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原创为何你的家乡没有城池 原来古人是这样选择城池地址的

无风却起念 2023-09-17 02:02:23

前言人是一种群居动物,也是靠着集体的智慧才能够在地球上稳坐霸主的位置,并将自己的族群发展壮大的。而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类形成一定秩序的标志,更是人类交往更加频繁的见证。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城池的选择也非常重要。那么问题来了,古人是如何选择城池地址的呢

古代城池的选址其实对于城池的选址问题,主人很早便非常重视了,比如在《管子》一书中就反对商周以来用占卜确定营邑的方法,它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原则。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建设城市最重要的是对地形地势进行选择,最好是依山傍水的地形,以免受旱涝之害,节省开渠引水和筑堤防涝的费用

其实《管子》一书中对于城市的选址原则是比较合理的,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因地制宜的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举个典型的例子,在《魏书帝纪第一》中有这样的记载:

“六年,城盛乐以为北都,修故平城以为南都。帝登平城西山,观望地势,乃更南百里,于灅水之阳黄瓜堆筑新平城,晋人谓之小平城……” 也就是说,古人建城池的时候,往往会临水而建,从而保证城市用水的充足。一般而言,古代的城池都是方形的,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南京城便不是方形的,其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当地的地形限制,不适合建立方形的城市,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形筑城,是最省时省力的。

古人对于城市的选址,其实最需要考虑的是军事问题。就拿北魏中期的都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来说,这个地方是当时重要的军事要地,而当时的浑河水流量很大,河面也要比现在宽了许多,因此很容易便形成了当时平城的东防御线。也就是说,统治者选择城市的地址的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大多会选择一些比较有重要军事战略意义的区域,即所选城市要有天然的防御屏障,一般为险要的山峦或湍急的河流

当然,古人对于风水之说也是深信不疑的,所以城市的选址和风水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在战国时期便出现了“相土尝水,法天相地”的城市规划布局思想,而这样的思想,即使到了明清时期,也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

依旧拿平城来进行解释,武周川水在云冈峪内的径流走向,正是“来宜曲水向我”,流出云冈峪东口后的走势,则符合风水学说中“去宜盘旋顾恋”的要求。而武周川水和御河川水二水证出了来龙,因“凡龙皆有二水夹出”的风水准则,同时该城池的建设还遵循了“真龙落处,水聚真穴,结处水绕”的水法原则。

最后,古代城市的选择其实还离不开一点,那就是农业发展。一般而言,城市需要建造在周边具有广阔的农业种植地的附近,如此一来,才能够保证城市人口的粮食充足。

结语综上所述,古人选择城池的地址还是非常考究的,归根到底就是与地理位置有关,不仅要有山有水,要符合军事要求,还要合乎风水,要能适合农业种植,而要达到这些标准的地址还是比较少的,这也就是为何大部分人的老家没有在古代成为城池的原因了。

参考资料《魏书帝纪第一》

《管子》

无风起念,一个专注于分享中国古代史,偶尔分享近代史的历史爱好者~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史感兴趣,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无风起念。

古代战争将军面对攻不下的城池为何不绕路

在古代战争片中,将军面对久攻不下的城池为何不选择绕路前进?

现在的古装片有很多的打仗情节在里面,像是《三国》这样题材的剧也必须是靠着一场场的战争才能将整部电视串联起来,所以在其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的城池说是属于一国所有,但并没有像是皇宫一样,有一条城墙将一国的领土全部都圈起来,所以有很多的朋友都比较困惑,说是城池只不过是一个孤城,周围没有阻挡的墙壁,四周也都是开空旷地带,为什么军队在攻城久久不能拿下的时候不选择绕路去攻打下一座,而是要和这个地方死磕到底呢?

