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疑心颇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所以杀死救命恩人吕伯奢一家(裴松之《三国志注》),后杀死神医华佗、知交好友荀彧,甚至因怀疑自己儿子(曹冲)的朋友周不疑太过于聪明恐成为祸害而杀死他。那为什么曹操却不杀掉包藏祸心的司马懿呢?
首先,在曹操死前,司马懿只是个小喽啰(藏拙)
司马懿在曹操在世时做的官:文学掾(8品)、黄门侍郎(6-7品)、丞相主簿(7品左右的秘书长),曹操死前一年,司马懿升官了,成了太子中庶子(还是七品但好歹是太子曹丕的人了!),在曹操眼皮底下窜的小喽啰多了去了,司马懿一个小小官自然不需要大动干戈了!
其次,司马懿后台大,曹操不敢随便杀(靠爹)
司马懿是夏官祝融的后代(他说是就是),他十二祖司马卬在项羽时期封为殷王,他高祖父是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是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今河南禹州)太守,他亲爹司马防是京兆尹(类似于首都市长),他的七个兄弟(司马八达)都是朝中重臣,这样的家世曹操敢随便杀?就说说那吕伯奢、华佗、周不疑无根无基的,那荀彧空有好祖宗(荀子之后),但朝中没有家族根基,就是曹操真杀了他谁给他讲理去?
最后,司马懿抱住了太子的大腿(有后台)
曹操知道司马懿聪明能干,而且有“狼顾之相”,“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晋书·宣帝纪》),不是能甘愿做臣子的人。但是人家司马懿又是装病(风痹病)不出仕,又是勤勤恳恳的模样,巴住了曹丕的心,司马懿是曹丕的手下,曹操自然不能过于干预,而且司马懿是个将才,曹操也想给儿子留条后路。
至于司马懿真正掌权窥视魏室,也是到了曹丕、曹叡在位时才真正显示出来,而这两位皇帝为什么忍住没杀他?这就是另一说了!本期的节目就到这里了,大家喜欢的话就多多为我点赞留言,谢谢!
那么司马懿究竟何时暴露了自己的狼子野心?他到底是为何篡位?
其实天下没有天生的篡位者,都是在自己的位置上走到那个档口,不得不为而 已,正如时事造英雄,同样也造就奸雄 ,只是伴随着曹氏的兴盛,司马氏的兴盛其实有点难以避免。
许多年前,司马防提携了曹操。司马防举荐曹操入仕,在曹操早年给了曹操不少帮助,提拔之恩,在那个没有科举的时代,等同再生之父母,这分恩情,一直让曹操记挂在心里,所以等曹操发迹之后,自然也要提拔他的儿子以为报答。
于是曹操提携了司马朗,使他官至兖州刺史,司马朗因为公务去世之后,曹操又提拔了司马懿,让司马懿在他的接班人曹丕身边做太子中庶子。
曹丕则接着曹操的班大力提携了司马懿,使他官至雒阳留守骠骑将军,担任四辅臣之一。
曹睿即位,又提携了司马孚,使他官至度支尚书,督管财政问题,对司马懿和司马孚都有大力任用。
晋书上关于司马懿的发家史其实很有些味道,比如曹操要司马懿出仕,但是司马懿瞧不起曹氏的出身装病拒绝,然后又说什么曹操忌惮司马懿,要曹丕提防着司马懿之类的。这都是给司马懿脸上贴金。司马氏自己是武将家族转型,到司马懿这一代转型不过两代人,根本算不上底蕴深厚的家族, 自己就在士族鄙视链之中处于底层,要说瞧不起曹操,司马氏还真不够格。
说曹操让司马懿出仕他装病不乐意,纯粹是嫁接的产物。
根本不是曹操让司马懿出仕,最开始举荐司马懿做官的那个人叫做魏种,是当时的河内郡太守。这个人有政治污点,早年曹操困难的时候 ,魏种曾经背叛过曹操,后来归正,得到了曹操的谅解,不过地位不高,前途有限。做了他的故吏,司马氏前途堪忧,所以司马懿拒绝了。
后来,也不知道司马氏是怎么操作的,让司马懿得到了荀彧的欣赏。这大概率是司马朗的手笔。建安十三年,司马朗被征辟为丞相府主簿,到曹操身边做官,也就是在建安十三年,司马懿出仕,这其中要是没点关联,还真不好解释。
司马朗通过某种手段得到了荀彧的欣赏,向荀彧推荐了自己的弟弟司马懿,荀彧便举荐司马懿做官,司马懿就屁颠屁颠的做了荀氏故吏,抱上了荀彧的大腿,加入了曹魏集团 。颍川士人的势力在曹魏集团中的地位那是主导地位,司马懿因此成功混入了颍川士族豪门的圈子,前途一片光明。
