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原创刘备攻打东吴,为何不见诸葛亮出面劝阻,他究竟是什么态度

历史神秘事 2023-09-17 04:26:11

关羽之死,刘备冲冠一怒攻打东吴,无人能够阻拦。蜀吴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没有赢家,倒是北方虎视眈眈的曹魏喜闻乐见。这场战争的不可避免之处在于,荆州那个火药桶早晚会爆炸。以关羽的性子,鲁肃为大局考量尚可以忍让,换上陆逊和吕蒙,两国不掐起来才怪。

刘备夷陵之战剧照

刘备伐吴显然是严重失策,但史书并未提及诸葛亮出面劝阻。那么诸葛亮对此究竟是什么态度呢?我认为他当然是反对,但无力阻止。

一、刘备兵败夷陵,诸葛亮的话可以表明态度

首先,我们看看夷陵之战刘备败退永安,诸葛亮说了什么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这是《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痛心疾首地说,如果法正还活着,一定能阻止主上东征。

诸葛亮的战略一向是联吴抗曹,他岂能不知东征的危害,不论胜败,都形同内讧。问题是东吴杀死了刘备的结义兄弟,刘关张三人生死与共的誓言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此仇怎能不报。这时候的诸葛亮虽然已是丞相,却无法让刘备回心转意。

诸葛亮为什么说法正可以阻止这件事呢?因为法正的确是刘备眼前的头号红人。诸葛亮虽然提出了隆中对的目标,占据荆州、益州,三分天下,但实现这个目标的最重要人物是法正。若没有法正的投诚,刘备取得益州还得再等等。

法正剧照

诸葛亮还说,如果法正没死,即使不能阻止刘备东征,至少也不会发生夷陵惨败。这句话中满是诸葛亮的沉痛之情。

二、诸葛亮在战前不见得没有说话

《三国志》记载,刘备决定亲征之时,有两个人出面劝阻,一是五虎将之一的赵云。任何一个政权都免不了山头林立,赵云虽然功劳很大,却一直不能融入关、张的圈子,反而还被他们厌恶。刘备哪里能听得进赵云的话,没有治他的罪就算不错了。

另一个人就因劝谏刘备出征被治罪,蜀地名士秦宓(mì)。如果刘备对赵云这样的大功臣直言劝谏还能够忍忍的话,秦宓就没有如此待遇了。他当即被丢进大牢,直到刘禅继承君位,才获得赦免。

连赵云和秦宓都深知伐吴不可,诸葛亮能不懂得这道理吗。前文说了,这与他的战略背道而驰。诸葛亮到底有没有为此发声反对呢?史料《蜀中广记》中有这么一段话:“先主既称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荆州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

央视老版《三国演义》诸葛亮剧照

从“群臣多谏”来看,秦宓被下狱,可能是刘备厌烦劝谏的人太多,采取了震慑措施。诸葛亮极有可能是表达过反对意见的,《三国志》对此语焉不详而已。

三、古代大咖对此事的看法

诸葛亮因其才能和“鞠躬尽瘁”的品质,在后世圈粉不计其数。许多历史名人都很敬慕诸葛武侯,唐朝诗圣杜甫是其中之一。杜甫有一首纪念诸葛亮的诗《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最后一句,是说诸葛亮对刘备东征之败抱恨终生。

清代的大学者王夫之谈到此事,着笔甚多。其中说到,“(诸葛)公之心,必欲存汉者也,必欲灭曹者也。不交吴,则内掣于吴而北伐不振。此心也,独子敬知之耳。”,而“谈君臣之交者,竞曰先主之于诸葛……悲哉!公之大节苦心,不见谅于当时!”

王夫之这段话指出,诸葛亮竭力维持吴蜀交好、联手抗曹的苦心孤诣,只有东吴的鲁肃明了。而后人谈起蜀国君臣关系,首推刘备与诸葛亮,实际上两人的关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至少法正的话语权就超过了诸葛亮。

刘备率兵讨伐东吴,群臣纷纷劝阻,诸葛亮为何沉默不语呢?

