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战功赫赫的开国中将,1981年受审时,当众向受害者妻子下跪请罪。
他就是邱会作。
邱会作,1914出生,兴国县高兴镇长迳村人。
邱会作15岁那年,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参加了红军。
参军后,邱会作进步很快,不仅作战勇敢,在宣传方面也做得很好,于是上级首长着重培养他,把他调到红三军团团部当宣传员。不久,他又被调到军委总供给部担任政治指导员。长征前夕,邱会作被调入军委四局三科,当科长,负责直属纵队的行政事务。
广昌战役后,红军要战略转移。转移前,上级首长交给邱会作一个特殊任务:把几处兵工厂、药品材料厂和几个仓库毁掉。仓库的东西、文件可以迅速分散,实在带不走的找个地方深埋起来。这事要绝对保密。
邱会作认认真真地完成了任务。
不料,长征出发前的一天,保卫局的一位首长怕邱会作意志不坚定,会叛变泄密。于是派人把邱会作绑了,要让他永远保守秘密。
邱会作被押往刑场的时候,在路上遇到了周首长、邓发、叶季壮。
周首长问清楚情况后,就说:“小邱还是个孩子嘛,交给叶季壮带回去吧!”
就这样,邱会作获救了。他险遭处决。
之后,邱会作参加长征,做后勤工作。他和首长们、同志们一起筹粮、修路、在预定的宿营点搭棚子,想尽办法解决战士们的吃穿等问题。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邱会作仍干后勤工作,曾担任军委供给部副部长、部长。
抗战全面爆发后,邱会作在新四军任职,曾任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组织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邱会作到东北工作。他曾担任民主联军第八纵队副政委、第四野战军第45军政委。
邱会作率部队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衡宝战役等战役。立下了大功。
新中国成立后,邱会作先后在华南军区、中南军区等军区工作。
1955年,41岁的邱会作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
4年后,邱会作出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
邱会作当了十二年的后勤部长,任职期间,他提出了“三勤”方针:勤恳办事,勤俭办事,勤巧办事。
由于邱会作在后勤部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周首长多次称赞他,说他是个很称职且做得很出色的后勤部长,是后勤工作很好的一位。
1966年后,邱会作晚节不保,干了许多糊涂事。
1971年9月24日,邱会作被隔离审查。被关在京卫戍区第三师师部。
1976年12月,邱会作被押送到秦城,被关在一座青砖楼房里。
1981年1月,邱会作出庭受审。在法庭上,他低头认罪,表示接受惩办、改造。
邱会作写了一个《认罪书》,他说:“我没有什么可说的,法庭作出的判决,我完全服从,并且要努力做到自觉地服法,保证不再犯法。人是可以改造的。我决心接受改造。”
在法庭上,邱会作还当众向汤平的妻子刘伯音下跪请罪。
汤平是开国中将,曾任总后勤部副部长。一九五九年,汤平回老家探亲。回京后,他向开国大将黄克诚汇报工作时,实话实说,谈了一些农村的真实情况。后来,邱会作非说汤平是回农村收集情况,并对汤平非法立案。1968年1月28日,汤平去世。
最后,法庭判处邱会作有期徒刑16年。刑期从1971年9月被抓时算起。
1981年8月,因年事已高,邱会作获准“保外就医”。
邱会作获得自由后,他与夫人胡敏居住在西安一普通民宅内,过着与普通市民一样的生活。对此,邱会作说:“这样挺好的。我和胡敏都是穷苦出身,都是从艰苦的战争环境中走过来的。能解决温饱问题,寒冬不受冻,能就近洗澡、看病,这就非常不错了。再高的要求,实在不敢奢望。”
在晚年时期,邱会作的生活很有规律,他锻炼身体、练习书法、撰写回忆录。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总结了教训。
2002年7月18日,中将邱会作病逝,终年88岁。其骨灰被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十三年后,2015年11月24日,邱会作的夫人胡敏逝世,享年94岁。
开国中将方强,1927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员,1932年,20岁的方强已经任职为中央警卫营政委,红军的高级将领们往往都是年龄比较小。
方强担任保卫党中央的职责,胆子很重,马虎不得,他工作认真,胆大心细,检查哨岗时经常强调“这里是毛主席休息的地方,时时刻刻不能放松警惕,更不能在安全上有一点偏差。”
就在方强交代工作的时候,毛主席恰巧从屋子里出来休息散步。方强立马激动的立正行礼“主席好。”毛主席听到了方强布置工作,觉得这个年轻人工作认真,亲切的询问方强的工作革命情况,方强认真的向主席汇报。毛主席听了这个细心小伙子的汇报,十分高兴,说到“也感谢同志们的辛苦付出,我相信你一定能带领中央警卫营做的更好。”听到了毛主席的肯定,这下方强更有了十足的干劲,也心里默默铭记,一定要将中央警卫营做到最好。
