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为大家介绍过许多有关古代皇帝的趣闻,引起读者热议,今天咱们就再来聊聊司马懿和李世民跨越百年的切磋。
这件事还得追溯到西汉时期,话说汉元帝时期,夫馀王族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起高句丽国。这个国家在建立初期就表现出极强的侵略性,周围的几个小国都被他欺负的不轻。短短几十年,高句丽国就吞并东沃沮、东濊等地区,并一步步脱离汉朝的控制。
高句丽国文物
东汉灭亡后,天下大乱,野心勃勃的高句丽人想趁机攻入中原地区,占据一席之地。但此时辽东地区的霸王正是公孙渊家族,兵强马壮,怎会让人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作乱。公孙家族经常出兵攻打高句丽国,甚至都攻打到高句丽的首都丸都,在这样的高压态势下,高句丽国只好停下扩张的脚步。
司马懿剧照
但此事在魏明帝曹叡时期有了转机,原来公孙渊家族在魏、吴两国间摇摆不定,惹得曹叡不满,遂派遣太尉司马懿征讨辽东。而魏国平定辽东,无疑给了高句丽长足发展的好机会。自此之后,高句丽国就踏上发展的快车道,到了公元6世纪,他已经成长为独霸中国东北部的一个庞然大物。
隋炀帝画像
隋朝时期,高句丽国多次联合契丹、靺鞨主动发动对中原国家的攻击,一度让隋朝皇帝头疼不已。史书记载,隋文帝亲征一次,隋炀帝三次御驾亲征,但都没能攻下高句丽国,反而把自己的国家给拖垮了。唐朝建立之初就想着平定高句丽国,但这次的高句丽国学乖了,主动向唐称臣纳贡,一脸恭顺、中心耿耿的样子。暗里地却在辽河修建防御工事,积极备战。等到时机成熟,便与东家撕破脸皮,决一死战。
唐征战高丽地图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六军、出兵辽东。这是唐朝开国以来少有的大规模战役之一,也是李世民称帝以来罕见的御驾亲征。遗憾的是,这次的出征并未攻下高句丽国,征战后期,由于当地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唐太宗担心将士们挨冻,且粮草将尽,遂下令班师回朝。这次出征虽然未达成目标,但重重挫伤高句丽国元气。
唐太宗李世民剧照
回朝之后,李世民听取谋士的建议,对高句丽国实施骚扰性攻击,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不过几年,高句丽国便会因地荒粮少而土崩瓦解。虽然直到李世民去世,高句丽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但他所做的种种都为后人打下基础。
公元668年 ,唐军攻打至高句丽国首都平壤城下,大败高句丽军。至此,这个遗留400年之久的心腹大患终于被一举平定。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经过了三年的准备后,决定再次出兵北伐,他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当时司马懿为魏军主帅,率兵阻挡诸葛亮,他占领了渭水南面的阵地,部署防线,使蜀军无法东进,又派郭淮抢占渭水北岸的要点北原,再加上西面诸葛亮久攻不下的陈仓,蜀军被阻击在秦岭北侧,渭水南麓一线,没能攻下魏军的防御阵地,当时诸葛亮想依仗精锐与魏军决战,却又不能逼司马懿出手,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然而入秋后,诸葛亮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最终病逝于五丈原,而司马懿则通过防守赢得了此战的胜利。
可以说,在这场五丈原之战中,司马懿表现得并不差,毕竟是他主动设防,这才导致蜀军既没办法东进,也没办法西行,只能与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更何况司马懿在经过了第四次北伐后,深知蜀军作战能力之强,因此他决意避而不战,而选择耗死诸葛亮也是正确的作战方案,更何况从结局来看,最终获胜的也是司马懿。但即便如此,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在提及这场战事时,对司马懿的评价却不高,李世民认为,司马懿占着优势却退守营垒,不敢与诸葛亮争锋,其所作所为有失良将之道。既然司马懿没做错什么,为何李世民对他在五丈原之战的评价并不高呢?
