚然,丹经中有云: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点明了修心的重要性。
然万物生于阴阳,阴阳互相牵扯才万物平衡,《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平衡占了很大一点!修行之人,性命双修同等对待是很重要的,身无病,则精神畅,精神畅,则身无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只强调修心,或者只强调修行肉体的,都不是上上之选!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所以说修行人这些要素是要具备的,上述的只是入门之前就应该准备好的,对于修行或者说是学道修行,在我个人看来,首先能立德是最为重要的,在最初几年能认真地践行一些关于君子的修行,是很利于以后的修行的,好比一棵树,先扶正了才能更好地成长,用道家的思想来打根基,是最好不过了!
3
一个修行人如何去修行肉体上的功法,这一点我想不必谈,个人有个人的机缘不能一概而论!那么对于刚刚修行之人,有一种心态的养成我认为是当务之急的,那就是一定要有一种三教一家的心态。重阳祖师曾言:“儒门释道互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宗教之根,立教之基,都在于引导世人向善,只是手段各有千秋,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信仰,而去抨击其他的宗教,其实学道者知道生万物,众生平等,倘若都能做到,我也不必多谈这一句了!
其次,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朝堂,不要以为自己修行了便比世俗之人清高几等,反而修行之人要比世俗之人更加苦,此点我想诸位同修当有所感受!修行人需持戒,要小心躲避各种造业之事,还要普度众生,可以说修行人是比是俗人更苦上百倍的!因为修行人之初要背负太多的东西(以后的超脱暂时还不谈),对于那些认为修行就要跑到深山老林的认知,我想说是大错而特错的。
修行人生在尘世,长在尘世,你的根在这里,树无根不活,水无源将涸。修行人就应该好好在尘世之中,磨炼自己的心境,修行人,不要因为自己的修行而改变对工作,家庭,周围朋友的态度,我们和常人唯一的不同心中有向道之心,慈悲之心,普度之心。如果我们连家庭工作都不能好好地去对待,又何况是解脱之道呢?只是我们要学会处事,学会比常人多一份宁静,多一份随缘与洒脱的气质,以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周围的人,言传身教此为度人首选!和光同尘,出世入世,随心所欲,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之人。
拨乱反正,正确的认识很多事物,方能更好的度化别人。很多入门的学道修行之人,入门之时有太多的误解,这是因为当今社会处于末法时代,正法不传导致很多正确的东西流传不出来。首先,修行不是说空口念几句经文,在家烧烧香就是什么修行,心诚则灵,修行是为了解脱自己和世人,诵经忏罪固然是一种手段,但是领导人向善是更为重要的, “心中常有度人意,自有天尊护我身”就是证明这个道理的。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去度化周围的人,不知道多行善事,一味磕头烧香,我说这种人至死也得不到真正的解脱。而且不要因为自己信了什么,就强迫身边的人去信,各自有各自的生活,你可以在适合的时机,跟他们谈一谈,但不要强迫别人,人人都有自己的机缘,不是我们三言两语就能改变的!
4
很多善信居士,不懂得为什么要拜神,神仙是觉悟智慧的人,是超脱的人,我们叩拜他们是出于对他们的敬意,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也是对自己信仰的一种虔诚!而烧香是为了更好地把自己的心意通达给神灵,大多数人说寺庙道观骗钱,其实大家根本不明白为何要烧香,烧香是为了把自己的心愿和祈求上达给神灵,如果心诚就能点燃自己的心香,一炷真香通灵去!
