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殉国、降清与归隐:明清朝代更迭之际的张氏命运抉择(上)

六尺巷文化 2023-09-17 07:01:13

崇祯九年(皇太极即汗位的第十年,1636)四月,皇太极正式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清。崇祯十一年(1638年),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在京畿、河北、山东等地抢掠达半年之久,攻下州县七十余城。当时明政府内部朝臣为主战与主和吵得不可开交。兵部尚书杨嗣昌与总监高起潜都主张议和,主战将领卢象升坚决反对。最后,崇祯帝朱由检决定起用卢象升抵抗清军。但杨嗣昌等人却在兵力及粮草配给等方面暗中阻挠。几经苦战,卢象升只剩下五千兵马,而且人困马乏,粮草皆断。卢象升请求支援,杨、高等人置之不理。最后,卢象升率众在河北巨鹿贾庄,与清兵血战数日,终因寡不敌众,壮烈战死。(张海英,《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178页)

就在这场抗击清兵侵掠的战斗中,张淳的长孙张秉文也壮烈殉国。

张秉文(1585—1639年),字含之,号钟阳。生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卒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初二。是张淳长孙,张士维长子,也是清代大臣 张英的大伯父。 “公生而魁梧朗秀,发未燥时,曾王父即许为远器。”曾王父即祖父张淳,张淳对他期望很高,其时他已退居乡里,亲自教他读书。张秉文读书过目不忘,十三岁就补邑诸生。他博览群书,当时人称他为“腹笥”,意思是说他“腹有诗书几千卷”。

爷爷张淳亲自指导他写科举文章,每天写几篇,他为文“端雅醇茂”,而且顷刻而就。张淳见此大喜,说:“福泽之气扑面而来,这个孩子一定能高中。”果然,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中应天乡试第81名,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会试第73名,殿试三甲第64名,赐同进士出身。

中进士后,张秉文在刑部观政(实习),不久授任浙江归安县知县,他认为县令之任繁琐沉重,没有赴任,于是改任徽州府学教授,在此任上他“倡明正学,奖励多方,所简士皆一时名俊”。1612年升任国子监助教,1614年升任户部山东司主事,管验粮厅,1616年管临清钞关。京杭运河会宁至临清虽经明成祖永历帝疏浚,但到万历年,长期干涸,商船久不通行,关税欠朝廷很多。张秉文多方调剂水量,安排通航,做到“下不病商,上无缩额”。开通了商运,关税不仅有了保证,而且还有盈余,偿还了前任积欠的关税,被上下誉之为“廉能”。

升任户部湖广司员外郎、郎中,1619年升任江西抚州府知府。在知府任上,他“务崇敦大,廉明镇静”,在流贼纷起之际,给了广大民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被称为“卧治”,把他和西汉时的东海太守、淮阳太守汲黯相提并论。(注:据称汲黯为东海太守,“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后召为淮阳太守,不受。武帝曰:“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后因以“卧治”谓政事清简,无为而治。)张秉文治理抚州三年,抚州人为他肖像勒石,建祠纪念,百余年不废。

1622年升任江西省副使。1623年父亲去世回乡守孝三年,1626年补任湖广荆湘道,1627年升任建宁兵巡道。当时,福建流寇纷起,沿海一带没有宁日。张秉文运送军粮,募集将士,制订了实用的防御战略,确保了建宁一带高枕无忧。