219年,关羽率军正与徐晃鏖战之时,后方传来消息,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偷袭并且占领了荆州。关羽率军撤退时,遭到东吴军队的截杀,被俘后惨遭杀害。消息传到成都后,刘备悲愤交集,决定亲率大军讨伐东吴,一要夺回荆州,二要替关羽报仇。此时,群臣纷纷出面劝阻,但是诸葛亮却沉默不语,一言不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刘备称帝后,就开始部署伐吴事宜,朝中大臣几乎全都表示反对,赵云就站了出来, 劝谏道:“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但刘备不予理睬,反而不让赵云随军出征,让他坐镇后方,驻守江州。结果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损失数万人,几乎全军覆没。当诸葛亮得到刘备兵败的消息后,叹息道:“法孝直(指法正)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句话耐人寻味,也就是说诸葛亮当时并没有劝阻刘备,因为他知道即使劝阻,刘备也不会听。

这就奇怪了,诸葛亮当时是蜀汉的丞相、录尚书事,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身为蜀汉重臣,东征这么大的一个事情,诸葛亮为何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发表意见呢?诸葛亮说只有法正能够制止刘备东征的那句话,透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刘备当时并不信任诸葛亮,对此诸葛亮非常明白,所以他才保持沉默!

当年刘备对关羽、张飞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刘备怎么会不信任诸葛亮呢?事情还得从隆中对策说起,当时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也就是说,在“对外”关系上诸葛亮主张联合孙权,换言之他是“亲孙派”。当阳之战后,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使者,前往东吴,促成的孙刘联盟。

有意思的是,孙权集团内部也有一个“亲刘派”,代表人物是鲁肃。正是由于鲁肃、诸葛亮两人的努力,刘备、孙权才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盟友关系。在刘备生前以及刘禅在位期间,诸葛亮一直奉行的是“外结好孙权”的政策。由于荆州的丢失,诸葛亮的外交政策严重受挫,引起了刘备的不满,从而引起这种不信任感。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因素也非常重要,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在东吴做官,是孙权的亲信。吕蒙死后,孙权干脆任命诸葛瑾为南郡太守,镇守荆州。诸葛瑾还奉命给刘备写了一封信,劝说他不要东征,这更让诸葛亮更无法说话。假说诸葛亮此时也出面劝阻,刘备很可能认为诸葛两兄弟串通一气。

为什么刘备伐吴,诸葛亮劝不了呢?

在曹丕篡汉建立魏朝之后,为了名正言顺的匡扶汉室,重建汉室江山,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在登基之后,刘备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不顾臣下的反对,发起了对东吴的讨伐。在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后,在此后关键性的夷陵之战中,刘备遭到了惨败。他被东吴的陆逊以火攻打败,使得手下的军队和携带的军事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也因此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将蜀汉政权托付给了诸葛亮。

我们对诸葛亮的智慧都十分佩服,可是诸葛亮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让我们很诧异。至于说诸葛亮对这场战役的态度,从他在事后的一句话里就可以看出来。史书记载诸葛亮说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刘备发动伐吴的反对态度。作为新建立的蜀汉政权的丞相,诸葛亮的意见是很有分量的。可是他却对这次行动一言不发,没有发表任何意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诸葛亮所处的环境让他有口难言。

诸葛一生唯谨慎,他作为刘备手下的文臣之首,自然说话做事更为谨慎小心。他对整个蜀汉政权的事务了如指掌,这中间自然也包括刘备的思想动态。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在采取重大的决策前,都要和诸葛亮进行探讨。这一次伐吴,刘备也不会例外。我们在史料中找不到诸葛亮在公开场合发表对伐吴的意见,那只能说明,刘备和诸葛亮的沟通是在私下里进行的,而且诸葛亮的意见是否定的。

