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夫上了战场,不知会不会死,不知何时回,该等他吗?
朱维毅在《德意志的另一行泪 二战德国老兵寻访录》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塞摩与长相出众的女友订婚了,不久他就上了战场。
此时是1942年4月,塞摩不到19岁。
塞摩参军后,她就是一个字——等。
(白头偕老的塞摩夫妇 图源《德意志的另一行泪》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7个月后,苏军一颗子弹自他左肩射入,右腋钻出,差点就打到了心脏。
休息了8周,军医给他下的断语是,已恢复战斗能力。
本想着可以退伍回家结婚的塞摩,又上战场了。
1944年5月,他再次受伤,这回很重。双手都伤了,更关键的是右脚,手术之后,只剩下两个脚趾。
这回,他终于退伍了。
1946年,塞摩与未婚妻正式结婚。
塞摩夫人指着照片对朱维毅说,之所以在婚礼上笑得那么开心,是因为,比起同村十几个没把爱人盼回来的女性相比,她是幸运的——村里不过百余人,49名青壮年全部上了战场,战死18人,伤残8人。
不过,写到这里,我有疑惑,在那个年代,为何女孩会等着上了战场的未婚夫呢?
生活艰难,前途未卜,选择另一个男人,难道不是更好吗?
细想之下,原因大概有几个。
其一、
正如塞摩太太所言,那个时代的德国女性,感情是很专一的。
在很多国人眼中,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欧美应该很开放了才是啊,看看《良友》画报就知道,当时的中国女人,也紧跟西方的的时尚呢。
其实这是错觉。
尽管那个时代的欧美女性,不断追求着自己的权利,打扮入时,实际上,她们所处,仍是男权社会。
便如美国,她们已经可以穿着泳装在海滩戏耍,但时不时会有警察拿着皮尺,量衣服的长度,超过规定,则会被轰出去甚至抓走。
当然,还少不了正统女性们的时刻监督。
(芝加哥警察抓美女老照片)
这还是城市里比较开明的地方,到了农村,思维就更加老派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非中国才有的,放眼世界,其实都是差不多的。
一个订了婚的女人,尽管不过20岁,但她已知道,一旦举行了订婚仪式,自己就跟未婚夫是一体的了。
否则,自己丢脸,家族无光,会被别人指指点点。
其二、
平时的观念尚且如此,战时就更加了。
一个女子,未婚夫为国尽忠去了,自己另找男的?还是人吗?
如果说突破传统观念是一道坎,那么,临时出现的这道坎,就比那道更深,简直是无法逾越的高山。
而且,对于纯种深怀执念的纳粹,于纯洁亦下了大功夫。
女子们被教育要严守家庭价值观,相夫教子做好家务,就是为元首立了大功。
我未考证,但估计着,对于军人婚姻,也是有着各种规范的。
否则,无法让人安心打仗啊。
其三、
男人都上战场去了,找谁?找五六十岁的老头吗?
(德国兵和挪威女孩)
说起来,倒是德国男人们,并不受太多观念限制,一般小兵可到随军特殊场所,军官们比如到了巴黎,总不成还能为未婚妻或老婆守身如玉?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86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原创中国古代艺术:铜镜文化的魅力
下一篇: 原创浅谈中国科举制度的改革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