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自古是兵家争夺的要地,因为它是北入江南的门户,门户一开,可以长驱直入徽州、婺州;它是进攻应天(南京)的跳板,即使拥有强大水军,顺长江而下攻伐应天,也需要池州这个据点进行陆地掩护。历史上为争夺池州这个战略要地,先后发生过无数次殊死争夺战。其中明朝建国前朱元璋麾下的正副统帅徐达、常遇春在这里同陈友谅开展的争夺战争尤为惨烈。
先说徐达、常遇春是何等智勇双全的名将。
徐达,字天德,元圣顺三年(1332)出生于濠州钟离永丰乡一个农民家庭。他和朱元璋同乡,小朱元璋4岁,两人从小常在一起割草放牛。他22岁那年,投奔到朱元璋队伍里。由于从小艰苦生活磨炼,长期军旅生涯摔打,身材魁梧,体魄健壮,又心胸宽广,性格开朗,长期担任朱元璋部下的最高军事统帅。他“以智勇之资,负柱石之任”,“廓江汉,清淮楚,电扫西浙,席卷中原,威声所振,直连塞外。其间降王缚将,不可胜数”,为朱元璋开创明王朝立下了盖世之功,被誉为明朝“开国功臣第一”。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在大封功臣时,特授他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封魏国公,年禄五千石。徐达为人耿直,又谦虚谨慎,在身居高位后,仍戒骄戒躁,从不接受朱元璋的特殊赏赐。他常年在外征战,戍守边疆,在京城没有一处像样的寓所。朱元璋打算把自己做吴王时的旧宫赐给他,他坚决推辞不受。朱元璋于是设计,在和徐达喝酒时,有意把他灌醉,命人抬到吴王府卧室床上。徐达酒醒神清,吓出一身冷汗,见到朱元璋,匍匐在地,连称死罪。这使朱元璋对他格外亲近和喜爱,特意在原吴王府为徐达建造府第,并在门楣上刻“大功”二字。又于洪武九年(1376)册封徐达长女为燕王妃,与徐达做了儿女亲家,以示对他功绩的褒奖。
洪武五年(1372),为了防御元朝残余势力的骚扰,朱元璋派徐达镇守北平练兵备边,每年春出,冬末召回,成为惯例。徐达统率部将修缮城防,操练军马,设备屯田,严为防守,使元朝残余势力不敢轻易南下骚扰,对稳定北方形势起到了重大作用,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洪武十七年(1384)闰十月,徐达病重,朱元璋遣使召还应天,翌年(1385)2月20日病逝于应天府邸,时年54岁。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
常遇春,字伯仁,元天历三年(1330)出生于怀远县一农民家庭,虽家境贫寒,但少有壮志,勤勉读书,勤习武艺,粗通文墨,禀性刚毅。成年后,体魄奇伟,身高臂长,力大过人,善于骑射。23岁时,为盐魁刘聚所得。未久见刘聚四出抄掠,毫无远图,便弃刘聚投奔朱元璋。行至途中,自觉疲倦,假寐田间。正值朱元璋着数骑巡弋而来,他即迎谒马前,自报姓名,并陈述过去的事实,愿投效戎行。朱元璋微笑道“想你为饿乏食,所以到此。况你本有故主,我如何夺他”。遇春顿首泣道“刘聚只是一盗,不足有为,闻公智勇深沉,礼贤下士,所以不嫌道远,特来拜投,得承知遇,虽死犹生”。朱元璋问:“你愿从我渡江么?”遇春答“公如有命,愿作先锋。”朱元璋说“待夺取太平州后,授你此职。”遇春拜谢,遂与朱元璋同行。
是年(1355)6月常遇春等自和州出师渡江。战船顺风顺水,直达牛渚矶江面。朱元璋战船正要靠岸,守岸元军乱箭飞石如蝗虫骤雨向船砸为。朱元璋高声喊道“哪个先登上矶头,我封他为正先锋。”常遇春,左手执盾,右手执戈,勇立船头,船未靠岸,大吼一声,如离弦之箭,跃上江岸。元军被他的神勇吓得目瞪口呆。一老兵反应快,急用长矛刺来,常遇春挟住长矛,将他拽倒在地,顺手一搠,结果了老兵性命。朱元璋手下将士一拥而上,把元兵杀得四处逃窜。朱元璋攻占采石矶后,兑现诺言,封常遇春为正先锋。次年六月,又攻占集庆,改为应天府,为朱元璋开拓江南、壮大力量,奠定了基础。朱元璋升他为元帅。
至正十九年(1359)7月,常遇春率部一路杀来,先攻龙游城,再攻取衢州。他在戎马倥偬间,还吟赋《龙游道中》一诗,以纪其行:“策蹇龙游道,西风妒旅袍,红添秋树血,绿长旱池毛。比屋豪华歇,平原杀气高。越山青入眼,回首鬓须搔。”字里行间,流露出英雄豪气。至正二十年,常遇春与陈友谅在应天城西北的龙湾开展一场恶战,陈友谅大败。常遇春战功卓着,升行省参知政事。龙湾战后第三年(1363)常遇春与陈友谅60万大军在鄱阳湖血战36天,陈友谅被流矢射死,陈友谅军覆灭,常遇春升为平章政事。
