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霸时,齐国之地发现了一幕极富戏剧的事情。当时,韩信打败龙且二十万大军之后,突然萌生要当齐王的念头。当然,他并没有直呼白要,而是找了一个借口这样对刘邦汇报。
韩信是这样给自己的野心披上美丽外套的:“齐人虚伪多诈,反复无常,而且又倚仗着南边与楚为邻,所以很难摆平他们。敬请汉王允许我当假齐王,以便镇定他们!”
所谓假齐王,就是齐国的代理王。这就奇怪了,为何韩信没有要求刘邦封他为真王,而偏来个假王,是不是他太不自信了?
其实,不是韩信的胆不够大,也不是韩信的实力不够强,而是韩信从来不做没绝对把握的事。他在挖掘通往齐王之路中,必须也得给自己留一条退路,这种策略我们又叫它两全之策。
想想就可知道,韩信是以半要挟半商量的语气向刘邦提出申请的,如果刘邦答应他当代理齐王,那迟早有一天也会转正的。
但是,如果刘邦不识时务,彻底绝他齐王之路,那就对不起了,以前你夺过我一次帅位,这次你再想来夺相,门儿都没有。同时,你也别想叫我替你去攻打项羽了,甚至如果惹我不高兴,我还有可能替项羽反过来抄你的老底呢。
韩信这招就叫虚张声势,探测虚实,进退有余,实在是妙不可言。
然而,韩信这个所谓的两全之策,到了刘邦这里却成了一个两难问题。
在刘邦看来,不管他是否答应韩信,刘邦本人都亏本。首先,郦食其本来就搞定齐王了,齐王这个位怎么轮也轮不到你的,可你却偏偏攻打齐国,害死了郦食其。这对你韩信来说是不亏什么,可是我刘邦不但亏了一个郦食其,又亏了一个盟友,更亏了一支军队呀,你韩信手里那些兵还是我叫萧何从关中派出来给你用的呢。
其次,我刘邦整天被项羽追来追去,脚力都跑没了,好不容易弄得相持不下,却受了一箭,还差点没命,现在好不容易疗好伤,从成皋回到广武坚持战斗,你都不想着怎么来帮我扶我助我,却一心想赖在齐国享受成果,高枕无忧地过你的好日子,这世界上哪有这等便宜之事啊!
所以说,韩信这个借口表面上看似合情合理,实际上却是极有心计。
以有对计的话对付亦有心计的人,不是找抽吗?
果然,当韩信的使者向刘邦传达请示时,刘邦当即就暴跳如雷,拍着桌子就戳破了韩信的嘴脸:“我被项羽困在广武哪里都去不了,日日夜夜地盼星星盼月亮地盼着你来帮我,你没有半点表示也就罢了,竟然还想自立为王!”
大家都是在江湖上混的,脑子里有几根筋,彼此都是知根知底的,你又何必搞这种辱没别人智商的动作呢?你这个请立假齐王的借口,不是想找抽就是居心叵测地挑斗!挑斗,那可是我刘邦一生中从未畏惧过的游戏,你以为你吓唬谁呀。
刘邦对韩信隔空大骂出口,如果不出差错的话,这肯定又是一场清理门户的火并。
但是,就在这紧急关头,刘邦还没来得及再次跳起来对韩信的使者破口大骂时,只见张良和陈平不约而同地各从一边狠狠地踩了刘邦一脚。
刘邦一下子愣住了,莫名其妙地看着旁边这两位谋略大师。
张良马上附到刘邦耳边,告诉他道:“目前楚汉相争不下,形势于汉十分不利,根本就没有实力打消得了韩信自立为王的野心,不如就此顺应他的要求,好好善待他,让他守住齐国,保持中立。不然,真的惹怒了韩信,万一他偏向了项羽那方,那天下就不可收拾了!”
刘邦一听,恍然大悟。
现在的韩信不是过去的韩信了,他的翅膀是真的硬了,动不得,更打不得了。既然如此,那只能暂时哄着他了,像哄狼狗一样地哄着他,求他乖乖地蹲在圈里不出来咬自己人就万幸了。
但骂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这叫刘邦再怎么收回来?