有人说烧香积功德,能消罪业,其实这种说法对也不对。若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烧香祈求逃避警察追捕?难道这能被保佑?更有一等无知之人,有事便烧香磕头,平时不积功德,不修德行,此等人神仙难道也保佑?答案我想大家都明白!大家可知为何捐香火钱会有功德,刘真人在通关文中就说道:修行人获得钱财,自己只能留极小的一部分,剩下的都要作为法财布施给众生,如此我们捐的香火钱才是有功德。
古往今来修行的人,有被称为圣人,真人,至人,贤人,但这些都脱离不了一个人字,所以修行人也是普通人,吃饭睡觉自然之理罢了,有人认为修行人求财是错的,我想说他更错,没钱难道喝西北风去?其实现世我们学习戒律的时候,之所以会限制我们那么多的行动,是因为社会整体环境所决定的,因为社会越来越复杂,人心再不是上古时了,我们一旦追求了名利财色便很难克制住自己,便逐渐沉沦了,所以道教才在忏悔文里警诫世人:今既获人身,叨亲正教!其实学道修行跟我们追求事业名利钱财不矛盾,只是我们世人有几人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样的道理呢?所以我们才加以禁止,衍生出这许多的戒律。
大道至简,本来没有我说的这么繁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是属于万物之中,我们修行就是为了三归二,二归一,一归道,必然要经历这个繁复到至简的过程。
希望善信居士,修行之时能时时刻刻的反省自己,改正自己,能孝敬双亲,立志向善,修好德行,无论在家出家便已经得道了,人生百年,百年一到,纵然你有金山银山,世俗之中有多么大的权力与力量,也买不来半分性命,所以我衷心的祈望所有修行之人,修己度人,芸芸众生皆能向善,福生无量天尊,慈悲慈悲!
如何才是真正的修行
关于修行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一位老和尚在深山古庙,坐在蒲团上,正襟危坐,眼睛半开半闭,灯光半明半暗”,这是“黑白来”,这不是修行,这样子既不卫生,也容易心乱。若说修行是打坐,那也不然,有个故事说:
马祖当初只管打坐,谁来了也不理。一天南岳怀让大师走到山上,看到这个山上有一股灵气,发现有真修行的人,就问附近的僧人:“此地有没有修道的人哪?”答说:“哪个不是修道的人!”那个和尚以为出家就是修道,不然!其实还没有见到道怎么修?“听说后山有个和尚,平常人们跟他打招呼,他也不理。这个家伙怪怪的,恐怕与众不同吧!”
南岳禅师是六祖的首席大弟子,到了后山,跟他(马祖)打招呼,他也不理。南岳这老头很绝──你不理我,我有办法!就拿个砖头在他旁边磨呀磨地烦死人。“不理不行了,不理,他不走啊!”于是问道:“师父!你磨砖头干什么?”大师说:“我磨它作镜子啊!”马祖说:“砖头怎能磨成镜子呢?”“那么你打坐干什么?”“我打坐成佛呀!”“我磨砖不能成为镜子,你打坐又怎么成佛呢?佛无定相嘛!”马祖说:“那我就不懂了,要怎样才能成佛呢?”“我打个比方:如果车若是不走,你是打车,还是打牛?”马祖说:“当然打牛呀!”“你这样打坐,却是在打车嘛!”马祖当下豁然。
各位由此可以知道,真正修行,像马祖那样在深山里结庵,身心不动,谁来也不理,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尚且不是修行,怎样才是真正的修行呢?
释迦牟尼佛的大慈大悲,在能平等地普度众生;菩萨的可敬,在于热情炽然而又超越自我,完全为众生而献出心力。离开本来面目的参究,离开对众生的悲悯,根本就不是修行。若是心灰意冷,果然败种焦芽。
在深山修行,固然不是好地方;等到老年退休以后再修行,表层意识已经硬化,修行就来不及了。各位看到很多老年人罹患失心症,什么是失心症?跟小朋友抢糖果吃,在马路上解小便,你见过没有?像这样老了以后,脑细胞僵化了,还能修行吗?
