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朝的历史,一直都有一句话,那就是“明之亡,实亡于万历”;这万历就是指的明神宗朱翊钧,朱翊钧在历史上最有名的莫过于他三十年不上朝,也因此,历史上很多人将朱翊钧当成了一个昏庸的皇帝。但这真的是有点冤枉朱翊钧,其实纵观明朝历史,朱翊钧已经算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皇帝了,前期外有张居正,内有冯保,名将辈出,国泰民安。
但是在朱翊钧还没来得及享受自己的盛世帝国时,打击就接踵而至,极大地透支了明王朝的国力;而这里就来盘点下其中导致明王朝衰落的五次无法逃避的大战,来看看都是哪五场战役吧。
第一场:宁夏之役
在公元1592年时,蒙古族人拜叛乱,这拜早年投降明王朝,成了一名小军官,后来官职越来越高,在万历初年时升为游击将军,统标兵家丁千余,专制宁夏;后来越来越骄横,目中无人,而当时的巡抚党馨又几次对他施加压力,并以冒领军饷罪弹劾他,拜可就受不了了,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加上他本来就看不起明王朝的那些军队,所以干脆就带着儿子、义子一起反了。
在起兵初期,打了明王朝一个措手不及,所以在前期的时候,连续攻城略地;但是明王朝很快就反应过来了,先调魏学曾前去围剿,并派名将麻贵支援;而后又李如松为宁夏总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监军,统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虽然最终成功平定了叛乱,但代价却是不小,耗费饷银近两百万,而且整个宁夏地区几乎成了一片废墟。
第二场:万历朝鲜战争
如果说宁夏之役的爆发还有点明王朝自身的原因,那万历朝鲜战争就真的是无妄之灾;当时日本正处于丰臣秀吉统治时期,这丰臣秀吉虽然出身低贱,但在掌权之后,却是展现了非同一般的战略眼光,为了平息国内大名对分封不均的不满并为削弱各个大名势力,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丰臣秀吉的目标是近在咫尺的朝鲜半岛,有可能的话,他还想拿下大明王朝。
在公元1592年时,丰臣秀吉共计调动15万大军入侵朝鲜,不到一个月,朝鲜就几乎被灭;无奈之下,明王朝只得派兵来支援这个铁杆小弟,在第一次打退日本军队后,本以为就和平了,但没想到在1597年时,卑鄙无耻的日本再次挥兵14万入侵朝鲜;最终,明王朝在付出惨痛代价后终于再次击退日本。为了庇护朝鲜,明王朝不仅所有的积蓄都被掏空了,而且辽镇兵额削减过半,以至于女真人趁势崛起……
第三场:播州之役
播州大概位于今天四川、贵州、重庆交界处,地域辽阔且复杂,加上远离中原,属于教化,所以民风彪悍,自古以来便是中原王朝的心病;唐朝、宋朝至元朝时,播州这块地区基本都处于自治的状态,让统治者颇为头疼。从唐末的杨端到明初的杨铿,杨家已经统治播州之地长达二十九代了;到明神宗时期,按照惯例,杨家后代杨应龙继任播州宣慰司使,但这个杨应龙骄横跋扈,作恶多端,后干脆公开作乱。
但讨伐播州实在太艰难了,所以朱翊钧一直下不了决心去剿灭杨应龙,但没想到这杨应龙越来越嚣张,竟然领兵劫掠四川、贵州、湖广等地;在公元1593年时,朱翊钧终于下令决心去剿灭杨应龙,但由于此时明王朝的主要精力放在朝鲜战场上,所以在播州接连战败,直至1599年,明王朝集结24万大军(7万正规军)发动全面围剿,最终在付出惨痛代价后终于平定播州,而且是一劳永逸。但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明王朝在辽东的危机。
第四场:明缅战争
在朱翊钧时期,缅甸的东吁王朝强盛起来,四处征战扩张,从公元1576年到公元1606年,双方爆发大小战事数十起,总体来说明王朝胜多败少,但明王朝期间经历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尤其是宁夏之役、朝鲜战争和播州之役,极大的耗费了明王朝的国力,所以在后期时,面对缅甸方面的进攻显得有心无力,尤其是在1606年时,缅甸方面发动30余万大军进攻木邦,明军救兵不至,木邦失陷。
总的来说,明缅战争,应该算是以明王朝战败而告终,战败的因素开始也说了,实在是明王朝分身乏术,毕竟辽东的战事更为重要。但缅甸方面也没有讨到好处,为何呢?因为在缅甸进攻明王朝之前,算得上是中南半岛的霸主,但在与明王朝作战时,云南巡抚陈用宾以上国身份联络中南半岛的暹罗等国反抗缅甸,极大的削弱了缅甸国的实力,在战争后期时,虽然缅甸赢了明王朝,但内部却开始分裂,所以此战真正的结局是两败俱伤,甚至可以说,缅甸才是真正输家,因为云南边患,输赢对明王朝影响都不大。
第五场: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之战爆发于公元1619年,此战以明王朝惨败而告终,称得上是明王朝真正开始衰落的一战。很多人将明王朝的战败归咎于指挥失利,指挥失利的确是一方面原因,但更深的原因还是于此时的明王朝真的是已经精疲力竭,接连这么多场大战下来,真的是国困民乏,库中无银兵无战心;很多人说朱翊钧贪财,朱翊钧为何贪财?实在是穷啊!