刘邦的回答是,我不但能收,而且还能收得特别的漂亮。
刘邦再次跳起来,高声大骂韩信使者。
但刘邦的这次大骂,不要说使者,就是韩信在他面前也会甘心接受的,甚至还会当场跪拜谢罪。因为刘邦是这样对韩信使者骂的:“男子汉大丈夫,要当王就当真王,还当什么假王呢?回去告诉韩相国,我刻好印后,马上就给他送过去!”
真不愧为天下第一号变色龙,龙卷风都没有他转得快!
果然,刘邦说话算话。春天二月,刘邦派张良给韩信送去了王印,韩信正式被刘邦封为齐王。
刘邦谓张良、萧何、韩信为“汉初三杰”,其中韩信又有“兵仙”之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刘邦若少了韩信,项刘之争或许还要继续。
刘邦当亭长时,韩信正处在衣食无着的窘境中,正到处蹭饭。亭长是多大的官儿?我查了半天资料没有结果,想必不会太大,顶破天也不会大过县长,估计相当于现在的乡长镇长一类。刘亭长属于白道黑道都能吃得开的角色,喝酒吃肉说点黄段子都不成问题,是不是村村都有丈母娘则不得而知,如有估计发妻吕雉不大能饶他。
此时,身高一米八左右,面容俊美的韩信,正好被屠夫逼得从胯下钻过,在受漂母一饭之恩时又被老太太好一顿教训,韩信血性一起就仗剑投军去了。投的是项羽的部队,做了项羽的侍卫长。然韩信并不以武功见长,要不他完全可以一剑将屠夫劈了然后溜之大吉,之所以没动武,可能是韩信不愿同匹夫玩命,也可能是没有十足把握,怕吃眼前亏。
据此推测,项羽让韩信当贴身侍卫,并不是在乎韩信武功,而是觉得韩信身坯还算威武。项羽是何样英雄,举目四望,当时天下能有几人入他眉眼?因为他本人就是恨天天无把,恨地地无环的角色,要不他很有可能把天地攥在手里当哑铃玩。
韩信在项羽手下仿佛潜龙在渊,抑郁不得志,听说刘邦那边正在招贤纳士,他就无牵无挂地跳槽了。
刘邦打仗不行,打一仗基本输一仗,起事前期靠樊哙、周勃一干故交,但这并不等于说刘邦见人就封官,见菩萨就磕头。所以韩信来投,他也没有太当回事,给他个团长营长的就把它留了下来。韩信顶头上司夏侯婴觉得韩信小伙子不错,遂向萧何推荐,萧何暗中考察后又极力向刘邦推荐,刘邦依然不以为然。只有建议权没有人事权的萧何无计可施,韩信也有些灰心,准备重新找老板去,跟着几十个中下级军官趁着月色逃了,这可急坏了了萧何,来不及请假单人独骑就追了出去。有人报告刘邦说萧何也逃跑了,气得刘邦一宿没睡,在帐篷中骂了一晚上萧何的娘。
萧何回来了,刘邦问他,你跑什么跑?萧何说我没跑我追韩信去了。刘邦说这么多军官开小差你不追就追这小小韩信?萧何说,您呐如果就想当当草头王我就让韩信走了算球,您要想得天下就一定得把韩信留下来!
刘邦心动了:那我安排小韩个什么职务?萧何说:大将军!刘邦说那就叫他来吧。萧何说,这怎么可以,大将军岂是小孩子过家家的可以呼来喝去?于是刘邦令人建了拜将台,选黄道吉日授了印信。韩信就正儿八经地当起了大将军,几仗下来无人不服。
韩信因此尾巴也稍稍翘了起来,有一次跟刘邦聊天,刘邦问韩信,你看寡人带多少兵合适?韩信说,您带个千把人,最多不能超过两千人。刘邦接着问:那你呢?韩信答,我吗,我当然多多益善。上不悦!韩信赶紧说:陛下不善于将兵但善于将将呀!刘邦心说,这还差不多,瞧你小样兴的。
有了韩信,刘邦就基本上不需要亲自带兵打仗了,有时候玩玩票,但是一打仗还是照输。有次跟项羽对掐又被围在荥阳,刘邦传令调韩信来救驾。韩信刚刚打败齐国正意气风发,就派使者向刘邦提条件,说齐国这地方的人奸猾伪诈,南面还有楚人虎视眈眈,您能不能让我做个假王来弹压弹压?刘邦一听顿时脸上勃然变色,大骂道:我困在这里危在旦夕,要你小子来救,却在那里要自立为王……张良赶紧在桌子底下踢了刘邦一脚(当然不重),并用手掩着嘴悄悄的说:现在这个样子还怎么禁止韩信称王?刘邦举着的右手依然拍了桌子,继续叫骂:瞧你小子这点出息,当王就当王,还当什么假王?
