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原创他因个人问题从中将改授大校,后在非正式场合从不穿军装,他是谁

历史大百家 2023-09-16 20:59:47

新中国解放后,有一些将领的生活作风出现了问题,开始腐化堕落,最终栽在色字上,受到组织严厉处分。在授衔时,原本可授中将最终成为大校,他就是尹先炳。

尹先炳,在1930年到鄂豫皖根据地参加红四方面军,在红军中最高职务为团参谋长,可以说资历并不深。抗战爆发后,四方面军被改编为129师,在刘伯承师长的率领在太行山一带抗战。尹先炳先是担任特务团团长、又到129师担任新编旅旅长。

抗战结束后,他在晋冀鲁豫军区担任旅长,当时刘伯承司令到他部队视察,问题能不用一个班打掉敌一个军,这让尹先炳有些懵。刘伯承告诉他,一个班不是与敌军正面作战,而是打他的辎重部队,打了就走;打他的零星掉队的敌人,不去与敌人硬拼。这让尹先炳得到启发,很受用。

尹先炳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在陇海战役、定陶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发挥出色,从旅长一路升为纵队副司令、军长等职。

在解放大西南的作战中,贵州的匪患很猖獗,打过大战役的部队在剿匪时都有了轻匪思想,甚至还吃过亏,刘伯承元帅面授尹先炳怎么剿匪。最终尹先炳按照刘伯承司令的思想,把贵州一带的匪患基本上清理干净了。

朝鲜战争爆发后,1953年6月尹先炳被调往朝鲜作战,尹先炳当时打仗都是小打小闹,虽然也有战绩,但不足以让尹先炳满意,等他决定部署打战役时,停战了,让他的计划落空,到1954年奉命归国。

尹先炳在1952年评级是为正军级,按照他的职务被列入中将名单中,为何最终授予了大校。尹先炳从解放后,他就开始了腐化的生活,与多个女人发生关系,甚至有人为他而死了。最终事情瞒不过去后,组织调查后对他进行了严厉处罚,原本授予中将被改为了大校。据说因为这个,他在非正式场合从不穿军装。

当时他在军中的职务也不高,不受重用,直到1983年上级才决定启用他,准备调任他为北京军区副司令,属于中将级别。等他接到任命后,他的老上级杨勇病逝,让他备受打击,一个月后也因病去世了。

尹先炳如果能在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安守本分,他在新中国的建设中,职务不会太低,也不只是大校。只可惜,一步错,让他名利尽失。

1958年,唯一被补授军衔的上将,毛主席:少了他新中国晚成立十年

1958年,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一些处于特殊原因而缺席1955年大授衔的将军们进行了一次军衔补授,而其中新中国第一位石油部长李聚奎就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而毛主席在知道这个消息更是表示:没有他,新中国晚成立10年。那么,李聚奎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为什么在1958年才被补授为上将?他为革命又作出了怎样的突出贡献使得毛主席那样评价他?

(李聚奎上将)

一、几经生死,百炼成钢

李聚奎将军的革命生涯可以说是波澜壮阔,多次遇险,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参加了革命,在平江起义之后参加了历次反围剿战役期间的几乎所有著名战役,他打仗有勇有谋,充分将游击战与阵地战发挥到极致,逐渐从众多红军骁将中脱颖而出。

先是在歼灭李明旅战斗中将游击,阻击伏击相互结合,灵活运用,在游击中达到了既保存我军有生力量的同时又达到了消耗敌人的目的,在敌人被我军袭扰的疲惫不堪之后又果断穿插出击,一举消灭敌人一个旅,此战让他崭露锋芒,也获得了党中央的最高嘉奖。

如果说他只会打游击战和运动战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李聚奎在阵地战中也表现得十分出色,层层阻击,通过牢固而又合理有序的工事让国民党反动派寸步难行,李聚奎将军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智勇双全的兵神一般的存在,他是黄公略,聂荣臻等人的爱将,也是将士们眼中的和蔼师长。

更为让人称道和肃然起敬的是他的长征经历。“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我们都再熟悉不过的诗句,讲的是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强渡大渡河的英勇事迹,这是决定红军命运的关键战役,而率部队强渡大渡河为部队打开生命通道,在北上陕甘宁之后由于执行错误路线西征甘肃受到西北二马的疯狂围捕,西路红军损失殆尽,李聚奎在协助王树声将军突出重围后便同部队失去了联系,自己一个人扮作乞丐千里乞讨躲过敌人的疯狂搜捕回到延安,孤忠之勇令人肃然起敬。正所谓红心向党,革命到底。

