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蕾与父亲徐子建、祖父徐成沄
本文作者为徐静蕾的父亲徐子建,主人公是徐静蕾的祖父徐成沄,现年103岁,曾获抗战勋章。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氏家族中有11人先后参加抗战。徐成沄作为军医加入国民党部队,参加了抗战。不久,徐成沄退出国民党,此后,又参加共产党,挺进大别山,亲见赵锡田被俘,曾为刘伯承医治眼睛。
徐子建在父亲和母亲口述的基础上,遍查两岸档案,寻访故地。全书史料扎实、情感节制,言有尽而意无穷。以个人的触角走进大的历史,以血肉之躯走到战争的现场,能让我们更真切地体会战争的残酷。
下文,便是徐成沄先生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学医的经历——
父亲的军装(节选)
口述 | 徐成沄
文 | 徐子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咄咄逼人,中国民众抗战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央政府与各地军事领袖也都认识到,中日必有一战,培养军事人才是个很紧迫的任务。新湘军作为地方军阀,历来有重视培训干部的传统,所有军校都由军队主官兼任校长职务。
1935年春天,湖南第四路军军医研究班招生。学校在长沙兴汉门外协操坪,那是湖南讲武堂的原址,即现在兴汉门外的东风广场。这个清末办起的讲武堂风光一时,彭德怀、黄公略等不少国共将领都曾是这里的学生。原来第四路军总指挥部的军官教导大队、军事干部训练处、教导团、团防训练所、三十五军学生队,全部并入这所新的陆军干部学校,校长是湖南省主席、第四路军总指挥何键,副校长刘建绪,我的族兄徐旨乾是教务长,二伯徐成澍是教官。第四路军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军医研究班,学制三年,这次已经是第四期招生了。开办之初,国民党中央政府卫生总署借口院校编制已满,没有批准研究班为独立的军医学校。据说总署官员大都是德日留学生,军医研究班的教师则多留学于英美,理念并不相同。
已经升任上尉的父亲得到军医研究班招生的消息,觉得机会难得,这时他已年满十九岁,很希望得到这个学习深造的机会。四路军军医处刘竹若科长是父亲的顶头上司,觉得父亲聪明进取,支持他去报考,可父亲初中差一年没毕业,没有中学毕业文凭,不具备报名资格。刘科长给研究班教务主任张献文写了一封推荐信,盛赞父亲的好学上进,是可造之材。张主任是他天津军医大学的同学。
父亲找到张献文主任家。他人很严肃,看了刘科长的信,寻思了一下,当即让父亲当场写篇文章,一是自我介绍,二是说一下自己的志向。父亲到书桌前,上面备有墨笔纸砚,稍微构思了一下,便用文言写下一篇言志的文章。张主任看后,称赞说:“古文根底不错,跟谁学的?”父亲回答:“在家读过几年私塾,老师是前清国子监的贡生。”“难怪!你可以去研究班报考了。”
父亲回去拿到了批准报考的便条,就开始突击学习数理化,这是他的弱项。三个月后参加长沙的考试,在九十五个被录取的学生中,父亲名列第七十二,后来得知,同去的考生大部分是高中毕业。
父亲是现役军人,读书时依然可领百分之八十的薪金。十多个银元交学校以后,每月自己留五块零花钱。
报考研究班事先并没有告诉徐旨乾,被录取后父亲才去信报告。旨乾回信称:“沄叔决意学医报国,志存高远,望砥砺前行,早成夙愿。”
半年后,为了照顾又去上学的父亲,母亲带着祖母、沛叔、满叔,还有我姐姐,一家五口搬到长沙,在天心阁西侧租了几间平房。两个叔叔还在上学,全家靠卖房的余钱生活,自然要省吃俭用。祖母这时也心存悔意,把管家的权力交给了母亲。家中人口多开销大,收入有限,所以母亲用每一块钱都要精心算计。
军医研究班学习很紧张,教师大多有德、日留学的经历,也有的来自湘雅医学院,师资力量很强,要求也很严格。父亲数理化基础差,只能倍加努力,每天都学到深夜。作业中有解剖图,画起来很费时间,母亲有绘画基础,也帮着描绘。
父亲擅长与人相处,与老师关系搞得不错,这使他受益匪浅。有两位老师是北方人,习惯吃面食,父亲知道他们爱吃长沙的小汤包,每天早早起床去买来。长此以往,两位老师也受了感动,让他学习上有搞不懂的就来问,还告诉他一些学习的重点。读过高中的同学,数理化课程上的难题也会指点他一下,父亲的学习成绩进步不小。
但动荡的大时代却不想让人现世安稳,不然父亲的学医深造之路会更精进。随着在华日军不断挑衅,国内形势日趋紧张,父亲就读的军医研究班,也不得不把三年的学制压缩为两年半,星期天和寒暑假一直都不休息。
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抗日的枪声响起,原本安排在湖南陆军总院儿科、皮科的实习也没时间继续进行了。毕业考试提前,原来的九十五个学生,正式毕业的只有七十二人,二十多人被劝退。父亲后来老是回忆,尽管身处战时,但政府对教育的要求却没有降低,他们学习期间,军医研究班的制度很严格,每三个月考试一次,成绩倒数几名的学生就会被劝退。毕业大考时,父亲的成绩从入学的第五十七名一跃到第七名,语文成绩九十二分,全班第一,几门专业课都是前十名。