如果你问我:“什么时间修行最好?什么地点最好修行?”这无须找风水先生。我看到报上说:“一个人为了修行,找了一个风水最好的地方,活人住在那里就长生不老,死人埋葬了,下一代会大富大贵”,没有这个事;当初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没有看风水。所以修行不是个神秘的名词,不是限定对象的一种行为,而是人人可以修行,人人应该修行,人人有责任修行。因为,修行只是修正你的想念与行为,也就是孟子讲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你做一件事情,做不通的时候,不要向别人抱怨、发牢骚,应该反过来向自己求答案,为什么他做得通、我做不通?一定是我错了,一定是某些地方不合适。
所以修行的时间是现在,修行的地点是眼前,修行的方法就是修正自己的想念和行为。(文:耕云先生)
许多修行人在座上能精进修行,可一下了座,回到生活中,就把修行抛在脑后了,贪嗔痴又都来了,原来怎样还怎样。我们在这里就讲讲平时生活中修行的诀窍,如何保持时刻都在修行,这样才是真正的修持。
(一)随喜
最近我南方的一个弟子来跟我谈起他修行的体会,他说:“师父啊,我今年一年只修了一个法,就是随喜,各种情况都有好转。”随喜就是别人作了功德,不仅没有嫉妒,自己打心里替人家高兴,这个修法最为划算。
随喜是积累资粮的非常善巧的方法。比如别人建了个敬老院,你打心眼里高兴:“哎呀,这个人真好,随喜他!”或者这个人生意不错,盖了座寺院,打心里随喜他的功德。如果你能随喜了,内心里高兴,你也具有了同等的功德,这是佛说的。可能有人会不太相信,但在因果的复杂关系上,只有佛才能完全洞悉。佛这样说的,我们应该有信心。
从前,胜光王迎请世尊及其眷属,供斋四个月,并供养一切受用。当时,一位乞女心想:这位国王因往昔所累积的福德力今日才成为君王,又遇到释尊这样殊胜的福田,如今也正在累积广大的福德资粮,实在希有。她内心很随喜,因此获得了无量福德。世尊得知后,在傍晚回向功德时问国王:“你所累积的这份福德善根是回向给你自己,还是回向于比你获得福德更大的人呢?”国王说:“谁的善根大就回向于谁。”于是世尊先念那位贫女的名字作回向。连续三天一直如此作回向。胜光王很不高兴,就与大臣商议对策。大臣们说:“明日世尊来应供时,我们阻止其他人拾取,这样会有效吧。”第二天,那位贫女又来拾取被丢掉的食品时,受到阻拦并遭到殴打,便心生嗔恨而摧毁了善根。当天佛陀便念国王的名字作了回向。可见随喜对于修福德的重要。
但是有时,人们明明知道随喜道理,却无论如何随喜不起来,为什么呢?还是菩提心不够。菩提心如何表现呢?就是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其中的喜修得不够,说明菩提心还不够。要是自己的父母、孩子成功了,开始庆功设宴,与他们同乐!要是关系一般的人,或害过你,给你提过意见,或生活中的对头成功了或做了什么善事,你就发自内心地高兴不起来。比如,某人出钱捐修了个寺院,有的人知道后就想:“他肯定是因为得病了才这样做,他没病也不会捐的。”这就是嫉妒了。修随喜最根本一点是具有菩提心,一定要修菩提心,不是说看看经本就算了。
想想你这一世对你最好的亲人——母亲,给予你生命,百般疼爱地呵护你,生病的时候焦虑地守在你身旁,还到菩萨那儿祷告:“让我代孩子承受病苦吧,多严重都可以”,父母甚至于肯为孩子去死。有的家长在孩子出门的时候一直守在门口看着孩子走远,提心吊胆直到孩子平安归来。好,我们想想母亲,再想想所有人都曾做过我们的母亲,都跟这一世的母亲一模一样,母亲有困难你一定要出手相助,母亲做了功德取得了成绩你难道不高兴吗?要反复修菩提心之后才能随喜,一定要修随喜!大家要将随喜铭刻在心,这确实是快速、简便地增长福报的好方法。
(二)回向
回向也是一个积累资粮的方法。你来拜佛,作了供养,这功德是很大的,你把这功德分给所有的亲人朋友和所有众生,你这一回向,众生就都具有了你拜佛、供养的功德,你给人家种了成佛的因,种下了善缘,而你的功德一点儿也没少,这是多好的事啊!
