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毅品文团队钟一,无授权禁转!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有一个人早已把日寇设为我国的第一假想敌,并料到日本会全面侵华,还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这个人名叫蒋百里。
1901年,年仅19岁的蒋百里为了探寻日本强大的根源,东渡扶桑,学习军事。5年之后,他带着满身才能归国。当时的盛京将军赵尔巽邀请他到东北督练新兵,增强东北的军事力量。蒋百里上任了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就遭受军官们的排挤而离职,他随后转身前往德国学习。
(留学时期的蒋百里)
俗话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从德国回来的蒋百里再次来到赵尔巽的军中,担任东北督练公所总参议。在他任职期间,他向赵尔巽提出了自己的战略:东北边防要以日、俄为假想敌,一切军事的核心目的是防御俄和日本,而日本是第一假想敌。
蒋百里是这样看待日本的:日本地狭、人稠、资源贫瘠,在20世纪就已经滋生了军国主义,而军国主义的绝对特征是侵略主义。所以在蒋百里的眼中,日本或早或晚都会发动侵华战争。
1923年,蒋百里在列车上曾对龚浩说道:“将来会有那么一天,我们对日作战。那时津浦、京汉两路必定会被日寇占领。我们的防御应以洛阳、襄阳、衡阳为据点。”这段话的言外之意是:日寇必定会发动侵华战争,到时日寇还会深入我国腹地,一半的领土会遭遇日寇侵略,而我们将和日寇在洛阳、襄阳、衡阳展开最后的决战。
(京汉铁路的日寇)
此后的历史印证了蒋百里的高瞻远瞩,日寇发动918事变,占领东三省,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在918事变之后,蒋百里向周围人宣传了一个思想:中日双方的战争不会在短期内解决,战局必定西移,而我们应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
曹聚仁曾对此回忆道:“在我的师友中,能够断然论定中日之间非战不可,而且断定这是一场持久战,战场一定在平汉、粤汉线以东的,只有蒋百里先生一人。”
持久战相对于速决战而言,是指持续时间较长的作战。战争中一方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通常会采用持久战战略。通过长期的作战之后,就能逐步削弱敌方,转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赢得最终的胜利。
(护国军神蔡锷)
在我国近代第一个提议以持久战对抗日寇的人是蒋百里的同学蔡锷,在蔡锷编辑的《曾胡治兵语录》中,他提出:“鄙意我国数年之内,若与他邦以兵戎相见,与其为孤注一掷之举,不如采用波亚战术,据险以守,节节为防,以全军而老敌师为主,其深入无继,乃一举歼除之。”这是我国对日持久战思想最早的公开发表,对抗日战争有着深远的影响。
蔡锷英年早逝,蒋百里在蔡锷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持久战战略。随后蒋百里提出了我方的战略方针:“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敌利速战,我恃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处。”
有了持久战战略,那么我方如何自卫呢?蒋百里提出实行义务民兵制,他认为这是最适合中国历史和环境的制度,对此还设定了三条原则:1、自卫是根本原则,排斥侵略主义;2、作战区域兵力多,未作战区域宜少;3、以京汉铁路西面为总根据,逐渐东进。
(太原兵工厂)
有了自卫能力,怎么解决物资问题呢?蒋百里提出了诸多建议:1、上海、广州的兵工厂改为民用,然后在太原建立兵工厂;2、在武胜关、充州附近建立辎重材料厂;3、修整津浦、京汉之间的道路和河流;4、在东部各据点建立要塞。蒋百里的这些建议都是符合当时的国情的,这些建议在抗战爆发的前15年提出,非常具有远见卓识。
1938年8月,蒋百里在蒋氏的邀请下出任陆军大学代校长。同年11月4日,蒋百里在赴任的途中不幸病逝。国民政府为蒋百里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会,邵力子在挽联上写道:“合万语为一言,信中国必有办法;打败仗也还可,对日本切勿言和!”
蒋百里逝世两年之后,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上将。纵观蒋百里的一生,他一直心系国防,用一生的力量去改变祖国遭受侵略的厄运。他的持久战思想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是不该被遗忘的英雄。参考资料:《蒋百里评传》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01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