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原创跟着刘备学演戏,要想演好必须下血本

史海魅影 2023-09-16 20:10:04

细数三国时期的领军人物,刘备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在文治武功方面,他并没有特别卓越的才能,而且还没钱没人脉,可以说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在自身条件如此艰难的前提下,刘备却能异军突起占据一方地盘,实在是令人心生敬佩。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来说,刘备简直就是"白手起家"的模范人物,最后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那么,在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过程中,他的倚仗究竟是什么?

刘备剧照

作为皇室宗亲,刘备宽厚仁义善待下属对于年少时期的刘备来说,最能拿的出手的便是他的皇室身份,这一点虽然不能改善他们一家的生活,至少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刘备起事后,那些下属之所以愿意追随,未必就没有这方面的原因。天下乱世群侯割据,如果没有合理的理由,如何能赢得民心呢?与刘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曹操,"挟持"天子把持朝政,是何等的威武霸气?但是,曹操始终不敢真正的取而代之,身份是他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

父亲早亡后,刘备为了生计跟随在母亲身边卖草鞋,日子过得相当贫困。后来,刘备遇到了卖肉的张屠夫,两人偶然说起招兵剿匪一事,没想到越聊越投机,都萌生了应征入伍闯一番事业的念头。再然后,又有一个红脸大汉表示要加入他们的队伍,三人志向相合桃园结义。通过这些事可以发现,刘备是非常有心机的人,因为征兵入伍不是一件小事,如果真的有意闯荡的话,拉帮结伙绝对是明智的选择。除此以外,张飞家中经营着肉铺生意,家境殷实小有积蓄。关羽勇猛忠义不是善茬,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刘备才能如鱼得水。而且,刘备向他们表明了自己的皇室身份,很容易便成了头领。

刘关张三人剧照

刘备带领大军和袁术对峙的时候,将张飞留在了徐州戍守,只是没想到,喝醉酒的张飞却惹到了吕布的头上,使刘备的大本营遭遇了重创。与此同时,刘备的两位夫人也成了阶下囚。张飞因喝酒而误事,如果真的要按照军法处置的话,绝对是一项重罪。但刘备却夺了张飞的剑,还说"兄弟就像手足一般,绝对不能断;但妻子就像衣服,可以修可以换。"因为这件事,张飞对刘备愈发敬重忠心,关羽亦然。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中,女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刘备丝毫不会觉得愧疚。况且,只要能顺利地收买人心,失去几位夫人根本不重要,将来有的是美女环绕。

吕布

曹操这方的军事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在曹操的打击下,刘备只能携众将士匆忙出逃,没想到半路就失散了。迫于无奈,刘备只能留下骑兵断后接应,自己继续前行孤身逃亡。在失散的人员当中,赵云负责保护刘备的家眷,经历了重重艰险才能将幼主寻回。在此期间,糜夫人的表现格外深明大义,为了不成为赵云的拖累,毅然决然地投井自尽,实在是令人感动。看着受惊不已的幼子,刘备丝毫不觉得心疼,还说:"因为你的原因,让我险些失去这员大将,根本不值得。"从那以后,赵云和众将士皆对刘备忠心不二,这就是他最大的底气。

在旁人看来,刘备的种种行径存在作秀的成分,难道他真的不在乎自己的妻子和幼子吗?而且,如果刘禅的痴傻形象是真,很可能跟这次的事情有关系。其实,刘备是一个聪明人,其他人也未必蠢笨,一切都是为了利益而已。与其投奔曹操和孙权,还不如待在较为仁义的刘备身边。

赵云剧照

刘备擅长审时度势,借曹操之手掌兵在没有地盘的那段时期,刘备选择了投靠曹操,因为他的实力最强,能给刘备提供翻身的机会。曹操给了刘备一些兵马,让他担任豫州牧的职位,也算是暂时得到了重用。吕布被除掉后,曹操开始试探刘备的忠心,特意设宴邀他前去,曹操说到"玄德走遍四方,你觉得谁是当世英雄?"因为拿不准曹操的心思,所以刘备不敢冒然回答,只能把比较出名的人都说了一遍。最后,曹操居然说"现在天下的英雄,只有你和我"。虽然表面上始终镇静,但刘备的心里却敲响了警钟,曹操的意思非常清楚,他已经对刘备起了疑心,只是在等待时机而已。