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为北上灭元,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25万大军挥师北伐,在洛水之北击溃元军。洪武元年(1368)徐达、常遇春,连克德州、通州,夺取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全歼留守元军。继之一举攻占大都,改名北平。洪武二年(1369)7月7日,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得暴病卒于军中,年仅40岁。朱元璋闻丧大为震惊,赐葬钟山之下,并亲自出奠,追封常遇春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曰忠武,配享太庙。封子常茂为郑国公,岁禄二千石。
再说徐达、常遇春与陈友谅争夺池州的几场硬战、大战。
元至正十五年(1355)三月北方红巾军起义领袖郭子兴病亡,朱元璋实际掌握了军队 领导权。六月与常遇春渡过长江,夺取太平(当涂),翌年六月攻占了集庆(南京),改集庆为应天府,并以应天为中心向外扩张。他一方面在新占领区内大力发展生产,一方面派兵出击,先后攻占了苏南和包括池州、徽州、宁国等地在内的皖南地区,进而向浙西发展,力量日益强大。
至正十六年(1356)池州为陈友谅所占。翌年十月,朱元璋遣部将李文忠攻取池州,直达青阳等地。但立足朱稳,就被陈友谅的部将复夺。从此拉开了池州、青阳之间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拉锯战。
至正十八年四月,陈友谅部将赵普胜攻伐池州。朱元璋派大将徐达率俞通海、赵德胜、俞廷玉与其争夺。俞通海战不过赵普胜,赵德胜出马助战,二战一,也战不过赵普胜,后徐达亲自上阵,三战一,也只战成平手。徐达只好率俞、赵退出战场。赵普胜攻下池州,守将赵忠战死于城墙外。赵普胜率军直取青阳。当时青阳县无城池,守将八扎不花望风而逃。赵普胜直捣九华山。在北入九华山的六泉口为乡义军钱清所阻。两军厮杀一日,赵普胜军死伤惨重,不能前进一步,只好撤退。
钱清何许人也?钱清(1342-1367),字公清,青阳县八都(杜村乡)五阳人。性明俊,轻财重义,少好学,博涉群书,尤精研兵法韬略。元末集义旅,卫乡邑。九华山北麓,地形险要,官兵、土豪、乡勇常在此争斗,当地百姓深受其害。乡民推举体魄魁伟、勇智过人的钱清为首领,拿起武器,保卫乡民的生产和性命安全。年仅十六岁的钱清,不负乡亲的重托,组织义旅,驻六泉口,择险筑石门寨,保家卫邑。
且说徐达率俞、赵两将败退后,徐达与二将商议再战赵普胜策略。徐达说“普胜那厮,骁勇绝伦,以勇对勇无法战胜他,只能以计取胜”。商议的办法是:赵德胜率先杀至赵普胜营前,诱其率兵迎战,俞通海率军袭击其背,徐达率军外围包抄,这战法果然生效,赵普胜军腹背受敌,势不可支,没奈何只能大吼一声“撤退”,率军向西(安庆)遁去。徐达率赵德胜攻城,池城元军守将洪钧,不知厉害,挥兵出城迎战,被赵德胜擒获,守兵见主帅被擒,都弃城逃生,复得池州城。
赵普胜料定徐达会乘胜前进,向安庆方向追杀他部。便在安庆对面的雁汉港设伏,以逸待劳,迎战徐达。雁汉港水域地形复杂,酷似迷魂阵,易守难攻,更难退防。徐达派部将俞廷玉率师先行,赵普胜见俞廷玉进入伏击阵中,吹起胡哨,各舟闻声竞至,围攻廷玉坐船。廷玉挺立船头,督兵猛战,约一两个时辰,支持不住,本想调转船头,且战且退,被赵普胜军中标箭射中左腮,晕仆舱中,顿时舟中大乱。亏得俞通海前来接应,才将全舟救出,余舟多被赵普胜夺去。
廷玉死,对徐达震撼太大,军中将士也以为赵普胜如此强悍,怕再战池州。朱元璋获悉军情后,说“普胜勇而寡谋,友谅贪而忮功,若用离间计,一夫已足,何庸过忧?”徐达便派一牙将潜至安庆,收买赵普胜门客赵盟,在友谅军中散布谣言,说“赵普胜恃功,谋叛友谅”。陈友谅探普胜虚实,派人暗访,果得赵普胜“满口侈述战功,骄矜不已”。是年(1360)五月,陈友谅为徐达离间计所惑,即带重兵,自至安庆,说是与普胜会师,进攻池州。赵普胜忙至雁汉港迎迓,才登舟,即被拿下,一语未完,已经身首异处了。朱元璋闻讯大喜,厚赏了离间人赵盟。遂调回徐达,令与李善长留守应天。