这些事让刘邦韩信之间结下梁子。到韩信灭了项羽,他的职业生涯也走到了顶峰,齐王自是当不成了,降为淮阴侯,后来终于被吕后杀了,当然是刘邦默许的。临死前韩信总算省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项王已死,我固该烹。
这话说得很是经典,但对韩信而言实在已经太迟了。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可能是盟友、功臣的注定宿命,历朝历代都有,鲜有例外。
历来“飞鸟尽弓箭藏”这般道理,似乎扎根在了民间思维中。所以总是用来解释那些被诛杀的开国功臣们。比如,韩信!
但现在的问题是:韩信有反心吗?从目前史料上来看,韩信最多算“有反心,没反胆”。证据就是韩信在平定了齐国后,给刘邦写了封信:如今我虽打下了齐国,但这里却是人心惶惶,而且齐国反复无常,紧邻着楚国,所以我推荐我自己代理齐王,替你守着这块地盘,这样对以后的发展有利。
结果当时刘邦就不高兴,来了句:胯下夫,安敢称王?一旁的张良偷偷踢了他一脚,刘邦立刻改嘴:“说得太有道理了,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王,做什么假王?”所以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随后,韩信带兵直扑项羽的楚国,项羽也意识到了韩信的威胁,便想招降,被拒绝后,蒯通亲自出马,却不直接劝说韩信,而是用相术说事,意思就是说,你韩信是老板的命,怎么还给刘邦打工?而且如今你功高盖主,这样下去一旦项羽失败,你也迟早会被刘邦干掉,不如你反了算了,从此三分天下。
但韩信思考再三后依然拒绝,灭掉楚国,让刘邦当上了皇帝。但哪知,刘邦最终真就找借口杀掉了韩信,以至于韩信临死前大呼:恨不听蒯通之言。
参看这段史料,韩信有反心吗?应该是有的,不然为何他索要齐王封号?为何又临死前悔恨?其实就是恨自己没有反叛刘邦的胆量。但无论怎样,结果证明一切,由于韩信的确被冤杀,故而刘邦在民间的名声是相当不好,几乎难以抬头。
但历史上的许多事情,其实都不可用对或错,好和坏,这种非黑即白的标准来评定。同样是刘邦杀韩信,被“定案”了800多年后,唐太宗李世民却发表出了另一番言论,给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对刘邦表示出了“懂你”的意思和给予支持!
事情要从尉迟恭说起。皆知尉迟恭对于李世民来言,那堪称是定海神针,玄武门之变时,若没有尉迟恭,李世民能否干掉李建成、李元吉,威逼老爸李渊去当太上皇,都是未知数。所以尉迟恭持此拥主大功,就开始飞扬跋扈起来了。
在一次宴席上,只因自己的坐席位于靠后,便当着李世民的面揍了皇亲李道宗,一拳下去差点打瞎李道宗的眼。当时气得李世民抖袖子便走了。几天后,李世民就把尉迟恭叫来了,一番闲聊后,话题就转入韩信身上了。
李世民道:“最近我常常读《汉书》,越看越觉得刘邦太难了,其实他是一门心思的想保留那些开国元勋,之所以最终发展到了杀韩信等人,完全是事出有因,因为这些人凭借功高,总是不断的触犯法度。这不是刘邦的过错,而是治国就应法度严明,奖罚分明。不然如何治理国家?所以做臣子的要从韩信身上吸取教训,务必严格要求自己。别事到临头了才追悔莫及。”
李世民借韩信被杀这事的一番话,立刻吓得尉迟恭向李世民磕头认错。同样的一件事,为何在李世民眼中,就有了这种全新的解释?里面除了规劝尉迟恭外,其实还藏着两个道理。
其一、高度决定视野。李世民和刘邦都是皇帝,也都堪称是明君,所处的高度就决定了其视野绝非仅看到眼前。比如,刘邦杀韩信,是发生在刘邦的晚年。此刻对刘邦来言,汉帝国的传承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大事。而韩信这样的开国元勋,显然刘邦的后代,是没办法驾驭的。刘邦在,韩信不反,若刘邦不在了呢?谁又能保证韩信?