曹操剧照

为了有充足的实力对抗曹操,刘备一边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一边暗中联络董承等人,希望能跟这些人联手。后来,董承等人的密谋被曹操发现,一干人等全都被诛杀殆尽,只留下了在外征战的刘备。从这件事来说,刘备真的是相当幸运,他不但逃脱了曹操的制裁,还拥有曹操给的五万兵马,立马便带人投入了袁绍的阵营中。

曹操这个人素来不愿吃亏,既然刘备敢背叛于他,自然要找机会讨回公道。气急败坏的曹操,亲自带领大军追击刘备的人马,在这个过程中关羽被俘。最后,刘备又迫于形势转到了刘表的麾下。按照原来的计划,刘备能借着刘表的庇护暂时得以喘息,谁曾想刘表病逝新主忌惮,又将刘备逼到了孤立无援的境地。眼看着曹操的军队越逼越紧,刘备带领十数万百姓准备渡江逃亡,当时的场面既恢弘又惨烈。因为愧对百姓,刘备甚至想投江自尽以谢罪,幸好被属下及时救回。当然,这就是刘备精心策划好的苦情戏,为自己塑造了爱民如子的光辉形象。

刘备与曹操

总结: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刘备在众人心目中都是仁义宽厚的形象,自然能赢得这场割据战争的胜利。后来,凡是刘备军队经过的地方,都能让老百姓迎门而接,这是何等的盛况?刘备确实是一位枭雄,在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能将身边的人都变成助力,这也是一种本事。而且,他的作为虽然存在作秀的成分,至少人品没有太大问题,否则不可能得到那么多人的真心拥护。只是可惜,刘备大业未成便病逝于白帝城,没有机会创造更大的辉煌。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新中的刘备

于和伟:星 座:金牛座 身 高:179cm 体 重:70公斤 妻 子:宋林静

个人作品电视剧

1999年《曹操》 饰 荀 彧 2000年《深圳女人》 饰 乔 蒙 2002年《省委书记》 饰 罗县长 2002年《王记大排档》 饰 小李子 2002年《原则》 饰 史天成 2002年《水晶缘》 饰 苏海东 2003年《大宅门2》 饰 白占安 2003年《追日》 饰 木村一郎 2003年《历史的天空》 饰 万古碑 2004年《敌后武工队》 饰 贾 正 2005年《谁可相依》 饰 钱书明 2005年《与爱同生》 饰 周国通 2005年《搭错车》 饰 苏民生 2006年《霓虹灯下的哨兵》 郝铁蛋 2006年《真情年代》 饰 李和平 2006年《孝子》 饰 沈致公 2007年《岁月》 饰 吴 过 2007年《男人底线》 饰 赵通达于和伟饰演的刘备2007年《局中局》 饰 赵天宇、周英文 2007年《我爱芙蓉姐》 饰 常 青 2007年《华容道》 饰 郭 林 2008年《漂亮的事》 饰 江百川 2008年《纸醉金迷》 饰 范宝华 2008年《锁春记》 饰 庄世博 2008年《追根究底》又名《面具》 饰 常思远 2009年《战地浪漫曲》 饰 唐副司令 2009年《家仇》 饰 张天心 2009年《特战先锋》 饰 毛人凤 2010年《三国》 饰 刘 备 2010年《老马家的幸福往事》 饰 莫文辉2010年《冰是睡着的水》 2010年《幸福在路上》饰 马刚 2010年《兵临城下》 饰 杨少诚

喜剧作品

情景喜剧《王记大排档》饰西瓜

小品作品

金狮奖第四届全国小品比赛获奖 参赛小品《就这一个字》获银奖,于和伟获表演奖。

电影作品

南京电影制片厂《铁血柔情》饰演刑警队长阿龙。

相关采访

【于和伟和他塑造的荧屏形象】 ·每个坏人,都有“坏”的缘由记:有些演员会介意演坏人,你却一个接着一个演,为什么? 于:我演的第一个所谓坏人就是万古碑。

《历史的天空》播出后,万古碑出名了。

这个圈就是这样,一个角色成功了,演员就容易被定型。

制片商会认为你同样类型的角色也能演好,于是来找你演的都是相似类型。

作为一个刚进入电视圈的演员,与其说自己选择角色,不如说是角色选择我。

演员分两种。

一种是角色靠近演员,一种是演员靠近角色。

角色靠近演员的,比如梁朝伟( 听歌),他的每个角色都可以有他自身忧郁、含蓄的气质。

他的个人魅力让他能从容自由地选择角色。

但大部分演员都做不到这一点。

所以《历史的天空》后,我连演了三四个反派角色。

不过我觉得没关系,虽然一开始是角色选择我,但我自己也可以对角色进行二次选择,通过我的表演把这些角 *** 分开。

记:怎么区分? 于:每一个坏人的“坏”,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他们有他们的理由,内心很丰富,不是那种模式化的坏。