萨尔浒之战,明王朝集结十一万军队进攻努尔哈赤,结果被努尔哈赤的六万军队击败,死伤约五万。在战争还没开始时,由于明朝朝廷财政紧张,无力长期供养辽东集结明军作战部队,明神宗朱翊钧一再催促杨镐发起进攻。这才有了分兵四路围剿后金的荒唐事情出现;时也命也,如果萨尔许之战爆发在1592年,财大气粗的朱翊钧,可能就不会催促杨镐发起进攻,也就不会有之后的惨败了吧。
其实,并不是努尔哈赤有多强,只能说努尔哈赤的运气真的很好;如果明王朝不是在接连多次大战中消耗过大,或许努尔哈赤起兵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打赢萨尔浒之战了。其实如此看来,还真的不能说朱翊钧就是个昏庸皇帝,如果他是一个昏庸皇帝,又岂能打赢那么多场大战,但朱翊钧绝对是个倒霉皇帝,至少朝鲜战争、播州之役、明缅战争都属于很意外的战争,尤其是朝鲜战争,如果日本没有入侵朝鲜的话,女真人根本没有任何机会。
我来说下个人的看法。
明神宗朱翊钧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却放弃成为优秀皇帝的可能。
纵观华夏古代史,对于合格皇帝的要求,无外乎就是维持王朝的稳定与发展。这两点,在神宗统治期间都得到了保证,对外有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对内此时南方的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从这一个方面来比较,明神宗绝对是一位合格的皇帝。然而,明神宗的做法,对不起大家对他的期望,本来他能够有更大的一番作为。最后,朱翊钧却成了历史上,不上朝时间最长的皇帝。
在他登基前,明王朝在嘉靖年间,几位大佬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由高拱、张居正取得了内阁最高权力。当张居正利用隆庆帝驾崩扳倒高拱后,成为了内阁首辅,并担负起了小万历的教育。这位,神童出身的阁员为了让万历成为明主,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
万历也不负众望,从小便聪明伶俐,手段高超。在以后的岁月中,虽然他长时间不上朝,但明王朝也并未出现大的乱子,可见其手段高明。但,整个万历年间的走向,却并没有如张居正所望,神宗自从张居正死后,也就勤奋了五年时间,之后便长期待在深宫,对于各类事项爱答不理。
除非此事火烧眉毛了,不然,皇帝大人基本没时间关心。神宗一朝虽然不像嘉靖时期一样,文臣武将众多。但也并不落于他朝,然而,在明神宗的统治下,万历一朝,仅仅维持了正常的统治,并没有止住衰落的态势。如若万历用心治国,明王朝必然能够稳住,但他并没有如此,而是给我们留下了谜一样的万历时期。
综上所述,因为他的消极怠工,明神宗仅仅达到了皇帝的最低标准,勉强合格。
明光宗,朱常洛,是一个苦命的皇帝。因为登基时间只有一个月(29天),所以其执政生涯的史料非常缺乏,后世能谈论的也就是几道谕令而已。但是作为一个皇子,在晚明动荡的朝局里,他又是一个旋涡式的中心人物,大量的人事围绕着他而发酵。
对于这位“一月天子”,朝史暮想还是有些话想和大家聊聊的。抛开晚明朝政的混乱,权力的尔虞我诈,朱常洛从小到大的成长轨迹,艰难险阻的成长环境,都是造就了朱常洛人生悲剧的重要成因。我们试着撕下史料繁杂的外衣,回归到人物本身,去探究朱常洛一生悲欢荣辱,探析其性格特点与悲剧人生的因果循环。