古人这样做是有目的的,当你看完这下面的原因之后,你就明白这个原因了。首先,古代的时候建立城池最重要的就是选址,怎么说呢?男性朋友都知道,这打仗的本质主要就是争夺有利的地势,讲求抢占先机,而一座城池如果没有建立在有用的位置上,就像是一个没有用的零件,只能是丢弃在那里没有人过问,而要是建立在交通的重线上,就变成很抢手的东西,引得众人相互争夺,所以重要的城池不能不攻,就算是很难占领也不能放弃。

其次,大家一般都想的是,难的东西要是实在搞不定,就只能是想绕过去,先做完其他的然后再回来和它死磕,这却是一个正常的人思维,毕竟事情还有很多,没有谁会为了一件事浪费一天的时间,但这跟打仗又不太一样,如果选择绕过去,这时候自己处境就变得危险了。

大家应该都知道前后夹击这个词语,如果一路打下去很顺利,只留下这一座城也翻不起什么大风浪,但如若自己在前方陷入了危难,就只能是进入了对方的包围圈,将自己的送进了猎物的肚子里,这样的情形更像是一个口袋将一整支队伍都装在其中,危险很难想象。

这样做的危险不止是这个,还有就是士兵的吃饭问题,古来征战都是并未动粮草先行,所以可见粮草的重要性。选择绕过城池前进,运送的物资根本跟不上这样的快节奏,而且战斗力强的军队,并不见得运送东西的队伍也强壮,如果被人劫了物资,士兵没有饭吃就没有力气打胜仗,这在战场是上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所以综合以上的几点,前方有城池就一定要将它踏踏实实的攻下,不能选择绕路而行,世间有很多的事情是不能预料准确的,前方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谁也不知道,只能是这样的尽可能的争得有利的地理位置死磕到底了。

中国古人爱修城池,为何欧洲古人更爱城堡?

确实是这样,在我国的古代,先人爱修城池,但是在一些外国国家爱修城堡。这恰恰是因为国情的不同,各个国家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导致的。在我国夏朝时期,中国和西方的建筑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两者各有特色。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开始动荡,战争规模也开始扩大,所以就导致我国和西方建筑产生更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刚开始的战争就像小孩儿玩闹,有趣且不血腥。但是后来原本的看似玩闹的战争逐渐演变为兼并战争。想要的想保护的人口和财产越来越多,统治者恨不得能用一堵墙把所有的东西都圈在自己的领地中。而在西方,由于物资匮乏,战争发展的也相对缓慢,西方贵族只需要保护好自己的财产。这就是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区别。

在战争的形式下看来,中国打仗讲究排兵布阵,即使被围攻也得有足够的空间能让军队操练开来,城堡反而是把自己的军队禁锢住。怎么,等着被人家一锅端了吗?但是大家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我们的也有修建城堡,但是仅仅作为临时避难的场所,并不做长期居住的用途。并且修建城堡还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有这个时间对方早就打到家门口了。而且这种一住就是几十年上百年的建筑,只有西方贵族才有需求。而且在中国之所以会修建城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从原始社会开始,农耕文明就开始盛行,西方人的规模是远远比不上中国的。支持战争的物质条件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我国和西方国家建筑的差异性,是从文化和国情的不同决定。当时的我国动荡不安,我国军队注重排兵布阵,而西方国家建筑城堡,是西方贵族保护财产。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差异性。

古人打仗,为何不绕过城池直取腹地?诸葛亮早就说过,风险太大

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攻城战役,一般攻城的一方损失更大,但换个思维考虑,打仗最终的目的是什么?说直接一点是为了胜利,没人希望打败仗,然而即便你攻下一两座城池,就能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这显然不可能。

我国自古就有句古话叫做“擒贼先擒王”,将敌方的首领抓住了,敌军自然是一盘散沙,也就是说只要打败对方的首领,一场战争几乎已经宣告结束,那么问题来了,古人打仗为何偏要攻城?地球那么大,土地那么多,为何偏要跟一座小小的城池过意不去?耽误时间不说,损失大的可是攻城的一方,为什么他们不能绕过去,直取敌方腹地?