在抗战时期,李聚奎担任八路军386旅参谋长,对,就是陈赓担任旅长的那个386旅,亮剑中李云龙独立团就是隶属于386旅,在山西战场,李聚奎同陈赓等人一起创造了以石击卵战法,即以辅助部队吸引,阻击敌人主力,在短时间内迅速集中优势兵力对日军一部发起进攻,在完成战略目标后迅速撤退的战术,神头岭伏击战就是最典型的战例。

而最让李聚奎将军闻名中外的则是沁源围困战。沁源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西靠太行山,北邻河北平原,向南又可以进入河南,因此在抗战初期八路军就重点发展太岳抗日革命根据地,而沁源县则是太岳军区的枢纽和指挥中心所在。

而当时中国北方中共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主要有 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陕甘宁、冀热辽、山东这几大块,自北向南,从东至西,拥有北方广大的农村地区和人民,日军是击一处则进可以多地联合反击,退可以彼此转移,相互掩护,而太岳军区位于各根据地枢纽位置,更是成了日本侵略者的眼中钉,心头刺。

于是在1942年便集中兵力重点攻占 沁源,而作为当时太岳军区负责人的李聚奎没有组织部队拼死抵抗,而是部署军民坚壁清野,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和部队,两者相结合,麻雀战,游击战,袭扰战和伏击战层出不穷,使得日军在得到一座空城之后既得不到粮食也无法获得外部补给,而且无法消灭我军主力,自身反而被不断消耗,最终只得灰溜溜的撤退,此战震惊全国,为全国其他抗日根据地反围剿反清乡做了一个很好的模范和榜样。

在解放战争后期和抗美援朝期间李聚奎将军又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为我军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和强敌,可以说是深谋远略,为军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军的后勤保障问题在美军的昼夜不停地轰炸之下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一是后勤距离较长,容易被美军的空中力量拦截破坏。二是后勤生产无法满足军队总需求,为此李聚奎将军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对策,针对军粮问题,李聚奎指示后勤部门将多种粮食作物炒熟后磨成面粉,这样志愿军既便于携带又可以随时随地就地食用,而且炒面混合多种作物和营养物质,有效的恢复了志愿军因作战而被大量消耗的体力,一把炒面一把雪,保家卫国最前面,炒面成了志愿军的救命粮,也伴随着志愿军一路向南,一直打到汉城。

面对美军飞机日夜轰炸补给线的问题,李聚奎想出的办法则是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在铁路沿线设立岗哨和修复队,一旦美军飞机飞来便提前向上一站示警,就像是中国古代的烽火台一样,敌人飞机一来火车和物资就被提前隐藏,铁路被炸毁立刻修复,就这样,在后勤部门和广大军民的密切配合下后勤保障率不断提高,最后达到几乎零损耗,让美军都极为诧异和佩服这位从未露面的后勤将军。

二、听党指挥,勇担重任

在抗美援朝结束后,为什么在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李聚奎将军没有被授衔,反而是等到1958年的时候才被补授上将?原来,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旧中国四分五裂军阀混战,蒋介石政权只顾剥削压榨人民,石油完全依赖外国进口,更不用说发展中国自己的石油工业了。

因为没有石油工业,中国被西方戴上了贫油国的帽子,因此发展石油工业对新中国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中央在成立石油工业部,并且选定了李聚奎作为第一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专门负责在全国发展石油工业,而他在被任命为石油工业部部长的之后几个月大授衔便开始了。

授衔的标准之一就是已经从事行政工作的将帅不再授予军衔,授衔只针对军队内部,因此很多已经从事行政工作的开国将军都没有被授予军衔,比如周恩来和邓小平,李聚奎等人。所以很遗憾这次授衔没有李聚奎将军。

而李聚奎没有授衔也任劳任怨,立刻听从党的安排,为石油事业奉献自己的全部,在开采勘探期间李聚奎亲自带人前往西北,在克拉玛依地区之前的地质勘探中认定不能出产石油,但是李聚奎力排众议,坚持在克拉玛依地区开采石油,最终在该地区开采出大量石油,使得新中国当年的产油量翻了好几倍,至今克拉玛依地区仍然是我国的重要产油区

李聚奎不仅仅带队开发建设了克拉玛依一处油田,大庆油田,玉门油田等很多油田都是在李聚奎的领导下建设开发的。而在1958年,李聚奎继续回到部队,处于在军队任职以及对1955年授衔遗憾地弥补,李聚奎被授予上将军衔,而党中央和李聚奎的很多战友和部下都觉得上将军衔对他来说可能低了,但是李聚奎的反应则是就低不就高,在哪里都是为革命为人民服务。

