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在中日甲午海战126年纪念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清朝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舰的水下打捞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定远舰考古队在广州打捞局的协助下经过10多小时的奋战,最终成功将一块定远舰铁甲起吊出水,从而有幸让世人再次目睹铁甲的真容。
这块铁甲长2.86米、宽2.60米、厚0.33米,重约18吨,是定远舰的防护装甲。它不仅是百年前甲午战争实物证据,是教育警醒国人的最好教材,也是记载中国近代海军舰船发展史的重要证物。它的出水,让人们又仿佛回到了1895年那个风云激荡的岁月,让人看到了那只号称亚洲最强舰队昔日的荣光。
甲午海战是中华民族之殇,中国海军之殇。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实力强大的北洋海军,会在日本人手中不堪一击?甲午海战失败的真正根源是什么?
一、落后的军事战略文化甲午海战的失败,本质是清朝对先进军事战略文化的缺失,清朝军事战略文化存在致命的缺陷。
受传统的思想文化影响 ,中国几千年来在对外关系上都是贯彻以“守”为主的防御方针。特别是在海防观念上,中国一直非常消极,长期实行禁海政策,企图以关闭海上大门这种消极手段,来保证国家的平安。
在这种战略思想下,中国历代对海军的发展都欠重视。到了国外工业化革命蓬勃兴起的清朝,中国的舰船制造技术的还是停留在比较原始的水平,实战训练的水平与世界列强的差距也是越来越大。在鸦片战争中,清朝海军在英国海军面前几乎没有任何抵抗能力。
鸦片战争的失败,让清朝统治者痛定思痛,也想汲取教训,重振天朝上国的雄风。清朝虽然组建 了北洋海军,向西方购买先进的舰船,但是落后的军事战略文化积重难返,不可能一朝一夕之间就可以得到根本的转变。
旅顺、威海是清朝的海军基地,但是清朝重视的却仍是海军对陆地的防御。在这两个海军基地上,清朝修筑了许多要塞,架上了重炮,终其实质,却不过是把传统的筑城防御思想从陆地搬到了海边而已。北洋水师并不是用来夺取制海权、保卫国土的,而只是一些能移动的炮台而已。这种自己放弃制海权的落后军事战略文化和作战方针,怎么能不败?
二、北洋海军的战斗力说句公平的话,清政府对海军建设并不是不重视,花在海军建设上的钱总共达到了7000万两之多,远超当时的日本。
从1866年到1911年,清朝建立了福建船政学堂和天津水师学堂、威海水师学堂等近代海军教育机构,培养出严复、邓世昌、许兆箕等优秀的海军人才。清朝的十一所水师学堂合计毕业107届学生,人数约1900人,他们大多在后来成为中国海军的主要骨干。
通过学习,这些毕业生能"以机器造机器,以新法变新法",制造出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新式轮船,并装备了福建舰队、广东舰队、北洋舰队。中国人自制的"平远"舰,在甲午海战中中数弹而完好无损,经受住了大海战的考验。
中国的海军学堂毕业生,和当时日本的海军相比,素质相当高。连在中国海军中担任指导的英国人都承认:"中国海军,其操纵也甚精,其演炮也极准,倘与日本海军校,中国未尝或逊。"以炮术论,日本海军的命中率约占百分之十二,而中国海军命中率约为百分之二十。
网上有一个传说,说是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参观北洋海军时,发现中国海军在北洋旗舰定远号的主炮管上晾衣服,由此得出“中国海军终不堪一击也”的结论。这个传说现已被考证是日本人编造的谣言。因为东乡平八郎从没有登上过定远舰,而定远舰主炮的炮管离地有五米之高,士兵们是不可能爬上去,把衣服晾在上面的。
绝大多数北洋海军将士都是爱国的,他们忠于职守,在抵御外侮上丝毫不含糊。在甲午海中,"致远"舰252名官兵和"经远"舰270名官兵全部牺牲,舰长以上的军官一半以上以身殉职。就连日军也承认北洋海军“尽忠职守,可大加称赏”。那么,这么一支武器先进,将士英勇的海军,是怎么输的呢?