1628年升任广东按察司,巡视海道。当时海盗猖獗,巡抚退守广州,命张秉文担任监军,驻守虎头山。张秉文命令兵营修建战船、炮台,训练水兵,激励斗志。1630年,福建海盗李之奇,驾舟10艘,聚众由广东汕头市海滨的莱芜岛入南港侵犯广东澄海县城,张秉文带着刚刚训练的士卒,亲冒弹石,指挥作战。当时海雾四起,飓风突发,贼兵迷失方向,官兵越战越勇,生获李之奇。1631年升任福建右布政使,因病归乡。1635年补任江西右布政使,1636年升任山东左布政使。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清兵分几路入关,其中一路为 大将军多尔衮所领人马,最为剽悍,从河北青山口一直打到山东济南,临近年关时,将济南城团团围住。而此前,兵部尚书杨嗣昌令山东巡抚颜继祖将军队转至德州,去防备清兵攻打北京城。而清兵却避实就虚,从德州度黄河南下,连下州县十七座,奔袭济南。两军擦肩而过,留下了一座危如累卵的空城。此时,济南城内只有乡兵五百,莱州援兵七百,全部守军加起来不足两千人。张秉文一面流星快马,急报朝廷,请求援兵,一面捐出全部家产,募集士兵,犒劳士卒,动员城中百姓拿起武器保家卫国。

张秉文衣不解甲,在济南城头苦苦死守。他天天盼着朝廷的援军到来,谁知兵部沿书杨嗣昌不作回答,替皇上督师的太监高起潜在临清坐拥重兵,偏不来救。另一路援军大将 祖宽、倪宠见状亦观望彷徨,贻误了战机。可怜山东布政使张秉文,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职行政官员,率济南百姓守城十余日,终于在次年正月初二被清军攻破城池。张秉文又率兵民与清军展开巷战,终是寡不敌众,中箭阵亡。清军攻占济南城,直至三月才撤退出关。

这一仗,清军俘虏了分封济南的德王 朱由枢,掠走人口五十余万。

这只是明末一系列败仗中的一场。而在这场败仗中,布政使张秉文以身殉国的忠臣形象却依然是高大的。尤其在明末那些抗清战争中,多少人折节而降,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畴者流。在济南保卫战中,连明德王都做了阶下囚,他却能忠于职守,城在人在,最后以身殉难。堪称忠公体国,大节大义。他死后,朝廷表彰,赠太常寺正卿,在大明湖畔建专祠祭祀,建牌坊供人凭吊。清乾隆年间,赐谥“忠节”。

张秉文之死,给张氏家族带来了崇高的气节,但是也给张氏后人带来了深重的忧虑。当时,老家桐城的日子并不好过,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六围桐城,每次围困桐城,其先驱都是被起义军驱赶的桐城民众,桐城民众像被割韭菜一样的割了六七茬,加上天灾,生活日益困苦。另一方面,张氏家人也开始注视北方崛起的大清政权,眼下虽有一批忠臣烈士为国捐躯,但势如猛虎的大清兵与溃不成军的大明兵,两相对照,加深了他们对国事艰难的忧虑。在晚明的迷雾中何去何从,这个地方上首屈一指的大家族陷入了迷惘。

在朝代更迭之际,张氏一门出仕或归隐,已经是个两难选择。

从恩情与道义上来说,他们是倾向于大明王朝这个行将没落的帝国。因为他们家族中有两个人,张秉文和张秉贞,都是一方诸侯,一个官至山东左布政司,一个官至两浙巡抚;而且,张秉文抗清阵亡,以身殉国,方、陈二夫人也以身殉夫,他们和来自北方的“异族”有杀父杀母杀兄之仇。从相关资料看,张氏家族此时大多居住金陵,一则是官宦于此,一则是躲避流寇。总之,他们与大明王朝有着血肉般的联系,也与大清王朝有着血海般的深仇。

等到兵荒马乱的景象稍稍安宁,王朝鼎革之际,张氏家族也从金陵迁回桐城。“是时,吾宗人多自江宁回田亩,总为一乡,吾叔(注:指张秉谦,生于明万历戊午年即1618年,距明亡26年,卒于清康熙乙卯年即1675年)为之区画,皆有次第。是时,兵燹初定,册籍淆乱,粮重役繁,正赋之外,耗且数倍。”这说明,社会虽然暂时安定下来,但是老百姓的负担还是比较重。两害相权取其轻,流寇的肆杀与清朝的重赋,老百姓选择了重赋,只求把安稳而俭朴的日子过下去。随着清朝的入关,清王朝对全国统治的确立,张氏家族和普通的国人一样,大多选择了归顺新王朝。

❖精华推荐❖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97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