所以毛主席对他的评价非常高,用“没有他,新中国至少晚成立十年”来形容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的,从平江再到乌江,大渡河,李聚奎一马当先为中国革命,甘肃到陕西千里行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党和革命的忠诚和热爱

其实遍读新中国开国将军们的 历史 我们会发现,这些将军们无论贫富与文化程度高低,在认定只有中国共产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后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和中国人民。同历朝历代的开国将帅只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流血拼命不同的是,这些将军们是为了全中国无数的父母无数的孩子去牺牲去奉献。

建国前毁家纾难戎马半生,建国后为了革命的需要可以不计个人得失去做任何事情,有从陆军改行做海军做空军的,也有从纵横沙场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变成改革家政治家的,只要人民有需要,他们就可以为人民作出任何事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但是这些将军们却不慕荣华,公私分明,坚决不利用公权力来为自己和家人谋私利。从来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敢在战场上亮剑杀敌,也敢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舍弃一切,这就是中国军魂!

关于解放军新式军服

55式军衔服装从设计到定型生产达两年时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对新式军服作过多次指示,并亲自审查样品。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全军陆续配发了50式军服。这是我军首次在全军范围内统一服装的式样、用料和颜色。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军队建设的发展,50式军服已不能适应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953年初,中央军委决定成立55式服装改革领导小组,由贺龙任领导小组组长,陈毅、叶剑英、黄克诚、洪学智为领导小组成员。以后增加了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刘少奇曾召集服装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开会,他说:“这次服装改革,主要参照苏军的样式,先学到手,有些不适合我军的地方可以做些修改,但穿出去要美观、威武,塑造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

1954年,为了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对军服的式样、用料和供应办法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总后军需部负责搜集样品,研究设计式样、用料和颜色;总后军需生产部负责样品的制作与保管。当时搜集了苏联、美国等国家的各种军服样品;还搜集了北洋政府和国民党军队的服装样品,作为研究设计的参考。在贺龙主持下,确定了军衔服装的设计原则,由总后勤部提出军衔服装的制式标准方案并报军委。1955年4月7日,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一方案。随后,服装改革进入样品设计和制作阶段,每套服装做完后都绘制了标准制式图样。

全套服装设计制作完成后,军服样品陈列在北京绿米仓军需样品实验所(现为军需装备研究所)。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先后审查了军服样品,并作了修整的批示。经修整后的样品于6月5日由中南海搬到三座门大高殿展出,征求总部机关、驻京单位官兵和来京开会的各大单位领导的意见。总后勤部根据展出中大家所提的意见,组织有关部门认真研究,修改了样品并就确定的式样等有关问题专题报告国防部。

报告中对新式常服和礼服提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常服。官兵常服要表现军容的整齐、严肃和全国军队的统一,并便于操作活动;保持我军艰苦朴素的传统;容易辨认上下级的区别,以利战时指挥和平时管理,但又不使官兵服装的质量相差太远;注意体现我国军队服装的民族特点;在质料上用国货,不用进口货。(2)礼服。军官礼服的式样主要贯彻俭朴的原则,求得与兄弟国家军队的礼服差不太多,以免在参加典礼和外交活动时显得过分悬殊;礼服只发给将官、校官和执行特殊任务的尉官。7月16日,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召集各大单位领导讨论通过这个报告,于7月27日签发并呈报毛泽东。

根据以上原则,修整了全部服装式样,再次陈列于勤政殿,请毛泽东等有关领导审定。1955年8月5日下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来到勤政殿再次审查军衔服装样品。毛泽东饶有兴趣地边看边听取工作人员的介绍。当走到陆军战士模特跟前时,毛泽东手指船形帽向贺龙问道:你们说船形帽好吗?贺龙答:世界多数国家军队的战士都戴船形帽,它的好处是观测目标时不影响视线,戴钢盔时可以当内衬。彭德怀说,国庆阅兵方队搞了几种方案,大家一致认为戴船形帽精神。毛泽东说:你们都说好,那就戴船形帽吧,但军衔和服装的材料都要用国产的,要立足于我们自己。毛泽东来到身穿“大元帅”礼服的木制模特前,一边抽烟,一边打量眼前这位“威风凛凛”的“大元帅”。陪同毛泽东参观的总参军务部队列处处长李平在一旁介绍说:“主席,这是大元帅服。”毛泽东听后,脸上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他习惯地抬起左手向外一拂,右手夹着香烟朝“大元帅”面前轻轻弹了一下烟灰,诙谐地说道:“大元帅?你靠边站吧!”一句话,把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等人逗得哈哈大笑。毛泽东问道:“你们搞的这些服装,价格比现在的军装如何?”李平据实回答了两种军服的价格,并着重说明:“这种军装好看,设计时我们也注意了尽可能节约。”毛泽东高兴地说:“就是要从节约的原则出发,样式好看,统一、正规,又节约,这样很好!”