三、甲午海战的战况甲午海战,是在中国海军丰岛海战失利的情况下,清朝为了挽回面子,命令北洋水师寻找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决战的情况下发生的。但是,由于情报系统的落后,北洋海军并不掌握日军的动向,一连多日在海上搜寻无果;而日军则利用无孔不入的情报系统,完全掌握着北洋海军的行踪。战争开始前,双方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1895年8月10日,威海守军终于发现了日本海军的踪迹,李鸿章急令丁汝昌回防。9月17日,北洋舰队在鸭绿江口外与日军遭遇,决战终于爆发。
虽然北洋舰队的主力舰“定远”号和“镇远”号船坚炮利,但整体来说,日本舰队的航速和舰炮射速都远远高于北洋舰队。特别是日本旗舰“吉野”号,拥有当时世界上最高的23节航速和最强火力。日军不惜牺牲少数速度迟缓的弱舰,以最大限度发挥机动性的纵队队形向北洋海军发动了进攻。
日舰倚仗速度上的优势,采取从左向右横穿北洋海军队形的方法猛进,其实带有很大的冒险性。因为日军的纵队阵形有被北洋海军拦腰冲为两截的危险,但这种孤注一掷式的战法,让北洋海军始料不及。
战斗开始不久,北洋舰队旗舰"定远"主炮炮塔被击中起火,丁汝昌被烧伤,舰上用来指挥的信号旗被毁。日第利用航速优势,攻击北洋舰队右翼,"超勇"、"扬威"二舰相继被击中起火,退出战斗。日舰"比睿"、"赤城"号也受到重创。
下午,部分日舰绕至北洋舰队背后,与主力形成夹击之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队形更加混乱。北洋海军冲在前面的"致远"舰多处受伤,船身倾斜,邓世昌毅然指挥"致远"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但不幸被日军击沉。全舰官兵自邓世昌以下全部壮烈殉国。
经过5个多小时的战斗,北洋舰队损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号5艘军舰,李鸿章急令北洋舰队撤入威海港,日本自此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四、北洋海军的失利原因这次战争的失利,原因很多。但是人们最为熟知的一个原因是,慈禧太后为了庆祝她的60寿诞,将北洋水师的军费2400万两白银用来修缮颐和园。如果这2400万两白银能够正确使用在北洋水师身上,北洋水师能不能打赢甲午海战呢?
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并不是绝对主要的。这2400万两白银,也挽救不了清朝失败的命运。
甲午海战的失利,是一场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多维度的复合对抗的综合失利。在外交上,日本借口干涉清政府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让俄国置身事外;然后又利用英俄矛盾,向英国指出日本与清朝开战,可以遏制俄国人南侵,从而取得了英国的支持。而清政府在外交上茫无头绪,在日本侵略野心暴露之时,李鸿章还希望英、俄等国能出面调停,根本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以无备对有备,安能不败?
清朝军队以效忠皇权、保护皇权为主旨,虽然购买了一些舰船,但忽视军事制度的现代化建设。在装备引进上比较积极,但是在相应的制度改革方面却极为保守。清朝的海军衙门官员几乎全是旗人,无一人精通海军知识和业务,也没有明确的职能划分,一些有识之士提出来的有利于海军建设和发展的建议都没有采用落实,只会争权夺利。这样的领导机构,能打胜仗吗?
清朝的海军教育也有很大弊端。当时要想进入仕途,只有通过科举才是正统;再优秀的海军人才,也要按部就由候补把总干起,再从把总、候补千总慢慢升迁。这也导致了许多人不愿意去学习海军,造成了人才的断档。
在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不仅发炮慢,而且炮弹匮乏、质量低劣。是清政府太穷吗?并不是。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建成海军后,只想防御,不想进击取得更大利益。所以,海军有没有海战的水平并不重要,只要能配合陆上的炮台,做好港口的防御就够了。这也是清政府经常拖延海军经费,甚至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的根本原因。
反观日本,从1887年起,天皇每年从宫廷经费中拨出专款,并要求文武百官从薪俸中抽出十分之一,去发展海军。一进一退之间,胜负难道不是早已决定了吗?