1933年1月,爆发了第四次反围剿战役,当时地方战火猛烈,双方僵持不下,方强为了支援我军,主动带中央警卫营的战士奔赴战场。支援途中,没想到有人泄露了信息,方强带领的小队被敌人埋伏,虽然方强小队面临种种劣势,但是方强并没有自乱阵脚,从容指挥军队突围,反而消灭了不少敌方士兵。敌人偷袭方强,导致方强左胸中弹,但是方强没有声张,挺住剧痛坚持指挥战斗。子弹伤是贯穿伤,能活着已经是奇迹,方强被士兵们用担架抬着赶往医院,经历了两天一夜,方强才被送到福音医院。
到了医院后,医院院长傅连暲被眼前的方强都吓到了,说“行医这么久真是没见过这种伤势还能活下来的人。”在院长傅连暲高超的医术下,方强才捡回性命。当时由于物资紧缺,粮食都供应苦难,方强手术后,别说补充营养了,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解决,这也让他的伤口迟迟不愈合,面色十分不好。幸亏当时毛主席也有事到了医院,听说方强的事后,毛主席将自己的一块牛肉找人送给方强,并且嘱咐道“这是我给方强开的药,保证他药到病除。”
靠着毛主席送来的“药方”,方强的伤才慢慢好转起来。病恢复差不多以后,方强立马过去感谢毛主席,毛主席却笑着对方强说“这是你福大命大,不用谢我,我看你以后能活到100岁。”
方强第二次走鬼门关的经历是在长征路途中。方强带领的部队抵达四川省懋功县后,很多士兵由于长途跋涉加之水土不服的原因,都感染上了痢疾,方强也不幸患病,一座座翻山越岭,终于方强住撑不住,病倒了。病痛的折磨,吃不饱睡不暖,这样方强瘦的已经脱了相,陈赓看见了,决定要把方强送到医疗站。可是医疗站条件也很艰苦,方强到了医疗站不但自己病情没有好转,还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身边的病友相继离开自己,这时候方强回忆起母亲教自己的一个“土方法”。
方强抓紧联系炊事班的人员“麻烦把锅底灰刮下来,我兑水喝了,看看能不能把我自己治好。”炊事员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了,按照方强的方法,帮他弄来了锅底灰,就这样方强喝了三天。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方强的身体竟然真的一点一点好转了起来!这两次“鬼门关”的经历竟真如毛主席说的那样,福大命大,真的能活到100岁。
2012年2月8日,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开国中将、海军原副司令员,100周岁的方强在北京因病逝世。
闽西是红军发展、壮大的地方,一代伟人毛主席正是在这里,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想,一步步带领中国革命走向最终胜利。中央红军进行长征时总人数8.6万,其中闽西籍的红军2.6万,到达陕北时不足两千人,在长征路上谱写了一首英雄悲歌。因此有人说, 闽西的红土地是参军男儿用鲜血染红的,这是属于闽西儿女的荣光 。
其中,开国中将刘忠便是闽西好男儿之一,他参加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率领部队南征北战,为解放全中国立下不朽功勋。新中国成立后,刘忠担任西康省军区司令员。
1950年,刘忠已经18年没有回过家乡福建上杭县了,上一次路过家乡时还是1932年的事情,当时战事紧急,他过家门而不入,都来不及看望母亲一眼。如今新中国成立,他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母亲的下落,于是让警卫员李永海先行一步,回家乡打探消息,自己则向中央打报告,申请回乡探亲。
李永海一路风尘仆仆,赶到福建上杭,但左右打听,都不知道刘忠母亲林连秀的下落。村里一些人说, 林连秀多半是出门乞讨去了,可能已经死在了乞讨的路上 。李永海不敢怠慢,立即返程回西康向刘忠汇报情况。
当李永海汇报此次寻亲的情况时,刘忠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子欲养而亲不待,人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 但刘忠没有就此放弃,他带着李永海,再次踏上了寻亲之旅。
刘忠和李永海穿梭在上杭的大街小巷,四处打探母亲的消息,并着重观察一些落魄老人的踪迹。这一天,李永海在街上碰到一个正在讨饭的老妇人,于是他给了老人一些钱财,又和老人攀谈起来。老人说,她的儿子也是一名解放军,离乡多年也不知道是死是活。李永海一下警惕起来,他忙问道:“你的儿子叫什么名字?”老人回:“刘忠,小名叫太平。”
什么?刘忠?司令员也叫刘忠!难道眼前这位老人正是司令员的母亲林秀连?李永海立即找到在城另一端寻找母亲的司令员。刘忠急匆匆地赶到,仔细端详着眼前这位蓬头垢面的老妇人,近二十年过去,刘忠依稀记不清母亲的模样,他颤抖地问道:“您是林连秀吗?”老人回答:“是呀,你是?”刘忠一时心痛无比,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哭喊道:“我是太平啊,儿子不孝,儿子大不孝啊! ”
林秀连一把抱住刘忠,不由地老泪纵横:“太平?我的太平回来了!”