比如万古碑,他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坏”。

电视剧里,东方闻樱死后,万古碑来到她的墓前,没流眼泪甚至面无表情,但他在墓前完整地唱完了东方闻樱死前没唱完的那首歌。

这个细节是我加进去的。

因为我相信万古碑表现出来的“坏”,有他自己的理由。

同样,其他坏人都有他们的理由。

我演了很多反派,但没有把他们看成是“反派”。

我把他们当成真实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基础和行为逻辑。

比如《搭错车》里的生父苏民生,当他望着阿美离去的飞机,也会流眼泪。

他们都是真实的人,我不讨厌这些坏人。

如果你讨厌一个人还要去演他,出来的效果会脸谱化。

·想当“好人”,表现内心力量 记:《真情年代》里,你却演了一个打着灯笼也难找到的好人。

是不是为了改变自己的戏路? 于:有关系。

《历史的天空》后,李雪健老师对我说,你以后一定要找到一个非常非常“好”的角色去演。

他的意思是,我有能力去演一个“好人”,也应该演一回“好人”。

我拿到《真情年代》的剧本,第一时间就决定要演。

理由只有一个:这次是个好人。

其实,好人不好演,因为我们对好人的要求会更严格,要够好,也要够有特点,才能出彩。

记:这么说,是不是指好人更难演? 于:好人和坏人,的确有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

但作为演员,你不是好人坏人的评判者,你只是他们自己。

你必须要求自己找到角色的情感和精神。

换句话说,好人坏人是否难演,取决于你是否能体验角色的内心。

记:如果你可以完全自由选择角色,你会倾向于演好人还是坏人? 于:好人。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展现人性的善良。

毕竟,好人可以让观众感染到更多积极、向善的阳光面,这样的角色也更有力量。

这样说,也不意味着我拒绝演反派,比如《纸醉金迷》的范宝华,看着挺坏的,但他身上也有令人震撼的东西。

其实,我想演的角色不是简单的坏人或好人,我想演能传递更多内心力量的人。

·每个配角,都是完整个体 记:你和高希希已经合作了8次。

但从《历史的天空》开始,你一直演配角。

直到他导《漂亮的事》,终于“扶正”做了主角。

那是第一次当男主角吗? 于:第一次当男主角应该是在《局中局》,全剧900多场戏,我占了800场,演一对双胞胎兄弟。

记:我们经常感慨,一个会演戏的为什么只能当配角?我们也会好奇,他当了多次配角后终于当上主角时的心态。

于:每一个角色,我都没当他们是配角。

如果真把他们当配角了,也许永远只能演配角了。

的确,每部剧都是以主角为线索讲故事的,配角是为配合主角而设置的。

但即便是配角,也是完整的个体,而不是一个单纯配合主角的角色。

如果你不去丰富他们的情感层面和心理脉络,只是怀着帮衬主角的心态,那就真的永远只能当配角了。

记:第一次和高希希导演合作《历史的天空》,当时是怎么获得这个机会的? 于:归功于对我有知遇之恩的三位编剧蒋晓勤、姚远、邓海南。

我是 *** 前线话剧团的演员,他们是话剧团的编剧,也是《历史的天空》的编剧。

我演过他们的话剧,他们了解我,知道我能演什么角色,当时一起向高导推荐了我。

我的性格比较内向,也不太和别人交流,每天拍完戏就回宾馆待着,所以一开始也不知道高导对我的看法。

有一天,剧组里其他人跟我聊天,聊到高导,说他拍摄时经常会通过监视器观察我,说别看这于和伟年龄不大,但表演时状态很成熟。

这话给了我很大的自信。

记:和同一个导演合作这么多部作品,会担心观众审美疲劳吗? 于:这些戏里,每个角色都截然不同。

我自己也害怕这种疲劳感什么时候会来,所以尽量在每部戏里带给观众不同的新鲜感。

当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不可能完美。

总是重复相同的角色,自己首先就会不安,也会排斥。

·学习表演,为梦想而努力 记:为什么会想到去当演员? 于:每个男孩或多或少都有过警察情结。

我少年时的愿望就是当一个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的警察。

如果当不了警察,我就想当一名演员,因为当演员可以扮演警察。

读中学时,我喜欢唱歌,挺有文艺细胞。

当时家里条件不好,没有能力供我读大学。

中学毕业前,抚顺幼儿师范学校来招生,老师建议我去考,这样三年后就能工作。

我考上了,在那儿学了三年音乐。

学校里几乎全是女生,少数几个男生就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那时年纪小,爱慕虚荣,成天在乎的是女孩们的目光,关心的是自己的鞋子够不够白之类。