而且历史上也并不是没有这样的例子,比如说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绕过了许多诸侯直接攻打敌人的后方,而且效果绝佳。

还有就是明朝的朱棣,朱棣的兵马久攻济南城不下,几乎已经到了进退两难的地步,但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朱棣突发奇想:“不打济南城了!”,直接绕过了城池向南京进发,果然最终夺得了皇位,可见绕过城池这一招确实有效,不过却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有关这一点,诸葛亮早就说过。

当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具体内容就是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魏延提出由他带精兵五千从子午谷出发,快速的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的大军则出斜谷进攻长安和潼关,两军最终可会师于潼关。

诸葛亮用兵向来谨慎,魏延的计策确实堪称奇策,只是有多大的成果就有多大的风险,诸葛亮最终没有采用,其实仔细想想也能明白,绕敌之后对敌人来说,就像是瓮中捉鳖,一不小心便万劫不复。

首先古代战争中攻打的城市绝不是随便打打,一般攻打的城市都是地势险要的交通要道,士兵们两条腿确实可以翻山越岭,神不知鬼不觉的绕过城市,可运粮草的车马显然不行,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补给的战争那不叫战争,叫找死,所以绕过城市,首先粮草补给上会出问题,即使真有木牛流马什么的,也无疑会耽误时间。

其次这种做法很大可能会面临前后夹击,攻城需要时间,等身后的敌人反应过来,双方成合围之势,基本上就等着被人歼灭了,士兵们心中清楚,这种作战是没有后路的那种,只能胜不能败,败了的话你连往回逃跑的路都没有,所以军心不稳。

其实韩信和朱棣之所以能成功都有偶然和必然性,清朝灭亡后,项羽并没有学秦始皇那一套当皇帝,而分封诸侯,韩信绕开的是那些被分封的诸侯,而不是项羽的臣子,那些诸侯是否会听项羽的前后夹击还是两说。

而朱棣的胜利完全是因为朱允炆的判断失误,把徐辉祖调回了南京,这才让朱棣奇迹般的打了胜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深入敌后是不可取的策略,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开疆扩土都是一个套路,必须弄清对方的防御配置,然后再逐一攻陷取得地盘。

为什么古人建城池不把全城围起来,反而留几个门?

但是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的战争史上,城池攻坚战的比例是很多的。在中国古代的城市和现在不同,中国古代的城池都是用城墙围起来的,一旦爆发战事就立马关闭城门让敌人进不来,当然里面的人也进不去。

而攻城一方的人想要夺取这座城池,只能从两个地方突破,一个是攻破城门或者是从城墙上打进城池,外加上有护城河的帮助,可以说攻取城市是很难的。



而这就有个疑问了,古代人既然建造城池是为了城池被夺走,那么何不把城门封死,或者只相对留一个城门就够了,可是他们却非要留下好几个大门,比如当年的北京城,有九个门口,而九门提督也是这么来的。

可以说多了好几个城门就等于多了好几个缺口,一旦敌人兵力远远高于守城方,那么守城一方就完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古代城池都要留下好几个城门口让敌人攻击呢?

城门不是给敌人攻城准备的,也是给自己人准备的在《孙子兵法》之中有一句话叫做:“十而围之,五而攻之”,这句话说明了在古代攻城池的一方总是占有人数上的优势的。



而事实上,虽然守城一方属于以逸待劳,可是真正打起仗来还是守城一方比较困难,为什么呢?因为上文就说了,攻城并不一定要从城门口突破,在古代都是有各种攻城车和云梯的,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这些高科技突破城墙,而且由于具有人数上的优势,他们完全可以将另外几个地方围起来采取围而不攻或者佯攻,找寻一个地方进行定点攻击。

而守军呢?由于各个城门都有敌人,因此不可能把城门口的兵力全部抽调走,所以将军也只能是被动防御,看着敌军的攻势然后见招拆招。



所以想要打退敌军的进攻,一个是天降奇迹,要么是切断对方粮道逼对方退兵,或者还有另外一种方法等待援军到来,然后再里应外合迫使敌人退兵。

然而真的等到援军到来了,你没有城门口怎么去和自己的兄弟部队里应外合呢?而一旦错过了最佳的时机那么不但是守城一方被攻破城池,甚至来接应的援军也会被敌方采取分割包围的方法歼灭。

所以很多时候古人建造城门必定是有需求的,单纯的从军事角度来说把城门全都封闭也无疑是最蠢的办法。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90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