加入曹魏集团,是为了家族的官运着想,而成为荀氏故吏,则是打开了司马氏家族转型的通天之途。一边要为家族的官运着想,一边也要为家族的社会地位着想,这步棋司马走的非常漂亮,到 曹睿时期,武将世家转型的司马懿已经可以和颍川陈氏的陈群并列四辅臣了,家族逼格明显抬升。也因为这层关系,后期曹爽集团大失人心的时候,硕果仅存的四朝元老司马懿众望所归,得到了颍川集团士人们的大力支持,一跃成为豪门士族领袖。
再看高平陵事变前后,
如果不是曹芳这个猪队友,郭太后也不会轻易被曹爽软禁。郭太后的出身即使是曹爽也得小心应对,如果郭太后不被软禁,曹爽就不会膨胀到要一手遮天,以至于给司马懿诛曹爽的机会。其实开始多数朝臣支持司马懿扳倒曹爽,因为曹爽犯了众怒,#最重要的原因是郭太后一倒,朝廷的平衡被打破了,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其实不是曹爽、司马懿,是那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小皇帝。难怪曹芳被废,
高贵乡公即位时,群臣欢欣鼓舞,因为毁掉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帝业的不是活的长短问题,真正毁掉魏国的是曹芳,群臣会同情毁掉魏国的罪魁祸首吗?高贵乡公雄才大略有重振魏国的希望,群臣自然拥立
之后的事情也就很好理解了,
一边是曹氏的报恩提携,一边是颍川士人的接纳,曹芳无能,曹爽被诛。
大概也就是那个时候,司马懿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可以左右时局了。司马氏的运道实在是太好了,这一点,司马防功不可没。应该说多亏了司马防当初顶着压力举荐了曹操,拉了曹操一把,曹操又是个知恩图报的性格,官场的潜规则也是如此,于是,才有了后来司马氏平步青云的一切。 曹氏的气运,有那么一部分被司马氏给分了去,司马氏就像是寄生在曹氏身上一样,随着曹氏的成长而成长。
司马懿在世的时候,在魏国威望是相当之高的,即使毌丘俭、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等赞誉。司马懿的名声毁败,是从永嘉之祸以后开始。其不肖子孙自相残杀带来诸多浩劫,南方的东晋,又长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
自晋代之后,司马氏几乎在中国政坛上消失,幸存的司马氏族人,再没人自称司马懿之后。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司马光,也自称司马孚之后,还绝后了!无比怀疑,司马氏在三国时期的辉煌,是否透支了整个家族的气运呢?
三国中,孟德看出司马懿的狼子野心却还没杀他,是因为孟德在世的时候,仲达根本就不敢有丝毫的异动,仲达自己在心里也清楚自己并不是曹操的对手。
所以仲达当初也是不敢轻易的展示自己的才华,就这一点让孟德认定了司马懿能力非凡。但曹操很清楚自己没必要把仲达太放在心上,只要自己在仲达就翻不起什么浪花。
曹操已经老了,他不可能把所有自己觉得有能力的人都杀光了,也得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人才班子。只要告诉下一代接班人怎样防备仲达篡权,如何制衡司马懿便可,因为司马懿的能力对曹魏有很大的帮助。
曹操临死的时候告诉曹丕如何制衡司马懿,所以,曹丕在位时司马懿依旧很听话,不敢乱动。曹丕需要这样一位辅政大臣,因此曹操留了司马懿一命为曹魏为曹丕所用。还有一点是,曹操早先任用曹氏家族的人逶迤重任,导致曹魏集团贵族势力过大,曹丕上位后需要制衡贵族权力,因此仲达代表着的士族就开始了对贵族的制衡。曹丕其实将司马懿用的很好,该用的时候用,该打压的时候打压,但是无奈曹丕短命,上位没多久身体就不行了,还好曹丕临死前也同样告诉了曹叡任用司马与防备司马懿的手段。