结业仪式在军官学校大校场举行,检阅台是一座十几米高的三层建筑,明清以来这里便是阅兵之地,顶层有六根立柱,后面是西式浮雕墙面,正中四个笔力雄健的大字“明耻教战”,出自《左传》,教导士兵英勇作战,退缩就是耻辱。六米多高的第二层平台,汉白玉的雕栏上横列着孙中山定下的黄埔校训“亲爱精诚”。第一层拾级而上的检阅厅庄严肃穆,交叉悬挂的两面大旗中间,是孙中山先生的画像。
湖南省保安司令部司令刘建绪副校长、徐旨乾教务长参加了结业式,校方对成绩前十名的学生授予“优秀学员”奖状,还奖励一本厚厚的《军医大全》,书中涵盖了与军医相关的各科知识。刘建绪讲话后,颁奖仪式接着进行。徐旨乾将奖状发到父亲手里的时候,父亲恭恭敬敬地敬礼后两人握手,徐旨乾很高兴地说了一句:“努力前程。”看到父亲有如此成绩,被祖父托孤的徐旨乾想必是很欣慰的吧!新湘军虽是旧军阀部队,但晋升通道还是有的,从中尉到少校一般至少需要六年,而父亲毕业后晋升少校,只用了四年时间。
毕业十天之后,开往华东的命令下达了,部队马上要上前线,母亲忙着准备行装,也忙着反复叮嘱父亲战场上注意安全。军医研究班的学生很快被分配到各个部队,父亲奉命到长沙警备司令部第192师报到。师长胡达是湖南汨罗人,师部军医处长黄仁杰,原是军医研究班教药物学的老师。师部所辖三个团中,其中两个团的军医主任都是父亲的同学,一位叫王友维,另一位叫尹正书。他们对父亲说:“1120团有空缺,你到这儿来吧。”就这样,父亲成为了1120团的军医主任。
这是个由一千名湘籍军人组成的部队,团长徐芳廷是郴州人。部队的主要装备是汉阳造,还有一些杂牌的枪支。实弹的训练只有几颗子弹,上战场时也仅配备几十发,机关枪一个团有五六挺,迫击炮也没几门。江南雨多,部队没有雨衣,军官发一块油布,士兵头上戴着竹编的斗笠,因此湘军又被称为“笠帽兵”。地方部队的装备较中央军更差一等,但那时全国抗日热情高涨,说起打日本,士气还是很高昂的。
非虚构作品 | 王蒙、严歌苓 诚意推荐
从国民党军医到共产党军医 | 从淞沪抗战到挺进大别山
百岁老人:历史的亲历者,战争的活化石
大量珍贵照片首次披露
书后二维码链接:百岁老人视频,徐静蕾朗读序
长篇非虚构纪实文学《父亲的军装》,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背景,详细记录了一个普通军医在军队中的成长和蜕变,也以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视角,讲述了淞沪会战以及挺进大别山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细枝末节。该书素材来源于口述,主角是现年103岁高龄的徐成沄、抗战勋章获得者、徐静蕾的祖父。而该书的作者正是徐静蕾的父亲徐子建。该书可以说是一部80年前关于抗战与解放战争的真实战地记录与家族之书。
华佗学医这则短文的主要讲述的是:
华佗为了解除许多人被疾病折磨的痛苦,拜师学医。三年潜心学习,研究病理病例。经过师傅的考验,华佗终于学成医术,就下山治病救人去了。
短文原文:
有一年疾病流行,华佗亲眼看见许多人被病痛折磨得呻吟着,挣扎着。为了接触病人的痛苦,华佗立志学医。他风餐露宿,历尽艰辛,来到西山,拜精通医术的老人为师。
华佗拜了师,师傅说:“这里有许多病人,你就专心侍侯他们吧!”华佗一面耐心地侍侯病人,一面留心观察每个病人病情的变化和用药方法。
三年过后,师傅要他学些医术、药典。从此,华佗便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地攻读起医术来。
一天华佗正在读书,忽然有人跑过来说:“师傅病了,你快去看看!”华佗连忙跑去,只见师傅两眼紧闭,手脚僵硬,他摸摸师傅的额头,又按按师傅的脉搏,然后笑着说:“师傅无大病,自会好的。“人们都责怪华佗不懂医术。
就在这时?? 师傅突然坐起来?? 高兴得哈哈大笑说 华佗说得对? 我是故意装病? 试试你们的本领的 众人听了,个个惭愧,都佩服华佗的本领。
扩展资料:
华佗是中国医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外科医生之一,他善用麻醉、针、灸等方法,并擅长开胸破腹的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的方法并非建立在“尊儒”的文化基础上的中医学的主流治法,在儒家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主张之下,外科手术在中医学当中并没有大规模的发展起来。
有些医史学家考证出,华佗所用的治疗方法在印度医学中有所记载,他使用的麻沸散中主要药物“蔓陀罗花”也是印度所产,因此他们提出华佗一生游历于中原各地,他很有可能是来自印度的天竺医生。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华佗
