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声势浩荡的农民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闯王的队伍更是一路杀入京城,逼死了皇帝,建立了新的国号。不过由于阶层本身的缺陷性,加之此时北方清军虎视眈眈,而大明的旧存势力依旧强劲,李自成此时的建国缺少着政治基础与中坚支持力量,再加上整个领导阶层的腐败,很快李自成就自食恶果。
由于农民阶层的短视,闯入京都的李自成及其麾下大将急于享受战果,五十万大军留在京中享乐,此时的闯兵闯将尚未对全国的局势有明确的认识。从外部来看,清政权的大军正时刻待命准备杀入中原,而江南地区,由于攻陷不彻底依旧残留着明朝几十万大部队等待复明。而反观这支刚刚切入心脏的农民队伍,由于没有正确的政治纲领,获胜后唯一能做的就是享受那些曾经上位者所拥有的财富与权力。
广告混沌宇宙的终极角逐,抢先体验!!
在这种局势下,李自成的败亡早已注定。事实也的确如此,闯王最终没有坐稳皇帝位置,很快就被人取而代之。不过历史上闯王的生死一直是个谜团,有人说他死于皇宫大火之中,有人则认为他的部下替其送死,而他已隐匿凡尘。近日,位于青海的一位李姓农民,曾经向专家展示过一本族谱,表明自己是他的第
15
代后人。并且他表示,自己的祖先当年并没有身陨,而是诈死。这条消息对于当年的谜团究竟如何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线索,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根据他的说法,闯王当年趁乱逃了出来,一路伪装,并且被部下接济至兰州地界,投靠了自己的叔叔。后来又辗转来到湖南,出家做了一名和尚,从此隐匿在人们的视线之中。根据相关史书的记载,当年李自成在湖北兵败,最终身死。而最近发表声明的其十五代孙则表示,自己的先祖是个佛教徒,身边始终跟着个替身替自己积福,结果在那次战争中没成想阴差阳错替身被杀,也算是报了福果。
而该男子还表示,自己的祖先在逃亡时携带着他的大印,也就是闯军的玉玺,虽然后来先祖出家做了和尚,他的印章被子孙妥善保管并且由于担心自己公开该信息后被人惦记,已经将该宝贝藏至隐秘安全的私处,希望有一天能够碰上有实力的大老板私底下售卖给他,以此来为自己以及家人谋获巨额的财富。
如果该男子所言是真,那么不难想象该物件的价值,肯定是一个天价,毕竟玉玺代表着什么,对于国人来说几乎无人不晓。在战乱之时,他是如何成功逃出,并一路奔波至兰州地界的呢?假如真如其所说,如何能够今日才得以告白于天下,前面几代人为何不拿出来售卖呢?
相信真相如何,很快就有了答案。如果是真的,以目前的藏品行情,该宝贝必然会被炒卖至一个高价。对于这件事情,各位是怎么思量的呢?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 童年时给地主牧羊(一说家中非常富裕),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声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十一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商雒丛山中(在豫陕边区)。次年出山再起。 十三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腹一作复)被困,以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 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于起义军领袖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迫害吴三桂的家属。逼反吴三桂,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他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考察地形,李自成神秘消失,李自成余部降清后,又反叛满清,继续抗清斗争。 生平 李自成,万历三十四年(1606)八月出生。 自成出生在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继迁寨,距他的老家长峁鄢60多里(两地现均为横山地)。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县李家站,在米脂县殿市镇有个村落,名叫李继迁村,当地人也叫做李家站,村里的人代代口口相传,是李继迁的后人。李自成先祖由甘肃太安迁入陕西省米脂县李家站(西夏李继迁兵站)居住.其祖父李海因生活所逼,迁至原米脂地长峁村(现属横山县).人们所说李自成“生在李继迁寨,长在长峁村”,即指的是这段事。《米脂县· 李自成族裔考》中记载到:"自成籍本县太安里二甲,世居北乡,距城七十里海会寺沟之李家站。" 《米脂县志》记载:“米脂李姓,分太安里二甲李氏和永和石楼李氏。一支是太安里二甲,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而另一支李氏是由山西永和石楼县迁移到米脂的,二支李氏不属于同宗同室。太安里二甲的李氏,是一大族,遍及米脂城乡各处。” 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到李家站。而这个李家站正是当年党项拓跋平夏部从甘肃东迁后居住的地方。