在毛泽东看完军服样品后,周恩来将彭德怀给毛泽东的报告和军服、军衔图片样本递给毛泽东,毛泽东翻开样本看了一遍,又交给周恩来说:“请总理办。”当天晚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并参考其他中央领导所提的建议,归纳为六条意见。周恩来还指示,要进一步广泛征求各民主党派和各方面人士的意见。

8月20日,总后勤部将军服样品陈列在政协礼堂,前往参观的有宋庆龄、程潜、张治中等各界知名人士62人。他们对军服样品提出了很多中肯宝贵的意见。此外,当时各社会主义国家驻华使馆的武官也应邀参观了军服样品的展示。8月24日,服装改革小组将上述各方面人士参观情况及所提意见,以张爱萍、洪学智、张令彬的名义给周恩来写了专题报告,并由洪学智面呈周恩来。周恩来仔细审阅后,对每个问题逐条作了眉批,最后在报告首页批示:“除骑兵、汽车部队符号仍用原式样外,余均同意。”

1955年9月16日,国务院召开第18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军衔服装的报告,并确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服装从10月1日起实行。全套军衔服装定名为55式服装。

55式军衔服装分礼服和常服两类,首次突破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

礼服主要配发校以上军官,在重大礼仪场合和出国访问时穿着。同时,还设有海军舰艇尉官礼服和水兵礼服,以及军乐团、仪仗队、文工团、体工队礼服。式样为大脖领双排六粒扣西服和西式裤(女军官为裙子),加各种缘饰和绣饰,配白衬衣,系藏青色领带,大檐帽(女军官为无檐软帽)、皮鞋。颜色,大元帅、元帅、陆空军将官和校官的军服颜色为海蓝色,海军为藏蓝色;用料,大元帅、元帅和将军的军服用料为纯毛华达呢,校官的为纯毛哔叽。军衔,由肩章星花图案、衣裤缘饰区分,元帅肩章绣国徽,将军肩章绣星花,校官肩章绣纵条线加星花。校以上女军官的礼服为裙服,装饰、用料与男军官礼服相同。55式军衔礼服较大地改善了校以上军官的军容仪表,较好地展示了国威和军威。

常服分夏常服和冬常服两种。陆军为棕绿色;空军为上棕绿下蓝色;海军夏常服为上白下藏青色,冬常服为藏青色。女军官冬常服与男军官同,夏常服上衣为小驳头翻领,下为裙子。夏季男军官戴大檐帽,女军官戴无檐帽。冬季,男女军官均戴栽绒帽(皮帽)。

55式军衔服装是解放军军服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将校呢、大檐帽、肩章、武装带等给老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

55式常服,海军士兵穿水兵服,戴水兵帽,舰艇士兵冬服为呢制水兵服。装甲兵、骑兵、伞兵穿马裤。军官穿着常服时佩戴军衔肩章。军种领章,大檐帽配圆形“八一”红五星帽徽,校、尉官扎武装带。常服颜色按不同军种区分。

1955年授衔时,人民解放军共有5个军种:陆军、海军、空军、防空军、公安军。按军服和军衔标志仍分陆、海、空三个系列,即防空军和公安军的颜色与陆军相同,空军、海军自成系统。主要兵种有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通信兵、防化学兵、海军陆战队(1957年6月撤销,20世纪70年代重建)。军衔等级从大元帅至列兵,共设6等19级,所以,识别符号十分繁杂。

肩章。元帅肩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满底金,正红边,国徽与用松枝包的大元帅星徽各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满底金,正红边,国徽与元帅星徽各一。将官肩章:大将:满底金,4颗将级星徽;上将:满底金,3颗将级星徽;中将:满底金,2颗将级星徽;少将:满底金,1颗将级星徽。校官肩章:大校:2条纵线,4颗校级星徽;上校:2条纵线,3颗校级星徽;中校:2条纵线,2颗校级星徽;少校:2条纵线,1颗校级星徽。尉官肩章:大尉:1条纵线,4颗尉级星徽;上尉:1条纵线,3颗尉级星徽;中尉:1条纵线,2颗尉级星徽;少尉:1条纵线,1颗尉级星徽;准尉:1条纵线,无尉级星徽。海军军士、兵肩章(只限于水兵服);上士:宽横线1条;中士:窄横线3条;下士:窄横线2条;上等水兵:窄横线1条;水兵:底版无横线。

