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九一八”事变89周年: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保定检察 2023-09-16 18:46:47

信息来源:检察日报正义网

记忆从未褪色

历史仍有回响

1931年9月18日

日本侵略者炸毁南满铁路铁轨

却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

并以此为借口炮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沈阳城次日即告陷落

短短4个多月

东北全境沦陷

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开始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1931年至1945年的中国

930余座城市被日军占领

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

20余万妇女被日军掳掠充当慰安妇

3350万吨钢铁、

5.86亿吨煤炭被掠夺……

多少人间惨剧

多少家破人亡

山河破碎不堪回首

日军罪行罄竹难书

但英雄顽强的中国人民从不低头

东三省的人民

一部分爱国军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之下

组织了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

在此后的14年间

东北抗联挽救民族危亡

对日作战10余万次

牵制76万日军

消灭侵略者18万人

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这首所有中国人都会唱的歌曲

就是田汉、聂耳

感念东北抗日义勇军英勇战斗而创作

杨靖宇

他是杨靖宇

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

长期率东北军民抵抗日军侵略

1939年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

孤身一人血战几昼夜直至弹尽粮绝

敌人割下他的头颅并剖腹检验

发现他的胃里

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

壮烈牺牲时他年仅35岁

赵尚志

他是赵尚志

率领抗联部队

远征松嫩平原

爬冰卧雪,风餐露宿

作战百余次

打破日军次次重兵“讨伐”和“清剿”

1942年2月

赵尚志率部与日军作战时被俘

后被残忍杀害

壮烈殉国时年仅34岁

赵一曼

她是赵一曼

舍子从戎奔赴东北抗日

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

令日寇闻风丧胆

一次激战中赵一曼受伤被俘

带着深情给儿子写下遗书: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

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

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

希望不要忘记,

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从容就义时她年仅31岁

八女投江

“八女投江”中的8位抗联女兵

冷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等人

在发现敌军偷袭后

本可以不惊动敌人全身而退

但为了让大部队平安撤退

主动暴露自己吸引火力

战至弹尽毅然牺牲在冰冷的乌斯浑河

……

人民英雄纪念碑

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

付出了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代价

在千千万万烈士中

还有许多是无名英雄

是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

让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

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胜利

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

我们致敬先烈

如今

这天很蓝,不再有硝烟

人们欢笑声满满

盛世如他们所愿

战争虽已远去

但历史不能忘记

奋斗的脚步更不能停顿

吾辈更要自强

解读《寒菊》

? ? ? 秋日的阳光正好,秋风习习,让人神清气爽。伴随着那熟悉的悠远的古筝曲,我们又开启了高段彩虹花晨读课的学习 。
? ? 课前,李利敏老师以傲霜凌寒的菊花来引入宋代诗人郑思肖所写的《寒菊 》一诗。一看到这个诗题,相信对于深处农村的孩子们并不陌生,他们的脑海中不禁会浮现出农村小院里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秋菊,这是我们乡村农家最靓丽的一道风景。诗中描写的菊花有何姿态?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带着这些疑问,孩子们跟着李利敏老师走进了这首七言绝句。

? ? ? 李老师首先出示全诗,让孩子们先自己试着读一读,我主要强调了“曾”这个多音字的读音。但对于诗人郑思肖,孩子们感觉很陌生,李老师就着重介绍了诗人。通过李老师的介绍,孩子们了解到他是一个非常爱国的诗人,宋朝灭亡的时候,他改名叫思肖,表示不忘故国,可见诗人的赤诚之心、爱国情怀。

? ? ? 之后,李老师逐字逐句地为孩子们讲解诗意。诗文从晚香着笔: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芳斗艳。当百花凋零时,只有菊花立于篱笆旁,意趣无穷。这不禁让孩子们想起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诗的后两句用隐喻的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也不愿屈服,表现了诗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诗人这种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让孩子们想到了“九一八”事变89周年——勿忘国耻,吾辈自强专题活动中,大队辅导员为孩子们讲述的英雄人物:孤身一人与日寇战斗几昼夜的杨靖宇;英勇不屈,坚强就义的赵尚志;投笔从戎,参加抗日武装斗争的王光宇;坚持和发展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出生入死、英勇奋战的王德泰。

? ? ? 我想彩虹花课程也体现了学科的整合,将彩虹花晨读课程与思想品德教育相融合,让孩子们感受诗人的爱国热情的同时,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从小受爱国主义教育与熏陶,长大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九一八事变是哪一年?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受蒋介石之命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自此,中华民族开启了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大半个中国被践踏,3500多万同胞伤亡。90年了,硝烟散去,警钟长鸣。今天,无论你在哪里,我们一起悼念同胞、缅怀先烈。牢记九一八,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九一八事变是哪年 九一八发生了什么事

导读:对于九一八事变这段历史,我们都需牢牢记住,勿忘国耻,当然有些人还不知道九一八发生了什么事,九一八事变是哪年,下面我就给大家好好介绍下,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主义侵华的开端,在日本攻占了东北地区之后,让我国大片地区生灵涂炭、赤地万里,这样耻辱的时刻,我们是不是要铭记,是不是要自强,所以让我们勿忘国殇,吾辈自强。

九一八事变是哪年

九一八事变是哪年 九一八发生了什么事

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9月18日夜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被称为“国耻日”。在国际上,这起事件经常被拿来与纳粹德国的国会纵火案相提并论。日军肆虐东北大地时,国内作战主力国民党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多座城市沦陷,山河破碎。

九一八发生了什么事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918事变为什么要鸣警钟

九一八事变是哪年 九一八发生了什么事

自1995年,沈阳开始用鸣警的形式纪念“九一八”事变,至今已连续举办17年。从2006年起,辽宁全省14市同时拉响警报。每年这一天,都会有大量沈阳市民自发来到“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参与活动。。当前,已有哈尔滨、长春、昆明、合肥、杭州、乌鲁木齐、南昌、齐齐哈尔、金华、本溪、太原、西安等百余座城市选在每年9月18日进行防空警报鸣放。

9月18日被不少中国人认为是“国耻日”,而中国民间要求将9月18日订为国耻日的诉求也不时出现。全市鸣放防空警报,震撼人心,不忘国耻,遏制灾难,但希望那不只是激起老一辈人的回忆,可以配合实地演习,让人们学会如何防空、防灾,不要乱得像炸了的马蜂窝,灾未伤人人自伤;有关部门在大力宣传人防的同时,还可以把防空防灾的科教片与民情相结合,进行文艺宣传,或改编成故事短片播放,让“平战结合、常备不懈、警钟长鸣”的人防部署做到家喻户晓。

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1、九一八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在中国东北的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上点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它的爆发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同时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

2、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以后,中国又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日本侵略逐步向华北地区扩展,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华民族得到了空前的觉醒和团结。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九一八事变及时向全国人民敲起警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越来越成为华夏儿女的共识。在民族危机感逐步加深的过程中,民族责任感也迅速提高,并付诸实践;许多爱国知识分子积极发表政见和主张,呼吁全国人民“彻底明了国难的真相!”“人人应视为与己有切肤之痛,以决死的精神,团结起来作积极的挣扎与苦斗”,广大民众和各界人士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4、国共两党是当时中国的两大政党,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民族团结也日益增强,两党的民族使命感迅速增强,有力的促进了两党的再次合作,从东北地区到西北地区,最后发展到全中国,终于开创了团结御侮,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新局面,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80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