万历九年,明神宗朱翊钧(即万历皇帝)去慈宁宫给母亲李太后请安,适逢李太后不在。少年天子邂逅了17岁的宫女王氏,便是一番春花雪月。宫女王氏,即朱常洛生母,王恭妃。次年,皇长子朱常洛降生。
与很多人以为的不一样,尽管对于王恭妃,万历始终心存芥蒂,很是看不上其宫女的出身,但 对于降生的皇长子朱常洛,万历一开始是表现出足够疼爱的。
万历十年八月十一日,朱常洛诞生,于八月十二日万历便下旨:
朱常洛一出生,万历就打算热闹热闹,调拨钱款赏用。比如当时内阁的张思维,申时行,都得到了赏赐。万历还派出大批勋贵,去宗庙祭告,隆重地接受群臣的道贺。
满月的时候,按照传统,朱常洛需要剃胎发,这种小事情,万历居然也亲自过问:
皇长子马上要满月了,礼部要对皇长子剃胎发的事情上足够重视。同时,万历命令内阁给皇长子取名。内阁提供了两套选择方案,万历都没看中,最后自己出马,定下“洛”字。
由以上种种史料来看,万历对皇长子朱常洛一开始是疼爱有加的,对于朱常洛的出生,也是满怀欣喜的。但这一切,都因为另一个儿子的降临而改变。
万历十四年正月初五,已经虚龄五岁的朱常洛正睡得香甜,忽然一声响亮的婴儿哭喊声划破了禁宫的宁静。郑贵妃诞下了皇三子朱常洵。(皇二子早夭)
同年,内阁首辅申时行上疏,请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至此拉锯近三十年的“国本之争”正式拉开帷幕。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万历对朱常洛及王恭妃,开始变得冷漠。
很多朋友奇怪,老话常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为什么万历给予两个儿子的待遇,差别如此之大。朝史暮想认为,原因如下:
其二,万历因为少年时,经受母亲李太后和张居正等人的严苛管教,有很强的叛逆心 。而朝臣们请立朱常洛为太子,并且预设好了各种相关流程事宜,导致万历叛逆心起。
其三,朱常洵从性格上更加像万历,而父亲一般都喜欢和自己相像的儿子。
其四,朱常洛自幼体弱。 即使是封建 社会 的第一家庭,皇子幼年夭折也是常情。
我们看看朱常洛和母亲遭受的待遇。
朱常洛在十三岁之前,一直都和母亲王恭妃住在一起。所居宫殿是嫔妃里最偏的,用度是最少的,侍奉的宫人年纪是最大的。事实上,作为诞下皇长子的王恭妃,几乎处在打入冷宫的状态。
相反郑贵妃呢?万历朝有两个太后,王皇后侍奉嫡母,郑贵妃(即文中翼坤)侍奉生母,其他嫔妃都不准参与,连见面都不准。
郑贵妃仗着万历的宠爱,经常会当众讥笑王恭妃的出身,指责她趁万历年少时故意引诱万历。并时常派遣宫女太监监视这对母子。枕头风肯定是没少吹,造谣的事情也没少干。
有一次,郑贵妃向万历告黑状,说朱常洛常年待在母亲寝宫,恐有违背人伦之事。万历大怒,派人去查验。王恭妃得知来人来意,不禁失声痛哭,曾言自己把朱常洛看管得这么紧,就是怕有人要陷害自己儿子,却没想到还是躲不过。
朱常洛跟着母亲,受尽了父亲的冷落,郑贵妃的迫害,宫人的白眼,物质的匮乏,如此的成长环境,也就养成了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性格。
有三个例子可以看出朱常洛软弱的个性。
万历三十九年,王恭妃病重。朱常洛请旨进宫看望,谁都知道这次诀别就是生死之分。
朱常洛坐在病榻旁,看着母亲憔悴的面容,泪流不止。母亲即将离世,做儿子的自当有千言万语。可王恭妃却制止了朱常洛开口,史料的原话是“郑家有人在此“。原来郑贵妃派人在听墙根。