三年后,面临毕业,才发现自己白白浪费了三年,什么东西都没学会,更没有信心去当老师。

正巧,那时抚顺话剧团招人。

40多人考,招一男一女,我考上了。

到话剧团不久,有了一个去剧组工作的机会。

我在镜头前特别紧张,几乎什么都不会。

别人问我:“你不是话剧团的吗?怎么连普通话都不会?”我说我刚到话剧团。

他说:“刚到也不行,也不能光凭年轻和长相混饭啊。”回去后,我马上练普通话,也才知道了有专门学表演的学校:中戏和上戏。

记:你后来念了上戏的表演专业? 于:一开始考的是中戏,考上了,但是委培的,念完后要回原籍。

我想有更广阔的天地,又去考了上戏的本科表演专业。

也考上了。

买了一张火车票,就上了去上海的火车。

记得当时一车厢全是上海人,我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感觉就像来到了外国。

1996年上戏毕业后,我去了 *** 前线话剧团,在那待了四年,演了四部话剧。

·提醒自己,少一点浮躁 记:《历史的天空》是2003年演的,作为电视剧演员,你当时差不多才算起步。

但距离考上上戏,已经过去了足足11年。

你觉得自己算是大器晚成吗? 于:我还没有“成”,我还在爬坡。

我的梦想是能演好剧本里的角色。

但是好剧本好角色会因为你还不够知名而放弃你。

当我的表演魅力达到能自由选择剧本和角色时,我才会觉得自己真“成”了。

至于现在算不算晚。

我觉得不算早,但也不晚。

毕竟,在演员中,我已经算幸运了。

有很多有实力的演员或许一辈子都没能获得机会。

记:那你满意你现在的状态吗? 于:基本满意吧。

现在的作品给了我7分的信心。

我觉得自己还可以,也在不断提醒自己,浮躁少点再少点。

记:如果有一天,更有名了,会怎样想? 于:我会更反思自我。

人心容易膨胀,鲜花越多掌声越多,就越容易迷失。

我希望自己能够更踏实些、更朴实些。

相关介绍 2004年秋,给张丰毅拍照片的时候听他说刚拍完电视连续剧《历史的天空》,是他自《和平年代》后主演的又一部大戏,他强力向我推荐,于是我买来这部电视剧的光碟一口气把它看完。

张丰毅是大牌,把姜大牙演得血肉丰满是我意料之中的结果,而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倒是剧中人物万古碑的出彩儿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全剧终了时我特意查看了演员表中万古碑的扮演者,他叫于和伟,是一个很陌生的演员。

多少天前,和影视公司的一位仁兄闲扯,聊到最近实力强劲的几位演员时他向我提起了于和伟,我心里一动,问他于和伟如何算得实力强劲。

这位仁兄问我看了《历史的天空》、《搭错车》没有,我故意说没有。

他胸有成竹地说,看了就知道他说的话是有根据的,于和伟绝对是一位极具发展潜质的实力演员。

不成想,多少天后,于和伟还就真的坐在了我的面前。

于和伟是那种慢热的人,彼此不熟他就不爱说话,话不投机他就越发的蔫儿,如果聊对了口他会说得滔滔不绝,不说一底儿掉就不会尽兴。

剧本看完了,他最怕在剧组里向导演阐述自己对角色的想法,因为角色还停留在纸上,角色还仅是概念,他必须在镜头前演了两三场戏后才能知道自己的这个角色该如何修饰,他对角色的想法也才能够成型。

