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熟悉中国古代史或者战争史的同学对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四个人都不会陌生,这四个人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在编撰《千字文》的时候用这么一句话来形容他们的功绩: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这四位将领都崛起于战国这个大争之世,在这段时间里诸侯国林立、兼并战争纷起,战争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人们对此也逐渐习以为常,多以杀敌立功为荣,所谓时势造英雄,咱们的战国四大名将就这么应运而生。
提到战争多伴随着流血牺牲,古人有诗云“一将功成万骨枯”,作为战将中的顶尖级别起翦颇牧手下的冤魂自然不在少数,可以说这战国四大名将的名头都是用累累白骨堆起来的。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人,长于行伍,擅长用兵,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国闻之胆寒。白起担任秦国将领三十多年、攻城七十余座,经历大小七十余战未尝败绩,其中包括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陉城之战、长平之战等经典战役。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65万,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应该就是秦赵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余万,如果说白起是战国时期的第一杀神我想一点也不过分。
和白起一样,王翦也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将领,作为秦始皇的得力将领,王翦横扫三晋、攻灭楚国、南征百越,是秦始皇兼并六国、实现大一统的最大功臣。王翦一生征战无数、勇而多谋,与白起的血腥杀戮不同,他把韬光养晦用到了极致。在灭楚之战中,王翦以逸待劳大破楚军,击杀出国名将项燕(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俘虏楚王负刍,一举平定楚国。
廉颇,战国末期赵国名将,大家对于他的记忆应该还停留在负荆请罪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面,因而忽略了他的战功。公元前283年,廉颇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赵王封他为上卿,长平之战前期,也是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最后是赵王误中秦军离间之计改任纸上谈兵的赵括才导致最后的惨败,如果廉颇能一直主持对秦之战,局面当会大不相同。长平之战九年后,廉颇击退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并进军包围燕都三月,逼得对方割地求和,因此受任为相,封信平君。不过晚年的廉颇由于不得志,先后投奔魏国与楚国,最终老死于楚地。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是战国末期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在军旅生涯的前半段,李牧一直为赵国镇守北境,抵御着来自匈奴的侵扰,在一系列的战役中李牧大破匈奴,使之十多年内不敢侵扰赵国边境。公元前234年,秦大将桓齮攻赵,赵王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指挥赵军反击秦军,李牧采取筑垒固守,伺机反攻的方针,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大败秦军,凭借此战,李牧获封武安君。
时间:公元前300—前250年
空间:中国陕西与印度半岛北部
帝国的崛起,无不伴随着杀戮。面对成山的枯骨,即便是阿育王的礼佛,也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虽然其极大地促进了佛教的传播。名将白起的霜锋舍颅虽有几分无奈,但更多的是自我救赎。
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继位,前期其母宣太后(芈八子)掌权,以外戚魏冉为宰相,屡败赵魏韩齐楚等各国;后期夺宣太后和魏冉等人之权,拜范雎为宰相,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靠长平一战彻底摧毁了六国的抵抗意志;公元前256年攻入洛邑,彻底灭亡东周。至公元前251年去世,在位长达55年的秦昭襄王为其后代一统六国铺就了坦途。而这一切几乎与一个人的名字密切相连,那便是有着“杀神”之称的名将白起。
秦统一六国的努力并非一帆风顺。张仪的三寸不烂之舌虽然令秦国成功瓦解了齐楚联盟,并乘机削弱了楚国,但也招来了各诸侯国的嫉恨。公元前298年至前296年,齐国联合韩、魏连续发兵攻打秦国,一度攻入函谷关,但只是迫使秦割地求和,错失了削弱秦国的最后一次机会。因为在此之后,秦将白起以其一系列的杀戮全面摧毁了六国的抵抗意志。
