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是60年代前期的兰考县委书记,也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对焦裕禄评价是: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目前,兰考县是开封市管辖的5个县之一,也是重点发展的区域之一。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焦裕禄刚刚上任3个月的时候,河南省曾经计划把兰考县拆分为4个部分,分给周边各县。对此,河南省为何有这样的计划,焦裕禄又是什么态度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兰考县曾经面临的一系列自然灾害。首先是土地盐碱化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建国初期才出现的。早在清朝统治的前期,开封府管辖几个县的土地盐碱化问题,就已经非常严重了。对此,清朝一直无可奈何。到了乾隆皇帝在位的后期,当时的河南巡抚还提出了“引黄泡碱”的计划。从清朝统治后期到建国之前,100余年时间里,由于局势持续动荡,兰封县、考城县的土地盐碱化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至于风沙,则是各种自然条件下造成的。每逢秋冬季节,兰考县就会出现大量的风沙。由于属于黄河沿岸,兰考县经常面临水涝灾害。1954年,兰封县和考城县合并为兰考县。对于兰考县所面临的问题,河南省、开封专区都很清楚。各地的干部很畏惧到兰考工作,因为很难出成绩,而且容易出各种问题。时间进入了1962年,兰考县面临一系列的调整。春天,风沙摧毁了21万亩小麦。秋天,洪水又淹没了23万亩耕地。此外,还有10万亩耕地,由于土地盐碱化的问题,造成颗粒无收。
1962年,兰考县的粮食产量比1949年建国那年,还下降了42%,人均粮食不到50斤。大量的百姓为了生活,不得不外出逃荒讨饭。鉴于兰考县的实际情况,开封地委(开封地区,当时的开封地区,管理了10多个县)决定挑选一名精干的干部,担任兰考县第一书记,稳定各方面的问题。但连续挑选了几位干部,都出现了畏首畏尾、不想上任的情况。作为开封地委书记,张申想到了自己曾经的老部下焦裕禄。
早在张申担任开封尉氏县委书记的时候,焦裕禄担任了尉氏县大营区副区长兼武装部部长。在淮海战役期间,焦裕禄曾经担任支前队长,率领2400多名民工,向苏北前线运输各种物资。但是从1953年开始,焦裕禄开始从事长达9年的工业机械类工作。直到1962年6月,调任了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排名在书记之后,县长之前。因此,在开封地委向河南省委递交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焦裕禄任兰考县委第一书记的报告以后,河南省委组织部干部处认为“焦裕禄在工业战线工作达到9年之久,而到尉氏工作时间才三个月,马上任兰考第一书记,需认真考虑。”
经过反复商议以后,1962年12月2日,开封地委明确焦裕禄代理兰考县委第二书记,主持县委全面工作,即日赴任。在开封地委干部与焦裕禄谈话的过程中,焦裕禄干脆利落的表示:“现在正是兰考困难的时候,组织把这副担子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我相信,那里有党的领导,有36万人民,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我一定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1962年12月6日,焦裕禄已经赶赴兰考县上任了。为了稳定各级干部的人心,焦裕禄刚刚到任,就带着干部们赶到了兰考火车站,目睹了群众们背井离乡、外出逃荒、拖儿带女的场景。随后,开始商讨下一阶段一系列的工作安排。其实,对于自然灾害频发的兰考县,河南省有自己的考虑和筹划。1963年3月,焦裕禄刚刚到任3个多月以后,河南省委第二书记何伟前来调研。请注意,何书记还带来了兰考周边开封、杞县、民权、东明4县的一把手。
在开会过程中,何书记表示:“兰考是豫东平原的一个贫困县,千百年来,风沙、内涝、盐碱把兰考折腾的饿殍遍地、民不聊生。解放十几年了,面貌也没有太大的改变……百姓生活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怎么办呢?今天把兰考周边四个县的主要领导请来,想给你们增加些负担,把兰考一分为四,每个县四分之一,这样,兰考问题也许会好办些。我今天是先给你们吹吹风,听听大家的意见,有什么说什么,直来直去更好。”
对于这样的安排,周边4个县的一把手都表示同意、接受。对此,焦裕禄和兰考其他主要领导则表示,兰考县的困难是天灾造成的暂时性困难,并非兰考群众不勤劳,也非干部们不干事。请求给予3年时间,治风沙、治盐碱、治内涝。如果三年时间我们改变不了兰考面貌,达不到上述目的,不劳省委给我们分配工作,我们会自动辞职,自己回老家种地去。随后,请求省委能够支援兰考40万元钱,用于封闭沙丘、翻淤压减、挖河除涝的工具,以及群众们的工钱。
当时,河南省的经济并不富裕,最终还是硬挤出了40万元,交付给了兰考县。1963年夏天开始,焦裕禄带领风沙勘察队反复奔波,普查县情,然后通过科学治理“三害”,初见成效。兰考县通过造林植树、打防风带、堵风口、改造盐碱地、开挖疏浚河道,到了1963年地,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时的《河南日报》,还专门刊发了反映兰考县一系列成绩的长篇通讯。但大家都不知道,焦裕禄一直饱受肝病的困扰。在一次劳动过程中,焦裕禄突然晕倒,经过医院诊断以后,确定为肝癌。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书记终因肝癌不治,与世长辞。在弥留之际,焦裕禄提出的要求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焦裕禄病逝以后,几十年来,焦裕禄一直是各级干部们学习的榜样和标杆。正是当年焦裕禄等人立下的“军令状,”兰考县才免于被周边四县拆分的命运。作者曾经去过兰考县,瞻仰了焦裕禄陵园。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县委书记的榜样分层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第1-7段),介绍了兰考县的灾情以及焦裕禄的到来。
第二部分(第8-16段),写焦裕禄率领的调查队经历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部分(第17-27段),写焦裕禄处理灾情的具体工作,他办事果断,舍身忘我。在工作中,焦裕禄感受到群众的伟大力量。
第四部分(第28-36段),写焦裕禄一心为民,不顾自我,忍着病痛开会工作,最终因病情加重,离开了他心心念念的兰考县。
第五部分(第37-62段),写焦裕禄病危、临终前对兰考县的牵挂以及他的离世。
第六部分(第63-71段),写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悼念以及兰考人民发扬焦裕禄精神,完成了焦裕禄的遗志。
全文赏析明确2个方面的事项:
1、明确: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内涝、风沙、盐碱作斗争。
二是同自己的病痛作斗争。
2、明确:实事求是、善于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