其二、身份决定言行。皇帝跟皇帝之间,属于同一个朋友圈,是最有身份的人,这些人的言行,绝对比咱寻常百姓要深刻或锐利。比如刘邦在得知韩信求封王时的第一反应,就相当锐利,因为一叶知秋,所以明白韩信这是一种试探。即,我这么大功劳了,你刘邦咋表示啊?而李世民却上升到了一种深刻,即,拿此事敲打尉迟恭,以理服人。效果却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需要。而民间的看法却没有这么多顾及,只一句话,飞鸟尽弓箭藏,看看人家张良……完全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味道。
所以,韩信被杀到底冤不冤,也便形成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不过这却恰好形成了必要的互补关系。民间的明哲保身(生存欲望)和帝王的需要(统治手段),正好互相借鉴和互相作用,因而达到一种平衡,只要不被打破,便能双方都安然。
在汉朝,汉高祖以骂人出名,骂人之狠之多同他的《大风歌》一起流传下来。成了人们的闲谈话题。《大风歌》是有志气有胆量的豪迈之歌,历来激励了无数的人勇往直前,建功立业。
至于汉高祖的骂人,在《史记》《汉书》几乎无处不在。他骂人有点特别,越骂人越有人跟着他鞍前马后不亦乐乎地跑。
在汉初除了留侯张良外,汉高祖对谁都没有好脸色看。三杰中的萧,韩二杰被他骂得惨,一死一囚,汉高祖的骂堪称一绝。从他一登场于《高祖本纪》的那一刻,他的性格便被定格在骂人之上。他骂人的艺术效果惊人,越骂,别人越要跟着他跑,骂到后来,骂出了传名后代的代表作品《大风歌》,圈了一个打天下的沛县集团来,这就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了——就在于他骂出了名堂,骂出了成绩。 让人疑惑的是这骂人的背后总有点什么才对,不然别人骂败事,他却骂成事,就不得不承认老祖宗骂人骂得底气有理由,有点骂声以外的其他东西了。 后人也跟着学闭口不言,开口就骂,但是学不来,似乎缺少了点什么东西。单纯为骂而骂,难及其项背。他的性格即是如此,喜欢楚制,不好书生:
“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陆贾列传》
由此可知,刘亭长依级而上,沛公,汉王,汉高祖一直到崩于未央宫前一天,还在骂吕后,骂御医,封了五十斤金让医者走了。并留下豪迈的谩骂一阙:
以布衣堤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高祖本记》
不治病,也不怕死,比他的老皇帝秦始皇强多了,看看这牛脾气!
一,相国只为尽职责,岂料君王起疑心汉高祖骂萧何。为什么要骂萧何呢?汉高祖在平定鲸布叛乱时,中了一箭,很痛苦很烦恼的,加上吕后与戚夫人争宠争位不可开交,后宫的事让他心力憔悴。
汉高祖在回京的路上,碰上长安城附近的老百姓告萧何的状,告他强买民田房宅多至上千万。 汉高祖接了状纸,心中暗自欢喜,认为相国适当搞点腐败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萧相国不是搞腐败的料,他腐败搞成夹生饭,头几分钟皇帝高兴,后几分钟,惹得皇帝大声怒骂,原因是萧相国为民请田,而且是请汉高祖的上林宛荒芜的土地让老百姓耕种 。汉高祖认为相国请地讨好老百姓,图谋收买民心——这是汉高祖一直担心的事情。
汉高祖登时就爆发了,有如泼妇骂街:好你个萧何,一定是接受了奸商的财物,跑来要老子的上林宛,拿去讨好他们,你倒底要干啥,嗯?