在专制的封建社会,北洋海军建设只能受制于统治者的意志。因此,甲午海战中,日本打赢的不是中国的海军,而是中国的制度。
很多人抱怨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去建造颐和园,认为那时最大的两艘铁甲舰“镇远”、“定远”合计不过3647万两白银,如果把建造颐和园挪用的几千万两用于购买军舰,则中国海军实力将数倍于日本,而不是不如日本。如果再把《马关条约》赔掉的2亿 3千万两白银和台湾的税收用于建设海军,中国将可以建设一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至少十倍于日本海军,别说败于日本,就是迫使日本俯首称臣也不是办不到的。平均1,000万两银子可以买“定远”级战舰5艘,2亿两可以买100艘!余下的用来配备训练人员,购买炮弹,燃料等。但是,从慈禧太后作为满族人的矛盾心理来说,军队不强大则江山不保,军队越强大则汉人势力坐大,满族的统治地位不稳。所以,保持海军与日本相当,则对于满族最稳当。如果李鸿章连日本人都敢欺负,难保他不会有朝一日骑在老娘脖子上拉屎拉尿,那时如何对得起满族的列祖列宗?至于何谓“相当”,则很难说。中国海军“北洋”、“南洋”、“粤海”三支舰队,总吨位和军舰数都与日本差不多,甚至略微超过一些,仅仅“北洋”一支,就在很多地方超过日本。至少中国拥有亚洲最大的两艘7,335吨军舰,而日本最大的几艘军舰不过4,200多吨,从慈禧太后的角度,第一没有想对日本宣战,第二不知中国海军的训练如此不济。实际中国海军在黄海大战中失利的原因,既不是日本军舰速度快,也不是日本军舰火炮快,主要是中国海军打不准。以“镇远”“定远”二舰的8门305毫米巨炮,可以先敌开火,而且只需命中一两发即可使日本任何一艘军舰失去战斗力。军舰再快,快不过炮弹,日本军舰在进入中国这两艘巨舰的火炮射程之后,没有被击中,而进入本国军舰射程之后,却频频命中中国军舰。中国比较小的军舰很快被击沉或重创,但是战场上留下的两艘巨舰却让日本人徒呼奈何,它们厚厚的装甲是日本的大炮根本打不穿的,最后日本军舰只好逃走。这两艘巨舰的8门305毫米大炮如果命中率为1/8,则只需12个齐射就可以让日本所有12艘军舰瘫痪,然后其他小舰再上前逐个击沉即可。“定远”和“镇远”的305毫米大炮发射速度再慢,也可以每分钟1发,从“定远”在中午12时50分开火到下午17时30分日本舰队撤出战场,共5小时40分,可以发射炮弹8发x340分钟=2,720发。即使如果因为战斗机动等原因,实际上只能10分钟发射1发,也可以发射272发,甚至打10炮中1炮,也可以命中27发,每艘日本军舰可以“分享”2发以上,则不但可以使之重创,全部击沉已经绰绰有余,何况除这些305毫米大炮之外,我军还有260毫米炮1门,250毫米炮4门,210毫米炮12门,150毫米炮17门,120毫米炮3门。但是,这8门305毫米巨炮没有击沉1艘敌舰,只是“偶然”命中的几发,但是已经足以使全部中弹敌舰遭到重创:“松岛”几乎全部上层建筑荡然无存;“比睿”下甲板后部全部损坏,丧失战斗力;“赤城”舰长毙命,丧失战斗力;“西京丸”几乎不能行使,丧失战斗力,这些战绩,几乎都是305毫米克虏伯大炮的一弹之功。要说速射火器,中国军舰上也有,“致远”舰上的“格林”炮就是机关炮,邓世昌在冲向“吉野”时曾亲自开火,命中数百发,但口径太小,基本不能伤害“吉野”。那个时代的海军是“大舰巨炮主义”最有效,大舰则装甲厚,防护力强,这是甲午海战所证明的,巨炮则一击致敌死命,这也是甲午海战证明的。我国海军既有大舰,又有巨炮,本来应该具备制胜条件的,但是因为技术不精,结果最终惨败。我们看一下战后的统计数字:中国军舰中弹数日本军舰中弹数定远159松岛 13镇远220严岛 8来远225桥立 11靖远110扶桑 8平远24千代田 3济远15比睿 23广丙1吉野 8致远 沉没浪速 9扬威 沉没秋津洲 4超勇 沉没高千穗 5广甲 沉没赤城 30经远 沉没西京丸 12总计754以上总计134根据上述统计,加上落在被击沉的中国军舰身上的炮弹,日本舰队至少命中率超过中国舰队10倍以上。另外,从中国几艘军舰中弹百发以上仍然保持战斗力,可见日本150毫米的速射炮威力有限,甚至国产的“来远”号军舰也经得起225发炮弹的轰击,“定远”和“镇远”就更不必说了。还有一个现象,中国军舰凡装甲厚度在200毫米以上的军舰除“经远”外无一沉没,而装甲厚度在100毫米或以下的军舰,大部分沉没,只有“靖远”、“广丙”得以保存。而日本军舰除“扶桑”号以外,全部军舰的装甲都在114毫米以下。最凶猛的“吉野”,装甲只有102毫米,其它第一游击队的3艘军舰“高千穗”、“秋津洲”、“浪速”的装甲只有51毫米;日本本队的各舰,多数装甲在100毫米左右,“千代田”只有33毫米。因此,日本军舰并非很难击沉,但是以中国海军的训练水平,很难击中倒是真的。我军8门305毫米巨炮,奋战340分钟,只有数弹有效,几乎是每次开火都是肯定不中,命中是意外的,或者说是偶然。军舰的速度在战略机动方面作用很大,但是在战斗当中就未必起决定性作用了。中国军舰平均时速15海里,实际在战斗中只开到8海里,日本舰队平均速度与中国舰队相当,几艘快速舰达到时速20多海里,即便如此,也是每小时最多多走5海里,中国的305毫米大炮每分钟可以发射1发炮弹,在1个小时内可以发射60发炮弹,8门合计可以发射480发。