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尚节俭
文德皇后长孙氏(601年—636年),小字观音婢,河南洛阳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
长孙氏13岁嫁李世民。武德末年,她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她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后册封为皇后。居后位时,她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长孙皇后一生尊崇节俭。
长孙皇后,本名长孙无垢,出身于世代显宦之家,鲜卑族。长孙无垢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以贤德文才见称。早在来到舅舅家以前,长孙家和唐国公李渊家就有婚约,于是,隋大业九年,在高士廉的促成下,十三岁的她嫁给了李渊的次子李世民。
长孙皇后出身于世代显宦之家,家教良好,知书达理。加上她早年寄居舅舅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此她更能认清人间冷暖,具有超凡的识人智慧。唐太宗即位初期,长孙皇后深知战乱刚刚结束,国家困难重重,百姓从流离失所到安居乐业的局面刚刚形成,要想帮助太宗治理好国家,就需要崇尚节俭,所以,她亲自率领后宫嫔妃体会男耕女织的艰难,对自己,长孙皇后更是注重厉行节俭,以身作则。
长孙皇后对太子李承乾的要求十分严格。长孙皇后生了三个儿子,嫡长子李承乾贵为太子,起居条件非常简陋,常感“器用”不足。一天,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想让皇后添置一些器物,便在长孙皇后面前说:“东宫器用阙少,欲有奏请。”长孙皇后不允,说道:“我替太子忧虑的是德不立而名不扬,并非器物太少。作为太子,应该忧虑德行有没有树立,好名声有没有传扬,何必忧虑缺少器皿物件,物质上的缺失不是他应该考虑的。如今国家新建,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刚刚安定下来,太子作为储君,应多多体恤民情,躬行节俭,方为人君之德。”
长孙皇后不仅对太子严格要求,自己更是躬行节俭。凡是衣物车马,只要够用就好,从不讲究。由于长孙皇后的身体力行,崇尚简约,六宫内外,都以皇后为榜样,竞相仿效,不敢靡费,以致整个朝廷上下形成了节俭之风。
长孙皇后不仅崇尚节俭,而且为人十分平和,服饰用具,力求简省。太宗觉得她深明大义,对政务往往有很好的见解,就经常与长孙皇后谈论朝廷赏罚之事,皇后却非常谦虚,她引用《尚书·牧誓》中的话回答道:“‘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个妇人,不能干预国家的政事。”太宗坚持与皇后谈论,皇后终不发一言。在这一点上,她是十分明智的。但这并不是说她就什么都不管,她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来对唐太宗施加好的影响。
长孙皇后有个异母兄长,名叫长孙安业,好酗酒,脾气暴躁,经常寻衅滋事,不务正业。皇后的父亲长孙晟去世的时候,皇后和长孙无忌都还年幼,长孙安业就把他们兄妹俩赶回他们的舅舅家里,自己独霸了家业,不管他们两人。皇后对此事毫不介意,时常请太宗厚待长孙安业,长孙安业的官位做到监门将军,但他并不知道感恩戴德。后来长孙安业与刘德裕密谋叛乱,按照法律,太宗要杀掉长孙安业。长孙皇后叩头流泪说:“长孙安业死有余辜,可是他早年对我不仁慈的事,天下人都知道,现在若您对他处以极刑,人们会猜测是我倚仗皇帝的宠幸而报复自己的兄长。这对我倒没有什么,但损害了陛下和圣朝的威德和名誉却是件大事,您要慎重考虑。”唐太宗听了她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长孙安业才得以免去死刑。
长孙皇后确实是出于为唐太宗和朝廷的声誉着想才这么做的,并不是为了替自己的哥哥说情。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与太宗皇帝早在少年时期就交往密切,二人志趣相投。长孙无忌是辅佐太宗取得成功的元勋,并且很有才能,太宗对他十分信任,他经常出入内宫。太宗想把朝廷重任委托给他,让他来帮助自己治理国家。而这一次,皇后坚持认为不可,对太宗说:“我既已托身紫宫,尊贵已到了极点,实在不愿让我的兄弟子侄在朝廷担任要职。汉朝吕氏、霍氏两家外戚专权,最后的结局是祸国殃民,应该引为教训,本朝不要重蹈覆辙,不要让我的兄长担任宰相。”太宗没有采纳皇后的意见,最终任命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