结果是萧相国下狱,若不是群臣相救,会关死在牢中。因为汉高祖这时疑神疑鬼非止一日。其实这件事萧相国没错,干的是自己份内的事" 在其位谋其事", 但汉高祖不这么认为,他从巴蜀汉中一出来,就隔三差五地疑心萧相国在巴蜀汉中关中经营根据地时收买民心。
萧相国是把俸禄,封邑收入,萧家十五岁的男人全送给前线去为汉王打仗,可是汉高祖还是不放心。 最后借口上林宛垦荒一事,治了萧相国牢狱之罪。但过了几天,当着众人的面又赔礼又道歉,并且承认自己是桀纣一类的帝王,这自喻也太出人意料了。把萧相国给感动得走路不稳了。
二,周公吐哺民归心;汉王吐哺骂郦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句话暂不说,汉王吐哺,痛骂郦生倒是记裁确凿。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於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旻,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於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郦生陆零列传》
开头就骂,一骂之后听对方说得有理,马上改变恶劣态庋,脚也不洗了,听了老头话中有干货,正色而恭敬。及至言行一致,拿下陈留,封郦生为广野君。这是沛公的最大权限。由此节可知,只要有才,无论是谁都可以在沛公手下拿个饭碗。
郦生被沛公骂,他听得出沛公的弦外音,只要有才干,由你怎么干,有干货求之不得。 郦生七十余挨五十岁的人骂,伤不了他!他知道这个主子的性格,不计较。
后来,郦生又挨了一次骂。也是被汉王左一个竖儒右一个竖儒地骂。骂了之后还是该用就用,人才从来是紧俏货,不嫌多。
汉王对张良说,子房呐,郦生给寡人说,让我复立六国后代为王。这样秦军就会分散军队去打,这样秦军力量分散,我的压力不就减轻了吗?印已经刻好了,马上发出去。张良一听马上喊停,说万万使不得,他们得了土地王位一走了之,谁还和你玩,还同你一块儿打天下,千万要不得。汉王一听吓了一跳,推开桌子,吐出饭菜,大骂郦生一顿。
汉王啜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尔公事!"令趣销印《留侯世家》
三,魏豹不同沛公玩,只因被骂心头寒汉王纠集五诸侯去抢了项羽的彭城。项羽大怒,回来打散五路军队。大家一看风头倒向项羽,汉王派韩信打败郑昌夺了韩国。 派郦生去做魏王的思想工作,魏王说,人生只有那么几天,一晃就没了,汉王骂诸侯如骂猪狗,我不想同他玩了。汉王没办法,让韩信又拿下魏国,把魏王全家俘虏。
由此而言,汉王看不起其他侯王已不是一天两天了。魏豹是宁可亡国,也不同刘邦在一块儿,可见刘邦骂人之狠,修养之低,让贵族出身的王胄后代受不了。
郦生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於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於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汉王刀子嘴,恐怕更是刀子心。这次连人家的小老婆也归了自己在织室打工 。
四,迎奉高祖尽阿谀,身在厄运思忠臣汉七年,韩王信反叛,高祖杗自带兵去平叛,到了晋阳,听该韩王信与匈奴欲共同迎击汉军,皇上大怒,派使者出使匈奴。匈奴人藏匿了他们的壮士肥牛马,只把老弱及羸畜放出来。汉朝使者十多次往来,都说匈奴可从攻击。 但刘敬回来说不可以攻打匈奴,他坚信匈奴人在耍花招。
(刘敬的归宿地,在今陕西)
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馀万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
汉高祖不听刘敬之言,追到平城,匈奴果然钻出奇兵包围高祖于白登山,七日然後得解围。高祖至广武,放了刘敬,说:
“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
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后来刘敬建议和亲,为汉初两国关系缓和,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五,韩信本为镇齐地,横遭汉王骂竖子韩信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齐国,一战击败历下军二十余万,齐王大怒,把郦食其"烹之"而解心头之恨。
郦食其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他怪谁呢?怪韩信吗?人家也是奉命而为,怪不上!怪蒯通吗?也怪不上,看来这刀口上添血的营生迟早会出事。他不知道该骂谁?反正骂了一句经典" 遂成竖子之名" ,这竖子是谁呀!韩信嘛?