因此,大型水面舰只依靠速度获得的战术优势是有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的战列舰设计得比较其它国家的速度快,为此牺牲了装甲厚度和火炮口径,而德国却坚持生存第一,火力第二,速度第三的设计原则,战史证明,德国的设计明显优于意大利的设计。英国最大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就是按照注重速度的原则设计的,结果遇上德国的“俾斯麦”后,仅仅5个齐射,两个齐射命中就被击沉。“俾斯麦”在击沉“胡德”号以后,又炮击“威尔士亲王”号,6分钟命中4弹,重创“威尔士亲王”号。在整个战斗中,英国这两艘王牌战舰只打中“俾斯麦”号3弹。如果“定远”和“镇远”有“俾斯麦”舰上官兵的射击技术,大概三分之一的日本军舰还没有进入自己的速射炮射程范围之内,就已经被我军的远程大炮击沉或者重创了。实际上,我军重炮在5,300米距离开火,敌军进入3,500米(一说3,000米)才还击,时间差了3分钟(一说5分钟)。这3分钟(取其短说)里,我军8门重炮可以齐射3次共24发炮弹,但是没有命中一发。直到开火14分钟以后,才有日本军舰被305毫米炮弹击中。而日本旗舰“松岛”号第一轮齐射就命中中国旗舰“定远”号,使舰队司令丁汝昌负伤,信号旗折断,舰队失去指挥(一说“定远”的舰桥是被自己的大炮开火震垮的,难以令人信服,毕竟几个人不算重,竟然会压得钢铁舰桥象饼干似的不经一震?而且迎风飘舞的司令旗和信号旗也竟然把桅杆“拖累”断了?)。由此可见,甲午海战我军败绩,虽然慈禧太后有挪用军费的责任,但是凭当时清朝北洋水师的实力,抗衡日本应该是有条件的。如果当时训练严格,充分,使命中率提高一倍,战争的结果可能根本相反。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以极其劣势的武器装备对抗装备最精良的美国军队,仍然获得胜利,除指挥正确之外,有一支久经战阵的军队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上甘岭战役的炮战当中,敌人每天最多发射30万发炮弹,而我军最多只能发射4万发炮弹,相差7倍多,和甲午海战的速射炮对大炮相当,但是我英雄的志愿军依然能够取胜。其中一个原因从美国兵把上甘岭的一个高地叫“狙击兵岭”就可以看出来:志愿军战士单兵技术熟练,枪法好。甲午海战中,中国海军的广大官兵浴血奋战,为国家民族付出了惨重牺牲,按照我们的传统,写历史为尊者讳,当然不愿意说他们的不是,而宁愿说是武器不如人。但是笔者认为,实事求是会使我们更加接近真理,虽然真理有时不讲情面。据说,日本人是看到中国水兵把裤衩晾在大炮上才决心向中国挑战的,可见北洋水师训练和军纪之涣散。因此,武器装备的因素并不是中国海军在甲午海战中惨败的决定性因素,人的因素显然更重要。后来日本海军提出:“宁要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不要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强调精湛的射击技术对海战的重要性。很快,他们就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了欧洲强国沙皇俄国。在对马海战中,日本人也是让俄国人首先开火,自己稍后才开火,但是由于日本水兵的射击技术精良,所以一开火很快就重创了俄国的主力舰只。俄国旗舰经过两轮齐射,基本失去战斗力,舰队司令重伤丧失指挥能力,决定了战斗的结局。 封建分裂,使得甲午战争在军事上实际上是以李鸿章一个军阀的实力对抗日本举国的侵略,故李鸿章极力避免战争,以保住自己在官场上的本钱。战争爆发后也极力保存实力,不敢主动进攻。北洋水师当时应该组织特遣舰队远征日本,封锁对马海峡,炮击日本沿海城市,甚至炮击东京。当时既没有飞机,更没有雷达,要寻找茫茫大海中的军舰是很困难的。日本大城市多数靠近海边,以木板房居多,炮击大城市很容易引发火灾,影响巨大。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珍珠港惨败之后,派“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空袭东京,取得重大心理胜利。甲午战争开始,日本海军一门心思放在黄海和渤海的制海权争夺上,想不到中国海军会长途奔袭,抄他的老窝。轰击东京等大城市之后,再回师对马海峡,袭击日本侵略军的后勤供应线。如此,日本海军传统上不能置东京等大城市的安危于不顾,必然分兵回防。然后中国海军则可集中南洋、北洋两支舰队主力与日本在对马海峡一带的护航舰队决战。对马海峡的制海权易手,侵略朝鲜的日军将不战自退。相反,日本却不可能通过炮击中国沿海获得战略利益,因为没有要塞的沿海城市,多不重要。这实际上是“围魏救赵”战略在海军战役中的使用,关键是军舰在出击和转移时,选择非常规航线,避开日本舰队的截击。例如,炮击之后,日本海军可能会在威海附近,截击我回航补给的舰队,但是我舰队可以跑到台湾或者上海补给,会合南洋舰队再北上决战。这里建议的战略后来在日俄战争时被俄国海参崴舰队采用,在日本沿岸大有斩获,击沉击伤和俘获日本多艘舰船,并且炮击日本许多沿海城市和地区。只是因为俄主力不在海参崴,才没有达到战略目的。以前有一位朋友忽发怪论,说应该感谢慈禧太后,如果她当初把建造颐和园的款项拨作军费,则黄海下面无非多了几堆废铁,我们就没有颐和园游玩了。话虽偏激,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清朝丧权辱国,不关军费开支的事情。腐败的政权,怎么开支都是糟蹋民脂民膏,无非是糟蹋到哪里,让什么人糟蹋罢了。
