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原创汉人被匈奴俘虏,为什么很少被杀害,反而送钱送物送女人给他们

杨角风发作 2023-09-17 10:35:26

汉人被匈奴俘虏,为什么很少被杀害,反而送钱送物送女人给他们?

历史上中原民族对抗游牧民族最狠的朝代,当属汉朝,汉武帝时,一个又一个名将出现,比如李广、卫青、霍去病等等等等。

单就一个霍去病就击杀了占整个大汉朝击杀匈奴王的一半,更是斩杀了至少十万匈奴人,还俘虏了一大批。

当然,汉朝也会对被俘虏的匈奴王或者将领予以厚待,但毕竟汉朝对阵匈奴胜多败少,又杀了这么多匈奴人,那么愤怒的匈奴人又是怎么对待被俘的汉人呢?

匈奴对汉朝俘虏,尤其是高级俘虏,一般采取怀柔态度,比如张骞、苏武、李陵等人,都曾成为匈奴的俘虏,并在匈奴领地存活了下来。不仅如此,匈奴还给这些汉朝俘虏娶妻生子,如此待遇,也算无微不至了。

作为汉朝的敌人,为何匈奴要善待这些汉朝俘虏呢?

增加人口,繁育后代

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汉朝,人口是衡量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人能种出粮食,有的人就能培育战马,有的人还能修建宫殿,当然,大多数人还要缴纳赋税,这对于统治者而言极为重要。

匈奴以畜牧、打猎为生,是为马背上的民族,战斗力彪悍,但他们处在的北方苦寒之地,人口并不算多。冒顿单于在位之时,人口大致在一百五十万以上,最兴盛之时,人口也超不过三百万。

然而在汉宣帝末年,西汉的人口就达到五千万,对比我们现代的人口并不算多,但对比匈奴的人口,真可谓压倒性优势。想要提升实力,那就需要更多的人,匈奴单于也明白这个道理。在己方人口不足的大环境下,但凡有汉朝俘虏或者投奔者,匈奴都不遗余力地劝降,并为其娶妻生子,来到达增加人口的目的。

史料记载:

“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 苏武在匈奴苦了十九年,就算如此,匈奴还是给他取了个妻子,还生了个孩子名为子通。人口是国力的第一要素,况且这些高级俘虏大多智力超群,也许对改良匈奴人素质也有一定帮助。

同化、招揽人才

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纪,人才也是国家之间的争夺的重要资源之一,有了人才才能发展科技、经济、军事、文化等众多方面。匈奴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对汉朝的科技和文化也十分向往,对于这些高级俘虏,他们也乐于收归己用。

史料记载:

“于是卫律为单于谋:‘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与秦人守之。汉兵至,无奈我何。’即穿井数百,伐材数千。或曰胡人不能守城,是遗汉粮也,卫律于是止,乃更谋归汉使不降者苏武、马宏等。” 西汉的大汉奸卫律,就长时间辅佐匈奴单于,为其出谋划策,一定程度上说,正是卫律为苏武等人求情,才保住了苏武的性命。

汉人聪明,擅于谋略,能提出治国理政的建议,还能制作复杂器械,这些都是匈奴所没有的。到了宋朝,契丹为了增强其自身实力,同样掠走了大量宋人,帮其成为东亚最强政权。

李陵被汉武帝忽悠,只带五千步兵进攻十万匈奴骑兵,虽然以失败收场,但打出了汉军的威风,打出了汉军的血性。李陵以五千步兵,以强弓硬弩,辗转千里还能杀掉万余名匈奴骑兵,也可以说虽败犹荣。

史料记载:

“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卫律为丁灵王,皆贵用事。” 李陵杀了这么多匈奴人,但匈奴单于也并没有为难李陵,给李陵娶了媳妇,还封为右校王,予以重用。一方面匈奴认定李陵是个人才,杀之可惜,另一方面,李陵作为李家后人,影响力很大,借此没准还能招揽更多汉朝人才。

之后,霍光派人到匈奴去接李陵回国,李陵没有回去,并非匈奴不让他回去,而是李陵自己选择留在匈奴。匈奴对于汉朝降将,在一定程度上,也做到了仁至义尽,这或许也是他们吸引人才的策略之一。

减缓国家之间矛盾,考虑到国力对比

公元前200年,刘邦发兵三十二万北伐匈奴,大军兵至平城,遭遇匈奴伏兵,刘邦轻敌冒进,落入了匈奴的包围圈,被困在了白登山。原本冒顿单于是想杀掉这批汉军的,但陈平为刘邦出了一计,贿赂了单于妻妾阏氏,阏氏在单于身边吹了吹枕头风,这才让刘邦得以逃脱。