回向这个方法大家都知道,但是往往不知道回向有这么大的功德。比如一盏灯下,我自己在看书,没问题,光线挺清楚,那么把大家都请来,五个人、十个人、二十个人或者再多的人来此看书,灯光的效果不会因此而有所变化。大家与你共同分享了这盏灯带来的益处,何乐而不为呢?同理,我们每做一件功德事都要做回向,回向就是把功德变得无量。有的人问:“佛教一说就是无量,哪有那么多啊?”咱们可以算笔账,哪怕只有一分钱,你捐给众生每人一分钱,你也是无量功德,为什么?因为众生无量啊,这个一分钱乘上无量,等于是无量。所以要把这个功德一定回向给众生,变成无量。你想想给每个众生一分钱,反过来大家都给你一分钱,这就是无量的还报啊!你的财富、智慧会一下子成倍地增长起来。
而且回向可以巩固住你的修行功德,也就是保存福报最保险的办法。比如你赚点钱,一会儿看这个好,买一个,那个好,买一个,几天钱花光了。回向是什么意思呢?你做功德了,帮了一个人,或修了一座庙,或证悟了智慧的功德,你赶紧回向给众生,这些功德就会增长为无量并不会失去。你要是不回向,功德是很容易消失的。因为人的贪嗔痴多呀,无数个小小的嗔恨心或贪念、痴心累积起来,你那些有限功德就被划掉了,本来功德挺大,抵消后就没了。我们的心又乱又杂,走在路上不小心被别人踩了一脚,马上就骂人家一句,这种行为都是减损功德的!你捐一座佛像,再发一次怒,功德没啦!一把火烧断菩提根哪!你回向以后,那功德就抹不掉了。所以回向这个诀窍一定要掌握住。做完任何有功德的事立刻回向给法界所有众生,愿他们都离苦得乐。
(三)供养
供养是积累福报资粮的最主要方法,须知福报皆从供养布施而来。只有供养才能显示出修行的决心、不退心和信心。应将自己实际拥有的财富以清净心,不可以吝啬、虚伪、炫耀的心态作供养。供养有实物供,有观想之供,如果你实供不行,就可观想供,我们以观想供养世间有主人、无主人的一切人天受用。自己能观想多少就供养多少,从圆满资粮而言,观想供养与真实财物供养没有丝毫差别。所以不必认为自己没有财力供养。而且随时随地看见自己或别人所拥有的任何财物等,心里首先应想:此供养三宝、供养根本传承上师。甚至见到美丽风景、鲜花等任何赏心悦意的事物都应意念供养上师三宝。睡觉时、坐车时都能观想,随时随地可进行观想,应该这样行持。
我就从观想供养法得益不少,比如有些事情开始运作时并不顺利,我就早上起来就打坐观想供养,随后几天中业务就发生显著的起色,经济效益就出现了。这是妙供,来得快而容易。
增长福报的另一个方法与财神相应,与福佛相应。为了众生的成就,本师安排这么多财神,文财神、武财神、白财神、黄财神、绿财神、黑财神,他们是干什么的?他们都有任务啊,就是辅助学子修行成就,但是别忘了我们还得申请,这申请就是修法,就是相应,尤其修财神法主要是相应。释迦牟尼佛把他们收过来作了皈依,然后就分配他们任务“哪个弟子缺钱了,一定得送钱啊,帮助他日后多做善事、多多救度众生”。现在你是佛的弟子你不申请,不让他了解你,他怎么帮你呀?所以必须相应。
修增福法,还有一点千万记住:发心一定要正。你想人都骗不了,你能骗了老佛爷和护法?有的人发心就不对:“求老佛爷让我把这生意做成了吧,成功后我拿出十分之一捐给佛事。”你这不是跟财神做买卖吗?这就是发心不对,绝对不灵。你要从内心发愿:为弘法利生,为众生解脱。要这么想,你再去修相应。我今年正月传了个白财神法,八百人接法,除当时出现验相外,接法后众人后来的反馈也很好,有好几个人发生明显的改观了,还有一个人要捐助盖财神庙呢。这就是相应了,关键是相应。在咱们这共修的人,我简单看了一下,一半以下经济是拮据的,咬着牙来求法学法,那么一定要在福慧双运的福报上加大力度。
(四)上师相应
密乘与显宗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我们怎么准确把握密乘的特点,疾速使自己成就?就是相应,与上师、本尊相应。因为上师是三宝的总持,他的法脉传承包含着普贤王如来以及所有佛菩萨和历代大成就者的信息,你与他相应一致,你就能得到和佛菩萨对他一样的加持力,所以说一定要与上师、本尊相应!