于和伟说,纸上的角色是要靠演员在表演中不断完善的,演员对角色处理的灵感也来自于镜头前的表演,所以在开机前让他谈角色的处理无异于纸上谈兵。

于和伟还有一很古怪的性格,照理说他也是老演员了,各种世面也见过了,但他依然特认生。

剧组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于和伟初来乍到时可能一个人都不认识,这种情况对于别人也同样存在,别人在一起混个两三天就都熟了,可于和伟就不成,他宁愿躲在一角傻笑着看着大家来来往往而不说一句话,有时拍戏过了一半时间他依然还是这种状况,甚至在剧组里有些人都忽略了他的存在,直到最后他才与大家“同流合污”,这时大家才明白,于和伟这小子是假清高,他跟大家闹起来说起来比任何人都欢势。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每个人的性格不尽相同,这也不能强求,但有一点大家是共识的,于和伟的戏是没挑儿。

于和伟的认生来自于他的家庭和他的经历。

他出生在辽宁抚顺,家中哥哥姐姐有八个,他老九,最小。

就在他似懂事又非懂事的三岁,父亲去世了,九个孩子由母亲一人拉扯养育。

在于和伟的记忆中,母亲养的孩子比谁家都多,家里的生活水平却比谁家都差,母亲没有工作,在街道上做各种小买卖,于和伟从小就帮着母亲忙这忙那。

在母亲看来,小儿子读几年小学就成了。

在于和伟上完初中,母亲就跟他说,家里供不起他上学的学费了,不如跟着母亲做买卖。

于和伟的母亲是一位脾气暴躁又很倔犟的人,在别的家庭,家中老小是受宠的,但于和伟却没有这样的幸运,母亲气起来抓起什么物件都会不手软地把于和伟打一顿。

于和伟很怕母亲,但他又不愿遵从母亲的想法,他想上学。

正在这时,抚顺艺术学校到于和伟的中学招生,老师看中了于和伟,要把他招进表演班。

于和伟特别兴奋,他小时候看电影,非常羡慕那些做演员的,总幻想着自己也能当演员。

回到家,他把这一消息告诉了母亲,谁知母亲坚决不许他去。

母亲以为,目前家里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存,不让小儿子读书是为了省钱,可母亲万万没有想到小儿子却要去学当时还被人瞧不起的表演,学表演还不如去读书。

于和伟的性格与母亲一脉相承,他一旦倔犟起来是没人能让他回头的。

小儿子的不从让母亲勃然大怒,她顺手抄起一把扫帚砸向于和伟,于和伟躲闪不及,右脸被扫帚枝扎破,血流了下来。

于和伟从来没有这般的气愤,他转身走出了家门。

这之后,他与母亲形同陌路。

于和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他的骨子里积淀下来的是要强的犟劲,外表上却给人沉默寡言的印象。

母亲不给学费,他又不愿向哥哥姐姐要,就向同学借,打工挣点钱再还,在家母亲发脾气的时候,他索性就跑到能容他的地方住一晚,甚至在暖气管道中睡一宿。

两年的艺校学习过去了,于和伟毕业分在了抚顺市话剧团,成了拿微薄工资的正式职工,他的努力并没有被母亲看好,母子的关系依然紧张。

20世纪80年代后期,抚顺市话剧团的演员都在积极找关系到外面走穴挣钱,人心散失,话剧团一年也没有三两场演出,认生的性格让于和伟磨不开面求不了人,于是他整天无所事事,本以为进了话剧团会让他的生活光彩起来,可事实让他更加郁闷。

他还不到20岁,难道他的青春就这样度过?突然有一天他得到一个消息,北京和上海都有戏剧学院,每年都在招生,他听了,不禁在心中生出向往,觉得自己应该去试试。

他来到北京的中央戏剧学院,被人告知这一年不招表演班的本科生,于是他坐着火车直奔上海戏剧学院。

几个月后,他收到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录取通知书。

一天下午,于和伟疲倦地躺在床上昏昏欲睡,他隐约感到身上轻轻盖了一件东西,微睁眼,见是母亲为他盖了一件被单,他听见母亲转身离去时嘀咕着:“这小子真不容易。”这句话让于和伟与母亲僵持了几年的关系得以和解。

母亲看到了小儿子努力的结果,她终于理解了小儿子的追求。

于和伟上学是要付学费的,上海的生活费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这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难题。