而朱常洛居然就真的没有开口说一个字,只是静静地看着母亲咽下最后一口气。
这次是万历病重。按理说,皇帝病危,太子这个时候需要陪在旁边,一则显示孝心,二则需要聆听皇帝的最后教诲。但也许是万历病情已经非常严重,朱常洛并没有收到召见的旨意。
是夜,朱常洛徘徊在万历的寝宫外,踌躇不已,却始终不敢进去。后来是在给事中杨涟力劝之下,并且找好了借口,才敢进入。
万历驾崩前,曾经要求朱常洛把郑贵妃封为皇太后。登基后的朱常洛便把这件事情转到了礼部这边。礼部官员圆滑地糊弄了过去,事情便不了了之。而到了朱常洛病重托孤的时候,居然自己再次主动提出这件事情,弄得身边的一众朝臣非常不解。
意思是,之前父皇要求我把郑贵妃升为太后,我本是一个孝顺的人,这件事情一直被你们拖着。现在你们商量下,把这事落实了。
要知道在当时,朱常洛已经逝世的生母,王恭妃,其封号也只是一个皇贵妃。而对于一直迫害他的郑贵妃,朱常洛在交代后事的时候居然还记得升他为皇太后。
当然,事情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了。
通过以上三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 朱常洛胆小而缺少担当 , 且郑贵妃在他幼年时期,埋下了严重的心里阴影 , 哪怕在做了皇帝后,甚至临终前,依然潜意识地不敢忤逆郑贵妃的意见。由此亦可见,除了软弱之外,朱常洛非常缺乏原则性。
同样都是皇帝的儿子,在生活待遇上,朱常洛和朱常洵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朝史暮想没有找到关于朱常洛生活待遇用度上的确切史料,但是有一些侧面例子可以引证。
埋葬万历的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进行过考古挖掘的。其中埋葬着万历,陈皇后以及王恭妃。王恭妃是后来被明熹宗(朱由校,朱常洛儿子)移葬过来的。
在整理出土的文物时,王恭妃随身埋葬的物品,除了一身着装,一顶凤冠,稍微拿的出手的只是一把规格一般的镀金壶。而且从其损耗程度来看,应该是王恭妃用了很久的东西。
母亲如此,作为儿子的朱常洛境遇相信不会太好。
还有著名的“梃击案”。一个乡野村夫,居然拿着一根木棍就能闯进朱常洛的宫殿搞暗杀。要知道,皇宫重地,警卫森严,就算是普通的政府衙门,也配几个衙役做安保吧。朱常洛这呢?只有几个上了年纪,被淘汰的老太监。
还有朱常洛出阁读书的时候,天气寒冷,朱常洛冻得全身发抖。随侍的太监居然连火盆都不给准备。后来在老师的严厉责问下,几个太监才勉为其难地点了炭盆取暖。
与之相比,朱常洵的日子就太好过了。朱常洵大婚的时候,总共耗费银两近二十万两。而万历自己大婚,只用了七万两,更别说给朱常洵兴建的王府,大量的赡养庄田和赏赐。
从以上种种,我们不难发现,朱常洛的物质供给,其实是非常贫乏的,甚至很可能是所有王子里混的最惨的那一个。
如果仅仅是物质匮乏还能克服,但是作为皇长子的朱常洛,时刻都保持着强大的心理压力。 父亲不喜欢自己,郑贵妃和朱常洵在一旁的虎视眈眈,朝中大臣即使把舆论闹得捅破了天,父亲不想立自己为太子,就是能够一直拖着。
而即使后来当了太子,朱常洛也生怕自己因为一时疏忽,有言行被郑贵妃和朱常洵逮住,给了父亲废储的理由,一直都活得战战兢兢,谨小慎微。
也正因为如此,当朱常洛终于熬到父亲驾崩,自己登上了权力巅峰,当面对着财富,女色的诱惑时,试问有如此悲惨经历,长期精神压抑的皇子,怎么能够克制住得自己?