作为一朝的丞相,诸葛亮的意见十分重要,而且在朝廷里,会起着风向标的作用。那么,诸葛亮对于这一次伐吴抱有反对意见,与刘备的意见不统一,他也不能在公开场合表露出来。否则会引起朝廷的动荡,扰乱刚刚建立的蜀汉的民心。因此,做事谨慎的诸葛亮,小心翼翼的将自己的意见保留起来,希望能够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规劝刘备。

而且,由于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任职,深受孙权的信任重用,这使得诸葛亮的处境十分尴尬。如果公开发表对伐吴一事的意见,无论是否同意伐吴,诸葛亮都是有口难言。再加上诸葛亮的本意是反对伐吴的,这样就会给他人以口实,拿他的哥哥做文章。因此,诸葛亮干脆不公开发表意见。

最后的原因是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中,荆州派的领袖,他更是无法发表意见。蜀汉政权是刘备率领荆州的兵力征服益州后建立的。在蜀汉政权中,荆州派的人士占了主导地位。这其中诸葛亮就是荆州派人士的领袖,在他使用的人员中,也是重用荆州派的人士。可是,由于东吴的背信弃义,撕毁盟约,袭占了荆州,这些荆州人士都失去了家乡。

出于对东吴的仇恨,这些荆州派的人们,大部分都是支持刘备讨伐东吴的。而作为他们信赖的领袖,诸葛亮不能表达出和他们意见不同的态度。这也是诸葛亮无法在公开的场合发表自己意见的原因。

刘备很清楚诸葛亮的态度,也明白诸葛亮所处的环境。他明白诸葛亮在公开的场合,不愿意违心的发表对伐吴的赞成意见,也不能发表对伐吴的反对意见,因此,诸葛亮采取沉默的态度。刘备对此十分明了,所以也不在公开的场合让诸葛亮表态。诸葛亮就这样,以无言的姿态表明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二、诸葛亮派赵云、黄权、秦宓等人劝谏了刘备。

诸葛亮虽然由于处境尴尬,没办法在公开场合来劝阻刘备,但是他还是想尽了办法来阻止刘备。那就是在他的默许下,让一些刘备信任的人来劝谏刘备。这些人中,就包括刘备信任的赵云、黄权和秦宓等人。

当时赵云就公开的对刘备发表意见,说是国贼是曹丕,不是孙权,如果打败了曹丕,孙权自然会降服。应该现在趁着曹操刚死,曹丕篡位的有利时机,出兵北伐秦川,不应该先去伐吴。如果和东吴交战,会陷入不利的持久战的境地。

黄权也向刘备进谏,说东吴的将士彪悍善战,而且蜀汉位于长江上游,水军顺流而下作战,易进难退,如果作战失利就很难退回。因此,黄权要求如果刘备执意要伐吴的话,自己愿意担任前锋作战,刘备作为后援谨慎出战。

秦宓是益州的学士,他当时担任从事祭酒的职务。他也向刘备进谏,说是天时不利,如果出兵伐吴不会成功。这惹怒了刘备,将他下狱监禁起来。

我们看以上的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很尊崇诸葛亮。赵云在荆州时就与诸葛亮交好,深得诸葛亮的信任,后来两人一起发动了对曹魏的第一次北伐,赵云领军分兵作战,成为诸葛亮少有的独立作战的将领。而黄权和诸葛亮意气相投,在投降曹魏后,司马懿给诸葛亮写的信件中还提到黄权对诸葛亮的崇拜。只有秦宓在战后,诸葛亮一上台就委以重用,他和诸葛亮的关系更是可见一斑。

赵云是刘备的故旧,黄权的刘备信任的谋士,秦宓的益州的学士,他们从天下大势,到作战方略,乃至天时地利等方面,都向刘备进行了劝谏。这样就造成了从各个派别、阶层和形势上,对刘备伐吴反对的气氛。刘备心里知道这些都和诸葛亮有关,但是他已经定下了伐吴的决策,不再采纳这些反对意见。直到将秦宓关押,才将这个反对的浪潮压制下去。

