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之后
二战的硝烟已经消散无踪
可是人们的纪念从未停止
历史中承载着思考
还原历史中行动者的所思所想
会深入探索历史事件的逻辑和内容
对历史中思想的追踪与重建
了解的不仅仅是历史遗迹
让我们透过二战的记忆
靠近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
重新触摸远去的战争岁月
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馆长罗泽特:
我们将竭尽所能去了解他们是谁
这是2019年9月5日在以色列亚德瓦希姆大屠杀纪念馆拍摄的展示大屠杀死难者名字和照片的姓名厅。(新华社记者尚昊摄)
耶路撒冷市郊赫茨尔山
水泥色的亚德瓦希姆纪念馆静默伫立
提醒着人类历史上一道丑陋的伤疤
二战期间
600万犹太人死于纳粹大屠杀
70岁的馆长罗泽特头发花白:
“我们还在不断寻找线索
来确认其他死难者,
我们将竭尽所能去了解他们是谁。”
纪念馆目前已经收集到
约480万名死难者资料
保存逾2亿份文档
17万份出版物
13万份证词
50万张照片
那些逝去的不应该只是
一个个记录在计算机系统内的名字
他们的一切
在这里都被努力追寻、妥善珍藏
纪念馆光线暗淡
步入其中
仿佛从光明跌进漆黑长夜
记录黑暗是为了永葆光明
罗泽特言语坚定:
“我们将尽一切可能
确保以后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
泰缅铁路劳工之子:
为了那一群
不应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背影
这是8月19日航拍的火车经过泰国北碧府的“死亡铁路”。(新华社发)
席尔瓦的父亲年少时的记忆
充满汗水和尸体
他在马来西亚时
被日本军队强行带往泰国
成为修建泰缅铁路的劳工
劳累、疾病、虐待、营养不良……
这些亚洲劳工一批一批地倒下
泰缅铁路也被称为“死亡铁路”
席尔瓦的父亲离世前
席尔瓦用轮椅推着他回到泰缅铁路边
年迈的父亲突然喃喃说起泰语
那段尘封的岁月
在他心底到底是一道怎样的伤痕
成为席尔瓦永远的难解之谜
日军在战败后销毁了所有相关资料
亚洲劳工的确切人数和身份信息
至今不得而知
席尔瓦也无法为已经离世的父亲
以及无数亚洲劳工
树立一个正式的纪念碑
这种无奈和悲伤
促使和席尔瓦一样的劳工后代奔走呼吁
为了那一群
不应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背影
法国抗日援华医生之子:
我的父亲
是中国抗日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贝熙业医生留影一组。(贝熙业之子贝石涛提供)
对于3岁就失去父亲的贝石涛来说
父亲这个形象一开始是陌生的
某日
他在整理父亲贝熙业留下的资料时
看到一张写于1948年的纸条:
“希望有一天,
我的孩子会打开资料,
看到这里面珍藏着
我在中国漫长岁月中得到的小小荣誉。”
1913年
已经不惑之年的贝熙业来到中国
他开设诊所
免费给当地居民治病
战争开始后
贝熙业利用医生身份
为抗日根据地运送药品
冒着生命危险
开辟了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
随着对父亲的追溯探寻
父亲善良、勇敢的形象
在贝石涛心中渐渐清晰
也把贝石涛和中国联系到了一起
“正是通过对父亲足迹的追寻,
我才逐渐了解到
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英勇斗争。
而我的父亲,正是见证者和参与者。”
德国集中营17岁参观者:
希望历史不再重演
这是8月27日,在德国柏林以北的小城奥拉宁堡,参观者在萨克森豪森集中营营区参观。(新华社记者单宇琦摄)
柏林以北小城奥拉宁堡的一片空地上
四周的水泥高墙和铁丝网
隔绝了大自然的生机
这里曾是萨克森豪森集中营
1936年至1945年
共有22万人被关押在此
10万人遇害
17岁的高中生阿德里安
从西部乘车10小时到集中营遗址参观
在关押人员卧室
他看到狭小房间里
每一张床就像是一个火柴盒
束缚住人的生命
每一日
在皮鞭和机枪的威胁下无休劳作
每一夜
无法伸直身体、如动物般蜷缩入眠
在这里
尊严和一切都被无情剥夺
“真的太残忍了,无法想象的残忍”
阿德里安说
“希望这样的历史永远不再重演”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感谢辛德贝格!感谢丹麦!
2019年8月31日,在丹麦奥胡斯市,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右三)为辛德贝格雕像揭幕。(新华社记者林晶摄)
1937年
丹麦人辛德贝格26岁
在南京
遇到了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日军在这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血腥暴行面前
年轻的辛德贝格没有退缩
他与德国同事一起
设立难民营和难民医院
庇护并救治约2万名中国难民
人性中不灭的善良和勇气
为一群人点燃了生存的光亮
苏国宝就是其中一人
年迈的他用颤抖的声音回忆起往事
当时只有10岁的他和家人
住在辛德贝格参与建立的难民营中
辛德贝格还亲手给他
一块大洋和一些大米
让身处绝望的他们一家得以存活
“这个恩情我一直记在心里,
感谢辛德贝格!感谢丹麦!”
如今
由南京市政府赠送的辛德贝格雕像
屹立在他的家乡奥胡斯
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说
相信雕像可以激发参观者的反思和感恩
从而以这种方式纪念辛德贝格
纪念中国劳工受难历史的日本友人:
遭遇疫情的今年也要举办悼念活动
2018年7月29日,在日本神奈川县相模湖交流中心,当地居民悼念死难劳工。(新华社记者马曹冉摄)
在日本,40多年来
有一个组织一直做着同一件事
每年追悼
在日本相模湖水库建设中
死亡的中国劳工
遭遇新冠疫情的今年也不例外
相模湖水库建设殉难者联合追悼会
实行委员会发起人之一
桥本登志子说
从1979年开始
悼念活动从未间断
今年哪怕仅仅用最简单方式
也希望能表达哀悼之意
让人们能记住这段历史
活动每年都会邀请当地中小学生参加
二战后
在日本进行遗骨挖掘和记录历史的
日本友好人士
日渐老去、人数渐稀
但是他们依然用自己的一份坚持
对抗时间
希望告慰逝者
警示后人
这是2015年7月16日在联合国总部拍摄的联合国旗。(新华社记者李木子摄)
75年前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联合国宣告成立
人们在战争中学习到
多边主义和团结一致
才是人类共同的未来
回望历史
触摸那些痛苦和善良
牺牲和勇敢
坚韧和坚持
是为懂得如何更好守护
由世界人民携手共筑的和平之堤
-END-
监制:齐紫剑 闫珺岩
文字:谢琳
视频:袁悦
参与记者: 尚昊 陈文仙 任芊 汪瑾 郭鑫惠 唐霁 任珂 张远 林晶 郭丹
编辑:商婧 常天童 刘浩 梁毅 唐志强 周啸天 王沛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95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