1906年,刘忠出生于福建上杭县才溪乡才溪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有多贫穷呢?刘忠的爷爷病故后,家里无钱发丧,只得向地主家借钱才操办了爷爷的丧事。刘忠的父亲常年劳作,染上重疾,但家里没钱,一直拖着,后来也离开了人世。刘忠刚出生时,家里只想他平平安安的,于是给他起了个小名,唤做“平安”。
由于担心刘忠以后娶不上媳妇,家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给他订了一门娃娃亲,对方是隔壁村同样贫苦出生的王四娣,两人自幼便生活在一起,相互扶持,为家人分担家事。即使这样,一家人的日子也过得非常清苦,后来刘忠在《从闽西到京西》的回忆录中写道: 每到过年,地主就上门逼债,过着”富人过年,穷人过难“的悲惨日子 。
12岁那年,刘忠背井离乡,到一个老师傅家学泥瓦匠。按照行业规矩,学徒进门先干三年杂活,才能真正开始学习手艺活。刘忠在老师傅家洗衣做饭,吃尽了苦头,他逐渐认识到,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参加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沉重大山。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起义军南下途经上杭,刘忠第一次见到共产党领导的部队,虽然衣衫不整,但战士们斗志昂扬,刘忠的内心一阵悸动,这就是他向往的部队。因此当才溪乡农协成立时,他第一时间加入了组织,作为刘家的独苗,他决定投身革命,保家卫国。
1929年,刘忠参加了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即将告别母亲、妻子和女儿,奔赴远方,参加革命。临行前,妻子王四娣在昏暗的油灯下给他做了一双草鞋,嘱咐他随时来信,家里有她在,一切都能过去。刘忠走上了他拥护的道路,曾过家门而不入,一别就是二十多年。
在中央苏区,刘忠历经五次反“围剿”作战,立下不少战功。其中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担任红一军团第十一师第三十三团政委的刘忠,率领部队俘获一架国民党飞机,这在当时是十分了得的事情,极大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
1934年6月,刘忠被红一军团首长委以重任,担任军团司令部侦察科长。作为红军的先头部队,侦察科负责提前深入敌占区,搜集情报,岗位十分重要。刘忠深感重任在肩,屡屡深入险地,为大部队探明道路,几次差点牺牲。
同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作为长征路上先锋的先锋,侦察科走在部队的最前列,指引着部队,突破一道又一道敌人封锁线。然而红军主力到达湘江时,面对敌人第四道封锁线,血战五昼夜,部队锐减至三万余人,红军走到最危机四伏、最生死存亡的时刻。 这场战役也成为刘忠的一生之殇,他本有机会挽救红军。
湘江战役打响前,刘忠根据军团长的指示,化装成国民党军官在前面探路。刘忠率部一路途径兰山和道县,沿途侦察各城镇和渡口的国民党军和各地军阀驻扎情况。当他们达到全州时,发现国民党军尚未赶到驻防,城内只有部分民团力量。刘忠立即向先头部队红五团建议,迅速渡江,抢占全州。 但红五团团长刚刚到任,提出需经军团领导指示。第二天,军团首长命令红五团先期渡江,抢占全州,但已经丧失先机,国民党中央军占领了全州,布置了警戒。红军被迫在湘江与国民党中央军展开血战,部队从8万人锐减至3万人。刘忠痛心疾首,晚年仍心痛不已。