但是谁能想到曹叡也英年早逝,让司马懿没了对手,曹叡一死,幼帝即位,因为幼帝年幼曹叡根本没法告诉幼帝怎样制衡司马懿与曹爽。最终导致司马懿篡位。所以说,司马懿最终能够篡位成功主要是因为他的对手变了,变成了曹爽这个愣头青。要是曹操不死,曹丕和曹叡不英年早逝,司马懿根本就不敢动。
曹家三代都让司马懿服服帖帖的,做的都很好,但是天意难测,曹丕、曹叡英年早逝,而司马懿寿命又长,最后硬是让司马懿等来了翻盘的机会,发动高平陵之变,成功篡权。
在历史上兄弟之间争夺皇位是非常常见的,就像康熙的儿子们,当时九子夺嫡的时候了,真的是非常的惨烈,即便是情同手足或者是亲兄弟也是对于皇位有莫大的肖想。
而不同人的争夺就一定有不同的党派,杨修就面临选择党派的问题,他并没有选择草皮,反而选择了他的兄弟曹植。并且在当时他几乎已经要帮曹植夺得了最高权威的太子。这可以说是曹操非常揪心的事情了,因为曹操非常在乎自己打下来的江山,所以他并不喜欢性格放荡不羁的曹植。毕竟作为一国的领袖就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
而杨修在思想方面上和曹操不同,他在一些管理人才的事情上经常违背曹操的心意。所以说杨修其实本不应该参与到这件事情当中的,但是他没有做到自己臣子的本分。所以说他最后死亡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挑拨了曹植。而不是因为他跟曹操的恩怨。这更多的都是因为杨修本人。
而司马懿却找到了队伍,他深知曹操的心思,虽然没有对曹丕表示出太大的好感,但是却将自己掌握的东西都交给了他。所以说有时候情商也是非常重要的东西,而不是一味的去想着站到哪个党派才可以去赢或者是怎么样的。
所以说这两个人,目的虽然相同,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不同的,司马懿的权力在后来越来越大,而杨修却在曹操临死之前被下令斩杀,这都是有原因的。情商也真的是一个人比较重要的东西。
历史上,真正事件的真假,都是后人无法得知的。但总有些许传奇人物的传奇事迹是人们长久的资谈。而三国时期的英雄事迹更是值得一谈的,一代枭雄曹操、卧龙诸葛孔明、三国曹魏权臣司马懿等人的各种权谋更是让人有心感叹其精妙。那曹操临死前为何放过了司马懿呢?这就要说一说曹操、司马懿的性格以及曹操为后代?计深远?的打算,还有三国时期的鼎立局面。
曹操及司马懿的性情
曹操可谓是一代枭雄,也有着宁可我负天下人,也绝对不愿天下人负我的绝心。从众多史料当中也能看出曹操是一个猜忌心非常重的人,华佗就是要为曹操开颅治病却被曹操疑心华佗要害自己,随后就杀死了华佗。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是个有能力又有野心的人。那这样的人在曹操身边,曹操又怎会愿意有人觊觎自己的江山呢?史料中说,司马懿是位有能力而又有谋略的忠臣。并且司马懿在支持曹操称王时,就获得了曹操的信任。这就可以说明司马懿的忠心与谋略足以让曹操在死时都没有想要杀死司马懿的心。
曹操为子计深远,辅佐曹丕称王
司马懿是与诸葛亮、庞统、姜维齐名的?卧龙凤雏,幼麒冢虎?。由此可见司马懿的技能谋略是足以辅佐一国之君的。曹操去世后,仍是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外患。而魏国内部经历更朝换代,此为内忧。这就需要一位有谋略的能人辅佐新王,平定内忧,铲除外患。而这种种的事情在当时是非司马懿莫属的。
三国时期的鼎立局面
三国时期,魏蜀吴鼎立,司马懿曾多次抵挡诸葛亮的攻打,更是与孙权多次周旋。在当时的时期可谓是一不小心便粉身碎骨。这能人圣贤之间的博弈,在当时的魏国也只有司马懿可以与之一搏了。曹操的信任,为子计深远,三国鼎立的局面,都促使了曹操在临死前杀不得司马懿。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85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公共基础知识:历史知识小练习
下一篇: 乾隆通宝,辉煌盛世中铸造的吉祥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