要知道司马懿的行军风格十分明显,他向来出手狠辣,兵行如风,擅长声东击西,在诛孟达,定辽东,平王凌时,司马懿这种行军作战的风格尤为突出,因此,纵观司马懿此生的征战,不难看出他的军事能力确实是很强的。
但曹魏每次应对诸葛亮的出兵都不得不劳师动众,雍凉二地几乎兵不卸甲,再加上补给线长,其消耗是十分巨大的,而李世民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反击绝杀之人,他认为司马懿本身的能力并不差,却被诸葛亮逼到如此地步,为了避免与诸葛亮交手,司马懿甚至做出了千里请战这种丢人的事情,最后甚至还被死的诸葛亮吓跑了,因此,司马懿即便再厉害,也不值得他给司马懿更高的评价。
笔者认为,司马懿的军事能力还是值得称赞,只可惜他遇到了一个军事能力比他更出众的诸葛亮,因此,他在五丈原之战中有如此表现也是情有可原的事。
历史同人大剧《军师联盟》让不少观众对于司马懿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影视作品和历史是存在偏差的,司马懿在剧中成为了敦厚仁义的代表,然而历史中的司马懿却是宫斗达人,手段非常狠辣,而且身为曹魏四世重臣,甚至还交付以托孤重任。然而曹叡却所托非人,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几乎为日后自己儿子篡魏铺平了道路,从开也为晋国开国铺平了道路。
司马懿出身当世名门,其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司马懿嫡出的儿子有三人,分别是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干。
三国历史的终结在演义中的一句话叫做三家归晋,司马家族通过夺取曹魏的政权取得了三国乱世最大的果实,而且从司马懿开始,其手段让很多历史名家所不齿,甚至是唐太宗李世民都曾愤恨的评价司马一族对中国的危害,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司马懿的一众子孙。
李世民曾经批评司马氏窃国,称其为手段下作,所以国祚甚短。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国祚甚短,这和司马氏一族中的一个人有这莫大的关系,这个人就是司马懿的亲孙子司马炎。司马懿和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虽然已经成为了曹魏后期真正的掌权人,但是他们一直也没有走出最后一步,直到司马炎这一代才正式接过了曹魏的天下,而晋国开国皇帝就是司马炎。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265年-290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演义中有一句话说得好:“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这个司马就是司马炎,在逼曹奂退位后,司马炎正式开创了晋国。
其实在篡位之初,司马炎还是颇为实干的,建国后他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 并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西晋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然而在他灭掉了吴国之后,因为没有了敌人,司马炎开始迅速的腐化,而他腐化的第一步就是全部接纳了吴国孙皓的后宫,孙皓是出了名的荒淫,其后宫嫔妃多达5000人,而司马炎全部接受。司马炎这一手也直接让他的后宫膨胀到了上万人的规模。
由于后宫过于庞大,因此每天晚上要临幸哪个妃子,成为司马炎十分头疼的问题。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坐着羊车,让羊在宫里随意行走,羊车停在哪里他就在哪里宠幸嫔妃。于是有个嫔妃就把竹枝插在门上,把盐水洒在地上,羊因为喜欢盐水的味道,停下吃食,于是羊车就停在她的宫门口。这个故事出自晋书卷三十一,因为这个故事,后人把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或者宠爱,就称为“羊车望幸”。而这一荒唐事也被世人认为是亡国之兆。