伊阙之战立威名 。公元前296年,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的通道,率先对赵国发起反击,魏国随后派军支援赵国。白起率10多万秦军与24万赵魏联军对峙于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率先出击的弱点,白起以少量兵力钳制实力较强的韩军,以主力迅速击败实力较弱的魏军,随后夹击翼侧暴露的韩军,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伊阙,迫使魏韩两国割地求和。白起因功升任国尉。
而此前曾联合赵魏遏制秦国的齐国此时却晕了头,在迫使秦国割地求和后,萌生了雄霸天下的想法,于公元前286年出兵吞并了宋国,招致天下诸侯的不满。公元前283年,燕将乐毅率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军攻入齐国,连下包括都城在内的七十余城。原本还曾一度以“东西二帝”与秦昭襄王并称的齐湣王被楚国将军淖齿杀死。尽管依靠即墨守将田单的火牛阵击退联军复国,但齐国自此彻底衰落,退出了与秦统一六国的竞争。
迫楚迁都获封公。 公元前282年,楚顷襄王欲合纵各诸侯国伐秦。公元前281年,秦昭襄王派白起伐楚,夺取上庸、汉水以北大片土地。次年,白起再夺楚武城五座城池,后自断后援,穿插到楚军背后,开渠筑堤,引夷河水破楚国都郢,淹死城中百姓数十万,逼迫楚国迁都至今河南淮阳。此后的楚国亦一蹶不振,无力再与秦抗衡。白起因公获封为武安君、名震天下。
长平之战封杀神。 齐楚两强俱衰后,只有赵国因为有廉颇和蔺相如两位名臣而尚能与秦抗衡。公元前280年,白起夺韩国的光狼城;公元前274年,与赵魏联军大战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两战毙杀13万。但在公元前269年,秦军在“阏与”和“几”之战中,因轻敌分别被赵将赵奢和廉颇击败,不得不派王子异人入赵为质,保证不再进攻赵国。三年后,赵惠文王卒,秦国再挑战端。公元前265年,白起攻韩,破五城,斩首5万;公元前264年,夺取韩国南阳太行道;公元前263年,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其后,秦军欲夺取上党,与赵展开长平之战。
驻守长平的赵国大将廉颇曾布置了空仓岭、丹河和百里石长城三道防线。但第一道空仓岭被锐不可当的秦军迅速攻破。考虑到秦国补给线长于赵军,廉颇将全军集中到丹河以东的第二道防线,筑壁坚守。此后,秦赵两军形成消耗战。但廉颇原本看似正确的做法这是露出了弊端,因为赵国的粮食产量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所以率先承受不了了的反而是赵国。在“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的情况下,无法继续承担大军消耗的赵国决心增兵,与秦军决一死战,并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了廉颇。此时,秦昭襄王也秘密拜白起为上将军,倾举国之兵增援前线。公元前260年9月,白起在赵军发起进攻时佯败后撤,将赵军引进包围圈;随后派奇兵绕到赵军背后,夺取了赵军第三道防线百里石长城,将长平赵军与后方彻底切断。断粮64天后,赵军在军心动摇。赵括虽组织了多次突围但均遭失败,自己也被秦军射杀。40多万赵兵随即降秦,被白起以“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为由全部坑杀。赵国亦从此元气大伤。
邯郸之战招杀身。 白起本拟乘胜灭赵,但被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阻止。公元前259年10月,因白起有病,秦另派人率军攻赵邯郸,遭赵举国奋死抵抗。公元前257年,在赵平原君的游说下,楚魏两国援军先后抵达邯郸城郊,但迟疑不前。幸得魏信陵君“窃符救赵”,三国联军才内外夹击,大败秦军。此后韩国也加入合纵攻秦,四国联军收复魏赵两国大片失地。
公元前257年,因邯郸之战惨败,迟迟不肯奉命参战的一代名将白起被秦昭襄王赐剑自刎。后人考证,整个战国时期共战死两百余万人,白起一人便指挥杀掉百万之众,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因此称之为“杀神”。
由于在长平和邯郸两战中伤亡数十万人,秦国亦元气大伤,不得不暂停了统一六国的步伐。尽管如此,其他六国已经被杀神白起的杀戮吓破了胆,自此再也无力、亦无志与秦抗衡。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后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战争只能算是扫荡残余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武安天下胜孙吴。
朔风衰草卷旌鼓,铁血黄沙入酒壶。
伊阕提师诛韩魏,长平立马坑赵卒。
不闻风雨幽魂泣,横颈霜锋舍吾颅。
相对于东亚秦一统六国征途上的累累白骨,通过杀伐稳住孔雀王朝根基的阿育王,居然依靠广发佛祖舍利和主持佛教结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为佛教“护法之王”。
列国时代 。公元前7世纪前后,古印度文明在无声无迹千余年后,突然进入列国时代,有16国之说,主要包括恒河流域的居萨罗、迦尸、摩揭陀等。公元前364年起,难陀王朝逐渐强盛,欲统一南亚次大陆北部,但在公元前327年一度被西征的亚历山大击败。公元前324年,旃陀罗笈多推翻难陀王朝,在公元前317年希腊人撤出后,建立了南亚次大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孔雀王朝。由于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低种姓,主张“四种姓皆平等”的佛教在印度得到了较快发展。