三、诸葛亮对刘备伐吴有信心。

我们看诸葛亮对法正的那句评价,说法正要是还活着,就能够不让刘备伐吴。就算是伐吴,也不会打得大败。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于刘备伐吴的反对态度,主要是从战略方面着眼的,对于战役方面,诸葛亮并不是很担心。这也是诸葛亮保留意见,不出面极力反对的原因。

因为在三国时期,曹魏的实力最强,蜀汉和东吴两家联合抗魏,才是两国战略上唯一的出路。因此,在诸葛亮的《隆中对》里,就明确的指出,对于东吴只能作为外援,而不能作为敌人。可是如果刘备伐吴的话,就完全破坏了这个战略。蜀汉和东吴自相残杀,曹魏在旁坐山观虎斗。武力蜀汉和东吴谁获得胜利,都是两败俱伤,实力遭到损害。这样,蜀汉、东吴和曹魏的实力差距越拉越大,最后只能被曹魏消灭。

诸葛亮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极力反对刘备伐吴。但是,在军事行动上,诸葛亮反倒不担心。在赵云和黄权的谏言中,他们一个是说讨伐对象的选择,一个是出于对刘备安全的关心。他们都对伐吴的胜利没有多大的怀疑。即便是战后,诸葛亮还依然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刘备身边没有法正那样的足智多谋的人出谋划策,否则也不会打这样的大败仗。

诸葛亮对刘备伐吴抱有信心,主要是因为从战场形势、将领、军队等方面进行对比,刘备都占有上风。从战场形势上,蜀汉伐吴地处长江上游,水军可以利用长江顺流而下。蜀汉的陆军主要是由山地步兵组成,在崇山峻岭之间作战如鱼得水。在将领方面,东吴的大将吕蒙已死,剩下的这些将领,刘备对他们都十分了解,在能力方面和刘备相差甚远。因此,如果刘备发动伐吴之战,取胜的把握很大。

事实也是如此,在开战初期,吴军根本就不是蜀军的对手。蜀军将吴军打得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可是刘备却漏算了陆逊这个对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将领,稳定了战线,和刘备长期对峙后,采取火攻打败了刘备。这个结果是完全出乎刘备和诸葛亮等人的意料之外的。正因为如此,诸葛亮才会感慨法正的英年早逝,如果法正不死,陆逊不死那么容易打败刘备的。刘备在战败后,也不服气的说,我败给陆逊,是因为上天的安排。

正是因为对刘备伐吴有信心,诸葛亮才没有极力去劝阻刘备。他放心的在成都坐镇,为下一步刘备胜利后做准备。他相信,随着局势的发展,刘备会转回到正确的战略上来。可是没有想到的是,等来的是夷陵之战惨败的消息。

结语:

在刘备决定伐吴的时候,诸葛亮对此决策执反对意见。他从战略的角度出发,认为蜀汉和东吴两个弱国相争,让唯一的强国曹魏坐收渔利,是完全不正确的。可是由于他身为蜀汉政权的丞相,再加上哥哥在东吴为官,又是群情激愤的荆州派人士的领袖,他无法公开明确的发表反对意见,只能采取沉默的态度。

不过,诸葛亮还是为了阻止刘备做出了努力。他让赵云、黄权、秦宓等人出面劝阻,但都遭到了刘备的拒绝,秦宓还因此被关押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伐吴的决策就无法挽回了。不过,诸葛亮等人对伐吴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认为蜀军在刘备的率领下,能够取得胜利。因此,诸葛亮采取沉默的态度,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在内。

可是,由于没有法正那样的智能之士帮助,刘备败给了名不见经传的陆逊。蜀汉也因为这场惨败,陷入了风雨飘摇的状态。估计此时的诸葛亮,也会为当初自己采取的沉默态度心生悔意吧。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93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