在焦裕禄看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工作作风,还是一种人生态度。他说过“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一到兰考,他就“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认为“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他在兰考的一年多中,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当时149个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正是这种深入、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使焦裕禄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改变兰考面貌提出切合实际的规划。
赵垛楼是河南省兰考县葡萄架乡的一个村子。当年焦裕禄在兰考县任县委书记的时候,曾经树立了四面红旗: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也就是说,当时的赵垛楼村以有干劲闻名。但是,50多年来,赵垛楼村却并没有摆脱贫困。
近几年,赵垛楼村一直在寻找脱贫致富的方向。
第一面红旗:赵垛楼的贫下中农在7季基本绝收以后,冒着倾盆大雨,挖河渠,挖排水沟,与暴雨内涝搏斗,1963年秋天,这里一连下了9天暴雨,他们却夺得了好收成,卖了8万斤余粮。
第二面红旗:韩村是一个只有27户人家的生产队。1962年秋天遭受了毁灭性的涝灾,每人只分了12两(当时的秤是16两1斤)红高粱穗。在这样严重的困难面前,生产队的贫下中农提出,不向国家伸手,不要救济粮、救济款,自己割草卖草养活自己。
他们说,摇钱树,人人有,全靠自己一双手,不能支援国家,心里就够难受了,绝不能再拉国家的后腿。就在这年冬天,他们割了27万斤草,养活了全体社员,养活了8头牲口,还修理了农具,买了7辆架子车。
第三面红旗:双杨树的贫下中农在农作物基本绝收的情况下,雷打不散,社员们对鸡蛋卖猪、买牲口买种子,坚持走集体经济自力更生的道路,社员们说:“穷,咱穷到一块儿;富,咱也富到一块儿。”
第四面红旗:秦寨的贫下中农社员,在盐碱地上刮掉一层皮,从下面深翻出好土,盖在上面。他们深翻地的时候,正是最困难的1963年夏季,是因为村民深翻土地,抗击盐碱,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工作作风。
扩展资料:
1962年冬,焦裕禄来到兰考,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
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
开封政府网——焦裕禄同志逝世55周年纪念特刊四面红旗飘起来
焦裕禄精神主要内涵是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1、为民服务的精神标杆。
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是一种骨子里的爱民情怀。他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他始终与老百姓心相连、情相依,同呼吸、共命运,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体现了他对党的宗旨的坚定执着。
2、敢于担当的生动教材。
1962年冬,焦裕禄调任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正是兰考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
面对重重困难和严峻考验,他一开始就立下雄心壮志:“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他和“三害”调查队的同志们一道,最终创造性地制定出一套简便、易行、实用而又符合规律的治理方法。
当他得知自己病重时还豪迈地说:“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这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生动体现了他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责任担当。
3、无私奉献的崇高典范。
焦裕禄同志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为党为国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了崇高的道德典范。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论者,从来不否认有正当的个人利益、个人抱负和追求,但必须正确处理好公私、义利、是非、情法、俭奢、苦乐、得失的关系。
党员干部如果没有一种奉献精神,只为个人利益奋斗,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或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将对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人物经历:
1962年冬,焦裕禄受党的委派来到了兰考,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对干部群众进行思想、阶级及革命传统教育,激起了全县干部群众抗灾自救的斗志,掀起了除“三害”的斗争高潮。后因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同志病逝了。兰考人民在焦裕禄同志的迫悼会上许下了最重要誓言:“挥泪继承壮士志,誓将遗愿化宏图”。
四个村。
兰考县城关乡朱庄村头有棵泡桐树,每天到这里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这棵树,是焦裕禄1963年亲手栽种的,人们称它为“焦桐”。
焦桐,这棵树是焦裕禄当年亲手种下的,老百姓称它为“焦桐”。
1962年,兰考遭受严重的风沙、内涝、盐碱三大灾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亩产只有43斤,36万人的兰考,灾民接近20万。12月6日,焦裕禄来到兰考任县委书记,从几位老农口中了解到兰考历史上有种泡桐的先例,经研究决定在兰考种植以泡桐为主要树种的风沙防护林。
成就综述:
1962年冬,焦裕禄来到兰考,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
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
风沙无言,泡桐有声。50多年前,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大量种植泡桐,半个世纪后,兰考泡桐成了当地百姓发家致富的"摇钱树”,也成为了兰考的地标。它宛若--座丰碑,无声地激励和鞭策着兰考人,更将焦裕禄鞠躬尽瘁、服务人民的精神播广传远。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96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