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李善长PK刘伯温,为何朱元璋最终支持他老乡李善长

草根一一 2023-09-17 10:03:29

说起明朝开国最重要的功臣,武将自然是以徐达为首,文臣则是李善长和刘伯温贡献最大。可以说,徐达之于朱元璋,就如韩信之于刘邦;李善长之于朱元璋,就如萧何之于刘邦;刘伯温之于朱元璋,就如张良之于刘邦。

作为明朝最为杰出的两位文臣,李善长和刘伯温可谓是各有千秋。李善长善于管理官员,精通理财之道,在后勤保障方面很在行;刘伯温则是擅长军事谋略,在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的军事决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李善长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善长和刘伯温之间便逐渐有了矛盾,最终二人相互争斗。在了解争斗之前,还是先对上述二人做一个简要介绍吧。

李善长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征战半生,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李善长从小就喜爱读书,有智慧和谋略,通晓法家学说,预计事情,大多被他说中。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前往迎接拜见。朱元璋知道他是当地年高有德之人,并对他以礼相待,并将他留下掌管文史书籍。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攻占滁州,成为朱元璋的参谋,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并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受朱元璋的信任。

洪武初年,李善长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刘伯温

刘伯温,即刘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元至顺间,朱元璋举进士。他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一直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着称于世。

纵观这两人的生平,李善长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元勋之一,而刘伯温则是半途加入的。换句话说,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代表人物,刘伯温则是浙东集团的代表。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善长和刘伯温的争斗,是明朝两大集团淮西派和浙东派的斗争。那么,朱元璋为何支持李善长而打击刘伯温呢?

或许有如下原因:

第一:刘伯温太过聪明,更容易引起朱元璋的猜忌。

众所周知,刘伯温一直是以机智着称的。他善于洞察人心,其中自然也包括朱元璋的。而作为一个帝王而言,最不能容忍的便是臣下知晓自己的心思。时间一久,朱元璋的猜忌之心自然是变得更强,刘伯温的悲惨结局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二:对朱元璋而言,李善长和刘伯温亲疏有别。

须知,朱元璋就是从淮西起家的。换句话说,朱元璋才是淮西集团的老大,李善长则是老二。而刘伯温则不属于这一集团,与朱元璋的关系自然也就疏远了许多。

第三:刘伯温过于孤傲,有着偏执的个性。

在历史上,刘伯温是孤独的,也是高傲的。因为他看透了官场,看透了权力,当然也看透了朱元璋和他手下的臣子,特别是看透了李善长。在刘伯温眼里,朱元璋就是一个喜怒无常,有着变态刻薄心理的帝王;而李善长则是一个善于溜须拍马,逢迎朱元璋的小丑。他的这种孤傲,李善长能够感觉得到,朱元璋自然也能感觉到。于是乎,朱元璋必须要打击他的这种孤傲,从而逼迫刘伯温臣服在自己的脚下。

刘伯温和李善长,谁对朱元璋更重要

李善长就是朱元璋的萧何,能主后勤,善法令,开国之后位列百官之首,公爵;刘伯温则被朱元璋称之为“吾之子房”,智计百出,善谋略,开国后主管御史言官,伯爵,地位比李善长低,但御史言官常常是无论官大官小都能参劾,轮重要性前期打江山的时候俩都很重要,中后期治理天下刘伯温稍微弱于李善长。

李善长和刘伯温都是朱元璋的谋臣,李善长到底强在什么地方?

李善长的强项在治国理政、调度后勤,李善长不仅可以制定作战计划以及各种战略部署,同时对于后勤方面的把控,也是相当到位的,朱元璋在前线作战,李善长就负责大后方的粮食供应以及各种后勤事情,有了李善长稳坐后方的支持,朱元璋才能在前线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真实能力,如果说刘伯温是张良,那李善长对于朱元璋来说就是萧何,两个人的侧重点不同,但对于朱元璋的帮助都非常大。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01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