其实我当时选择学医也是很盲目的,也是听从了家里的意见,家里对我说学医比较稳当,当一名医生,可以说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而且失业的可能性比较小,我就选择了学医。而当我真正成为一名医生的时候,我真正明白了我学医是为了什么,我学医是为了能够将医学发扬光大,是为了能够解决医患关系,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得到真正的医治,也能够让很多的患者改变对医生的看法,能够竭尽我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病人。
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华佗学医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华佗学医
有一年疾病流行,华佗亲眼看见许多人被病魔折磨得呻吟着,挣扎着。为了( 解除 消除 )病人的痛苦,华佗立志学医。他风餐露宿,历尽( 艰辛辛苦 ),来到西山,拜精通医术的老人为师。
华佗拜师后,师傅说:“这里有许多病人,你就专门侍侯他们吧!”华佗( )耐心地侍侯病人,( )留心观察每个病人病情的变化和用药情况。( 因为所以 ),他在3年时间里就懂得了不少病的病源、病理和用药方法。
3年过去了,师傅说:“你已经(磨炼锻炼 )了3年,学了不少东西。但是还要学些医书、药典。”他带华佗来到内室,只见到处是书籍、挂图。华佗高兴极了,从此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地( 阅读攻读 )起医书来。
暑去寒来,又是3年。一天华佗正在读书,突然有人跑来说:“师傅病了,你快去看看。”
华佗连忙跑去,只见师傅两眼紧闭,手脚僵硬。他摸了摸师傅的额头,又按按师傅的脉搏,然后笑着说:“师傅无大病,自会好的。”人们都( 埋怨责怪 )华佗不懂医道, 就在这时,师傅突然坐起来,哈哈大笑说:“华佗说得对,我是故意装病,试试你们的本领的。”众人听了,不得不佩服华佗的本领。
“有志者,事竟成”,华佗终于学得一手好医术,辞别了师傅,下山给人们治病去了。
1.将文中括号内用得不恰当的词语划掉。
2.“寒来暑去”是表示时间流逝的词语,请你再写六个与时间有关的四字词语。
3、用“——”在文中划出最能反映华佗认真学医的两句话。
4、在第二自然段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并体会句子的含义。
句子的含义:
5、用波浪线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6、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中医。中医诊断病人病症的手段可以概括为:( )、
( )、( )、( )。
7、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要划掉的是:消除辛苦因为锻炼阅读埋怨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电光火石转瞬即逝争分夺秒只争朝夕岁月如流白驹过隙稍纵即逝
3、华佗( )耐心地侍侯病人,( )留心观察每个病人病情的变化和用药情况。
华佗高兴极了,从此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地( 阅读攻读 )起医书来。
4、一面……一面……
这句话含义:体现了华佗真心学医。从基础做起,不怕苦,照顾病人的同时还留心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和用药情况,说明华佗也是个善于学习的人。
5、中心句:“有志者,事竟成”,华佗终于学得一手好医术,辞别了师傅,下山给人们治病去了。
6、望、闻、问、切
7、华佗靠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废寝忘食的学习才有了他在医学上的成就。这告诉我们学习任何本领都必须付出努力,才能成功。(答案不是唯一)
华佗学医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提分必备:小学语文各年级基础知识阅读理解
立志学医的话,大可考上医学院再开始学。
大学期间的重点科目为系统解剖,局部解剖,组织胚胎等基础学科,各种实验课会让你对基础医学或者是临床医学有直观的认识,考研的六门生理生化病理内外科诊断也要好好学习;大四大五期间的见习实习好好把握,这都是第一手宝贵的临床经验。
尽量考研,学习更多知识,才能起更大的作用。
本科毕业之后或者研究生阶段,开始专攻执业医师相关科目和技能操作,如果大学期间前面所说的做的很好,也可以提前开始,认清科目间的优先级。
最后祝你早日成为改变中国医疗的好医生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87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三月出生属牛人的运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