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一共三大战役,前两次战役都特别有名,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特别有名的战例,唯有夷陵之战相对逊色,尽管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号称率领七十五万大军,真实历史上大概双方都只有四五万人。
无论是战役规模,还是影响,夷陵之战都无法与其他两次战役相提并论,从战争动机上来说,夷陵之战的发生是有些违背战争规律的,发生的原因是公元219年东吴击败关羽,夺取荆州,公元221年的时候,刘备为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而对东吴发动的攻击。
无论是荆州还是关羽,对刘备的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东西,如果不能报仇,估计刘备晚上都睡不着觉。
很多人因此认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有些任性的,感性任事,这么说也有一定道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刘备在发动这次战役中,有一些仓促的,因此带的人不全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这么简单就说完了,明显不是我风格,必然要展开讲一下。
刘备为什么不带军师诸葛亮
诸葛亮几乎被罗贯中刻画成了一个能够呼风唤雨的神人,然而在实际历史当中,诸葛亮并不是特别擅长打仗,诸葛亮以《隆中对》中给刘备策划三国宏观战略分析而获得刘备赏识,《隆中对》不是军事着作,而是宏观战略分析。
在诸葛亮出山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促成联吴抗曹的使命,诸葛亮随即以刘备外交大使的身份到东吴劝说孙权一块抗曹。
赤壁之战后,刘备取得了荆州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后来刘备帮助刘璋攻打张鲁的时候,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后来刘备与刘璋决裂,夺取成都后,诸葛亮基本就一直负责镇守成都,做后勤工作。
也就是说在刘备出征作战的时候,基本就没有带过诸葛亮。
我在一篇文章中,说诸葛亮其实并不擅长打仗,很多人就拿武庙十哲中诸葛亮与白起、韩信并列来说事,以名誉和头衔来说事一直是一种毛病,评价历史人物还是要看史实的,诸葛亮基本就没单独指挥过什么胜仗。
所以,刘备在夷陵之战的时候不带诸葛亮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实际上,刘备比较信任的作战军事是法正,法正原来是刘璋的部下,后来投靠刘备,在刘备进取汉中的时候,献计使得刘备斩下了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渊,辅助刘备夺取了益州和汉中。
诸葛亮在刘备夷陵之败后感叹,“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
意思就是说,刘备在夷陵之战的时候要是有法正在,即使打败仗也不能输这么惨,然而法正在219年去世了,夷陵之战发生在两年后的221年。
刘备为什么不带赵云、马超、魏延等猛将?
先来说赵云,在刘备的战将体系当中,关羽和张飞是刘备嫡系中的嫡系,应该算是生死兄弟系列了,然而除了关张之外,就是赵云了,赵云本是公孙瓒的部将,但是公孙瓒始终没有重用赵云,后来赵云与刘备相遇,开始追随刘备,一直到刘备死,将近三十年。
刘备作战时候领的最多的就是赵云,在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等战役都是追随刘备左右,后来能够独立指挥作战,也就不跟刘备一起了。
在夷陵之战的时候,刘备总计率领四万多人,自己就能指挥过来(刘备是真正的战将,不管岁数多大都是亲自带队),而赵云当时的年龄应该不小了,至少也得六十多岁,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刘备准备伐吴的时候,赵云是极力反对了,所以刘备不带赵云也正常。
再来说魏延,在《三国演义》中魏延被明显的写残了,历史上真正的魏延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人物,魏延并不是斩首上级投靠刘备的,而是一支拥有私人武装的小军阀,在刘备入川后投奔刘备的,虽然身份地位没有所谓的五虎上将高,但却深受刘备的信任。
刘备在打下汉中的时候,就“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魏延的任务就是防止曹魏政权在汉中方向的军事进攻:“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刘备若去攻打东吴,肯定是不会带着魏延的。
最后来说马超,马超在蜀汉政权中的位置是很尴尬的,马超是割据凉州的地方军阀,在西北地区颇有影响力,巅峰时期敢于挑战曹操,可见在群雄割据时期,马超也是一条汉子。然而马超并不靠谱,一点点玩脱了,把自己搞成了光杆司令,最后投靠刘备。
对于马超,大概只有最开始入蜀的时候,刘备用过一次,然后就给马超较高的官衔养老了,而没有给马超实权,估计刘备也怕马超不靠谱,再反水什么的,马超在投靠刘备之后,基本就已经告别自己的军政生涯了。所以,刘备自然也不可能带马超。
综合来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准备不算充分,缺少类似法正这样的作战智囊,而蜀汉将领比较匮乏,基本上是处于不够用的地步,所以不带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也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刘备始终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作战的将领,经常性单独带兵出征,在当时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毕竟刘备跑得快,打了那么多次败仗,也没有身首异处,哪成想这次败的这么惨。
夷陵之战关乎蜀汉国运,刘备为什么却不带上诸葛亮?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被称为三国史中的“三大战役”。其中“夷陵之战”,是发生于蜀汉刘备集团和东吴孙权集团之间的一场战役:公元221年四月,刘备称帝。因义弟关羽不久前死于曹魏和东吴的联合绞杀,刘备决意起兵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之地。
同年七月,刘备亲率蜀军主力,进攻东吴。孙权求和不成,委任陆逊为大都督,率军迎战。后陆逊在夷陵一带火烧蜀军连营,蜀军大败,汉昭烈帝刘备也在不久之后病逝。受命掌管军国大事的诸葛亮与东吴议和修好,共抗曹魏。夷陵之战如此重要,关乎国运,刘备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呢?