禅宗主要靠自力成就,直观自心,见性成佛,但没有上上根器确实很难成就,所以禅宗这百十年来成就的很少很少。净土宗,依仗佛的愿力和自己的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往生后再成就。密乘的特点就是与佛一致,相应,把自己先观成佛,产生佛慢:“我就是佛”,这就成就一半了。这是倒着来,从果上起修,叫果乘。
显宗是戒、定、慧,密宗返过来修:慧、定、戒。反正都是佛,我也是佛,通过上师这个法脉加持,把自己先观成佛,入定还不容易吗?入了定,智慧就生起了,戒也好守了。密宗的相应主要依靠上师的法脉传承。
我常把上师比作插座,只要插上插座,就能接到来自普贤王如来的强大电流,就能完成我的修行任务,这是加持相应。所以密乘就是相应。凡夫的贪嗔痴,无明盖住真心就通过身口意表现出来。相应就是由我们自己把这三个方面与成就的佛陀直接通电,变成一致,我们直接先成佛,通过他对我们的加持,把我们身口意的污浊气排净,给我们增福增慧,激发佛性而开悟,这就是他的特殊所在。
相应须身、口、意三密相应,修密宗首先要懂得三密相应,然后直接与上师相应,你就变成上师了,有了上师的智慧、功德,你就已成就一半了。这是相应的要点。
密宗修行中的最基本、实用,各派都重视的一个修法,就是上师相应法。但是因为我们通常学佛是学佛,做事是做事,分开了,一坐下就是念经、打坐、安住,下了座就一切照旧,与修行没关系了,这就把大好时光都浪费了,一天你没多少时间在修法。如果我们24小时都在修法,那进步将突飞猛进;要做到这一点,最窍诀、最机密、最实用的就是上师相应法。比如皈依根本上师之后,就要做到全身心地皈依他,这才能起到真正皈依的目的。皈依之后和上师相应要注意几点:第一,要知道“我必须跟上师相应才能成就!”实实在在反复这么想;第二,行住坐卧的时候,观想根本上师就在自己头顶上,一定要时时持有这个意念,而且随时祈请。
上师是三宝的总持。千万记住不舍三宝,只要不舍三宝,下一世乃至生生世世直到成佛,三宝都会来帮你。不舍三宝不仅要在心里,还要注意很多细节,比如:要对出家人恭敬,掉在地上的经书捡起来在头上顶一下然后放好,损坏的佛像赶紧清理一下,找一块干净地方埋了,这些都是功德。一定要恭敬地对待佛、法、僧三宝!命没了,下次转世再来,佛还可以度你,直到成佛他都可以帮助你,可是你要是为了性命把三宝丢了,那可是舍弃了根本。若能宁舍生命不舍三宝,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成佛都有希望!
(五)发菩提心
做到以上几点最根本的是发菩提心。只要你有菩提心,上面所说的就都可以做到。比方,喜就是给人以欢乐,让人欢乐自己也随喜他的欢乐。悲就是救人于痛苦危难之中。众生一体,慈悲普度,通过四无量心的修持,你遇到事就会想了,噢,所有众生,都曾做过我的父母,要是母亲好一点儿,我肯定不会妒忌,母亲多发一些奖金,生活过得舒坦一些,我应该高兴才是,这样一想,随喜的心就成了;谁遇到大灾大难,你想,这是自己的父母在受难啊,那你肯定急着去帮他;一想到他是为我才犯的杀戒,现在正在地狱饱受煎熬,我得去救他呀!实际上事实也是如此,孩子小的时候,哪个母亲没为他杀过生。过满月,请众多亲友,就又开始杀了,每次过生日也杀,这些都是为你杀的,为你造了杀生的过患,她现在这么痛苦,你看着忍心啊?这大悲心马上就发出来了。我有菩提心的法本,大家修一修。修菩提心,那真是一坐下就流泪啊!从父母开始想,一直想到整个法界的众生,他们还在水深火热之中,发心要救他们,但自己又没这个力量,怎么办?好好修行,逼着自己修行,得赶紧有成就,当了菩萨就能救度他们啦。所以说菩提心是基础,这个窍诀应该好好掌握。
(六)观缘起性空
生活中的修行窍诀,以上所说都是世俗谛的,而胜义的修法是观缘起性空。每一个人根基不同,缘分不同,当然成就的方法也不同。我在修行道路上有了一些证悟之后,感悟到所有心境的对治法就是四个字——缘起性空,这就是我的窍诀。
“缘起”包括了缘起缘灭的整个过程,缘起由空性而起,因为缘起之前是空性,但又缘灭于空性。本师在涅槃时曾经讲过:“我没说法,一个字也未说。”实际上世尊转*轮四十九年,说法无数,他为什么说“一个字未说”呢?这就是从性空角度来讲的。你看,本师从因地发愿成佛,后来成就,再示现人间,创立佛教,转*轮,到佛教延续下来,直到最后佛法在娑婆世界示灭,这也是一个缘起缘灭的过程。不过这个过程过于庞大,在大的因果中有无数小的因果,在大的缘起缘灭中又有无数个小的缘起缘灭,所以一般人不容易认识,但毕竟还是一个缘起于性空又归于空性的一个大过程,构成一个缘起缘灭的大过程。从整个所有的过程看一切都是无常的、短暂的示现,进而更证明空性。佛法的一起一落,也是起于空性最后落于空性,所以从空性的角度讲本师讲法四十九年,讲法无数也是空。