长乐公主为长孙皇后所生,太宗特别疼爱。到长乐公主将要出嫁时,太宗命令有司,陪送的嫁妆要是长公主的两倍。魏徵进谏道:“长公主应该比公主尊贵,感情远近虽有差别,但礼仪也是有等级差别的。如果让公主的礼仪超过长公主,恐怕于理不合,请陛下考虑。”太宗回到内宫后,把魏徵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皇后非常佩服魏徵,叹息着说:“我听说陛下十分器重魏徵,但不了解其中的缘故,听陛下刚才说的事,我才知道他是在用义来制止皇上感情用事,他真称得上国家正直的大臣了。我与陛下是结发的夫妻,深受礼遇,情义深重,可是每当进言时,我还要看陛下脸色行事,不敢轻易冒犯陛下的威严,何况臣下感情比我与您要远,礼节上又有君臣之隔呢!魏徵实在是难得啊!韩非子因为向君主进言难而专门写了文章来提醒君主注意,东方朔也说向君主进言不容易,确实是这样啊!忠言虽然逆耳,可是对行事有利。有关国家事务的意见,若采纳,则社会安定,若拒绝,则政局混乱,我诚恳地希望您仔细考虑,则天下人都会十分幸运。”
长孙皇后就是用这种方式来鼓励唐太宗听从忠臣的劝告的。她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让魏徵觉得因为减少自己的女儿的嫁妆而对他有什么看法,就派内宫太监带着五百匹帛,前往魏徵的住宅赏赐给他。
有一次,唐太宗在宫廷上被魏徵毫不客气地顶撞了,他嫌魏徵总是与他过不去,下朝后说:“早晚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到后,立刻换上了礼服,给唐太宗道喜说:“我听说,君明臣直,陛下有魏徵这样的直臣,正说明陛下是明君。”唐太宗听了她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转怒为喜,魏徵因此避免了一场大祸。
贞观八年(634年),长孙皇后陪太宗住在九成宫,不幸染病,病势沉重,太子李承乾入宫侍奉,秘密启奏皇后道:“医药已经用尽,您的病不见好转,请让我奏请父皇赦免囚犯,并度人入道观,希望能得到天赐福助。”
皇后不同意这种看法,说:“人的死生由命注定,不是人力所给予的。若做善事就能延长寿命,那么我平时从未作恶;若做善事无效,又有什么福可求呢?赦罪是国家的大事,佛教、道教不过是产生于不同地域的宗教罢了,不仅国家政体无此弊端,而且是皇上所不该做的,岂能因为我一个妇人而扰乱国家的法令?”
听了母后的这番话,太子十分感动,不敢向父皇提出这个要求。太子把皇后的话告诉了左仆射房玄龄,房玄龄又把这些话奏闻太宗。太宗和侍臣们听了这些话,无不流泪叹息。朝臣们都请求大赦天下罪犯,太宗答应了朝臣的请求,而长孙皇后听说以后,坚决要求撤销赦罪的决定,这个决定才没有被实行。
长孙皇后在病危时与太宗诀别。当时,宰相房玄龄因为小过失触怒了太宗,被免官回家,皇后强撑着病体对太宗说道:“房玄龄侍奉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可谓是个至忠至勤的人。您的各种定国大计,都是他参与策划,他始终不曾泄露过一个字,也没有什么大的过失,希望您不要抛弃他。另外,我家族之人侥幸成为皇亲,既然不是因德高望重而被抬举,就容易踏上危险境地,若要永久保全,一定不要让他们把握重权,只以外戚的身份朝见皇上就很幸运了。我在世时,对国家没有什么益处,死了也不要厚葬。况且所谓葬,就是藏的意思,就是让人们看不见。自古以来的圣人、贤人,都崇尚节俭、薄葬,只有无道的朝代才大造陵墓,劳民伤财,被有智识的人们嘲笑。我死后只求依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埋葬我所需的物品,都用瓦木造就,俭薄送终,就是皇上对我的最好怀念了。”
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太宗难以抑制心中的悲痛,默默地应允了她。当时风行厚葬,长孙皇后却作出表率,叮嘱简朴料理自己的后事。对此,太宗基本照办,称“皇后节俭,遗言薄葬……当使百世子孙奉以为法”。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享年三十六岁,谥号文德皇后。
长孙皇后曾撰述古代妇女的善事,刻成十卷《女则》。长孙皇后亲自为这部书写了序言,着论倡导节俭,反对奢靡,批评东汉明帝马皇后,认为她不抑退外戚,使他们当朝掌握重权,是开其祸患之源而防其末事。并且告诫主管的官员道:“这些文章是我用来约束自己的。妇人的着述没有条理,不想让皇上看到,千万不要对皇上说。”皇后去世后,宫中的官员把这些事奏明太宗,太宗读了以后,把这些书拿给臣下们看,并且说:“皇后此书,足可以流传后代。难道我能割断思念之情吗?她常能规劝我,补足我的缺漏,尤为难得的是长孙皇后在弥留之际对自己的后事作出的安排。如今我再不能听到她的话了,我失去了一位贤德的助手,因此令人哀痛啊!”
“长孙皇后”四个字,正如“贞观之治”一样,是有力的政治象征。她的“润物细无声”,和朝堂上的房谋杜断、魏徵直谏,战场上的李靖战功,具有等量齐观的历史意义,成就了唐太宗的不朽帝业。(供稿:虞城县纪委)
来源:商丘市委网信办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00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原创六尺巷——父子宰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