领章。1955年刚授衔时,领章分军衔领章和军兵种勤务符号领章2种,士兵佩戴军衔领章,军官佩戴军兵种勤务符号领章。

帽徽。帽徽只有军种区别:陆军:佩戴八一五星,外围齿轮麦穗的圆形帽徽;海军:与陆军帽徽相比,在八一五星后面加压铁锚图案;空军:与陆军帽徽相比,在八一五星后面加压飞鹰两翼图案;边防军:与陆军帽徽相比,在八一五星后面加压盾牌图案;公安军佩戴四面放射光芒的国旗形帽徽。

1958年以后对军衔服装作了数次修改,取消了争议最大的士兵船形帽,军官大檐帽只在特殊场合用,平时也改为解放帽。

新式服装,肩章,领章,军兵种及专业勤务符号,经过两年多的着用,各方面对部分军服和肩章、领章的制式、质料,都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

当时对士兵船形帽意见最大。一是由于过去美国兵和国民党兵戴船形帽;二是船形帽的标准戴法是歪戴,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很多人尤其是士兵们对这船形帽都很反感。船形帽规定是要向右歪戴的,帽沿距右眉一指宽,距左眉二指宽。但中国人(尤其是农民)历来是不习惯歪戴帽的,歪戴露出左边半个光头就更加难看。因此在军内外反应非常强烈。

1957年5月30日,《解放军报》发表了《军内外同志对船形帽有意见》的文章以后,一石激起千重浪。几乎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读者,从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以个人名义或几个人联名向《解放军报》写稿写信,表达自己的心情,建议改革船形帽。许多同志在来稿来信中表示,他们在《解放军报》上看到以上文章后,感到是替士兵说出了心眼里的话,十分高兴和赞同。南京部队司令部大尉朱赤去信说:“改革船形帽这并不是少数人的意见,不论在部队和机关里都没听见有人说过船形帽的优点。”他认为:士兵不愿戴船形帽,他们戴上了就显得没精神,还时常发牢骚;群众看不惯船形帽,征兵时不少青年因为怕戴船形帽不愿入伍,影响了兵役工作;士兵不愿戴,军官就批评,也影响了官兵关系。三四○二部队政治处下士唐天祥说:“为戴船形帽我在部队受过几次处分,为戴船形帽也引起母亲的生气,说我不像个样子,为此我也很难过,我应征入伍服兵役,却没想到为船形帽出乱子。”

其他方面的意见主要有:军官肩章底版太硬,不便于操练、劳动。原军官肩章有金黄色、银白色之分。规定军政干部佩戴金黄色肩章,后勤干部和科技等业务干部佩戴银白色肩章。因而出现了“黄牌硬、白牌软”的反映。各级军官和军士、兵的夏常服用料,一是差别大,影响上下级团结;二是不符合我国经济条件。军士、兵的常服原为紧袖口、夏季闷热,冬季冻手,广大士兵甚感不便。

针对以上意见,国防部根据国务院的批示,于1958年1月18日向全军发布了修改部分现行军服和肩章、领章的命令。

1958年7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作出《关于修改服装制式的决议》,把陆、空军士兵的船形帽改为解放帽,军官大檐帽作为节日、外交等场合佩戴肩章时戴用,平时也改为解放帽。帽徽大小亦作相应的改变。

从1960年开始,为改善解放军冬季服装换季的调节性和清洁卫生性,进行了以冬服结构配套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即以罩衣、紧身棉衣、绒衣裤、衬衣裤等组成多层次冬服。1964年以前,解放军一直是实行单一层次服装供应制度,只有因经济原因长期装备部队的“老棉袄”,没有绒衣、罩衣,穿时只能是脱了棉衣穿单衣,没有中间调节层次,服装保暖量调节与季节变化很不相适应。1961年10月9日,军委办公会议通过配套服装改革方案,1962年定型生产,定名为“62式”,于1964年装备部队。62式服装的装备,结束了解放军长期以来冬服单一层次的历史,改善了冬服的调节性能和卫生性能,把解放军军服整体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装备55式军服是解放军军服史上一次比较大的改革。它首次突破了解放军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使解放军军容仪表有较大改善,这是解放军发展史上的一个新起点,是一次成功的改革。以后经过十年不断改进,55式军衔服装日臻完善,迈出了解放军军服向体系化、系列化发展的第一步,使解放军军容得到较大改善,军威国威得到体现。1965年5月,随着军衔制被取消,55式军服也从部队的列装中消失。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83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