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将是自原始社会就有的,那时虽然还无武将一词,但保护部落安全的人已经有了武将的原始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武将成为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成分。
纵观中国众多开国皇帝,其身份之一就是征战沙场的武将。在这条名将长河中,谁是中国古代第一名将呢?
先说说楚汉之争的韩信。韩信是妇孺皆知的名将,也是决定楚汉之争的关键人物。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在刘邦和项羽势均力敌的阶段,韩信率兵倒向刘邦,导致刘邦兵力大增,直接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破,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韩信熟谙兵法,齐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但是韩信此人做事优柔寡断,曾有谋士劝其自立为王,只是韩信做事太担忧,导致刘邦称帝之后先是削弱韩信的兵力,后来直接软禁了起来。
刘邦念韩信曾在楚汉之争时对自己有功,所以并没有将其杀害,但刘邦发妻吕后和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的罪名杀之。
在来说说孙武。孙武这个名字可能我们都比较陌生,但是后人尊称孙武为“孙子”,这样叫的话就不陌生了。
孙武本是陈国人,早年因内乱逃至齐国,后齐国又发生内乱,孙武就有出奔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员推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着兵法13篇,被重用为将。吴、楚争夺霸时,长期战于江淮地区。孙武与伍员等辅助阖闾制定并实施自强其力、伺机而动、分兵轮番袭楚的方略,使楚疲于奔命,国力耗损。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阖闾采纳孙武等建议,乘楚国兵疲松懈之机,以蔡、唐军为前导,率军从楚国守备薄弱的东北部实行迂回奇袭,一举攻入楚国首都。楚国因此丧失了争霸的力量。这其中,孙武起到了重要作用!
孙武所着的《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最早比较系统地涉及战争全局问题,首次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总结了若干至今仍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是不朽的军事名着。
孙武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他是古代的第一名将似乎无可厚非!也正因为《孙子兵法》这一部着作,孙武说自己是第二名将的同时,没人敢说第一吧!
、对中共五大名将的基本评价
一支胜利的军队,总会有一大批战功卓著的将军,但是在这些将军中绝不会是千遍一律的样子,一定会是各自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的。只有这样,这支军队才会是一支成功的军队,一支丰富多彩的军队,一支可能应付各种复杂局面的军队。在上述五位中共名将中,也是这样各有特点。
1、彭德怀指挥作战的特点是不畏强敌、勇猛顽强、豪气冲天、而且也极其善于灵活指挥、避实就虚、以少胜多。这与彭德怀性格耿直、脾气暴燥有很大的关系。但这种性格往往容易造成战役结局的大起大落。比如在1948年初彭德怀率一野进行的宝鸡战役,战役初期取得很大成功,不仅占领宝鸡,而且夺取了国民党军存在宝鸡的大量军用物资,完全达到了战役目的。但由于此次作战过分深入敌后,对国民党西北各部联合作战能力估计不足,致使一野部队在战役后期遭受敌西北各部联合围攻,损失很大。又比如抗美援朝战争中,第二次战役取得大胜后,第三次战役越过三八线向南进攻,造成战线太长,补给不利,攻击能力不足。由于这些原因使志愿军在第四和第五次战役中受到了比较大的损失。志愿军第180师几乎全军覆没也就是发生在第五次战役。据后来的资料反映,这与中央盲目乐观,决策失误有直接原因,但是彭德怀作为前线最高指挥官,没有准确判断情况,或是根据实际情况没有据理力争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林彪指挥作战的特点是算计精到,细致入微,机智灵活、善于总结,但也有过分谨慎的缺点。林彪指挥作战尤其在解放战争后期很少直接上前线,但他对战场和部队的情况却掌握得非常准确。