湘江之战中,刘忠奋勇杀敌,掩护主力部队撤离。 当他追赶后卫部队时,被敌人的炮弹炸伤腿部,被迫在担架上行军。但国民党在报纸上伪造消息,宣称击毙了刘忠。 消息传至上杭,刘忠母亲林连秀和妻子王四娣以泪洗面,悲痛难当。
迫于生计,祖孙三代三人不得不到别人家的谷场捡稻穗、到田里挖别人剩下的土豆,更艰难时,只好一边挖野菜,一边沿街乞讨,照顾女儿长大。
王四娣待婆婆如亲生母亲一般,但林连秀认为儿子已经阵亡,媳妇还年轻,不能耽误王四娣的大好时光,于是主动提出,给王四娣招一个上门女婿,一方面照顾王四娣主动生活,一方面也给家里增添一个劳动力。
后来经人介绍,王四娣认识了外村一个造纸工人,对方约莫四十岁的年纪,仍然单身,但为人老实,是个不错的人选。在林连秀的主持下,王四娣嫁给了这个工人,两人于次年生下一子。
红军时期,刘忠只是崭露头角,抗战全面爆发后,刘忠开始指挥部队打仗,担任129师386旅副政委,率部奔赴太行山对日作战。386旅是一支英雄的部队,旅长是大名鼎鼎的陈赓大将。 抗战后期,刘忠接任386旅旅长,带领386旅驰骋在山西战场,屡立战功。
解放战争中,刘忠驰骋在华北、西北,后加入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成为一野虎将“十军长”之一,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不朽贡献。
刘忠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在爱情上获得了丰收。红军抵达延安后,刘忠听闻在红军走后,国民党对红军家属展开血腥报复,他的母亲遭到反动派的毒手,妻子王四娣被逼改嫁,他心里十分悲痛。
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期间,他结识了著名革命女侠伍兰英,经组织同意二人结为伴侣。刘忠和妻子伍兰英经历多次丧子之痛,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在百团大战期间在母亲的背上被活活颠死,二儿子因营养不良被饿死,三子与父母走散。 直到1950年,伍兰英才背着一双儿女,奔波千里,与丈夫在成都团聚。
1950年,阔别家乡18年后,刘忠踏上了回乡之路,见到了已沦为乞丐的母亲。母亲林连秀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沿街乞讨度日。刘忠一时情难自已,心中愧疚不已,悲痛得哭出声来。 他陪同母亲一起回家,进到家门,看到正拿着泔水桶喂猪的发妻王四娣。王四娣双手沾满泔水,使劲在裙子上蹭着,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而入赘到刘家的那个男人,听说当解放军大官的刘忠回来了,心里十分害怕,躲了出去。
刘忠上前一步,紧紧握住发妻的双手,感激地说道:“ 四娣,没有你,我刘家早就散了,我的军功章,也有你的一半啊! ”
王四娣满眼泪光,得知刘忠另娶后,她没有一丝怨恨,只是感慨着:造化弄人啊 。
刘忠曾想把母亲接到西康,尽己所能弥补亏欠的时光。但母亲已不愿出远门为由,坚持留在上杭生活。她深知儿子是自己的,也是国家的,一切要以工作为重!
