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25岁的他投笔从戎,老父亲赠“死字旗”: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史学风云 2023-09-17 11:34:17

在建川博物馆里面有一白布做的大旗,中间“死”字很是显眼,期间有什么样的典故呢?看过者无不动情落泪!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华北大片土地失守,国家半壁江山几乎沦陷,山河大地满目疮痍,中国已经到了最危难的时候。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哪一个热血青年愿意看到自己的祖国惨遭入侵。王建堂按捺不住投笔从戎以身报国的决心,组合上百青年请缨杀敌。

本来稳定的文字工作,教书育人,为何他会慷慨从戎呢?正是因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才让他在祖国危难之际选择了站出来。当时的四川,这类请缨杀敌,慷慨从戎的例子非常多。王建堂的故事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他的老父亲,家里老人谁不想儿子能安安稳稳的过日子,但是没有国何以为家?

在得知自己的儿子出川抗日后,寄去了一面旗子,中间“死”字十分醒目,左右两侧还有几行小字:

右边“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上尽忠。”

左边“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

就这样,25岁的王建堂带着“死字旗”踏上了革命生涯。上了战场,王建堂一改往日文弱书生形象,在前线指挥战士们英勇杀敌。

之后,王建堂先后参加了武汉会战、常德会战、长沙会战等多个战役,他先后负伤四次,每次受伤,他都会拿出父亲送的“死字旗”擦拭伤口,以此激励自己。战功赫赫的他慢慢地从排长升到了副营长。

1950年,38岁的王建堂回到了家乡四川安县,与他同上前线的同乡战友大多数战死沙场。说起王建堂晚年生活,却十分凄凉,由于他早年参军,属于起义人员,未戴帽子,不被人们所认可。加上战场上伤痕累累,回家后只能做苦工才能勉强糊口,娶妻成家就更难了。

在暮年时他写了一封《有关负责同志均鉴》的信函,里面详细的记述了他晚年遭到的不公和孤苦。可惜的是,王建堂还没有等到这封信的回答,即在悲苦中辞世。改革开放后,历史还了王建堂一个清白,但他已经看不到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04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