从此之后,到汉武帝之前,汉朝对于匈奴一贯奉行和议、和亲策略,尽量减少和匈奴的冲突,甚至就连强势的吕后,也不敢轻易对匈奴动武。白登之围证明汉朝暂时不是匈奴的对手,既然如此,为何还去自讨苦吃,所以汉朝要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韩信受胯下之辱,难道他乐意这么做?实力不济,那就只能委曲求全,如果不是韩信顾及到刘邦对其的恩德,韩信早就自立为王了,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绰绰有余。

待文帝、景帝帮汉朝积累了足够的实力,汉武帝才着手对匈奴用兵。俗话说得好,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到汉武帝初期,汉朝实力雄厚,粮仓的米很多都烂掉了,仓库里的钱币,连穿钱的绳都被腐蚀了,而且还有卫青、霍去病两位悍将。

天时地利人和,这就是老天要让汉武帝建功立业,数次战役下来,将匈奴打得灰头土脸。公元前130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分四路迎击匈奴,卫青果敢、冷静,从容指挥,直捣匈奴圣地龙城,取得大胜。

公元前123年,霍去病随卫青出征,霍去病独自率八百轻骑兵,奔袭数百里,大败匈奴,斩获敌军数千,汉武帝为表彰其功绩,封霍去病为冠军侯。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分别率五万精兵,北伐匈奴,霍去病进兵两千余里,和匈奴左贤王主力交战,歼敌七万余人,漠南的匈奴势力被一扫而空。

在卫青、霍去病的剿杀下,匈奴人节节败退,根本不是对手,如果不是卫青、霍去病去世的太早,那么真有可能剿灭匈奴全族。在此之后,匈奴实力大不如前,为此,匈奴单于也改了自大的毛病,对于那些汉朝俘虏予以善待。

苏武就曾对卫律道: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匈奴单于之所以不敢杀苏武,因为苏武是汉朝使者,一旦杀了汉朝使者,汉朝就必定会派大军前来征讨,这个后果匈奴单于还是能看明白的。

善待汉朝俘虏,一方面可以减缓两国的矛盾,匈奴暂时不想再与汉朝为敌。另一方面,战败的那一方只能当孙子,这是实力决定的,即使匈奴不愿意,他也不得不如此。

当然,匈奴也不是一个降将一个俘将也不杀,比如李广利,一开始也是厚待他,后来因为卫律,还是被当做祭品杀害了。

再到后来,匈奴郅支单于当政,他是相当残忍,竟然杀害了汉使谷吉。这下子激怒了汉朝,随后派出大将陈汤万里远征,硬是砍下了郅支单于的脑袋,并说了这么一句至今仍被人传颂的话:

“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就是《战狼》电影里面“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由来!

汉人俘虏为何被匈奴人抓到后不被杀死,反而被优待?

我想之所以匈奴人在俘虏汉人之后反而对其进行优待,是因为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是匈奴人对汉王朝有所忌惮。我们知道虽然在汉王朝前期,匈奴人趁着汉王朝刚刚建立,元气也没有恢复的时候,大肆进犯汉朝边疆,掠夺边疆城镇,为汉朝带来了非常大的经济损失。然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王朝的国力慢慢恢复并强盛起来,而性格刚烈的汉武帝也开始对匈奴人由守转攻,主动发起了好几场对匈奴人的战争。经过数次战争后,匈奴人和汉朝双方元气都有所损伤,但是也奠定了短暂的和平。在汉武帝之后,虽然匈奴和汉朝之间尚有小的摩擦,但是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争,因为双方都知道一旦发生战争两方都不会有好果子吃。而对于匈奴人俘虏了那些汉人,相比于杀掉他们,将他们释放回国或者优待他们可能更让汉朝满意。

第二点就是匈奴人的劳动力严重不足。我们知道匈奴人在战斗方面非常有天赋,但是对于那些农耕民族熟练掌握的生活技巧,匈奴人却一窍不通。那个时候匈奴人的主要生活技巧就是放牧,然而方木养活的那些动物并不能完全支持这样一个大的部落的基本生活要求。士兵总归是要吃饭的,而对于中原安王朝的人民熟练掌握的农耕技术,匈奴人却一窍不通,但是没有粮食仅仅靠吃肉是无法养活如此大的一批人的,粮食问题成为了匈奴人的首要问题。

因此匈奴人在俘虏了汉朝士兵之后,并不会直接杀掉他们,而是会让他们为匈奴人种地,为匈奴人产出更多的粮食。这些士兵在从军之前基本都是中原王朝的普通百姓,他们都是农民。因此对于种地这件事他们再熟悉不过了。

匈奴不杀汉朝俘虏,反而给他们娶亲,多年后证明了他们手段高超

这是《汉书》中汉朝对匈奴政策的描写。

在古代 历史 中,北方游牧文明同农耕文明相伴相生,两者屡有冲突,又屡次走向融合,最终构成了繁荣的华夏民族。而在物资困乏的年代,游牧文明为了生存下去,会掠夺农耕文明。中原王朝为了抵御游牧部落的掠夺,也采取了许多种方式。

比如万里长城,就是历朝历代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一道烽火线。在长城沿线近千年中,游牧文明同农耕文明打打停停,一直处在若即若离的状态中。汉朝时期,面临的最大敌人,就是北方的匈奴部落。汉朝皇帝最头痛的敌人,就是匈奴骑兵。

在双方的战争中,双方都会俘虏对方的士兵,那么他们如何对待俘虏呢?我们可能认为胸怀宽广的汉王朝,会善待匈奴俘虏;野蛮的匈奴会残忍对待汉朝俘虏,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汉王朝会当即处斩掉匈奴俘虏,以绝后患,而匈奴部落则会善待汉朝俘虏,这是怎么回事呢?