在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的时候,清朝海军的实力达到了巅峰状态。当时的清朝海军整体吨位排在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位置。(包括其他三支水师的吨位,北洋水师是四大水师的主力)然而从1888年开始,北洋水师就一直在原地踏步。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日本联合舰队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北洋水师,只是清朝的满朝文武还沉浸在“亚洲第一舰队”的美梦中,自认为北洋水师的实力很强大。
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的实力变化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国内爆发了明治维新运动,日本开始了近代化海军的建设。与此同时,清朝也通过洋务运动,开始大力发展海上力量。因为清朝的国力更加强大,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北洋水师已经初具规模,而日本联合舰队还处于发展阶段。
1886年的长崎事件,让日本开始下定决心赶超清朝。从1886年开始,日本海军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日本天皇为了支持海军发展,坚持一天只吃一顿饭。日本海军建造的新型军舰,都是以清朝的定远号和镇远号为假想敌。
北洋水师原地踏步
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在之后六年的时间里面,北洋水师没有增添过一舰一炮,整体实力一直都在原地踏步。而日本联合舰队不仅增添了众多新型舰艇,还换装了新型速射炮和开花炮弹。
虽然北洋水师的舰炮口径更大,但是北洋水师的舰炮射速非常慢,在实战中的火力表现远不如日本的新型速射炮。而且北洋水师使用的炮弹是实心炮弹,虽然实心炮弹的穿透性能优越,但是实心炮弹的杀伤性远不如开花炮弹。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的死伤人数众多,就是因为日本联合舰队的舰炮射速更快,杀伤性能更强。
北洋水师被日本联合舰队反超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候,日本联合舰队的吨位和火力都已经超过了北洋水师。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除了定远舰和镇远舰之外,其他舰艇的吨位都没有超过3000吨。日本联合舰队的参战舰艇中,有9艘战舰的吨位超过了3000吨,5艘战舰的吨位超过了4000吨。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说,清朝除了北洋水师之外,还有三大水师,而且这三大水师的吨位都不低。实际上清朝所有的先进战舰,基本都集中在了北洋水师,其他三大水师的吨位虽然大,但是装备的都是老旧舰艇,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
日本还有后手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从英国订购了两艘万吨级别战列舰,这两艘万吨级别战列舰属于新型战列舰,实力远超过定远舰和镇远舰。(日本订购的战舰为富士级战列舰,富士级战列舰排水量1.25万吨,分别在1896年和1897年交付日本)
而在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四处奔走求人,也没能购买到主力军舰。即使北洋水师能够在战争前期苦撑下来,一旦战争持续数年,等到日本的两艘万吨战列舰服役之后,北洋水师仍然免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
总结
在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清朝君臣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他们自信的认为北洋水师是“亚洲第一舰队”,认为日本只是一个弹丸小国。结果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清朝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从此失去了成为世界列强的机会。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97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