陈友谅杀了赵普胜后,挥师东下,攻伐池州。陈友谅依然兵力强大。缺少主帅徐达的常遇春,深知在池州城区这块地域与陈友谅决战,胜数率很低。他率万余士兵主动移师青阳,设伏于北入九华山的山谷间。派乡义军引诱陈友谅进入山谷,然后聚而歼之。陈友谅中计后,乡义军钱清利用六泉口的有利地形阻击于前,埋伏于山谷两侧的常遇春包抄于后,围追堵截,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在冷兵器时代,数万人聚合于一条山谷中,彼此刀砍矛戳箭射剑刺,战斗进行得十分惨烈。陈友谅军死伤十万人(此伤亡数过于夸大),被生擒者达三千人,溃不成军,他带着残兵败将,仓皇逃离青阳,撤退到池州,然后败走江洲(九江)。常遇春部也伤亡惨重,在九华山休整。常遇春、陈友谅两军争夺池州之兵战,自此结束。常遇春后被封“开平王”。故六泉口又世称“开平寨”。
陈友谅、常遇春在青阳大战之后,留下和产生了一批名胜古迹。
六泉口。由青阳县五溪桥向东沿河行进,约八里许,路的左侧,有一村庄名叫“六泉口”。村中有一清泉,滃然仰出地表。泉水甘洌味美,清澈见底,出水丰盛,久旱不涸。村中居民围水成池,池方圆不足两丈,布有六个泉眼,故名“六泉”。相传此泉为常遇春率部开挖的。当年常遇春驻兵于此,正值大旱,山塘枯竭,河水断流。常遇春为军民解渴,亲自带兵四出寻找水源,见此地土壤湿润,便奋力挖之,露出泉眼,涌出清水,先后掏出六个泉眼,汇成一泓清泉。此地环境优美,为古人喜游乐道之地 。留下了赞美的诗句,如“来自六泉口,疑入武陵园”;“山钟九华秀,水爱六泉清”等。又是地形险要的军事要地“险固四寨,为用兵之地”。“六泉”之名,说法有三,一说陈友谅、常遇春大战之前就有此泉名;二说为钱清带领乡义军开挖,只是开挖泉眼之功冠为官大的常遇春所戴;三是为常遇春所开挖。何说精准,无从考证。但常遇春在此大败陈友谅却是不争的历史事实。清代诗人钱文贤有诗点赞此战“逼仄信山行,流溪咽不鸣。何年留此寨,犹记说开平。”清康熙初年,贵池籍同知刘廷銮作有《六泉口记》,详记其胜。
将军庙。此庙相传是后人为纪念常遇春大败陈友谅而建造的。庙建于何年,无详实史料可考,一般说是建于明末清初。庙址在今青阳县陵阳乡兰溪村之西与朱备乡马桥村以东的交界处。庙为砖木结构,有翘檐飞角的外形。高有丈余,宽长各一丈二尺左右。两厢砖墙原嵌有两块石碑。庙门之前为一院落,院门宽敞,可容数人同时出入。庙内原供奉一尊神像,即是常遇春全身塑像。紫红脸膛。浓眉黑须,目光神奇,形体魁伟;头戴灰帽,身披甲袍,手执弓弩,身佩宝剑,英武非常。以庙命名的“将军村”,居住着几十户人家,屋舍随岭盘桓,依山傍水,颇着山村景色。这里是以往青阳至徽州交通要道,也是徽州香客上九华朝圣进香必经之地,逐渐形成为农村集贸市场。还生发出每年春节“拜将军年”的习俗,附近几十里远的乡民都赶到这里,为将军烧香睦头;正月十五元宵节还玩龙灯,热闹非凡。将军庙内的神像,在1938年战乱中为日寇焚毁,只存空庙一座,成为一处古代历史遗迹。近年村民捐资对该庙做了保护性修葺,使佛灯常明,香火不断。
一首《无题》诗。这首常遇春呤哦的五言诗,原镌刻在百丈潭涯壁上,现经风雨剥蚀,字迹已模糊不清了。诗曰:
“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隐高。结庐清冢侧,只为报劬劳。”
其意是:血汗湿透了征袍,怎比那些隐居在山林的孝子隐士逍遥自在。我及我所率领的部属,驻扎在山野坟地旁,为的是报答朱元璋的知遇之恩。以“十万众横行天下”的常遇春,在诗中流露出对刀光血影的军旅生活的厌倦,对清静闲适隐逸生活的向往。
此外,还因常遇春安营扎寨、操练兵马而冠名的大古岭;因常遇春聚兵点将、战前动员而命名的点将台,因犒劳三军杀猪宰牛而获名的杀猪台以及大古峰、风风岭等等胜名山峰都是为纪念常遇春的战功而冠名的。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地名大都是穿凿附会之作,但它是饱含着青阳、九华山的乡民们对常遇春的崇高敬意。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99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