汉朝对待匈奴俘虏的处置方式,很容易理解,就是斩草除根,削弱匈奴的势力。匈奴抓到汉朝俘虏的处理方式,则令人深思。匈奴抓到汉朝俘虏,不仅不会杀掉这些俘虏,还好吃好喝好招待,还给俘虏们娶妻。

匈奴如此对待汉朝俘虏的原因有三点,第一点是学习汉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靠畜牧业生存,但是他们也需要穿衣服,也需要锅子炖羊肉,也需要打造武器。匈奴的生产力不高,许多生产技术达不到标准,因此需要汉朝俘虏来教给他们。

汉和帝时期,名将陈汤曾经向汉和帝进言,他对汉和帝说:

从陈汤的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匈奴一直从汉朝学习冶铁技术,正是匈奴俘虏的汉朝工匠,打造出匈奴的先进武器。匈奴善待汉朝俘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习汉朝的先进技术,发展匈奴部落中落后的生产力。

第二点原因是增加部落的人口,汉武帝时期,张骞曾经两次出使西域。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候,主要目的是联合大月氏,让大月氏从背后制约匈奴的进攻。张骞义无反顾,带着一百人的使团,去往西域。

而就在经过匈奴控制的区域时,遭遇匈奴伏兵袭击,使团损失惨重,张骞本人被俘。张骞被俘后,匈奴想让张骞投降,张骞经受了严刑拷打,但是始终没有投降匈奴。匈奴单于看来硬的不行,于是采取了柔和的方式,在《汉书》记载中:

匈奴单于采取了最柔和的方式,给张骞娶了匈奴妻子,这个匈奴妻子温暖了张骞的心,也是张骞能够支撑下去的动力。在被软禁了十多年后,张骞才带着匈奴妻子,逃回了长安,见到了汉武帝。汉武帝没有想到张骞还活着,感念他的忠诚,把张骞封为太中大夫。

第三点原因是收买人心,匈奴的手段还是有效果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张骞。公元前99年,李陵跟随李广利出征,李陵率领八千步兵,在浚稽山同匈奴八万主力遭遇。李陵奋勇拼杀,最终五千汉军血染疆场,李陵被俘。

匈奴单于当即见了李陵,许以功名利禄,而李陵还是坚持不投降,不为所动。这时突然一个噩耗传来,汉武帝将李陵家诛三族,把替李陵求情的司马迁下狱,最终司马迁被处以宫刑。李陵对汉武帝的做法,无法接受,匈奴又把公主嫁给李陵,李陵最终选择投降了匈奴。

总结下来,可以看出匈奴为了拉拢汉朝俘虏,给他们娶妻是通用手段。从张骞和李陵的遭遇,我们可以知道,匈奴为了得到汉朝的人才,无所不用其极。在李陵之前,苏武作为汉武帝派遣的使者,被匈奴扣押。

苏武被押到匈奴单于面前时,苏武为了保全汉节,苏武对匈奴单于说:

苏武就要引刀自尽,匈奴单于看到苏武的忠诚,用金钱美女无法打动他,于是把他流放到北海牧羊。苏武在艰苦的环境中,依旧坚守着本心,始终不肯屈服匈奴人。李陵投降后,匈奴单于派遣李陵,劝说苏武投降。

李陵对苏武说:“汉朝皇帝对我们很好吗?他们因为我们一点过错,就牵连我们的家人,值得我们为他们效忠吗?”苏武当时说出振聋发聩的话语,他说:

李陵悻悻离去,苏武弓着背,继续在寒风中牧羊。他们一个身穿锦绸,满身金银,一个破衣烂衫,满身污垢。苏武为了汉节,宁愿死在寒冷的北海,也不归降匈奴。而李陵因为家人被残害,匈奴优待他,而选择效忠匈奴。

从匈奴对待李陵的态度,可以看出匈奴对汉朝人才的渴求。李陵战场杀死几千名匈奴士兵,匈奴依旧善待他,给他娶妻生子,加官进爵。匈奴这种招抚汉朝俘虏的手段,让他们的生产技术,同汉王朝差距越来越小,最终让北方游牧民族走向了强大。多年后,再看匈奴对待汉朝俘虏的手段,真的很高超,很有智慧。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guoxue/1202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