首先,当时是三分天下,三国鼎立,刘备要征讨东吴,虽然他当时非常痛恨东吴,但他在征讨东吴的时候,还是要考虑到曹魏的因素。
如果曹魏在刘备率大军征讨东吴之机,偷袭蜀国,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刘备要做到没有后顾之忧,需要一个人镇守蜀国本土,这个人诸葛亮最合适。所以刘备在夷陵之战时,没有带上诸葛亮。
其次,刘备因为关羽之死,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坚决要征讨东吴,而当时三分天下的局面,孙刘势弱,曹魏势大,孙刘只能联合抗曹才能三分天下。刘备因为兄弟之仇而征讨东吴,却不去征讨蜀国之仇敌曹魏,因此很多人反对,在反对的人之中就有诸葛亮。
最后,刘备自认英雄一世,这次又是率大军去征讨东吴,东吴诸将刘备也没有放在心上。英雄一世的刘备觉得自己可以打败东吴,因为就不用带军师诸葛亮。
试想,在刘备自已指挥下,攻破东吴,是一种什么样的丰功伟绩。刘备也需要在无人辅佐的情况下打赢一场战役,这是一种资本,对巩固地位非常重要。诸葛亮善于理政,就让其在家帮他治理内务,当好大管家,为他的征战做好后勤保障。因此,刘备在发动夷陵之战时,便公私兼顾,撇下诸葛亮到东吴打仗去了!
既然夷陵之战如此重要,刘备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同年七月,刘备亲率蜀军主力,进攻东吴。孙权求和不成,委任陆逊为大都督,率军迎战。后陆逊在夷陵一带火烧蜀军连营,蜀军大败,汉昭烈帝刘备也在不久之后病逝。受命掌管军国大事的诸葛亮与东吴议和修好,共抗曹魏。夷陵之战如此重要,关乎国运,刘备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当时是三分天下,三国鼎立,刘备要征讨东吴,虽然他当时非常痛恨东吴,但他在征讨东吴的时候,还是要考虑到曹魏的因素
如果曹魏在刘备率大军征讨东吴之机,偷袭蜀国,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刘备要做到没有后顾之忧,需要一个人镇守蜀国本土,这个人诸葛亮最合适。所以刘备在夷陵之战时,没有带上诸葛亮。
其次,刘备因为关羽之死,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坚决要征讨东吴,而当时三分天下的局面,孙刘势弱,曹魏势大,孙刘只能联合抗曹才能三分天下。刘备因为兄弟之仇而征讨东吴,却不去征讨蜀国之仇敌曹魏,因此很多人反对,在反对的人之中就有诸葛亮。
最后,刘备自认英雄一世,这次又是率大军去征讨东吴,东吴诸将刘备也没有放在心上。英雄一世的刘备觉得自己可以打败东吴,因为就不用带军师诸葛亮。
试想,在刘备自已指挥下,攻破东吴,是一种什么样的丰功伟绩。刘备也需要在无人辅佐的情况下打赢一场战役,这是一种资本,对巩固地位非常重要。诸葛亮善于理政,就让其在家帮他治理内务,当好大管家,为他的征战做好后勤保障。因此,刘备在发动夷陵之战时,便公私兼顾,撇下诸葛亮到东吴打仗去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88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八月出生属羊人的运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