他在整个东北期间,一直呆在哈尔滨以南的双城那个不起眼的小城市里。只是到了战略决战的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时才到了前线视察。林彪在东北指挥作战的过程中经常直接指挥到师一级,而且战机把握非常准确。这真的有点“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味道。所以才有四野那么多强悍无比的将军们对林彪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林彪过分谨慎的个性格却容易造成丧失战机,迟缓战役进程的结局。比如在辽沈战役攻打锦州之前,林彪见葫芦岛国民党的东进兵团增加了四个师,他说了一句著名的话:“我只准备了一桌饭,却来了两桌客”,意思是无法阻挡敌东进兵团的进攻,企图临阵退缩。
林彪过分依懒精到的算计也让其吃亏不小。林彪在东北时打了两次大的败仗。而且都是在四平。一次是1946年4月的四平保卫战,另一次是进攻四平,尤其是1947年底进攻四平作战,林彪就是过分依赖他精到的算计,每次投入兵力都不足,致使战役打成了兵家大忌的“添油战”。成就了国民党71军军长陈明仁的美名。另一次失败是在四野大军南下的过程中,林彪座镇武汉,摇控指挥远在湖南中部的四野大军。在湖南邵阳的青树坪那个地方,被另一个精于算计的国民党名将,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指挥有“钢军”之称的谪系第7军和第46军打了个解放军惯用的口袋围歼战,要不是四野部队超强的战斗力,终于突出一部分来,险些把四野第146师全部和145师一部全歼。这次是精于算计的小诸葛算计了同样精于算计的林彪。林彪在性格上的过分谨慎,也让其对一些通过努力可以取得胜利的战争抱有畏惧心理,比如抗美援朝战争。象这样的战争从表面上看谁都知道确实无法打赢,但这又是一场不得不打的战争。象这样的战争只有彭德怀这样性格的人才愿意去打。如果中共的将军队伍里只有林彪而没有彭德怀,中国将会怎样?
3、刘伯承指挥作战的特点是指挥准确,战机把握非常之好。而且还有性格温和、服从性好的特点。刘伯承的服从性好的这个特点从他“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决策在战略上的优势现在也不太好考证,但对刘的部队来说却是个巨大灾难,但刘伯承还是坚决地执行了。象这样的事拿到林彪和粟裕那儿也许就并不好执行。林彪与粟裕都有几次抗命的例子。但刘伯承却一次都没有。但是如果大家都去抗命,中央的这个“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谁执行?刘伯承的这个性格也许是一部分二野将领不太愿意直接在其手下作战的主要原因。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一个就是55年被受于大将军衔的中共名将陈赓。陈赓名义上是二野的人,其实他直接在刘伯承手下作战的时间很短。只有45年的“上党战役”和49年的“渡江战役”两次。上党战役后陈赓直接去了豫西,成了有名的“陈谢大军”,而没有去吃“千里跃进大别山”那个亏。渡江战役后又一直独立地在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这一线作战,没有随刘伯承的二野主力从湖南进入大西南。而陈赓的部队却一直是刘伯承二野部队中实力最强的一支。刘伯承作为一个战略方向的军事主官,在淮海战役时中央却没有叫他担任总前委的书记。而是安排了邓小平去担任这一职务。刘伯承在解放后也没有继续担任重要军职,而是去做了军事教育工作,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刘的个性确实有较软弱的一面。
4、粟裕的作战指挥风格在某些方面与林彪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只是粟裕也许更大胆,战略眼光更强一些。也就是说粟裕在某些方面也许比林彪来得更优秀一些。这从他在1947年那个敌强我弱的年代,就敢于深入虎穴,在敌人的丛林之中割裂出国民党御林军整编第74师这样的强敌来予以全歼就完全可以看出。而且粟裕能够在1948年中旬以华东野战军副司令的身分向中央提出展开淮海战役的天才建议,这种现象在林彪身上也是极少看到的。粟裕在个人性格方面也有与林彪的某些相似之处就是也敢于抗命。粟裕的两次重大抗命中的第一次是1948年上旬抵制中央让其带不少于三个纵队十万人的主力部队渡过长江江,脱离根据地向江南发展的命令,如果粟裕执行了这一次命令,也许又是一次损失惨重的“千里跃进大别山”式的作战行动。但粟裕却没有执行,而是反复向中央说明情况,最后中央同意了粟裕的意见。
