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的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大军来到了北京城下,眼看着他就要实现推翻明朝的梦想了。就在这时,他手下的军师告诫道:“现如今,关外的势力正在蠢蠢欲动,拿下北京好像并不是一个好时机,我们不如借着这个优势和明朝进行谈判,然后回老家扩充实力,等到关外和关内两败俱伤的时候,我们再回来收利。”
李自成想了一会儿,最终理智还是战胜了激动。他派杜勋代替自己到紫禁城跟崇祯皇帝进行秘密谈判。至于他们具体谈了什么,尚且不是很清楚,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的史料来推测一二。从《小腆纪年附考》卷四的记载,我们能够得到以下几条信息。
第一、李自成问崇祯要封地
他的老家在陕西,所以就想让崇祯皇帝把陕西及西北的多块地分配给自己,这样他李自成就能够做个逍遥自在的西北王了,在这里他的农民阶级局限性就瞬间暴露出来。
李自成也知道,在当时那个形势之下,打下明朝当皇帝的风险不是一般大,不仅需要接受道德的谴责,而且外面有很多潜在的复明势力,关外还有八旗骑兵,这皇帝梦肯定做不了多久。总体上归结一下,李自成觉得自己还是回西北抱着金砖,搂着美人,当个西北王比较舒坦。
第二、李自成问崇祯要钱
他要求的一百万两并不是很多,但是崇祯那个时候手头比较紧,这笔钱真不是一个小数目,不过咬咬牙,跺跺脚,还是能够筹集到的。这一点在李自成破城之后也得到了证实,几天时间就从投降的文官集团里抢了上千万两。
第三,可出兵助战,但不会奉诏觐见
明朝最大的外部威胁是什么呢?当然是关外的八旗铁骑,这一点,李自成也清楚。所以这个要求除了表明自己所谓的忠心,另一方面是担心明军外战士是否能够胜利。他可以出兵助战,但不接受皇帝的调遣的要求,目的很明显,李自成是想当大明的臣子,但是又不想履行义务。
最后的结果肯定是谈判破裂,崇祯皇帝宁愿死也不愿意答应李自成的这些要求。很多人表示他们不理解崇祯皇帝的这种果断做法,觉得他是在装清高,不过我们要是站在人物立场上来思考,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看法。
首先,崇祯皇帝一直谨记大明王朝的祖训,而且弘扬的淋漓尽致,崇祯向来好强,又怎么会和流寇妥协呢?崇祯和李自成打仗已经有许多年了,他也知道双方的实力有多悬殊,而且朝廷中也没有可用之人,甚至还有可能会有倒戈之辈,临死的时候也只有一个太监追随着他。很明显,这个时候明朝已经失去民心了,这种形势并不是崇祯皇帝一个人勤政就能够拯救得了的。
因为崇祯皇帝没有担当,不愿意在后世中被人指责。首先崇祯皇帝就不是一个心怀大志的明君,相反他是一个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的人。崇祯皇帝做事情向来都是不直接言明,都是模棱两可的做法,一般情况下都由下面的官员进行揣测,然后由崇祯皇帝授意再做事。若是事情做成了,那么功劳就是崇祯皇帝的,若是搞砸了,那么崇祯皇帝就转头不认,责罚做事的官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崇祯皇帝的这种性格并不只体现在李自成兵临城下的议和,在之前的统治中就充满着这种作风。例如曾经后金掀起战争的时候,当时明朝上下已经腐败不堪,根本无力战争,恐惧战争的崇祯皇帝想要求和,但是求和这种事情在当时是十分被人不齿的,所以他就采用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命兵部尚书前去策划求和。
?
然后事情走漏风声,兵部尚书偷偷求和的事情被众人知晓,此时的兵部尚书成为了众矢之的,唯一的依靠就是崇祯皇帝。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崇祯皇帝没有替他说话,反而将他斩首示众。崇祯皇帝的多次模棱两可不敢担当的态度,逐渐的被朝廷上下摸得一清二楚,继而逐渐的就算有人明白他的心思,也没有人敢出面为他做事,大家都揣着明白装糊涂。
?
所以当李自成在城下议和之时,崇祯皇帝其实内心是十分同意议和的。但是李自成作为一个胜利者自然不会白白的就撤兵,在议和的同时他也提出了大量的条件。例如百万银两、例如西北地区自治的权利。
?
百万银两还好说,但是自治的权利就相当于分割国土,这种被万人所骂的条件谁背谁就没有一个好下场。崇祯皇帝自然是不愿意背这个锅的,但是底下的大臣也都是明白人,没有肯再为崇祯皇帝卖命。于是李自成在没有得到答复之下,权当做崇祯皇帝拒绝了他的议和要求。
?
综合而言,崇祯皇帝远不是表面上的宁可王朝覆灭也不肯分割国土,只是不愿意背黑锅,而且为人太差没有人肯再为他卖命,最终才导致了双方的议和失败,才导致了明朝的覆灭。
李自成俯首称臣有用吗?并没有。以李自成这样一乌合之众的战斗力,是根本无法抵挡关外数十万满清铁蹄的侵略的,就是对付关内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军,也有心无力。而且最要命的是,以崇祯孱弱的支付能力,根本就无法供养百万之众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如果有这样的资金,李自成就不会掀起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所以这是一个套在崇祯身上的死循环。
所以,作为大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崇祯皇帝大概除了能给李自成一个可有可无的虚衔,基本就是一无所有了。而李自成想要的,绝对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虚衔。
如果你是崇祯皇帝,不说三个条件,你连一个条件都办不到,你拿什么去收服李自成?凭自己头上的那顶皇冠?还是凭自己那张真诚的脸?
醒醒吧,你都不是三岁小孩了,你是而立之年的成年人了。崇祯如果答应李自成的所谓三个条件,那么等待他的必将是大明王朝的更早倾覆和自己身首异处的更惨结局,因为兵变比兵锋更可怕。
所以请不要再神化李自成了,这个出身草莽的英雄,纵然百折不挠,屡败屡战,最终推翻了腐朽没落的明王朝。但是和只会拆家的二哈一样,在推倒了腐朽的明王朝后,他没有能力建造一个全新的王朝,这给了关外清朝入关的绝佳契机。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自成的做法,不仅没有推动中华文明的进步,反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再一次印证了农民起义终究无法引领历史发展潮流的历史定律。
所以也不要为崇祯皇帝没有接受李自成的提议而惋惜了,这恰好说明了崇祯皇帝还算聪明。否则,这个苦命的天子不仅要失去自己的江山,还要沦为后人的笑柄。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03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