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庄子三则寓言故事,读懂人生境界大不同

诗词雅言 2023-09-16 20:32:40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今存《庄子》一书,其文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形式,表达老庄思想。今天,我们选取其中三则寓言故事,感受一下庄子关于生存理念、处世态度、处事方式的生活智慧。“相忘于江湖”的生存理念有一个寓言故事,在《庄子》一书中出现了两次。一处在《庄子·内篇·大宗师》篇,另一处在《庄子·外篇·天运》篇,两处详细记载了这个寓言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寓言中包含两种场景,展示了两种不同的生存理念。前一场景是两条鱼在泉水干涸成为陆地的情况下,各自以口中的湿气和涎沫滋润对方,以延续对方的生命。当灭顶之灾来临之际,将仅有的一线生机留给他人,人与人之间的“仁义”关怀到了极致。后一场景是两条鱼生活在江湖之中,从不会想到用自己口中的湿气和涎沫去滋润对方。当生活在最适合生存的环境里,不存在任何生存危机的状态下,人们就会忘掉相互之间的“仁义”关怀。对这两种场景,两种生存理念作一比较,我们可以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如此的明显:前一场景是一种极端恶劣的生存状态,即便“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所能维持的生存质量必然很低,也很难长久地生存。后一场景是一种最适宜最自然的生存状态,每一个个体都保持着最理想的生存质量,个体之间毋须相互关怀。所以,庄子倡导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理念:人应该如同鱼儿在大江大湖里那样,生活在最适合生存的环境中;在那种环境下,很愜意地生活的人们,不需要相互之间的关怀救助,社会也毋须进行教化。这种“相忘于江湖”的生存理念,才是人们应该持有的,并且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寻找、营造一个最适合人生存的社会环境。在《道德经》第八十章,老子对“相忘于江湖”生存状态的描述令人向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吃得香甜,穿得美丽,住得安适,过得愜意,这是人最适宜的生存环境。人们都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从未动过去帮助他人或寻求别人帮助的念想和行动。这是老子倡导的“相忘于江湖”的生存理念所衍化的理想蓝图,这是老庄“相忘于江湖”生存理念的具体呈现。

“万物与我为一”的处世态度第二个故事,记载于《庄子》一书的《秋水》篇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我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与庄子同游于濠梁之上的惠子,就是曾在魏国执政十二年的惠施,因为秦国间谍张仪的挑拨离间,刚刚走下政坛,与庄子交好,讨论学问。据《庄子》中的《天下》篇所言:“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现代人往往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的学问大,便源自于惠施,可见其学问之广博。他曾将自己的十个命题,告示所有喜欢名辩的学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纷纷拿出自己的代表性辩题,“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将激荡三百年的先秦名辩思潮推向顶巅状态。但是,庄子与惠施的这一场“濠梁之辩”,在中国哲学史上,无疑是一次更经典、更精彩的论辩,二千多年来始终为学术界所津津乐道,经常有学者充当他们的评判人。从逻辑角度考量,惠施的推论是合理的。这位学富五车、以譬喻著称的逻辑学家,遵奉的是“异类不比,说在量”(后期墨家语)的类比原则,不同的类,衡量标准不一样,不能作由此及彼的推论。鱼与人分属不同的类,两者之间不能进行由此及彼的推论,由游于濠梁之上的人的快乐心情,推论水中出游从容的鱼也是快乐的。在论辩过程中,惠施又从“我非子,固不知子矣”,推论“子固非鱼,子之不知鱼之乐”,也是合乎推理规则的。相反,庄子在论辩过程中,却犯了一个自语相违的逻辑错误:他的第一个反驳语“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肯定了惠施不知道庄子知鱼之乐。第二个反驳语,却又肯定惠施知庄子知鱼之乐,从而对“安知鱼之乐”作出了完全相反的两种解释。从哲学角度考量,庄子的“知鱼之乐”是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处世态度的必然结果。在庄子看来,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是道的具体而微,所谓“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因此,人与鱼儿之间是相通的,并没有截然分割的区别。人能感知鱼,鱼也能感知人。鱼是否快乐,人当然能感知。为了证明人类与万物之间的相通性,《庄子》的《齐物论》篇中还记载了一个庄周梦蝶的故事。究竟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虽然两者可以相通而能互化,但是庄周与蝴蝶,毕竟有所区别。这种既看到人与万物之间的相通性,又看到人与万物之间存在差异性的哲学思维,使得庄子的处世态度,能够顺应自然而又超然物外;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同时,又不敖倪万物。有了“万物与我为一”的处世态度,就能从道的层面看世界,将物无贵贱的理念自觉地转化到社会实践中去,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成为可能。平等,从道的层面获得了保证;不仅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为易事,人与物之间的沟通也有了基础。生活,变得那么轻松、舒畅;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不再是难以攀登的高度。就像庄子能感知鱼儿的快乐与否,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处世态度,必然能增强我们深度感知世界的能力,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游刃有余”的处事方式第三个故事,记载于《庄子》的《养生主》篇中:有一位姓丁的厨师替文惠君宰牛,宰牛时手、肩、足、膝呈现的姿势,优美如古代的舞姿;进刀分解牛体发出的声响,美妙如古乐的韻律。文惠君禁不住喝彩:“好极了,技术怎么能够达到如此境地!”丁厨师放下屠刀回答说:“我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越了技术。我刚开始宰牛时,所见无非是一只牛;三年之后,就不是见到整只牛了。如今,我只需心领神会而不用眼睛观看,停止了感官的作用而听从于心神的引导;按牛体的自然结构,批开筋肉的间隙,进入骨节之间,顺着固有的路线进刀,经络盘结之处畅行无阻,更不要说大骨之间了。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切割筋肉。家里的普通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肉。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分解的牛有数千头,而刀刃之锋利,仍如同在磨刀石上新磨的一样。因为牛的骨节之间是有间隙的,而刀刃之薄已到了几乎没有厚度的状态,以没有厚度的刀刃进入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了。所以,这把刀用了十九年,仍象新磨的一样锋利。虽然如此,每当遇到筋骨盘结之处,我知道不容易行刀,便小心翼翼,眼神专注,手脚缓慢,动刀甚微,便骨肉相离,如泥一般溃散于地。我提刀四顾,踌躇满志,然后把刀子擦净收藏起来。”文惠君道:“善哉!听丁厨师之言,得养生之道了。”庄子在这个故事之前,还写了这样一段话:顺应自然规律,“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接着讲“庖丁解牛”故事,阐述养生之道的最高境界:顺应自然。这个寓言讲述的不是顺应自然的理念,而是顺应自然的一种具体方法:以无厚入有间,恢恢然游刃有余。游刃有余的最大功用,就是刀刃与牛骨不发生磨擦。涉及养生,是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磨擦”。《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最是个多心的人”,既抱怨自然界中的风霜雨雪对自己身体的摧残,又抱怨长辈们的不照应,与宝玉、宝钗等兄弟姐妹之间也磨擦不断,以致本来就娇弱的身体,愈发衰弱。庄子“游刃有余”的处事方式,告诫世人凡事都要从“游刃有余”上下功夫,方能保身全性,养亲尽年。“游刃有余”的养生方式,后来沿用到了对世事的处理,成为一种体现能力的极佳处事方式。“游刃有余”是一种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注重工作效率的处事方式,其对结果充满信心。从“相忘于江湖”的生存理念,“万物与我为一”的处世态度,到“游刃有余”的处事方式,有一条主线一以贯之,这条主线就是“顺应自然”,即遵循自然法则。庄子主张,人应当顺应自然、“与天地为一”地生活,这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本文原载于《解放日报》(作者周山),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82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