刘忠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母亲,回到了西康。后来,刘忠和妻子伍兰英多次返乡,看望母亲,并不时向家里寄钱,帮助王四娣减轻负担。王四娣临终前,仍感激刘忠的付出。
2002年8月7日,开国中将刘忠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在京病逝,享年96岁。
吴先恩在和林月琴分手后,取的是沙坚小姐。
西征线路的失败导致了吴先恩的失联,在吴先恩失联一段时间后消息传到了延安。称吴先恩已经牺牲了。吴先恩的新婚妻子林月琴悲疼欲绝,随后经组织同意嫁给罗荣桓。
扩展资料
吴先恩开国中将,河南省新县人,1907年生,1926年投身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他参加过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
8岁起给地主家放牛,1919年起随哥哥为别人做挑脚苦力活。1926年在本村任农民协会宣传委员,1927年1月任三乡农民协会自卫队中队长。同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5月,以“不死就要干革命”的人生信念,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过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黄麻起义和开辟柴山保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秋编入中国工农红军,任湖北黄安独立团第1营政治委员,独立团经理处处长,黄安独立师经理处处长,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军需处处长,1934年5月任红四方面军总兵站部部长,红9军供给部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供给处军需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大队队务主任,第二分校供给主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供给处处长,晋察冀军区供给部部长、政治委员。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反“扫荡”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后勤部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硝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参加了集宁、包头、清风店、石家庄、平津、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北省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财政厅厅长,1952年秋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员。1954年回国后,入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1955年起任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1987年11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0岁。
在革命时期,有许多的革命志士背井离乡,参加了革命。因革命经常流血牺牲,而且当时的通讯不发达,一去数年杳无音信,不少的家庭因此拆散。比如许世友,他的母亲和妻子都以为他牺牲了,老母亲就劝了他的妻子改嫁。但在建国后,将军们衣锦还乡,但还是有的家庭而分散。而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将军,在建国后,他为了国家任务,含泪在妻子拿出的离婚协议书上签字,这不是将军荣归故里了嫌弃糟糠之妻,而是他的妻子强烈要求要和他离婚,他就是邓逸凡将军。
邓逸凡将军于1912年出生在广东省,1927年年纪15岁的他就参加了革命。在革命年代,他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长征、直罗镇战役、东征、西征、山城堡战役、平型关战斗,率部参加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可谓是战功赫赫,居功至伟。在建国之初,他担任的是三野21军政治部主任,华东军政大学第三总队政治委员。
在1951-1952年的越南战争期间,他被委为中国驻越南军事顾问团政治部主任兼政治顾问组组长,并且担任代表团副团长。 而就是因为这件事,他和自己的妻子离了婚,这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先从越南说起,因为当时的法国想吞并越南,所以为了对付这些法国殖民者,越南的将领向中国求救,唇亡齿寒,越南自古以来都是我国的藩属国,所以毛主席就派出了一个军事代表团去支援越南。 这个队伍的团长叫韦国清,而副团长就是邓逸凡,后来连陈赓大将都派出去了。这一去越南就是很久,可能一年两年都没办法回家,但是邓逸凡为了国家毅然决然地决定去。
其实上级领导找过邓逸凡谈话,领导说如果你不想去可以不去,有什么困难就直说,但是邓逸凡说没什么困难。 其实邓逸凡也是有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就是他的妻子,早在抗日战争的时候,他和妻子就聚少离多,他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妻子但是又因为民族大义真的没办法,所以他只能离开。 而且他离开的时候为了保护国家机密就没跟妻子说他要去完成任务,就说有事情要离开,他妻子就不愿意了,多次埋怨于他。
他的妻子叫周志中,周志中想让邓逸凡照顾家,但是丈夫执意走她没办法,不过后来她有一次机会去越南找邓逸凡。 她挤在狭小的火车里艰难地与时间较量,这辆火车其实是运送物资的火车,根本没地方坐,她只能忍受非人的待遇坚持去见丈夫,不过最后来到广西南宁,碰到了一队要去越南的军官,得到他们帮助如愿以偿地见到了自己的丈夫,这一路也是不容易。但是她没想到这次越南见面竟让他们的夫妻缘分尽了。
在越南邓逸凡也是很忙,根本没时间照顾妻子,也没时间相处,因为当时正处于越南战争最紧要关头,不能懈怠。 后来周志中回家了,到了1952年邓逸凡终于回家,但是他又要走了,妻子的怒气终于爆发,她哭着说:“你要是再走!咱们就离婚。”
邓逸凡将军内心十分痛苦,那么多的难关都闯过来了,但是为了国家利益,于是含泪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 之后他就再次去了越南,不得不说,将军为了国家而舍弃了小家,谁不想呆在温暖的家里享受天伦之乐,而在那个年代像将军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何止一位。
将军最后没有孤独终老,他从越南回来后,经过领导的安排,和一位医生结了婚,这个医生名叫颜可彤,最后二人过着幸福的婚后生活。 邓逸凡对自己的事情不是很上心,不过他很关心下属,总是为下属们牵桥搭线,尽自己所能为他们撮合姻缘,因为他知道失去和没有的痛苦。
1955年,邓逸凡将军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于2004年逝世,享年93岁。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02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