崇祯十六年,逼近京师的李自成开始注意安抚流民,他出资号令农户?给牛种,务农桑,垦荒田?,可以说此举令他获取了一定得人心,然而一切并未持续多久。真正攻入京师,坐在紫禁城那张龙椅上时,李自成开始眼花缭乱了,这座沉淀了无数奢华和荣耀的皇城,具有世间最大、最无形的威力,令李自成的铠甲瞬间飞灰湮灭,他开始松懈下来,搜集宫女选嫔妃,赏赐诸位大将等等。
可以说彼时闯王及手下都被荣华富贵牢牢俘获了,这令人想到了汉高祖刘邦,他几度死里逃生攻入咸阳,当踏入秦皇宫殿时,狡猾老练的刘邦也被打败了,他沉醉在富贵乡不愿见手下,不愿听没完没了的破事,那一刻,什么也比不上无上的奢华和温柔。
李自成在宫城内沉浸了月余,一切就迅速破灭了。山海关外,誓要取中原之地的满清,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正携手杀来。大顺军节节败退,李自成收拾行装,万般不舍的离开了让他又爱又恨的紫禁城,再次踏入了茫茫无尽的逃命生涯。
在满清步步紧逼的围剿下,李自成一路败退,最终他来到了湖北九宫山,未料,这里竟是他的终结地。在九宫山,名噪一时的闯王神秘消失在历史上。史书对李自成的下落记载也颇为多样,《明史》说其死于九宫山,而乾隆年间的《李自成传后》却指出,李自成乔装逃命,夺入?夹山?出家为僧,最终在庙中寿终。
那么当年躲入九宫山的李自成到底遭遇了什么,他到底是死了还是隐遁了呢?遥遥数百年已过,很难再找到真相,但历史总是这样,会为后人留下一些线索。早年间,甘肃兰州青城镇突然有大批学者远道而来,他们皆是到镇上一个偏僻的山村,拜访一位叫做李文生的老人。
老人的年纪已经非常大了,但十分健谈,他向来访的专家一遍遍讲述自己祖先的经历,一遍遍展示一本十分古老破烂的《李氏家谱》,原来这里竟然记载了闯王李自成最后的下落。李文生老人的家谱记载显示,他是李自成叔父李斌的14代玄孙。
家谱明确记载,李自成被逼出京师后,就一直在安排退路,他命亲信伪装成商贩,将几十年累积的财宝都设法运回了兰州,在察觉无望东山再起时,他决定迅速抽身,和哥哥离开了大队人马,逃回了兰州。这一代百姓十分仰慕闯王,对其有一种自来的保护,李自成躲入深山避世,直至终老。
经过鉴定这本家谱编纂自康熙年间,历史非常久远了,而且清朝年间的各种传说都偏向于躲入深山出家为僧的说法,可见并非空穴来风,也许当年死在九宫山的,仅仅是李自成替身罢了。当然家谱的记载只能被视为一种线索,在没有考古佐证的情况下,还不能代替史料。闯王李自成的最终下落,也只能寄希望于考古发掘,才能真正揭开这一历史谜团。
歌谣“迎王,不收粮”深刻地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李自成的拥护和支持,也成为李闯王传奇人生的最大亮点。入京后,李自成集团踌躇满志,在胜利果实面前迷失了方向,最后一败涂地,而李闯王本人也失踪了。一代豪杰落得如此下场,让后人扼腕叹息,甚至让人怀疑:李自成到底去了哪里?
最早的记载是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被杀,但这个“死”的故事很难让人相信。因为李自成很有才能,也很勇敢,退守湖湘的时候,手下有40多万兵马,九宫山一带至少有几万人。如果李自成真的被杀了,他的几十万大军怎么可能放过?九宫山能平静吗?但是,其实当时的九宫山很平静,那几十万大军也很平静。所以从反面证明了李自成没死!
于是很多人猜测,李自成去了嘉善寺当和尚,隐居了。相传清朝初年,即将入滇的同知张在赴任途中游览了石门甲山寺,与寺中住持畅谈今昔,颇为投缘。几年后,他重访嘉善寺,却发现住持已死。在悼念中,方丈的徒弟告诉他:方丈就是当年的状元李自成。原来是他的大臣孙谋,死在九宫山。还有人说,乾隆初年,的何某在嘉善寺亲眼看到了李自成的画像,据说叫“奉天玉僧”。
1981年,为了证实这一传闻,考古人员在嘉善寺周边进行了考古发掘,结果在奉天玉发现了大和尚墓。墓中一个瓷坛中的遗迹与李自成的身材相似,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墓中的随葬品与李自成的故乡陕西省米脂县的风俗相同!
但很多人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奉天玉僧墓的发现只能说明石门甲山寺有一个奉天玉僧,但不能证明奉天玉僧就是李自成。他们反驳的一个证据是,据说李自成生前左眼被箭射瞎了,但大和尚冯天瑜的画像上却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证明冯天瑜不是李自成。
但是对于李自成的下落还是众说纷纭,真的很迷茫。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崇祯二年起义,后入侵国王高迎祥部下,英勇无畏。高迎祥牺牲后,他成功地自称为国王。当时中原饥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其尖锐。李自成提出“连田亩都免税”等口号,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流传着“迎王不纳粮”的歌谣。军队发展到数百万,成为农民战争的主力。崇祯十七年建立大顺政权,攻克北京,推翻明朝。由于起义军首领犯了胜了就骄傲的错误,与吴三桂反目,满清贵族入关,共同打击农民军。他面临失败,退出了北京。永昌二年,李自成在湖北铜山九宫山勘察地形后神秘失踪,有人认为他被杀。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00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管子》:成大事者,有三大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