种姓制度 。由于远道而来的雅利安人在复兴的古印度文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与当地土著人区别,发展出延续至今的种姓制度。全体国民分为兼具着宗教祭祀职责的婆罗门、以国王和军政贵族为主的刹帝利、由商人和奴隶主构成的吠舍、普通民众组成的首陀罗四个等级。另外,还有专门从事卑贱职业的贱民。公元前6世纪后,主张“四姓平等”的佛教和耆那教得到更广泛认可和传播。其中,耆那教以禁欲著名,创建孔雀王朝的旃陀罗笈多就是一位狂热的耆那教信徒。公元前301年,在传位儿子宾头娑罗后,旃陀罗笈多遁入空门绝食而亡。
黑阿育王。 公元前273年,宾头娑罗去世,原担任西北地区总督的阿育王加入了争夺王位的斗争。据佛教传说,阿育王在谋杀兄弟姐妹有99人后夺取了王位。约公元前269年,阿育王正式登基。此后八年,他一直四处征伐、扩张大自己的领土,最终统一了除德干高原南部之外的印度半岛大部。在征服羯陵伽国后,他曾亲自书写了这样的碑文“在这一次战争中,羯陵伽有15万人(畜)被掳走,10万人在战争中被杀,还有若干倍于此的人死亡”。传说为为镇压民众的反抗,阿育王还设立了“人间地狱”。
白阿育王 。但在那之后,深感杀孽深重的阿育王开始大力推崇佛教,最先做的就是分发舍利子,以弘扬佛法。传说释迦牟尼佛在拘尸城荼毗(焚烧)后,阿难等弟子从骨灰中得到舍利八斛四斗,包括头顶骨、牙齿、中指骨,以及舍利子84000颗。在周边各国欲兴兵强夺时,一香姓婆罗门劝说各国不要因争佛舍利而自相残杀,并将佛祖舍利分成8份,分别由8个国家建塔供养。此为佛教舍利崇拜的开始。阿育王幡然悔悟后,取出分存在8座塔中的舍利,造84000琉璃宝箧和84000宝函分别盛放,并以84000匹彩覆盖以示庄严,又令诸鬼神在各地同时筑起84000座宝塔供奉,以祈祷不再发生战争。其后,随着佛教在世界的广泛传播,佛祖舍利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教经贵霜帝国由西域东传至中国内地。在这过程中,也有一些佛祖舍利随中外僧人传入我国。据高僧释道世编著的的《法苑珠林》记载,我国唐代时有供奉佛祖舍利的宝塔19座。目前,除宁波阿育王寺外,其他包括保存有佛祖指骨舍利的陕西西安法门寺(唐代皇家道场)在内的18座舍利函都已被后人打开。
公元980年,最珍贵的佛祖顶骨舍利由印度北部一高僧护送来到北宋时的金陵长干寺(今南京大报恩寺),于1011年安奉于阿育王塔地宫。
2010年,该塔被打开,其佛顶骨舍利被鉴定为真品。约公元前253年,因在华氏城主持佛教史上第三次结集,编纂经、律、论三藏经典,为佛教的发展立下不世之功,阿育王被佛教徒尊为“护法之王”。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去世,孔雀王朝随即陷入分裂并衰落。
“杀神”白起虽不能像阿育王一样“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其自刎也算是一种自我救赎吧!
本文为《世界历史六千年》的外篇-——正在组稿中的《对表中华文明的世界》
?
将《三国演义》泛黄的书页缓缓合上,静静的坐在椅子上,品着一茗清茶,慢慢地回想起书中的种种情节。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各地的军阀纷纷割据一方,互相混战。书中极力渲染的是忠,义,信,智,勇,涌现出了一批批名将,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于乱军中救阿斗的赵云,当阳桥怒喝曹军的张飞,百步穿杨的黄忠,“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称的吕奉先。但他们真的是英雄吗?他们在乱世之中杀死更多的是无辜的平民罢!在这个乱世中,很多人早已身不由己,很多人的命运早已不在他们自己的手中他们是随风漂泊的野草,在这个乱世早已没有他们的栖身之所。
他们在军队之中或许所希望的便是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罢,但这个乱世又怎会如他们所愿?赵云于乱世之中血染鳞甲,杀退无数敌军,但这些血又何尝不是那些人的父母的寄托之所在?或许,他们的父母只能白发人送黑发人罢。赵云是为了保护阿斗,用的是更多的人来铺满前进的道路,身后面露狰狞的头颅以及恐惧的眼神,道路上除了血还是血,路旁的树木见证了这一切,不过,树是不会说话的。
赤壁大战,火光照亮了整个天际,照亮了整个长江,东风呼啸着,熊熊的大火燃烧着,无数的曹军在火中 *** ,挣扎,无数的曹军在水中呼喊,冰冷的东风吹刮着他们,熊熊的烈火让他们战栗,而这一切不过是孔明,公瑾,士元所导演的一场戏剧罢了。军阀间的混战,普通人仅仅只是一颗颗棋子,生死由不得他们。统治者一声令下,流血漂橹,他们终究为他人做了嫁衣,他们成就了名将,但他们却终为一抔黄土,尸骨散落着,他们归无所依,他们的灵魂永远地留着那个萧瑟,凄清的地方。那些名将却名震千古!
他们成就了名将,但名将又是什么呢?或许他们是英雄,但他们更是无情的侩子手,在奔腾的长江上,一定有无数的灵魂在暗自幽泣!
作者:李孟科
学校:宜宾三中高二15班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94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金斯伯格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