除了好色成性,司马炎更喜欢挥霍无度,当时的奢靡之风就是源自于他,自从他开始荒淫之后,大臣贵族外戚纷纷效仿,王恺和石崇比富的故事也是发生在此时。后人评价从未见过有如此开国之君,而且社会风气也为之一变,变得奢侈颓废,中华民族的腐化一时空前。在司马炎统治的末期,更是因为他身后事安排不当,引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发生的重要原因就是司马炎在安排继任者人选上的重大失误,造成了贾南风得以干政弄权,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爆发。八王之乱从开始到结束共历时十六年,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是在贾南风的一手策划下,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楚王司马玮进京杀杨骏开始到六月司马玮被杀为止。三个月中,两个大臣杨骏、卫瓘被杀,两个藩王司马亮、司马玮丧命。
八王之乱的第二阶段是从元康九年(299年)开始到306年结束。这个阶段动乱规模比第一阶段更大,参与的宗室王更多,战争更加惨烈。八王之乱直接将中原多年的安定发展毁于一旦,战事对全国不少地区都造成严重破坏,饥荒、疫病频生,亦令不少人被迫离开家乡求活,成为流民。
而且八王之乱更深层次的灾祸险些让汉族就此覆灭,八王之乱以后,晋朝的军事力量在内战中消耗殆尽,国力迅速衰退华夏大伤。而各部胡人却趁机起兵,侵扰中原,中原大乱。在百余年间,先后由胡人及汉人建立了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
也正是在此期间中原大地生灵涂炭,白骨千里。当时烜赫一时的中原士族十不存一,普通老百姓而更是不计其数。在五胡乱华的一百多年里,北方汉族最初的人口数量大约为1200万人,到了冉闵花了三年时间灭掉羯赵政权时,此时的北方汉人却不到400万人。人口锐减了三分之二。而与之对应的,北方的胡人数量却增加到600多万人。由此足见司马炎的罪孽,所以历来读史之人无不痛恨司马一家,而且其通过权谋诡计窃国更是不值得推崇,切莫被影视作品混淆视听,忽视了真正的历史事实。
最近,由吴秀波、刘涛等人联合主演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正在各大平台热播。作为其中的男主角,该剧从男主司马懿的角度去看三国,去体验那段历史,去解读那段千年前的爱恨情仇。
司马懿与妻子(剧照)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说起三国,先说曹操,他是三国之中,最有希望统一三国的人物。
然而,在曹操生前,他却一直都是“曹丞相”。虽然,曹操取得了东汉的实际控制权,并以此征讨四方,消灭了很多割据势力。更是打到了关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使得中国北方慢慢稳定,恢复了难得的和平。
曹操(剧照)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然而,直到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去世,他都没有称帝,还是刘家的丞相。
问题来了,曹操为何一直不称帝呢?
怎么说呢,曹操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在他生前,所有的割据势力都还没有人宣称独立,没有人称帝。他一直不想当出头鸟,成为千年后,千夫所指的对象。当然,还有更多的原因。
曹操(剧照)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因而,最应该称帝的曹操,生前一直没有称帝,没有当皇帝。
直到曹操死后,在曹操的儿子曹丕登基之后,曹操才被曹丕追封为武皇帝。
三国之中,曹操的名气远比司马懿高。不说曹操,就连刘备、孙权、张飞和关羽等人的名气和传奇都远远高于司马懿这个幕后的军师。然而,最后夺得天下,统一三国的,并不是人人称道的刘皇叔刘备,也不是一代枭雄曹操,更不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反而是司马懿的后人。
司马懿(剧照)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曹操一生有25个儿子,不少儿子都非常有名。有做出七步作诗的曹植,有6岁称象的曹冲,更有最为成为皇帝的曹丕。
然而,这么多的儿子,还是抵挡不住司马懿的9个儿子。
按理说,司马懿只是曹家的臣子,是谋臣,是最没有权力的文臣。
司马懿(剧照)
然而,这都抵不住司马懿聪明,有手段,加上还生了几个很不错的儿子。
因而,等曹丕一死,曹魏的政权就几乎落在了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手中,成了权倾天下的权臣。
最后,夺了曹家的天下,做了天下之主。
司马懿与妻子(剧照)
问题来了,曹操25个儿子,为何抵不住司马懿那9个儿子呢?
其实,儿子不在多,而在于好。
曹操的儿子虽然都不错,但曹丕的儿子就很差了,加上曹丕又不信任自己的亲弟弟。这才使得原本属于自己曹家的天下,落在司马家手中。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90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