当郑贵妃献上八位美女,朱常洛欣喜异常,照单全收,纵欲狂欢。以致于登基的第十天,朱常洛便开始无法正常上朝,第十六天已经无法动弹:
而在钱财上,朱常洛虽然仅仅做了一个皇帝,但其贪财的本性已经开始暴露。 登基第五天,有言官请求朱常洛从内库拿出“金花银”(内库的帑币,多用于皇帝赐下赏赐,后也用来援边),给边关将士发放粮饷,朱常洛断然拒绝:
看看,决口不提援边之事,一再强调这笔钱是皇帝私人赏赐用途,还把上疏言官给贬职外调了。
所以朝史暮想对于朱常洛纵欲贪财的行径,是非常理解的,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但理解归理解,作为一个君王,自制力的严重缺失,就是对自己和对这个国家的严重不负责任,而这是不能以所谓的性格解读来开脱的。
按照明代的传统,皇子一般在十岁之前,大概八九岁的样子就要出阁读书了。因为“国本之争”,朱常洛的名分迟迟无法定下,读书的事情也被一拖再拖。
在万历十四年的时候,朱常洛虚龄五岁,也就是朱常洵出生那年,内阁首辅大臣申时行递交过一份要求朱常洛出来读书的上疏。当时万历以年纪太小,缓一两年再说的理由给搪塞过去了。之后也有很多朝臣复请,万历又以朱常洛身体弱,再次拖延。
到了万历二十二年,朱常洛已经十三岁了。这个年纪还没读书,即使民间普通条件的孩子也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再经过万历所谓的“三王并封”,三子同时出阁读书等一系列折腾后,万历实在没办法了,终于同意朱常洛出阁读书。
直到万历二十三年正月,朱常洛才事实上开始正规的学习。
本以为事情可以就此一帆风顺,熟料在万历二十七年,万历忽然下了一道谕旨:
这道谕旨下了之后,从万历二十七年到万历三十二年间,朱常洛的学业就开始时断时续了。
到万历三十三年开始,干脆就直接停掉了。后来叶向高做了内阁首辅,曾经给万历上疏:
叶向高的这篇上疏大概是在万历三十五年或三十六年左右的样子,而事实上直到万历驾崩,朱常洛读书的情况也没有大的改善。
这种经常性辍学,偶然性读书的情况,直接就导致了朱常洛学业的荒废。 从万历二十二年,到万历四十四年,朱常洛连基础的“四书五经”都没有读完。
朱常洛登基的时候是三十八岁,而一个三十八岁登基的皇帝连“四书五经”都没有系统地学过,除非是朱元璋式的天才英主,不然何谈理政能力?
从朱常洛登基到驾崩,虽然仅仅只有一个月,也确实颁布了诸多革新前朝弊端的政令,但也多出自朝臣(东林党人)意见,朱常洛只是简单地批复。父亲万历留下一堆的烂摊子要处理,这不是朱常洛接手后简简单单就能解决的。繁杂巨大的国事压力,一度让朱常洛无法适应,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也更加促使其在后宫的纵情享乐,借以抒发心中的压抑和烦恼。
这里又得提到晚明三大案之一的“红丸案”了。其实事情并不复杂,就是朱常洛在后宫纵情声色用力有点猛,就吃了春药。然后身子一下子就不行了,床都下不了,更别提上朝了。
朱常洛是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初一继位,八月初十身子就不行了。八月十四,服下了内医崔文升的泻药(阳火过旺),病情反而加剧。到八月二十九日,再次相继服下鸿胪寺寺丞李可灼的“红丸”二粒,次日暴毙。
史书里对朱常洛的死因语焉不详,再加上宫廷秘闻的各种渲染以及后世对此案的多次反复,使得“红丸案”成为了明末三大案之一。
因为缺少足够的史料支撑,我们暂且抛开阴谋论,客观地来分析下朱常洛的死因。
首先,在朱常洛登基以前,已然有病。 朱常洛在病重之时,曾经说过:
朱常洛的意思是,自己登基前染了风寒,一直没好透。父亲大丧,又难过又劳累,所以身子一下子不行了。最后一句“不进药已两旬余”,表示朱常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一直在吃药。而根据其他史料的对比,朱常洛的身体的确非常单薄,体弱多病。
其次,朱常洛滥用药物,透支身体。
以朱常洛的身体,一晚连御数女,这肯定需要借助宫廷秘药的帮助。现代人知道,古时大凡这种药,都是以透支身体为代价。朱常洛因为吃了这种药,阳火旺盛。而崔文升又给他服下了大泄之药,用以泄火。貌似符合中医的阴阳辩证之理,却完全没有考虑朱常洛虚弱的身体受不受得了。
根据《明史纪事末本》的描述,在服用“红丸”之前,朱常洛的情况是“先帝之脉,雄壮浮大”,“面唇赤紫,满面火升,食粥烦躁”。这像不像是心机梗塞或者心肺衰竭的症状?
