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省浚县新镇镇前枋城村淇河左岸的“前枋城险工段”。(王建安 摄影)
位于河南省浚县境的淇河,三国曹操曾在此下大枋木筑堰。(王建安 摄影)
位于河南省浚县境的淇河,三国曹操曾在此下大枋木筑堰。(王建安 摄影)
河北省临漳县三台镇邺城博物馆内的曹操画像。(王建安 摄影)
位于河南省浚县新镇镇前枋城村淇河左岸的“前枋城险工段”。(王建安 摄影)
河南省浚县新镇镇前枋城村淇河左岸,1800余年前,三国曹操在此建设的一项水利工程,让这条河流抛弃黄河投奔了海河。游客感叹,河还是那条河,水却不是当年的水。枋城原名枋头,始得名于汉末。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在淇河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水经注•淇水》)。建安九年曹操击破袁绍,攻占邺城,开始营建邺都,作为他在北方的重要根据地。邺城,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今名邺镇,距县城18千米。
建安九年正月,曹操渡过黄河,派人在枋城的淇河段堵住淇水,使其流入白沟,以便运输军粮。枋头村地处枋堰东头,因名枋头。曹操从水路发兵,大军到达邺城后,以漳河水淹邺城,将袁尚死死围困在邺城之内。不久,曹操轻取邺城,从此北方大定。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淇河干涸时,当地村民曾于河底见到过枋堰基础,巨大长方形青石垒砌,有榫头连接,非常坚固。
淇河在入卫河归属海河流域之前,一直属于黄河流域。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由淇门镇决口东流,经滑县老城冲入漯川水奔向东北,分两支于山东、河北入海。此后,淇县往北的黄河故道完全断流。白沟,是黄河南徙后留下的故道,又名宿胥渎,因水源缺乏,不能畅通,只有时断时续的死水,故淇门至内黄这一段又名白沟。白沟在今河南浚县西,发源处靠近淇水(今河南北部,古为黄河支流),东北流下接清河(古水名,源出今河南内黄南)。曹操使人作堰截淇水入白沟加大水量,并疏通白沟,沿着黄河故道向北延伸,至内黄县北,洹水(安阳河)也汇流进来,使军粮得以通过白沟运到邺城以东地区。
曹操把陪都北迁到了邺城,政令军队此后皆从此出。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为征讨三郡乌桓,开凿平虏、泉州二渠以通水运。后来,曹操又开辟漕渠,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漕。邺城水运可由漳水经利漕渠进入白沟,向北可达河北平原北端,向南可由黄河抵达江淮,邺城成为黄河下游大平原上水运交通的枢纽。
三国曹操引淇水入白沟后,白沟过馆陶县,沿着纵贯河北平原的清河故道,至今天的青县附近注入呼沲河(今滹沱河),成为黄河以北地区的水运干道。隋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以白沟古道开挖永济渠以通漕运,成为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元时期,永济渠称御河,明代改称卫河,卫河(永济渠)现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大运河的组成部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00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