于和伟的母亲没钱,八个哥哥姐姐凑钱也还不够,无奈,于和伟想出一个主意,请求话剧团团长同意他带着工资去上学。

于和伟买了礼品找到团长的家,团长听了,说,毕业了还回来吗?于和伟说,只要让他带着工资,他一定回来。

团长说,上学去了还要带着工资,这在单位是从没有过的事。

团长沉吟良久,让于和伟回家等,他们要研究研究,并让他把礼品拿走。

于和伟死活不拿,走了。

过了几天,团长没有找他,他便再次敲了团长的家门,团长见到他,说,话剧团没有这个先例,还是另想办法吧。

团长把礼品送到他的手里让他带走,出门时团长看他垂头丧气的样子,心里着实不忍,就让他去找文化局局长,团长说,如果局长答应,一切就好办。

于和伟出了团长的家就直奔局长的家,真的就找到了局长,局长听了原委,先说还是尊重团长的意见,见于和伟急得脑门上冒出了汗,面红耳赤地抓狂,便转了话说,要与团长商量,让他回家等。

于和伟送上礼品,被局长谢绝。

他走出局长的家来到外面,第一次感到自己那么的悲哀,他仰望墨蓝的天空,眼泪流了下来。

他从没流过泪,哪怕母亲打他狠了也没流过。

又过了几天,音信全无。

于和伟来到局长的办公室,正撞着局长和团长在一起,局长看到于和伟来了,就对团长说:“这小于是话剧团的吧?他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这在咱们这旮嗒还是头一个吧?”团长连忙说是。

局长说:“这是老光荣的事儿啊,小于是人才啊,将来话剧团就需要这样的人,他学完了不还回来吗?让他写个字据,带着工资去吧。”团长照办。

和高希希导演的合作 自2002年至今,于和伟与高希希已经9次合作,对于“御用演员”的说法,于和伟表示自己“很幸福”:“他是一个难得的优秀导演,有他的人格魅力,就像他信任我一样,我也是信任他的,这是一种幸福感。”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为什么要力挺刘备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为什么要力挺刘备,是古代人崇尚正统,刘备是汉末皇家之后,代表正义一方。
刘备能从 ”织席贩履” 的一介布衣, 最终成为蜀国的皇帝。刘备每逢遇到生人做自我介绍的时候, 都不忘说一句, “我乃汉室宗亲”。 人们的头脑中正统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外姓都可以纷纷割地称王, 拥兵自重。“汉室宗亲” 当然应该得到承认和更多人的支持了。
三让徐州, 徐州的陶谦本想巴结一下曹操, 让手下保护路过的曹操的家属, 护送一程, 谁知手下不配合, 半路上杀了曹操的老爹和全家, 你想曹操能就此罢休? 发誓杀尽徐州所有的百姓. 这时候接手徐州, 曹操岂不迁怒于他? 那不是代人当靶子? 以刘备当时的千把人手, 他绝对不想也不敢和曹操的几十万大军作对. 再说了, 徐州乃四面受敌之地, 对于急于找块根据地壮大力量的刘备来说, 徐州并不是理想之地。于是就发生了陶公祖三让徐州的故事。
刘备受到吕布的攻击, 投靠曹操。刘备胸怀大志, 又怕曹操看出来, 就每天在后园浇水种菜, 以为韬晦之计。 可曹操还是看出了他的 ”胸怀大志, 腹有良谋, 有包藏宇宙之机, 吞吐天地之志”有一次同刘备煮酒论英雄, 曹操竟说出天下英雄 ”唯使君与曹耳” 的话来。以曹操的英雄, 尚不敢居刘备之先, 野心一下被识破, 刘备竟吓得筷子都脱手掉到了地上, 就在这时, 外面正好响了个炸雷, 好一个刘备, 从容地拾起掉在地上的筷子, 并说: “一震之威, 乃至于此”。曹操听了, 一笑了之, 竟再不疑刘备。诗曰: “勉从虎穴暂趋身, 说破英雄惊杀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 随机应变信如神”。发生了这件事后, 刘备就整天寻机脱身。
曹操擒了吕布, 是用是杀, 还在犹豫。这时候最着急的是刘备, 刘备深知, 以曹操驾驭手下的本领, 完全可以控制住吕布, 如果二人联手, 他的野心也许根本就不可能实现了。于是就出现了下面精彩的一幕: 吕布被绑缚在地, 趁曹操出去的一会功夫, 吕布向当时曹操的座上客刘备求情, 刘备点头答应。 一会儿, 曹操回来, 问刘备吕布怎么处理, 是用还是杀? 刘备说: “公不见丁建阳, 董卓之事乎?” 这二人都是吕布先认作干爹而后又亲手杀之, 曹操当然知道。那吕布听了刘备的回答, 气得破口大骂: “是儿最无信者”。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82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