最后,长期的精神压抑和劳碌的国事。
一个人的心理 健康 ,往往比纯粹的身体康健更为重要。朱常洛做了几十年的太子,畏畏缩缩,谨小慎微,历“国本之争”,“梃击案”,心理长期处于忧惧状态且苦无发泄处。登基后,压力顿解,便纵情声色而不知节制。外加临朝政务繁巨,朱常洛搞得是心力交瘁。
以上三点的综合影响下,朱常洛身体的崩坏,看起来便再正常不过了。而至于“红丸案”中朱常洛服下的红丸,则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谁都知道以朱常洛当时的身体状况,驾崩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事实上,在对“红丸案”两个直接当事人,即下泻药的崔文升,进献红丸的李可灼,其二人的处罚也并没有到杀身灭族的程度。“ 红丸案”之所以反复被提起,更多的是在天启和崇祯两朝,当做了党争的工具,案情被不断反复,用以适应权力斗争的需要,仅此而已。
明光宗朱常洛,大明第十四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长子。十九岁被立为太子,苦熬几十年,于万历四十八年八月继位,改元泰昌。同年八月底驾崩,谥号贞皇帝 。
朱常洛是一个悲剧的人物。父亲对他由亲及疏,越发冷淡,母亲被事实上打入冷宫,生活凄苦。围绕着他,朝臣与皇权进行了近三十年的“国本之争”,而他的命运却从不掌握在自己手上。郑贵妃和皇三子朱常洵在旁对其储君之位虎视眈眈,朝臣虽然舆论势大,却很难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于是,造成了他性格上的诸多缺陷。
登基前,他谨小慎微,诚惶诚恐;继位后,他放纵私欲,毫无节制。因为父亲的干涉,他没有接受过系统良好的教育;因为郑贵妃在其年幼时留下的心理阴影,他始终在潜意识上有无原则妥协的特质。而当这些性格缺陷与繁琐庞杂的朝政结合在一起,终于使他继位一月便驾崩离世。
同时,仅仅一个月的执政生涯,朱常洛废除了万历朝的矿税之弊,使得国家民生得以喘息;起复了大批因为言路而遭到罢免的官员,收拢了人心;同时,补充官员缺额,把国家的运转重新拉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以上种种,在晚明这个即将变得暗淡无光的时代里,给人心带来了一丝亮光。
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封建 历史 上长寿专权的帝王君主,总是伴随着一个软弱多难的继承者。愿 历史 善待我们每一个人。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 历史 中挖掘。
参考资料:《明史》,《明神宗实录》,《明光宗实录》,《明史纪事本末》等。
明神宗治国时间最长,但是有长达20多年都不上朝,把朝政全部都扔给了臣子们去处理,自己一个人在后宫里面逍遥快活。
一、奇葩的明朝皇帝朱元璋英明一世,为了巩固他们老朱家的统治权力,可谓是煞费苦心啊。先是过于疑心,把那些跟随他一起打江山的臣子们都给杀的差不多了,然后又建立了一个锦衣卫,专门来操控那些大臣们的一举一动。可谓是把权力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也不想那么早就挂了,但是寿命已到没有办法啊。真的是没有想到他的后世子孙们都太不正常了,有的人直接在宫中做木活拿去卖,有的人太过变态,连宫女都想勒死他,还有的人让太监去领兵打仗。
二、万历新政明神宗在位的时候,其实明朝已经出现动荡了,但是通过一系列改革又稳定了政策统治。只不过这一个改革除了和他名字有关系之外,一切都和明神宗无关。因为这些事情全都是张居正替万历皇帝干的,等到张居正一死,万历皇帝就暴露出了自己的全部本性。本来老张在的时候,万历皇帝都不用干什么事情,直接就成为了一个英明的君主。等到老张走了,明神宗马上就得瑟起来,啥东西都不想管了,于是就引起了明朝内部的党争。他这个人实在是太过平庸了,而且还放任后金的势力发展壮大。
三、好色又贪财的皇帝万历皇帝非常的好色,他不喜欢妃子们,反而对宫女情有独钟,后宫被他搞得乌烟瘴气的。而且就算万历皇帝没有上朝,他也特别的喜欢金钱,比如说需要皇帝批阅什么奏折,一定要交一点小费,不然他根本就不让你通过,这根本就是闻所未闻。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96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