修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在修这“缘起性空”的过程中,也不是一次就全然顿悟的。比方在创建事业,建立友谊及亲情中,就往往会偏重“有”,偏重情,使“性空”淡化,这在修行中是危险的。这时候要再观空性,因为毕竟是得到教导的,就再观空性,如此“有”就得到了纠正。偏“有”得到纠正后,久而久之,又易落入空道。落入空道就是觉得世间没意思,就玩世不恭,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样就障碍了随缘和恒顺众生,这就耽误了很多该做的事情。出现这种情况就再观“空有不二”的妙用,结果必须是“空”,但“有”是实在又有用,是妙用,这是空有不二的妙用,这样就纠正了“执空”。就这样时时、处处、事事观住这个“空有不二”,使空有圆融双运,圆满中道,才能够使自己安住于自然,安住于法性,这时才能显现本觉智慧。也就是在承认缘起的时候要观空,在“执空”的时候要清醒“空有不二”的妙用,回到双运上来。只有双运地住于中道,本觉智才能显现,这就是我修行的最深体会。
摘自《禅露》2010年秋之卷
(一)生活与生死。 佛教讲两个问题,一个是生活,一个是生死。实际上佛教有时候是把两个问题揉合在一起,生死问题也包括了生活问题,生活问题也包括了生死问题。佛教是把两者放在同一个位置、同一个点上来思考和处理的。 这两个问题在分析的时候做两点来分析是可以的,但是解决的时候就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决,不能分成两次来解决,要一次性解决。解决生死问题就是解决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也就是解决生死问题。为什么呢?我们众生或者我们人类的一切活动就是生活,就是身口意三业的活动,它既包括生活问题,也包括生死问题,因为生死问题就存在于生活之中。 我们一般人在讨论生死问题的时候,总是截然地把生和死放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认为我们从娘肚子里出生的那一刻就是生,到临终咽气的那一刻就是死。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带有片面性的,生和死实际上是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念当中,所谓念念生死。没有生活当中每一念的生死,也就不可能有那种阶段性的生死,如果把生死仅仅看做是生的那一刻、死的那一刻,就没有因果的相续。因为生死是一个因果念念相续的过程,所以佛教在处理生活问题和生死问题时,把它们摆在一个点上做一个统一的思考、统一的处理。这一个点在什么地方呢?这一个点就是历代祖师所说的——当下一念。当下一念既有生活问题也有生死问题,把当下这一念处理好了,生活问题解决了,生死问题也解决了。 这样讲是不是有些玄呢?我们大家仔细思考一下,实际上问题就是这么直接。每天晚课都要念的放蒙山仪规,一开头有四句话:‘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什么是法界性呢?这就包括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生死问题的本来、生活问题的本来就是法界性。法界性在哪个地方呢?一切唯心造。心有凡心、圣心,有生死心、菩提心,区别何在?一念迷悟之别。一念迷就是生死心,一念悟就是圣贤心。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行不要绕圈子,而是直接了当地从当下这一念来修。当下这一念把握好了,就能够了生死于生活中;当下这一念把握好了,就能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了生死的目的是为了自利利他,进一步成佛度众生。 生活可以说就是生死问题,修行也可以说就是生活问题。为什么呢?修行就是觉悟,生死是迷惑。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千头万绪,我们面对自己的心灵也是千头万绪,种种的问题,把它概括起来,很简单,就是一个生死问题、一个生活问题,或者说一个迷的问题、一个觉的问题。无论职位高低、钱财多少、年龄大小、文化程度高低等等,皆有烦恼。但在觉悟者面前烦恼转化了。觉者也要面对我们人类所面对的这些问题,但是对觉者来说,他在烦恼当中把烦恼转化了,所谓转烦恼为菩提156,转生死为涅槃157,在有些地方叫灭除烦恼、断烦恼。 所以,烦恼随时会遇到,烦恼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念当中,我们每一念都有生死,所谓‘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烦恼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修行也同样要如此,要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而且还要不能有疲厌,不能有满足感。这个很现实啊!我们不管是年老的人也好,年青的人也好,一定要把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同时来解决。