这是郦生骂韩信是"竖子",看来韩信情商比较低,与众人关系相处不大好。郦生骂他,汉王也骂他。汉王是跳起脚来骂韩信。因为韩信要当假齐王。 汉王就咒骂:老子在这里天天盼你来救,你龟儿子倒为什么,反而要当齐王 。要不是张良陈平踩他一脚,韩信使者一回去,恐怕就要翻天了。汉王差点激化矛盾,要是韩信自立倒无所谓,一旦倒向楚国,汉王就玩不起了。汉王立刻悟出了被踩的缘故,又大骂:当什么假齐王,要当就当真的,子房你明儿带了文书去立韩相国为齐王……
汉王这点悟性,让他屡屡反困为顺,走出困境。有些人把汉高祖左一个流氓,又一个泼皮地骂,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汉高祖其实能从千万逐鹿英雄中走出来,与项羽争权天下而且争胜了,也确实有雄才伟略。才情智商非比常人。
其他还有"一出函谷定九江,凭甚折了随何功"的随何,不但挨骂,还要缩水人家的功劳。荥阳对战,汉王罗织项羽十条罪,惹得楚军要烹杀太公,肝火一旺,直冲宵汉。在赵国驻跸时大骂女婿张敖,贯高等听不下去要造反,忠之直臣不忍主子受侮而起逆心。听不得马下治天下的言语,又叫陆生写《新书》 "治国安能事诗书 , 骂出陆贾著文章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汉高祖刘邦的骂声,是走一路骂一路。太多的困厄摆在面前,在秦朝服务, *** 只顾剥削民众和役使基层干部,反秦之后,东依西靠,先投项梁,再依怀王,后被踢出楚国中央,带兵不上万去攻取秦朝首都,这是驱羊入虎口!但他没法,先入关该当关中王,但项羽不给,窝心当了汉中王,以后与项羽为敌,屡起屡败……看不见出头之日,心头无时不烦,骂人也就成了生活中的部分,更何况晚年的妻妾不和,异姓王叛乱,兄弟无能,儿子幼弱……没有不操心的,压力山大。
汉高祖这时也就只有靠骂来发泄心里的焦虑了,减轻心头的压力了,面对复杂的时局,也许痛骂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减负节能的方法。
汉高祖(7)汉王(4)相国(1)
韩信平定齐国之后,他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不会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当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看了韩西楚霸王·项羽信上书内容,刘邦十分恼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就此机会立他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则可能发生变乱。”刘邦经提醒也明白过来,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于是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齐国失利,龙且战死,使项羽非常恐慌。派盱台人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称王齐地。
韩信谢绝说:“我奉事项王多年,官不过是个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我的话没人听,我的计谋没人用,所以才离楚归汉。汉王刘邦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脱衣给我穿,分饮食给我吃,而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会有好结果的。我至死不叛汉,请替我辞谢项王的美意。”
最后韩信就没有反刘邦,和刘邦一起灭了项羽。
扩展资料:
故事背景
韩信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梁、项羽,却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后经萧何保举拜为大将,而韩信也为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刘邦彭城兵败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又平定了魏国。之后请命北伐拿下代国,在刘邦派人收取其精兵后背水一战击败赵国,同时派人降服了燕国。
之后派兵支援刘邦以及清除项羽派往赵国的楚骑兵,平定剩下的赵国城邑。刘邦成皋兵败后夺去韩信兵马命其拿下齐国,之后韩信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
韩信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的原因:
韩信在垓下之战前刘邦没正式封他为王他就不发兵。当时,刘邦战事到了十分要紧的关头,需要韩信去救援,韩信却先自立为齐王,然后要挟刘邦封王。也就是说,韩信是先自称齐王,而并非真正得到刘邦认可,所以用“假”。
结果
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韩信受封齐王,回援大军救助刘邦,以至最后军事鼎力辅助消灭项羽。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97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