第二次抗命是淮海战役开始前,中央要调陈毅去二野当副司令,而叫年轻而又资历甚浅的粟裕接任强大的三野司令员兼政委。我觉得这次粟裕抗命的原因不是因为谦虚,而是因为三野当时有一大批与粟裕有着相同资历甚至高于粟裕资历的高级将领。其中有1945年党的“七大”就当选中央委员的谭震林;有同样是中共七届中央委员,新四军组建时就担任新四军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的张运逸;还有黄埔五期出身,抗战时就担任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初期又担任山东野战军参谋长,北平军调部中共执行处长的宋时轮;有1945年成立华中野战军时任司令员的张鼎丞(当时粟裕只是副司令);有曾经担任过八路军115师参谋长和新四军参谋长的陈世渠。还有四方面军出身的悍将许世友。这些人个个都不是简单可以摆平的。在这种情况下粟裕选择留下陈毅这个资格老,为人豪爽,对自己又有知遇之恩的老师兼挚友是非常合适的。后来的结果也证明了粟裕的选择是十分正确而明智的。如果粟裕看重个人名利,接受了三野司令员兼政委一职,也许淮海战役的结局就没有现在这么完美了。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粟裕的战略头脑不仅仅体现在作战指挥上,在政治上也显得异常成熟。
粟裕外表文雅,性格温和,以一介书生而久历战阵,而且从不争功。在个人名誉上传说他有两让司令一让元帅的美名。但每遇原则问题又总能据理力争,充分体现了一个有高超军事指挥才能和深远战略眼光的军事家的智慧思想和坚定意志。粟裕逝世后,中央对他在军事指挥艺术方面的评价是:“尤其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所以粟裕是一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立下丰功伟绩的一代名将。
5、徐向前的性格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十分内敛。尤其在建国后这种性格表现更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其有在张国焘领导下长时间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这个历史污点。在抗战开始之前,徐向前对张国焘各种命令一直言听计从。由于政治因素复杂,再加上年代久远、资料散佚、依据缺乏,作为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在这一问题上已经难以解释清楚。但这些政治上的原因并不能抹杀徐向前在军事指挥艺术上的高超水平。也许正是徐帅不事张扬的内敛性格,才使其军事指挥过程细致周到,少有失误,而且还往往能够在敌强我弱十分困难条件下充分利用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最大限度地取得战争的胜利。在川陕根据地创造的“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强渡嘉陵江”等战役,在解放战争过程中的创造地“运城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均堪称徐帅战争指挥艺术上的惊世杰作。徐帅在其数十年军事指挥生涯中,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造了许多经典的战争范例,还在部队整编、士兵训练、战役战术协同、地形地物利用等部队作战能力和正规化训练中总结出了一系列带有教程式的理论和方法。是解放军高级将领中为数不多的既有指挥作战的水平,又有部队训练方面的理论实践能力的全面型人才。
徐向前与粟裕一样是书生从军,不仅如此,徐向前作为一代名将,其外貌气质也与林彪、粟裕等战功卓著的名将一样稍显文弱,完全看不到长期在血雨腥风的战争生活中养成的霸气。在中国历史上,成就伟业的名将一般都具有文人与将军的双重性格。徐向前亦有此等中国人最崇拜的儒将之风。也许这正是这种性格才使徐向前在其作战指挥过程中既有军人的血性和坚强,又有文人的文雅与精细。
徐帅逝世后,中央在对徐帅的评价中说:“徐向前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运筹帷幄,指挥有方,智勇兼备,果断灵活,善于以弱敌强,以少胜多,运动歼敌。为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以自己的战争实践和理论,为丰富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徐向前元帅与粟裕大将一样为中共名将队伍中评价最高的高级将领之一。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93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