要在生活中解决生死问题,在解决生死问题的同时来生活。这样才是我们修道者、求道者的生活。能如此,我们一天24小时都没有空过的时候。如果随时都在观照自己,我们一天24小时都能生活在圆满、幸福、安祥之中。 因为没有一念一念的迁流,哪有生死啊?这个念念迁流是从我们有这一期生命、从你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如果把这个念念迁流往前延伸,那就可以延伸到过去的生中,一直可以延伸到过去的无量劫中;而把它往后延伸、往未来延伸,也是一直可以延伸到未来的无量劫中,这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这一念心就叫法界性,法界性就是法身,法身是无始终、无内外的。我们人人具足此法身。虽然在迷失当中你不能确知,但是这一点灵明不昧的觉知觉照,永远没有离开你,永远是你最亲密的朋友,也可以说永远都是你的本来面目。当我们还没有觉知的时候,他是我们的朋友;当我们一念回光返照的时候——啊!原来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本来面目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自己。所以学佛的人要从根本上来学,要立足在根本。既得本,何愁末?本是体,末是用,得了体,自然就能起用。 人类的这个问题,科学家也存在,农民也存在,做大官的也存在,而且他的这个问题更突出。所以,人们经常看到那些伟人面对茫茫苦海也会发出长叹。什么是茫茫的苦海?就是我们这一念的迷失,我们不要以为在我们心之外有个苦海,苦海就在我们方寸之间,把方寸之间的问题解决好了,那就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回头是很快的,一步也不用走动,就到了彼岸。学佛要学到这样的地步了,那么对佛法可以说有些了解了,那就可以修行了。所以,再建议大家认真地读《六祖坛经》,读《金刚经》,读《普贤行愿品》。 (二)修行要经常看经典,经常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 修行要经常看经典,经常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158。能够经常得到善知识的启发,修行就可以少走弯路,就能够沿著一条捷径来修。如果把这个方法比做革命的话,它是要革自己当下的命,不是等待很久,不是革别人的命,而是革自己命。你当下的烦恼怎么解决?一事当前你是怎么面对的?人家骂你,你是跟人家没完没了,还是问问自己他为什么会骂我?如果你能反问自己,你就不会去想对方怎么样怎么样,你就会想到你自己有什么不对。 我们很多的事情往往总不知道要求自己,总是要求别人;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总是希望别人做的事事都满你的意,怎么可能呢?我们每个人回想一下。有家庭生活的人,希望家庭所有的人都听你的话,家里人所想的一切问题,都跟你想的一样。怎么可能呢?一百个人就有一百条心,满了你的意就不大可能满第二个人的意,张三这么想,李四那么想,王五又是一个想法,怎么办呢?大家总要取得一些妥协,取得一些谅解,能做到大体上过得去就可以了。 在生活中了生死,这一法门就是生活禅。生活当中要有禅,要在禅悦当中生活,在在处处都用得上,都有力量。 总之,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佛教的根本出发点是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考虑,因为解决好了生活问题也就解决了生死问题,解决了生死问题也解决好了生活问题。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就是时时觉照,念念觉照。因为生死在念念中,所以需要念念觉照,真正做到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进而成佛度众生。备注: 156 【菩提】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157 【涅槃】译为灭度、寂灭、圆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158 【正法】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净法,或称妙法。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06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神奇的时空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